1、报纸媒体中“海归”集体身份的话语建构语言文学 刘文宇 王英杰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近年来, 伴随大规模“海归潮”的出现, 大量留学生回国发展并成为社会阶层中的新兴群体。为全面了解“海归”在报纸媒体中的形象, 研究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 从微观语言结构、中观话语策略以及宏观社会语境来分析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报纸媒体对“海归”集体身份的话语建构。研究发现: (1) 报纸媒体报道“海归”所使用的语言手段及话语策略呈多元态势, 从整体上塑造了一个奋勇创业、踏实工作、专注科研、乐观生活的社会上层集体身份; (2) 绝大多数报道内容呈现正面态度, 削弱了“海归”群体“名不符实”“眼高手低
2、”等消极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3) 报纸媒体的绝对话语权力是影响读者意识形态的形成及“海归”身份建构的重要社会因素。关键词: 集体身份; 话语建构; 报纸媒体; 批评性话语分析; 作者简介:刘文宇 (1971-) , 男, 辽宁锦州人,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E-mail:;作者简介:王英杰 (1993-) , 女, 山东烟台人,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收稿日期:2016-12-21基金:2015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 (15BYY057) Discursive Construct
3、ion of Overseas Returnees Collective Identity in Newspaper MediaLIU Wenyu WANG Ying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ce of large-scale trends of“overseas returnees”has resulted in a large number of overseas students returning to C
4、hina, constituting a newly rising social class.With the aim to obtai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overseas returnees image in newspaper media represented by The Peoples Daily, the research, based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alyzes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overseas returnees c
5、ollective identity from such three perspectives as language structures in micro level, discursive strategies in meso level, and social context in macro level.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 that newspaper media reports overseas returnees with various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discursive strategies, cons
6、tructing the group as an upper-class identity in starting business bravely, working steadily, studying dedicatedly, and living optimistically;Most reports show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overseas returnees, weakening the passive impact on their negative stereotypes of“being unworthy of their title”,
7、 “aiming high but accomplishing little”and so on;The absolute power of newspaper discourse is the main factor in influencing readers ideological forma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overseas returnees.Keyword: collective identity;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newspaper media; Critical D
8、iscourse Analysis; Received: 2016-12-21一、引言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留学归国人员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 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 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新兴力量。“海归”一词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末的访谈节目中, 2002年人民网对其进行了全面解释, 特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1183。2016 年中国海归人才发展趋势报告和2015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 自 1978 年至 2015 年, 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404.21 万人, 其中221.86 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
9、发展。以 2015 年为例, 当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计 52.37 万人, 回国人员总数为 40.91 万人, 较上一年占比增长12.1%2。逐年递增的海归人才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有关“海归”成功事迹的报道层出不穷, 认为该群体在国外居留期间获得了更多的技能与更好的教育资源, 这种获取有助于提升本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并对经济发展产生有利的一面3。与此同时, “海归”就业困难、学术不良的新闻也时有出现, 2004 年之后有媒体甚至将回国后未能找到合适出路的“海归”群体戏称为“海龟” (海归) 、“海带” (海待) 、“海豚” (海屯) 、“海参” (海剩) 等。总而言之, 既有人觉得“海归”是人
10、才、是精英, 也有人认为“海归”已失去光环, 和国内普通高校毕业生并无两样。这一现象反映出人们对“海归”群体的认知差异, 其背后是媒体文本生产者的报道方式影响了“海归”社会形象的塑造, 因此, 探究“海归”集体身份的建构问题以及话语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社会身份指文化语境中人们对社会某一群体成员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地位进行阐释和建构, 所构建的身份类型主要包括个体身份、集体身份和跨民族身份等4188。社会身份理论将个体的群体认同看作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多种社会行为的基础, 语言行为是其中的一种5。从社会建构的理论角度来看, 语言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还是社会的产物和社会
11、现实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属于社会实践的一种动态形式, 能够建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因此, 语言学理论, 尤其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 能为身份建构研究提供充足的语言学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将语言和权力、批判意识和自我身份意识相结合, 通过分析话语为系统解构集体身份提供了有效工具6719, 帮助了解个体或群体成员认识世界的内容及方法。目前, 许多学者尝试将批评性话语分析引入身份建构的研究中。Koller719-38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社会认知视角出发, 探究广告话语中男性词汇和女性词汇的使用差异及其带来的性别形象差别, 发现产品生产者多使用与产品效果相关的词汇在女性产品包装上,
12、而将产品功能的相关词汇用于男性产品包装上。此类词汇的使用在宣传产品的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性别隔阂;Richardson8以加拿大育儿宣传协会 (Child Care Advocacy Association of Canada) 公开发布的新闻为研究语料, 利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探索该组织 3 年内的身份变化。研究结果发现, 政府态度和社会政治背景是导致该协会集体身份多变的原因, 显现出“我者”身份 (与政府同一立场) 、“他者”身份 (与政府观点相左) , 以及社会行动者身份 (独立于政府之外) 。近年来, 国内有关身份建构的研究也日益增多。项蕴华4188-192 从研
13、究基础和研究类别两大方面梳理了身份建构的理论背景, 以及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可行性;陈新仁9与陈建平10分别从语用学和话语策略两个方向探究身份建构的过程, 并各自结合医疗咨询和香港回归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刘承宇11将社会心理语言学作为研究身份建构的理论基础, 分别讨论了言语调节、语言态度、心理动机 3 者在通过语码转换来建构民族身份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上述研究丰富并完善了集体身份建构的理论与实践。但目前, 有关新兴群体“海归”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 主要分析影响其归国发展的因素、研究领域的进展、对社会或企业的影响等, 鲜有从话语入手剖析“海归”集体身份的建构。本研究以批评性话语分析
14、理论为基础, 从微观语言结构、中观话语策略以及宏观社会语境 3 个层面, 分析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报纸媒体对“海归”集体身份的话语建构。二、“海归”集体身份建构的理论基础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 集体身份常被看作认知范畴的社会认知表征, 通过群组内和群组间的话语交流而产生、调节和变化, 反映了一群人的信仰、知识、标准、价值、态度、情感等。Wodak12认为, 大脑的认知功能可以将话语、语言和社会 3 者联系起来, 认知方法是了解话语和社会关系的最佳途径。此外, 话语是一种社会行为, 文本生产者能够根据其反映的社会认知表征以不同的文本手段进行集体身份的建构, 因此, 社会认知方法能够辅助批评性话语分析
15、进行身份建构的研究。本文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社会认知理论, 结合集体身份建构与话语策略作为分析支撑, 提出“海归”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 (图 1) , 从微观 (文本) 、中观 (话语) 两个层面分析语言操纵过程, 通过宏观 (社会) 层面探索权力对身份塑造的社会操纵过程。图 1“海归”身份建构理论框架 下载原图1. 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 通过话语对已形成的特定社会现象进行调整, 突出现象特点, 并尝试超越单纯的语言维度将历史、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包含在特定话语场合的分析和解释中13252。批评性话语分析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研究范围超越话语描述和话语解释,
16、 常以政治话题或社会问题为探讨内容14-15。该理论认为话语是一种文本性社会行为 (social practice) , 与社会有着辩证关系, 在被社会形势、体制和结构塑造的同时也反作用于他们, 这有助于保持、再现或者改变社会行动者的社会地位与情况。由于文本是话语的组成要素、思想意识的载体, 通过展现和塑造社会、复制不平等权力关系来促进思想意识的形成16, 因此, 社会上任何思想的广泛流传都与语言和权力的研究直接相关。2. 集体身份与话语策略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社会认知视角从话语所反映的、实现范畴化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入手, 通过分析话语文本来揭示潜藏的心理模型, 探讨相应的社会政治背景。该视角融
17、合了社会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 如社会表征 (social representation) 、社会认同 (social identity) 以及符号边界 (symbolic boundary) 等理论和概念, 整合了心理与社会的双重视角, 为反思人类自身的社会存在以及语篇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新路径17。Koller7认为, 集体身份的研究属于认知范畴, 语言学家使用大量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知识来确定文本中所塑造的集体身份是什么、以何种方式进行塑造。该研究过程涉及事件中的代表性社会行动者、行为方式、行动评估以及语言手段中的隐喻性表达、互文等, 以这种方式分析后通常能得到以下信息:文本类型、事件参与者、言
18、语行为产生过程、社会背景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 政府当局、公众人物、或者媒体从业者可能会给某一人群随意附上集体身份标签或群体特点, 而读者或观众通常认为这些标签是真实的18, 该社会效果的实现离不开话语策略的正确使用。话语策略是一种系统运用语言的方法, 该“行为计划” (plan of actions) 既可能是无意识自发的, 也可能是有意而为之。话语生产者使用不同的话语策略完成对现实意义的再生产、改变、挑战和修正19, 使用后能够实现语言学、心理学、政治、社会等特定目的, 因此, 文本生产者在进行集体身份的文本建构时, 多采用话语策略来操作话语实践20。根据 Wodak 和 Rei
19、sigl1326 的研究, 话语主要实现了 4 个功能:建设功能、持久功能、转换功能和毁坏功能, 即话语能够分别构建、评判、改变或消除某些社会条件或状况。为了实现上述4 个功能, 话语需要依赖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宏观策略, 这些策略以其所实现的功能命名, 分别为:建构策略, 保留策略、变革策略和破坏策略。宏观策略由一系列微观策略组成, 具体包括指称策略、述谓策略、论辩策略、合法化策略、强化/弱化策略、框架策略、否定策略等, 这些微观策略涵盖了应用于话语中的不同语言手段, 如互文、隐喻、例子、描述等。其中, 框架 (frame) 是辅助大脑思考的结构化概念集合和认知结构, 框架策略一般分为叙事框架策
20、略、概念隐喻框架策略、视角化框架策略等, 以上述语言手段作为框架装置 (framing devices) , 将社会现实转换为主观思考架构。最常用的框架策略为视角化框架策略, 即从说话人的视角来表达对社会行动者的观点。否定策略主要包括行为否定、控制否定、意图否定、目标否定与属性否定等, 用于阻止我者或群内消极形象的构建。述谓策略则是文本生产者为社会行动者赋予性质特点的过程, 主要通过“刻板印象 (stereotype) ”将其描述为群内积极或群外消极的形象。不同的话语内容会反映出不同的话语策略, 文本分析者的任务即发现并解释所使用的话语策略, 并探究该策略是否对文本信息接受者的信念、态度和思想
21、的形成构成影响。三、研究方法1. 样本来源研究以“海归”为搜索词, 从人民日报-人民网 (http:/ 中检索自 2006 年 9 月至 2016 年 9 月与“海归”相关的媒体报道语料, 共 580 条, 然后利用质性分析软件 NVivo 11 对数据进行类型编码。2. 编码依据与流程语料编码分类 (见图 2、图 3、图 4) 参考了2015 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 (简称“报告”) , 该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CCG) 与中高端招聘平台在第10 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联合发布。报告对海归人员的创业、求职、科研、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解读, 为语料类型编码以及中国“海归”
22、身份建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在编码过程中, 若一条语料同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编码类型, 则将该语料分别编入所涉及到的编码分类中。四、结果与讨论集体身份的确立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分析主体自身的社会行为, 特别是语言行为;另一种是探究他人对该群体的想法与态度。本研究的语料分析从第二种方式出发, 通过观察、分析人民日报报纸媒体中关于“海归”的报道来确定该群体的集体身份。编码类型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显示出“海归”集体身份的多面化, 研究从微观文本、中观话语以及宏观语境 3 个维度分别分析报纸媒体对其身份建构的过程。Koller7认为, 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关系密切, 前者关注话语生产者在特定文本中以何
23、种方法塑造了何种集体身份, 后者关注文本上层的话语行为的主体、以及其在话语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宏观层面的研究与前两项相比较难, 主要探究影响文本和话语行为的社会因素。本文根据现有语料将重点放在中观层面, 探讨文本生产者如何根据不同的“海归”报道内容来运用话语策略以及向读者传达情感态度, 同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海归”集体身份的话语建构进行补充说明。其中, 微观层面关注“海归”语料中语法结构分析的主题-述题部分, 便于了解“海归”在语篇中的不同位置对其身份建构有何影响;宏观层面则注重社会语境分析, 以全面揭示影响“海归”形象的文本及话语实践的主要社会因素。图 2 人民日报中“海归”语篇的内容分布与
24、态度倾向 下载原图注:创业、科研、求职、社会生活的内容占比总和为 100%, 排除了出现次数较少的内容分类以及无关语料。通过汇总分析人民日报的“海归”语料, 研究发现, 报道内容集中分布于创业、求职、学术科研以及社会生活方面 (见图 2) 。在这 4 类报道内容中, 有关创业的媒体语篇占绝大多数 (95%) 并展现了积极的态度, 体现了媒体对创业海归的高度评价;与之相比, 有关求职的积极态度则有所降低, 仅占整个求职内容的69.5%, 消极态度占比 25.5%, 显示出媒体对于“海归”回国就业形势持有怀疑、失望等负面情绪;科研和社会生活方面在媒体报道中多呈现出积极态度, 分别占各自内容的 82
25、.5%和 83%, 而前者的消极态度 (11.4%) 明显多于后者 (3.4%) , 反映出媒体对科学研究的担心及忧虑。以中性视角谈论最多的内容是社会生活, 占比 13.6%, 体现出海归群体卸下了工作中“精英”“人才”的光环, 享受着和普通群众一样的日常生活。图 3“海归”语料中的微观语言结构 下载原图1. 微观语言结构分析语言与身份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21, 图 3 从微观语言结构角度对语料内容进行分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媒体从业者对“海归”的报道思路。汉语句子可分为主题 (topic) 和述题 (comment) 两部分, 主题为话语的出发点、谈论的对象, 而述题是话语的核心, 是对主题的
26、描述与评论22, 因此, 该理论将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看作为确定对象进行信息输入的心理模式。通过对每个语料核心句 (含有搜索词“海归”) 的分析, 共统计出两类主要主题以及两类主要述题。在两类“海归”主题中, 以“海归”自身情况作为语料主体的参考点数为 302, 占整个主题的 71%, 从客观发展利好条件介绍“海归”的参考点数为 123, 占比29%。该结果说明, 报纸媒体除了关注“海归”自身的海外求学经历、回国区域选择、从业单位类型和行业方向分布外, 也很在乎影响其发展的客观社会因素, 如政府政策、单位需求与国内发展环境等。这些主题反映出“海归”的两个身份特点:一方面, “海归”的价值与影响力已
27、远远超过个人先进知识的获取、专业能力的提升, 与该群体相关联的社会因素显得更重要, 也更有意义;另一方面, “海归”群体逐渐沦为边缘化、他者化的位置1188, 媒体过于强调其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身份, 而对于他们自身的真实想法、疑惑、期望却鲜有报道。有关“海归”的述题主要有两类, 个体标签与社会评价, 二者在数量上并无明显差别。其中, 前者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高端人才”, 后者是“优秀榜样”。作为全球化经济中必要的要素流动形式, 智力回流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23。毫无疑问, 回国发展的“海归”是国家人才储备中的主要群体之一, 凭借多元思想在社会各领域中起着领先带头的
28、作用。根据上述述题, 在人才支撑经济与社会长期发展的背景下, “海归”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拥有了领先的知识、技术与管理经验, 回国后结合国内特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 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 为了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学成回国, 政府与相关部门也顺应形势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 提高了科技、教育的投入, 尝试改善国内环境, 逐步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创业环境、公平公正的科研环境以及民主宽松稳定的政治环境。在报纸媒体单向传播信息的方式下, 媒体从业者将“海归”或“海归”相关内容作为语料核心句子的主题, 并从“海归”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功能两大方面对其集体身份进行话语建构。微观研究发现,
29、语句中的信息分布位置会对全句意义产生不同的作用, 出现在句子主题中的“海归”体现出该群体社会参与的主动性, 通过述题的描述不断增加“海归”的集体身份特点;相反, 若“海归”出现在述题中解释其他相关主题时, 则反映了该群体发展的被动性和地位边缘化, 仅仅根据社会进程的客观需要而被动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中。2. 中观话语策略的分类与分析社会化进程会逐渐地、不断地强化某一社会身份24, 且其具有隐蔽性, 难以从文本中直接观察出来。对比分析不同语料内容的话语策略以及关注文本生产者如何利用差异性话语策略来操纵话语实践有助于阐释媒体对“海归”身份的多方面、多层次建构方式。由于述题是对主题的陈述和话语的中心, 因此,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