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地理 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学案(打包6套)新人教版必修1.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打包6套新人教版必修1.zip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打包6套新人教版必修1.zip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分层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711397.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7113107.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7113105.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第2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7113103.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3节常见天气系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7113101.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711399.doc
  • 全部
    •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分层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711397.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7113107.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7113105.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第2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7113103.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3节常见天气系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7113101.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71139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 2 章 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分层突破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 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自我校对]①地面冷热不均②水平气压梯度力③三圈环流④北半球夏、冬气压中心⑤准静止锋⑥海平面上升⑦加强温室气体吸收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2【导学号:23010135】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解析】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故 D 项正确。【答案】 D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 2~3 题。2.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B.40°N 附近大陆西岸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D.40°N 附近大陆东岸3.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解析】 第 2 题,该城市冬季气温在 0℃以下,说明冬季寒冷,不可能位于纬度较低的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西两岸,故排除 A、C 两项;40°N 附近大陆西岸,冬季温和,气温在 0℃以上,故 B 错误;40°N 附近大陆东岸,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在 0℃以下,故选D。第 3 题,受热岛效应影响,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气流上升,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而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故选 A;由于此时市区的气温较高,所以降雪的可能性不大,故 B 错误;市区与郊区冷热不均形成城郊热力环流,市区上升气流将污染物带至郊区,而由郊区流向市区的气流可将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带至市区,故 C、D 两项3都错误。【答案】 2.D 3.A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 14 日 6 时的气压形势,L 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 200 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下图,完成下题。4.图中甲地 14 日 6~9 时的风向为( ) 【导学号:23010136】A.偏东风 B.偏南风C.东北风 D.西北风【解析】 图中甲地东南侧气压高于西北侧,气流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东南向西北流动,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成偏南风,故排除 A、C、D 三项,选择 B 项。【答案】 B大气环流与气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 10 月 8 日左右。据此回答下题。5. “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解析】 题干中提到“露气寒冷,将凝结”说明气温较低,寒露节气在我国的秋季,所以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为蒙古高压(或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答案】 A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 S 市。据此完成 6~7题。46.S 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导学号:23010137】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7.夏季,S 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解析】 第 6 题,降水少、气温高和光照强都不利于雾的形成和持续。第 7 题,图示地区位于北纬 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答案】 6.C 7.D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 8~9 题。8.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 B.海陆分布C.地形 D.大气环流9.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解析】 第 8 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该地区是台湾岛。台湾山脉纵列中东部,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随着地势升高而降低。第 9 题,台湾岛东部地处夏季5风的迎风坡,降水较西部多;西部的①④两地中,①地相对于④地,受偏南风影响小,年降水量最低。【答案】 8.C 9.A常见天气系统图乙为探空气球 10 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 10~11 题。甲 乙10.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A.③至④ B.④至⑤C.⑥至⑦ D.⑨至⑩11.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 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解析】 第 10 题,相同时间内探空气球漂移路线越长,则风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图中各路段中,③至④路线最长,因此探空气球受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最大,故选项 A 正确。第 11 题,根据图甲中近地面空气沿顺时针方向辐合流入中心可知,为南半球的气旋,⑦⑧两点间位于气旋西南部的锋面附近,应为冷锋,结合南半球锋面气旋的运动方向可判断该地吹西南风,选项 B 正确。【答案】 10.A 11.B2013 年 7 月 30 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 14 时~24 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 12~13 题。12.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6【导学号:23010138】A.16 时~17 时 B.17 时~18 时C.18 时~19 时 D.19 时~20 时13.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减弱【解析】 第 12 题,由图中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可知,本次强沙尘暴是因冷锋过境形成的,18 时~19 时这个时间段,气温下降幅度和气压上升幅度都最大,说明正是强沙尘暴伴随冷锋过境的时间段。故选 C。第 13 题,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该地气温下降幅度和气压上升幅度都很大,导致气温水平差异和水平气压梯度都增大,故 A 项错、B 项正确。沙尘暴经过时,沙尘弥漫,大气能见度降低,削弱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随之减少,但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 C、D 两项错误。【答案】 12.C 13.B读 2015 年 5 月某日 12 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 14~15 题。14.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地点是( )A.a B.bC.c D.d15.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 )A.黄海沿岸 B.台湾海峡C.海南岛周围海域 D.菲律宾附近海域【解析】 图中显示了有多种天气系统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第 14 题,根据等压线来看,图中 a、b、c 和 d 附近有一个锋面气旋。一般来说,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天气系统多为冷锋,根据图中符号判断 a 与 b 之间有两个冷锋的黑三角标志,且 a 处在冷7锋锋后,故 a 处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本题选 A。第 15 题,可能形成灾害性海浪的一般有海啸、台风或风暴潮。本题没有地震引起海啸的相关信息,但从图中等压线来看,东南部菲律宾附近海域存在一个超强低压系统,风力强劲,有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本题选 D。【答案】 14.A 15.D1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识记大气的能量来源、主要的热力作用类型及形成风的主要作用力。2.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重难点)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状况。(难点)4.应用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阅读教材 P28~P 29上部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能量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主要来源:地面辐射。2.受热过程名称 具体过程 结果地面增温过程大部分 A 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增温过程地面增温后以 B 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4.主要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2正误判断:(1)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3)大气逆辐射与大气辐射是两种不同的辐射。( )【提示】 (1)√ 大气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给大气,因此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2)× 太阳辐射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大气中只有臭氧等少数成分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3)× 大气受热后产生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射向四面八方,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大气辐射,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教材整理 2 热力环流阅读教材 P29~P 31上部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大气运动(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3)意义 {形 成 大 气 中 热 量 和 水 汽 的 输 送形 成 各 种 天 气 变 化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2)形成过程:①A 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D 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②B、F 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C、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正误判断:(1)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是会随大气运动而变化的。( )(2)大气运动的方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3)白天在青岛滨海会感受到海风扑面而来。( )【提示】 (1)× 垂直方向上,总是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的气压。(2)× 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3气压差异引起的。(3)√ 滨海地带会形成海陆风,白天时陆地增温快,气压低,而海洋上增温慢,气压高,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教材整理 3 大气的水平运动阅读教材 P31~P 32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风形成的过程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正误判断:(1)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2)植树造林可有效减弱风速。( )(3)地转偏向力既影响风速也影响风向。( )【提示】 (1)× 地面受热不均,产生水平气压差异,形成了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风由高压吹向低压。(2)√ 植树造林可增大地面摩擦力,使风力减弱。(3)× 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4疑问 1: 解惑: 疑问 2: 解惑: 疑问 3: 解惑: 大气的受热过程[合作探讨]2016 年 10 月 11 日起北京连续多日被雾霾笼罩,城市空气一片混沌,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结合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探讨下列问题。探讨 1: 北京被雾霾笼罩期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D 会发生什么变化?【提示】 雾霾笼罩期间,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 会减弱。探讨 2: 北京被雾霾笼罩期间的昼夜温差是变大还是变小?结合图中信息说明原因?【提示】 昼夜温差变小。因白天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D 会减小,从而使地面辐射F 减小,G 减小,气温不会很高;夜晚时大气逆辐射Ⅰ增强,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变小。探讨 3:城市郊区农民燃烧农田秸秆,对图中的哪个环节有增强的作用? 【提示】 燃烧秸秆主要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图中Ⅰ环节有增强作用。[核心点击]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52.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①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体验评价]1.当地时间 10 月 8 日 1 时 46 分左右,熊本县阿苏山中岳第一火山口时隔 36 年再次发生了爆发性喷发。火山口方圆 1 公里以上的广泛区域可能有喷石飞散。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1)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反映在大气热量平衡6示意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__。 【导学号:23010082】(2)从理论上说,空中火山灰云团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变__________。【解析】 第(1)题,火山灰云团能大量吸收(数字编号②)和反射(数字编号①)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云团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数字编号③)也相应加强。 第(2) 题,结合上题分析,白天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当地气温相应下降;夜晚,因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当地气温下降幅度小,因而,昼夜温差变小。【答案】 (1)① ② ③ (2)小热力环流[合作探讨]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探讨 1:诸葛孔明发明的如此简陋的设施是怎么升空的呢?【提示】 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探讨 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呢?【提示】 热力环流。[核心点击]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图中①②③④所示)。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7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1)海陆风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故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故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2)山谷风白天山坡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山谷补充形成谷风夜晚山坡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形成山风(3)城市热岛环流市区受人为热源多等因素影响,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郊区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体验评价]2.读下图,回答(1)~(2)题。(1)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8A.A 点 B.B 点C.C 点 D.D 点(2)有关图中各点大气运动和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23010083】A.A 点为下沉气流B.高空大气由 D 点流向 B 点C.近地面大气由 A 点流向 C 点D.C 点在高压控制下,是晴朗天气【解析】 第(1)题,根据高空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可判断出近地面 A 和 C 两地的气压和气温状况。A 处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说明 A 处的气流为上升运动,气温较 C 处高,气压则较 C 处低。第(2)题,从上题解析可知,A 处气温高于 C 处,气流上升,气压较低;C处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较高;水平方向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气流由 C 处流向 A 处,B 处气流流向 D 处。 气流上升的地区往往形成阴雨天气,气流下沉的地区,天气是晴朗的,C 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为晴朗的天气。【答案】 (1)C (2)D大气的水平运动[合作探讨]结合下表,探究下列问题。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向及受力分析比较表风 受力作用 图示 风向高空风 受两力作用(F 1、F 2)高空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 受三力作用(F 1、F 2、F 3)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探讨 1: 图中 F1、F 2、F 3分别表示影响风向、风速的哪三个作用力?【提示】 F 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 2表示地转偏向力,F 3表示摩擦力。探讨 2: 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有何不同?为什么?【提示】 高空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二力平衡下形成的;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平衡的结果。[核心点击]1.图解风的受力作用与风向92.风向的逆向应用(1)判断等压线值的变化: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3)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关系:斜交——近地面;平行——高空。(4)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体验评价]3.读“北半球某地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压线示意图” ,图中数值①②③④⑤,据此完成(1)~(2)题。(1)在 a、b、c、d 四点中风力最大的是( )A.a B.bC.c D.d(2)b 点的风向为( ) 【导学号:23010084】A.北风 B.西风C.南风 D.西南风【解析】 从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d 处等压线最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也最大。b 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南,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会形成北风。【答案】 (1)D (2)A[课堂·小结]10对点训练 1 大气的受热过程2016 年 10 月 13 日 20 时 3 分辽宁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预计 13 日22 时到 14 日 8 时,抚顺、本溪、营口、阜新、铁岭、盘锦地区,沈阳市大部地区、锦州市部分地区、葫芦岛市部分地区及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地区沿岸海域将出现能见度小于 500 米的大雾天气。据此完成 1~2 题。1.大雾多起于晴朗的夜晚,主要原因是( )A.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较弱,水汽易凝结B.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较强,水汽不易凝结C.晴朗的夜晚,地面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D.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地表温度低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导学号:23010085】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解析】 第 1 题,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地表温度低,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第 2 题,白天大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使光线很弱,能见度降低。【答案】 1.D 2.B对点训练 2 热力环流甲、乙两图示意两种常见的热力环流,读图完成 3~4 题。11甲 乙3.甲图所示的热力环流( )A.出现在白天B.出现在夜间C.此时陆地近地面为低压D.此时海洋高空为低压 4.乙图中( ) 【导学号:23010086】A.市区气温高于郊区B.市区气压高于郊区C.在①地建设绿化带比在②地更合理D.在②地布局水泥厂比①地更合理【解析】 第 3 题,甲图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此时吹陆风,说明陆地上气压高,应是出现在夜间。第 4 题,乙图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流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因此建绿化带应选在②处比在①处合理,而水泥厂选址则是在①处比在②处合理。【答案】 3.B 4.A对点训练 3 大气的水平运动下图示意某一水平面,P 1、P 2为等压线,P 1、P 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大气水平受力而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 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 5~6 题。5.若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近地面,P 1P2,则 O 点的风向为( )A.① B.④ C.⑤ D.⑥6.若该水平面位于南半球高空,P 1 P2,则 O 点的风向为( ) 【导学号:23010087】A.③ B.⑧ C.⑦ D.②【解析】 第 5 题,根据风向的一般判读规律可知,近地面风向应该与等压线斜交,12①、⑤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可排除 A、C 选项;北半球近地面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即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向右偏转 30°~45°,即为风向,故 B 项正确。第 6题,题中限定条件是“高空、南半球” ,高空中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图中②、⑧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排除选项 B、D;由于该区域位于南半球高空,而且 P1 P2,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垂直等压线指向 P1,然后向左偏转,形成风向③,故选项 A 正确。【答案】 5.B 6.A我还有这些不足:(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1) (2) 1第 1 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了解全球水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理解大气环境形成的因素、三圈环流的形成。(重难点)3.应用气压带、风带解释有关天气和气候现象。(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阅读教材 P33至 P35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形成: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Error!⇒三圈环流 {① 低 纬 度 环 流 圈② 中 纬 度 环 流 圈③ 高 纬 度 环 流 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Error!Error!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正误判断:(1)气压带不是大气环流。( )2(2)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 )(3)赤道低气压带是因动力原因而形成的。( )【提示】 (1)× 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的具体表现。(2)× 南北半球的西风带的风向不同,北半球的西风带的盛行风是西南风,南半球的西风带的盛行风是西北风。(3)× 赤道地区终年接受太阳辐射量多,大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是因热力原因而形成的。[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 1: 解惑: 疑问 2: 解惑: 疑问 3: 解惑: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合 作 探 讨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 航海家们发现,进入 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那时,很多帆船都载着许多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马匹相继死掉,吃不完的马肉只好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把这个无风的 30°纬度称为“马纬度” 。探讨 : 除马纬度外,地球上还有哪些海区是无风地带?1【提示】 赤道、南北纬 60°海区。探讨 :为什么其他海域总吹着有规律的定向风,而在“马纬度”等海区总是无风?2【提示】 在赤道、南北纬 30°和 60°海区无风是因为它们受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和下沉气流。探讨 :帆船在行至纬度 40°~60°海域时往往会遇到狂风巨浪的海域环境,为什么3会这样?【提示】 此纬度地带位于温带地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较大,且西风带中雨雪天气变化频繁,气旋活动较多,常会出现狂风巨浪的情况,此处被称为“咆哮的西风带” 。3[核 心 点 击 ]1.三圈环流的形成(1)形成的前提条件 {地 表 均 一太 阳 直 射 赤 道地 球 自 转 )(2)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①低纬环流:东北信风(图中箭头 2)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 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具体见下图所示。4[体 验 评 价 ]1.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完成(1)~(3)题。(1)图中气压带甲的名称是( )A.极地高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2)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23010094】A.地球上共有 4 个低气压带,3 个高气压带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D.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是偏北风(3)下图表示南半球西风带的是( )【解析】 第(1)题,位于北纬 30°附近的副热带地区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应为 3 个低气压带,4 个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是偏南风。第(3)题,由南纬 30°吹向南纬 60°,南半球向左偏,形成西北风。5【答案】 (1)B (2)C (3)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合 作 探 讨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下列问题。从太空鸟瞰非洲,这块大陆清楚地分成两大部分:沙漠和雨林。在完全相反的环境夹缝里,有一块草原林地叫作稀树草原。稀树草原可以在两三年内变成茂密的林地,但林地也可能消失无踪,剩下空旷的草原。稀树草原的生态是由气候及本身的多变所支配,干旱严重的时候青草萋萋,雨季多水的时候林木茂盛,草地和雨林像跷跷板此起彼落。非洲的自然景观里,稀树草原的变化最快,最不可测,而这一切的变化,都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关系密切。探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季节移动怎样影响热带草原景观?1【提示】 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林木茂盛;冬季在信风带的控制下,降水稀少,草木枯黄。探讨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规律?2【提示】 气压带和风带以二分日为基准,春秋分时,所有风带、气压带的位置关于赤道对称。北半球夏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偏北;北半球冬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偏南。从夏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南移动;从冬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北移动。最后得出结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核 心 点 击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幅度大致5~10 个纬度。图示如下(以北半球为例):[体 验 评 价 ]2.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回答(1)~(3)题。6(1)终年处于乙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 【导学号:23010095】A.终年高温多雨B.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终年炎热干燥(2)气压带和风带偏移到图中 C 位置时,为北半球的( )A.春分日 B.夏至日C.秋分日 D.冬至日(3)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是( )A.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B.夏季偏北,冬季偏南C.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D.夏季偏南,冬季偏北【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乙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终年受该气压带控制下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第(2)题,从图 C 可知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应为北半球的冬至日。第(3)题,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相应南北移动,即北半球夏至日,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北半球冬至日,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答案】 (1)A (2)D (3)A[课堂·小结]7对点训练 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读极锋(图中虚线)形成示意图,箭头为大气运动路线,完成 1~2 题。1.下列说法与图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①是西南风 B.②是暖性气流C.①是西北风 D.②是冷性气流2.在地球上,图示气压带、风带的数量共有( )A.三个 B.四个C.五个 D.六个【解析】 第 1 题,①②两股气流相遇后,①在锋面之上,说明①是暖性气流,来自纬度较低地区,为西风带,可能是北半球的西南风,也可能是南半球的西北风;②为来自高纬地区的东风,是冷性气流。第 2 题,①为西风带,②为东风带,①②之间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东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皆有分布。 【答案】 1.D 2.D对点训练 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右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 3~4 题。3.该日,南半球正处于( )【导学号:23010096】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4.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A.下沉,热干B.上升,暖湿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8D.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解析】 第 3 题,由上图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示意图可以看出,此时,气压带和风带是偏向南半球,所以是南半球的夏季,故选 B。第 4 题,由图可以看出,①是位于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气流性质是温暖湿润,受气温的作用,气流是上升运动的,大气运动是对流运动,故选 B。【答案】 3.B 4.B我还有这些不足:(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1) (2) 1第 2 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了解北半球大陆上的气压中心。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的形成。(重难点)3.应用气压带、风带解释气候成因及特点。(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阅读教材 P36~P 38上部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分布季节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1 月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7 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低压 亚速尔高压正误判断:(1)北半球的气压带都成块状气压分布。( )(2)南北半球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程度相同。( )【提示】 (1)×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 月份时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中心分割成块状存在于海洋上,7 月份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中心分割成块状存在于海洋上。(2)× 南北半球相比,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广且海陆相间分布,因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南半球明显。教材整理 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阅读教材 P38下部至 P40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大气环流的作用: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22.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正误判断:(1)季风气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2)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提示】 (1)× 形成季风气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二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2)× 地中海气候是因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因此大气环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 1: 解惑: 疑问 2: 解惑: 疑问 3: 解惑: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与亚洲季风[合 作 探 讨 ]阅读下面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 “东海龙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十分重大,夏半年尤为突出,可以说它是掌管我国东部降水的真正的“海上龙王” 。这个“龙王”通过吹送东南季风,给我国东部季风区带来降水,它的位置、强度和活动,影响着我国东部的旱涝状况。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则由亚欧大陆冷高压——亚洲高压吹出。风向与夏季盛行风向基本相反,风力较夏季风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探讨 : 夏季,北半球主要大气活动中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1国的气候有何影响?【提示】 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亚欧大陆受热快,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其中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该纬度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3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其组成部分。它给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探讨 : 冬季,我国东部为何盛行西北季风?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2【提示】 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亚欧大陆为亚洲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形成西北季风。它给我国广大地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核 心 点 击 ]1.图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北半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由于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面积广阔,因此,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北半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冬季:大陆上副极地低压地区形成高压,亚欧大陆上主要是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具体如下图所示:1 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2)夏季:大陆上副热带高压地区形成低压,亚欧大陆上主要是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具体如下图所示 :7 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2.季风环流亚洲的季风以东亚和南亚最为典型,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风向、分布方面存在着差异。对比如下表: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4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性质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高温、干燥 炎热、湿润分布区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 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体 验 评 价 ]1.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1)~(3)题。(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 【导学号:23010102】A.① B.②C.③ D.④(3)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南风C.东南风 D.西北风【解析】 图中亚洲被①亚洲低压控制,应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答案】 (1)B (2)A (3)C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合 作 探 讨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 问题。材料 每年 6~9 月的非洲,将会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百万头的角马,数十万计的斑马、羚羊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保护区前往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沿途狮子、花豹、鬣狗尾随,鳄鱼开始在狭窄的马拉河两畔聚集,准5备分享即将到来的盛宴。探讨 :你知道这里动物为什么会有季节性迁徙的特点吗?1【提示】 这里为热带草原气候,该气候受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变化,草原上植被湿季水草丰美,干季草类枯黄。探讨 :动物大军迁徙到马赛马拉国家公园时,该地受什么控制?2【提示】 动物大军迁徙到马赛马拉国家公园时,说明该地正处于湿季、降水丰沛,应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核 心 点 击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表所示: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 40°~ 60°大陆西岸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 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 10°之间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南北纬 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 10°~20°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体 验 评 价 ]2.读某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6(1)图中阴影区域表示的是__________气候分布区。(2)影响 C 所在地形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多选)( )A.大气环流 B.洋流C.纬度位置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3)图中 D 区域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气候,其成因是__________。【导学号:23010103】(4)从大气环流、地形和地理位置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图中 A 阴影区域比 B 阴影区域范围大的原因。(5)a 港口城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6)图中 a、b、c、d、e、f、g、h、i 都是所在区域的港口城市,其中与 d 城市降水大致同期的是 __________。【解析】 第(1)题,根据阴影区大致分布在中、低纬的大陆东岸可判定其表示季风气候区。第(2)题,C 所在地形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其形成主要受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西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北季风的形成)和纬度位置(决定温度带为“热带”)的影响。第(3)题,D 处于印度半岛西部,其干旱气候的形成与当地的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第(4)题,可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三个方面比较 A 地和 B 地的差异。第(5)题,a 港口城市为地中海气候,其成因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有关。第(6)题,北半球的季风气候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降水同期。【答案】 (1)季风 (2)ACD(3)热带沙漠 ①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西南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②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4)①A 所在的北美洲陆地面积比澳大利亚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②B 所在区域有山地(大分水岭),限制了海洋气流的影响范围;③墨西哥湾深入北美洲南部。(5)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6)a、c、f、i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7探讨 :图中 A 处是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该气候主要的成因是什么?1【提示】 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探讨 :图中 B 处的气候特征是什么?2【提示】 B 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探讨 :南美洲西部海岸地带的主要气候类型多呈狭长带状分布。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3什么?【提示】 主要受山地地形及沿岸洋流的影响。[读 图 指 导 ](1)读图例。明确主要的气候类型名称,从名称上确定各气候类型。所在的热量带及主要的气候特征,如“热带沙漠气候”应位于“热带”地区,属于干旱的气候。(2)读分布。明确各主要气候在图中的分布状况。如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分布最广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非洲大陆上则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及热带雨林气候。(3)总结特征。结合图中各类气候的分布状况,总结各类气候的分布特征,如: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40°~60°的大陆西岸;温带季风气候及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则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30°~40°的大陆西岸,结合各地的气候分布,总结各地气候的分布特征,如:亚欧大陆中部的东西差异明显;非洲大陆气候分布南北对称性特征明显;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则呈现半环状特征;南美大陆西部地带气候分布则呈南北狭长带状分布。(4)分析成因。结合气候分布特征,分析气候的成因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地中海气候及热带草原气候是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5)归纳判断方法。主要是依据气候分布状况归纳以下判断方法:看分布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析分布区的环境特征→确定气候类型名称→分析气候特征、成因。[体 验 评 价 ]3.下面两幅图是世界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8(1)下列因素中,与①地区沿岸气候类型分布特征的形成无关的是( ) 【导学号:23010104】A.地形 B.洋流C.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 D.气压带的季节移动(2)②③两地最大的不同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C.气候特点 D.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解析】 第(1)题,①地区沿岸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位于副高控制区和信风的背风坡,且沿岸有寒流流经,与气压带的季节移动关系不大。第(2)题,②③两地气候类型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两地均位于 40°S~60°S,终年温和湿润,但②地位于大陆西岸,③地位于大陆东岸。【答案】 (1)D (2)B[课堂·小结]对点训练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读下图,完成 1~2 题。亚欧大陆气压状况图1.此时亚洲东部盛行( ) 9【导学号:23010105】A.西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东北风2.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解析】 第 1 题,此时亚洲被亚洲高压控制,表明亚洲为冬季,亚洲东部盛行西北风。第 2 题,此时亚洲被亚洲高压控制,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答案】 1.C 2.B对点训练 2 季风的形成读世界某区域等压线和风向分布图,完成 3~4 题。3.图示时间为( )A.1 月 B.3 月C.7 月 D.9 月4.与①处盛行风成因相同的是( )【导学号:23010106】A.东亚夏季风 B.东亚冬季风C.南亚夏季风 D.南亚冬季风【解析】 第 3 题,读图,根据图中气压值分布,陆地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说明南半球是夏季,时间为 1 月份,A 对。第 4 题,①处盛行风是西北季风,是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的西北季风,南亚夏季风也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成因相同,C 对。东亚夏季风、冬季风、南亚冬季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A、B、D 错。【答案】 3.A 4.C对点训练 3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读四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 5~6 题。105.按图中顺序,下列气候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6.上图四种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第 5 题,从图中气温降水数值上可知①~④分别为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第 6 题,③④均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答案】 5.B 6.C我还有这些不足:(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