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570045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2.唐诗五首国学名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唐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学习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2.理解诗歌大意,品味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东皋( ) 徙倚( ) 驱犊( ) 芳草萋萋( ) 萧关(xio)燕然( ) 采薇( ) 侯骑( )答案:go xy d q q xio yn wi j2.解释句

2、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东皋薄暮望( )(2)山山唯落晖( )(3)晴川历历汉阳树( )(4)芳草萋萋鹦鹉洲( )(5)征蓬出汉塞( )(6)长河落日圆( )答案:(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2)落日。 (3)分明的样子。(4)茂盛的样子。(5)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6)指黄河。3.文学常识填空。(1)野望节选自 ,作者是 (朝代)诗人 。野望的意思是 。(2)黄鹤楼节选自 ,作者 , 朝人。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 ,江西南昌的 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朝诗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又称“ ”。杜甫评价他的诗为“诗中有画

3、,画中有诗。”答案:(1)王绩诗注 唐 王绩 眺望原野 (2)崔颢集 崔颢 唐 岳阳楼 滕王阁 (3)王维 唐朝 诗佛 。4.将下列诗句补写完整。(1)树树皆秋色, 。(2) 黄鹤一去不复返, 。2(3) ,芳草萋萋鹦鹉洲。(4) 征蓬出汉塞, 。(5) ,长河落日圆。答案:(1)山山唯落晖 ( 2)白云千载空悠悠 (3 )晴川历历汉阳树 (4)归雁入胡天 (5)大漠孤烟直5.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1)相顾无相识(2)日暮乡关何处是(3)归雁入胡天(4)白云千载空悠悠答案:(1)相顾 /无相识(2)日暮 /乡关/何处是 (3 )归雁 /入胡天 (4)白云 /千载 /空悠悠合作探究6.结合野

4、望的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7.简析野望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答案: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答案:第一

5、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黄鹤楼的第三、第四联。答案: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

6、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10.试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进行简单的赏析。答案: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中考链接(2016湖南娄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7、,都护在燕然。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1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当堂测试1.根据提示默写名句。(1)王绩野望中写出山家秋天傍晚景色的两联是: , 。 , 。(2)使至塞上中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诗句是 , 。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3)黄鹤楼一诗中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

8、: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答案:(1)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2)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答案:B 解析: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

9、语言描画。3. 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答案:D 导析:选项错在表达出作者淡然无奈的思乡之情。应该改成:表达出作者缠绵的思乡之愁情。 4.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这幅图画具有 美。 美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图画的构图美。 画面空间

10、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4示例二:图画的线条美。 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示例三:图画的色彩美。 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示例四:图画的意境美。 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016辽宁沈阳)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5 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

11、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注释】汉江:即汉水。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5.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

12、”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 一特点。答案:B 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2.理解诗歌大意,品味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荆门( ) 啄春泥( ) 没马蹄( ) 白沙堤 ( )答案:jng zhu m d2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语。(1)云生结海楼( )(2)应怜故乡水( )(3)几处早莺争暖树( ) 5(4)最爱湖东行不足( )答案:(1)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2)喜爱 (3)向阳的树(4)不够3.文学常识填空。(1)渡荆门送别选自 ,作者 ,字 ,号 。与 一起并称“大李杜”。

13、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它交代了远渡的_和此行的_。(2)钱塘湖春行选自_,作者_是_代大诗人,字_,晚年又叫_。全诗以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的感情。第_句和第_句是颔联,_联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答案:(1)李太白全集 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杜甫 记叙 地点 目的(2)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 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颈 对偶4.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答案:(1)山随 /平野尽,江入 /大荒流(2)月下 /飞天镜

14、,云生 /结海楼(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合作探究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 字内)。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渡荆门送别一诗的颔联。答案: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

15、开朗的心情。“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7.渡荆门送别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答案: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8.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

16、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9.钱塘湖春行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诗人喜悦的感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6爱、赞美之情”)拓展延伸中考链接:10.(2016.湖北)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本诗中的一个“ ”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答案:入(2)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答案示例: 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

17、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当堂测试1.根据提示默写名句。(1)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2)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颈联是: , 。诗中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 , 。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答案: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孤山寺北贾亭西 绿杨阴里白沙堤

18、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2.(2016.贵州铜仁)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答题。(1)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答案示例: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1 分)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2)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怜:喜爱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3.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后面的问题。(1)这首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答案: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 爱(最爱)(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

19、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答案:“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3)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答案:D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哪两种景致?答案: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2)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用得极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答案:“疑”是“怀疑”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总结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