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 课 孔子与老子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和构建知识体系;二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用 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各派思想发展的前途与命运;三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了解孔子和老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2.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当时不受统治阶级重视的原因。一、孔子的学说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1)核心思想:“仁”和“礼” ,要求“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2、。内容:“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遵循“忠恕”之道。“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即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通过“正名”实现“礼” 。评价:“仁”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礼”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的2一面。(2)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3)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4)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独立思考。3.影响(1)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
3、并未受到太多重视。(2)汉代大一统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知识拓展 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1)客观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1.北京奥运会前,季羡林教授曾对张艺谋说:我建议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 ,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提示 孔子提出“仁” ,创立了儒学,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2.据下幅有关孔子所招学生的卡片,回答问题:贵族子弟 孟懿子 司马牛贫穷卑
4、微 颜回 子路家境富裕 子贡 冉有天资聪颖 颜回 子游 子夏相对愚钝 曾参 子路卡片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理念?有何重要作用?提示 理念:有教无类。作用: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3二、老聃与道德经1.地位: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中。2.主张(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 ,以“无事取天下” 。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易混易错 “无为而治”无所作为“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为,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 “因地制宜”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3.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知识。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这体现了老子的什么观点?提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君子”在当时的乱世,应采取“避世”而不是积极入世”的态度。即顺其自然)主题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史料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颜渊问仁。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教 你 读 史 史料中指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归到礼仪规范上来。问 题 思 考 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答案 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 ,维护等级秩序。合理性: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4轻人民苦难。春秋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 ,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孔子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
7、谐社会的借鉴意义(1)孔子主张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实际上是要求统治者道德自律;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对我们今天重建道德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礼”要求人们遵守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这有悖于公平正义的人文精神,但人们遵守礼仪和道德规则,客观上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对当今我国“以德治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如“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主张,体现了教育公平,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8、。(6)孔子思想中的“民无信而不立”的诚信观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主题二 比较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史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史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教 你 读 史 史料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为政以德”的统治效果,意即(统治者如果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史料二:阐述了老子以“无为而治”为特征的道家思想。意指
9、不妄为,不胡作非为。问 题 思 考 据史料一、二,分析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答案 同: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异:孔子重“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5(1)主要区别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在哲学方面: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优先考虑实际问题,强调关注社会,缺乏哲学思辨;老子确立了自己的本体论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 ,且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研究重心不同: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
10、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2)相同之处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都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都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 ;哲学上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2.孔子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在西汉,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否定“天命论” ,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1.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11、,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体现其核心思想是( )A.以德服人 B.“仁”6C.克己复礼 D.仁政答案 B解析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材料“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的是孔子的“仁” ,即“仁者爱人” 。2.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答案 D解析 孔子主张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A 项不符合孔子的思想;B、C 两项不属于“外部的他律” 。3.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 3 000 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
12、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克己复礼” ,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无类”答案 D解析 题干信息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4.孔子在鲁国看到季氏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其所反映出的孔子的思想是(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C.忠恕之道 D.教育思想答案 B解析 材料反映了孔子强烈反对季氏的做法,认为季氏没有遵守“礼”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这体现了其“克己复礼”的思想。5.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
13、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反映出( )A.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B.老子重视法律C.老子主张顺应自然D.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答案 C解析 题干材料中“法”字的含义是“仿效” “效法” 。材料的核心观点是“自然” ,是天地7万物效法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C 项符合题意。阅读与思考一是因为儒家学派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二是在天道观方面,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 ,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三是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
14、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四是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正因为如此,汉代以后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解析与探究材料一认为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材料二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 。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认天命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自我测评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 “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天法道,道法自然” ,摈除了“天命”的绝对
15、权威。基础达标1.“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 。为此,孔子提出了( )A.仁者爱人 B.有教无类C.为政以德 D.敬鬼神而远之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孔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能说明此观点的是“仁者爱人”的社会伦理观,A 项正确;B 项是孔子的教育主张,C 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D 项是孔子的鬼神观,都与材料信息不符。2.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下列主张或言论,符合其“礼”的思想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遵循“忠恕”之道8C.为政以德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 A解析 “克己
16、复礼”是恢复周的礼制,实际上就是维护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 B、C、D 三项都是孔子“仁”的思想。3.有学者认为,孔子打着古老的旗帜,但又不是简单地要回到陈旧的时代;他密切地注视着现在和未来,但又不是未来的创造者。他所希望的是这样一种局面:在旧的事物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使各种人都得到满足。材料中“孔子打着古老的旗帜”指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D.制天命而用之答案 B解析 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中的“礼”指的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主张按照周礼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故 B 项符合题意。A、C项与材料中“古老的旗帜”不符;D 项
17、非孔子的主张。4.四川大学教授、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谢谦说:“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重人生、重亲情、重人伦、重和谐。 ”孔子思想中“重人伦”的表现主要是(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答案 B解析 “人伦”是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指遵守西周时的等级制度。5.论语先进中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是( )A.以民为本 B.人性本善C.反对迷信 D.注重现实答案 D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对如何与人相
18、处都不清楚、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重现实。故选 D 项。6.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9A.温故知新 B.当仁,不让于师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答案 D解析 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教育公平”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指招收、教授学生不分贵贱,这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思想,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7.孔子说:“学而优则仕” ,而他的弟子曾
19、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答案 B解析 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 “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 B 项正确。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答案 B解析 材料中老子以水为例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联系老子的思想,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
20、辩证法思想,故 B 项符合题意。9.老子主张“无为” ,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主要反映了( )A.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阶级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答案 B解析 老子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无为而治” ,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10.老子与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A.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B.都主张恢复周礼C.都否认天命论10D.都强调贵贱有“序”答案 A解析 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倡“为政以德”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用“德”教化百姓。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无为而治” ,警
21、告统治者不要过分威逼百姓。故答案为 A 项。能力提升11.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答案 B解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材料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说明统治者要有“五常” ,材料中描述的是五种道德规范,不是人际关系,排除 A 项,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2.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 。其
22、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 “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答案 A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礼乐的含义及“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可知,道德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即孔子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故正确答案为 A 项。B、C、D 三项不是材料信息强调的重点。13.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 )A.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当时各国忙
23、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C.孔子的儒学思想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答案 C11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儒学思想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因而始终没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本题应选 C 项。14.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反映的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德治B.主张统治者要对人民加强控制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答案 C解析 从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无事,而民
24、自富”等信息,可看出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以此缓和社会矛盾。C 项符合题意。15.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下列不符合“无为而治”思想的是( )A.“圣人之治常使人无知无欲”B.“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C.“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答案 D解析 D 项属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A、B、C 三项都体现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故选 D 项。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
25、而民善矣。 ”论语颜渊材料二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材料三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李泽厚美的历程请回答:12(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主张进行评价。(2)材料二中的“礼”的含义
26、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克己复礼”的实质和“仁”与“礼”的关系。(3)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儒学怎样的世界观?答案 (1)主张:“仁”和“礼” 。评价:一方面,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 “礼”的目的是恢复周朝的社会等级秩序,这是其保守的一面。(2)“礼”指的是西周的等级制度,即周礼。 “克己复礼”的实质就是要求人民安分守己,从而维护没落的旧贵族制度。孔子强调的“仁”是良好的道德, “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 “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 “仁”以礼来维护。(3)孔子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逐渐确立了理性主义精神,体现了先秦儒家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解析 第(1)问突出了孔子的核心思想,应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方面评价。第(2)问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考虑。第(3)问据材料中“不是把”意指摆脱了什么观念, “而是把”意即确立了什么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