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2、一般教育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学习者的心理、学习心理及其应用学和课堂管理心理。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4、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5、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2 情境因素;3.系统过程。6、微型教学:又称微格教学,它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实践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摄制称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2、7、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8、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门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是知识积累的过程。9、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差异:(重点背诵)1.专业知识方面,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问题解决方面,在其专长的领域内 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3.洞察力方面,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10、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重点背诵)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11、伯林
3、纳的“教师专长 教学能力教学结果的作用模式”:教师专长(教学法知识):知识专长、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教学能力(教师行为):讲授、管理、教学、诊断。教学结果(学生结果):认知方面、学业成绩方面、情感方面、社会方面。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1、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么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关于儿童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过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3、认知发展的
4、过程:图示:图示是指儿童对环境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过程;平衡: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重点背诵)(0-2 岁)感知运动阶段:认知上的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表象思维;(2-7 岁)前运算阶段:不能理解守恒思维不可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7-11 岁)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可逆、抽象思维、去自我中心,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11 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可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运算。5、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的四个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形;
5、交叉性。6、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重点背诵).将同化和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识别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强调认知发展的积累性,要求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与旧知识整合起来。7、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来实现的。两种工具的理论:.物质工具;.精神工具。两种心理机能:.靠生物进化获得低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8、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本质
6、: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9、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重点背诵).内化: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得知识,从而为个体所使用。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变化逐渐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最佳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3.支架式教学: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10、维果斯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7、(重点背诵).儿童通过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育的启示;.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在一起。 1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婴儿期:信任感不信任感(0-1 岁) 婴儿后期:自主羞怯 怀疑(2-3 岁)幼儿期:主动内疚(4-5 岁) 儿童期:勤奋自卑(6-11 岁)青年期:自我同性一混乱(12-18 岁) 成人前期:亲密孤独(18-25)成人中期:创造停滞(25-60 岁) 成人晚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60 以上)1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8、(重点背诵).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适应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1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重点背诵).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丑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主要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厉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中个人的地位和作用。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后习俗水平:逐渐形成不拘泥与某一特定社会团体的抽象道德原则。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定向阶段。1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重点背诵).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
9、提供稍高于儿童现有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产生冲突;.帮助个体体会冲突,学会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把下一道德作为当前教育的目标;.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对孩子的影响。其一: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和拒绝。其二:父母对待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和容许。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 .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 .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权威型能给予孩子理解和帮助,能和孩子交流,专断型冷漠,忽视孩子需要,放纵型,接受孩子但是缺乏管理控制孩子,忽视型是完全的缺乏爱也缺少管理影响方面: .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15、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化
10、的作用:.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要;.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促进自我意识的发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1、奥苏伯尔提出促进新旧知识练习的两个原则:逐步分化原则、整体协调原则。2、智力,即是一般智力,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以及有效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3、性格: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其中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表现的行为上。4、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有好坏之分,是人个性中的
11、核心成分。5、特殊儿童: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1).认知方式(风格)差异:又称认知风格差异,指学生在直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人在活动中采用的习惯性方式。场独立和场依存(威特金) 沉思型和冲动性(杰罗姆卡);整体型和系列型(戈登帕斯克);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具体型和抽象型。具体型学生在被提供的尽可能多信息的条件下能够更加深刻、精确的分析问题或材料。抽象型学生在所提供信息存在一定模糊度的条件下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2).认知能力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1).发展水平的差异;(2).发展类型的差异;(3
12、).发展范围的差异。群体差异:1.男女智力差异不大,男性分布的离散性大于女性;2.男女智力结构差异,各有优势;3.认知结构的差异: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知的内容或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他将认知结构成为“认知结构变量”即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或观念及其组织方面的特征。认知结构变量包括: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对学习方式的影响):1).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2).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3).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4).对学科设置的偏好;5).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相关程度如(小学阶段 0.60.7、中学 0.50.6、大学
13、0.40.5)5、卡特尔的人格性格特质理论模型: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3).根源特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流体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 6.性格的类型差异分类:1).按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按个人心理倾向性:内倾型、外倾型;3).按独立和顺从程度:独立型、顺从型; 4).按两维分类: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7、性格差异的鉴定:1.自陈量表式测验:明尼苏达多人格测验(MMPI); 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试(PF16);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2.投射测验 :通过提供被试者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或者图片来激发他们的想象,
14、使其压抑的动机、情感、欲望反映出来。3.情景测验 :指主试者在特定的情境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情境压力测验式使被试者在一种特别设计的情境当中面临情绪上的压力,此时主试者通过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了解其人格特质。4.自我概念测验:1.形容词列表法:被试者从主讲者准备的一份描述人格特质的形容词列表中选择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词语。再由主试者分析并判别被试者对自己的评价情况。2. Q 分类法:美心理学家斯蒂芬逊创立 要求被试者根据主试者提供的卡片上描述的人格特征与自己进行对照,并分成 19 个等级。8、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
15、;3.掌握学生气质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重点背诵)9、特殊儿童的类型:1.智力超常儿童(教育形式:插班、办特殊班、个性教育);2.智力落后儿童:指智能发展水平低于同龄人,且智商低于 70 的儿童; (重点背诵)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学习困难:指那些无明显视听、智力、能力缺陷,无经济、文化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是行为与心理方面表现极不平衡,以致无法有效适应环境并且无法依靠学校平常教育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儿童。换言之,就是在智力、感觉器官正常的条件下,学习效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儿童。四个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患病率(1%10%)特征:学校成绩差、朋友
16、少,甚至有时被同伴排除;理解和推理社交情境困难;常表现较大的情绪反应,易怒;课题行为问题;想象力和创造力好。特征(多动、不专心、冲动和不能做恰当的反应)4 社交和行为问题: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压抑、焦虑,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攻击、反社会行为;自闭症:由于神经系统推敲导致的发育障碍,最本质的特征在于社交障碍。5 生理和感觉障碍:生理和健康损伤儿童视觉损伤儿童听力丧失儿童多种严重残疾10、特殊儿童的教育环境的种类:普通班;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特殊班;特殊学校。 待续第四章、学习和学习理论1、学习: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
17、比较持久的变化。2、学习的生物意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学习的社会意义:从人的发展来看,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3、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是根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4、加涅按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5、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简繁程度分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6、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消退、恢复。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
18、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强化(正/负)、消退、惩罚。有机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促进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程序教学(原则:小步子、要学生作出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学生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3)、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受到奖惩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因此观察学习是人类的重要学习方式。观察学习的方式: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的观察学习、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过程。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的实质
19、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反馈和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班杜拉自律学习(三个阶段历程: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认知主义的学习观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1).苛勒完型顿悟说;2).托尔曼认知地图说.2、现代认知学习观:(重点背诵)1).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认知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形成学习结构;倡导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步骤进行的学习。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联系; 先行组织者有意义学习的由简到繁的分类(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
20、、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重点背诵)1).激进构建主义(个人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个基本原则:强调认知活动的建构性质;肯定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2).社会构建主义是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知识获得的过程是社会构建构的性质;3).社会文化取向:认为学习应该像活动一样展开,认为心理活动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相联系。这种观点倡导师徒式教学;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温和建构主义)提倡架构适应经验世界的同时又接受个体构建。4、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重点背诵)1).知识是怎样
21、构建的(外部指引观信息加工论、内部指引观皮亚杰、内外指引观维果斯基班杜拉);2).世界是可知的; 3.知识是情境性还是普遍性。5、建构主义观的共同点:(重点背诵)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3).强调学生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6、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含义:(重点背诵)(一)教学设计上:1).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而不是强加的;2).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3).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设的教学策略;4).教学的评估应该更少标准参照。(二)教学模式上:1).抛
22、锚式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并制定问题解决计划;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合作学习是必要的;教师进行整体评价。2).认知式教学模式四个步骤:示范、指导、消退、练习。3).随机进行教学:呈现情境;随机进行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4).支架式教学:三个基本环节:进入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5).自上而下的教学:教学工作要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学习过程,获得希望的学习结果(三)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学生心理辅导和教师的教育上作重大的改变。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
23、的心里为主要目标,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如动机,情感和价值等;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只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4).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联系,甚至有部分重叠;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和独特性。8、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学习理论:学生本身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并提供指导。康布斯学习理论:是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学习的两种含义(学到新知识、知识使个人产生新意义)。9、罗杰斯学习理论:1
24、).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人性本善,人人具有学习潜力;教育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境中才会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心投入学习才会产生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力;知识外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 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涉及到改变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的,往往受到抵制;强调要从做中学习。9、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重点背诵)1).教育理念: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推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推崇人性中心课程;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2).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以题目为中心的课题讨论
25、模式;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开发课题教学模式。第五章、广义知识的学习1、陈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2、命题:指词语表达的最小单位,往往传达一定的信息,隐含一定的意义。人们通过命题来认识事物,获得某种知识经验。3、命题网络:如果两个命题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4、符号表征学习:奥苏伯尔区分有意义言语学习的一种形式,主要指词汇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什么意思。5、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证。概念学习的两种方式:概念的形成和概念同化,前者是同类事物的关键
26、特征,后者是用定义方式呈现,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理解中原有的相关概念理解新概念。6、命题学习:命题概念必须建立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是学习若干概念关系或把握两个特殊事物之间关系的活动7、同化论:奥苏伯尔在区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中提出的,用以解释概念或命题意义获得心理机制的学说,强调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涉及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形式,强调概念和命题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强调原有知识的巩固即教材一般到个别的循序组织8、产生式:表示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产生式。产生式是所谓条件活动规则。9、认知策略是对人的心理活动加工过程起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从结果上看,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7、,认知策略的知识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10、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命题网络、图式。1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重点背诵)1).三类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新命题和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构成三种关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3).同化论核心:相互作用观。4).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模式:六步:注意与预期、选择性知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结构重建和改组、根据线索提取知识.三段:1-4 步为知识的理解、5 步为知识的巩固和转化、6 步为知识的提取和运用。两分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2、
28、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和保持的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概括、解释、自问自答)、组织策略。13、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1).讲课速度不宜过快;2).重复比较重要的材料;3).把重点写在黑板上;4).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和便宜复习的笔记 ;5).为学生做笔记提供结构上的帮助,列大小标题,表明知识的层次。智慧技能的学习1、程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产生式、产生式系统。2、加涅智慧技能层次理论:1).辨别区分事物差异的能力;2).具体概念 :能通过观察概念的正反例证获得的概念,检验其获得的标准能否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3.定义性概念: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
29、得的概念,检验的标准时通过具体情景,论证概念反应的关系;4.规则:指运用原理或规则办事的能力 规则学习的两种形式(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5.高级规则:将若干简单规则合成新规则的能力。促进辨别技能的教学方法:刺激与反应接近、反馈、重复。认知策略的学习1、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1).具有内潜性;2).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3).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的。2、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命题表征(陈述性知识)阶段,然后经过在相同情境和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阶段即变式练习的广泛应用,最后阶段是策略应用的反应阶段。只有这一阶段策略性知识才有广泛的迁移。3、认知
30、策略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1).原有知识背景;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3).学生的动机水平。外部条件:1).训练方法;2).变式与练习;3).有一套外显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4、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为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活动方式,而不是眨眼之类的不随意动作。5、动作技能分类:根据是否连贯,可把动作技能分为连续性的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的动作技能;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所参与的肌肉群的性质不同,可把动作技能分为精细的动作技能和粗大的动作技能;根据完成动作技能对环境条件的依赖程度,可把动作技能分为开放性动作技能和闭锁性动作技能;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是否使用一定的工具,可把动作技能分为工具性动
31、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6、熟练操作的特征:第一、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第二,利用微弱的线索;第三,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第四,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第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三种不同的观点:1).强调行为(习惯论);2).强调认知(认知观);3).强调生态(生态观)。7、动作技能的保持为什么动作技能不易遗忘呢?一般来说,经过大量学习的任务是不易遗忘的。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的动作技能不同于言语知识,它的保持高度依赖小脑和脑的低级中枢,这些中枢可能比脑的其他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8、态度的含义: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对象所持有的具有内在
32、结构的较为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反应倾向。9、态度的学习过程与理论1961 年凯尔曼提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服从、同化、内化。促使态度改变通常可用的方法有:条件反应法,提供榜样法,说服性沟通法。10、巩固态度的方法:从内部来看,首先,不断加强对于新获得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以使个体在认知结构中清晰地具有新态度指向的事物、事件或人的观念。其次,减少或消除促使态度认知失调的因素。从外部来看,要对新获得的态度不断地进行强化,以增强主体对于客体趋向的内部准备倾向。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1、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全部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周围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和
33、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一个价值观与另一个价值观之所以有区别就在于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不同。2、价值观的特征:1.主观性;2.选择性;3.稳定性;4.社会历史性。3、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1.家庭环境;2.学校环境;3.社会环境;4.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形成和发展个体的价值观也有着重要作用。问题解决与迁移1、问题是一种不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来达成既定目标的情境。一般包含四种成分:一是目标;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三是障碍;四是方式。(重点背诵)2、问题解决是指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以达到目
34、标状态的一种高级认知加工过程。问题解决的四个特征:1.目的指向性;2.认知操作性;3.情境性;4.经验性。(重点背诵)3、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1.明确问题;2.形成问题表征;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4.评价反思。(重点背诵)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重点背诵)主观因素有:1.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2.认知结构;.动机强度;4.智力水平;5.定势;6.功能固着。客观因素:问题本身特点与外界环境。5、问题解决的策略:1.手段-目标分析法;2.顺向推理;3.反向推理;4.爬山法。6、问题解决与创造的关系:(重点背诵)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二者联系:1)创造力的发展
35、要以问题解决为前提。2)问题解决过程中蕴含有创造力。二者区别:1)定义不同。问题解决是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而创造力是产生某种新的能力。2)特征不同。问题解决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分段性,而创造性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性、流畅性和灵活性。3)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为迁移而教1、学习迁移的概述:将学习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效果);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方向);3).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4).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适用范围)。3、当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由奥苏泊尔提出来的。产生式迁移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辛格莱和安德
36、森提出来的。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1).改革和精选教材;2).合理呈现教材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5).教授学习方法。5、传统学习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2).相同要素说;3).概括化理论;4).关系转换说学习动机概述1、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一定目标发展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需要外,诱因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在动机
37、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大小。3、学习动机对学习影响:(重点背诵)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可以通过开展学习活动逐步地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作用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4、学习动机的分类:1.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3.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重点背诵)5、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需要层次说、
38、自我效能感应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6、影响学习动机因素(重点背诵) 2011 考过1.内部条件。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由于每个人在需要的的强度和水平上不尽相同,反映在学习上动机的强度和水平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2)成熟与年龄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对社会影响给予更多的注意;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到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影响;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习动机与学生的理想、志向紧密相连;5)学生的焦虑程度。学生的焦虑通常是指担心不能成功的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的感觉。2.外部条件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动机产生不
39、同的影响。2)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7、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重点背诵)2011 考过学习动机的培养:1)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到达目标的方法,以确保他们能够知道他们将学到什么;2)设置榜样。设置榜样,使普通学生了解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和行为方式;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不同的学生归因方式存在着差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
40、题情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一般而言,奖励比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测评1、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2、测验:狭义的测验是指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使用量具。广义的测验是指对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过程。3、评价是指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法去评估一个人的知识或能力。4、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促进教师的教学;2)促进学生的学习;3)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5、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1)按测量与评价的时机所作的分类:形成性测量与评价、总结性测量与评价;2)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常模参照测量与评价、标准参照测量与评价;3)以测量与评价对被试行为表现的要求分类:最佳行为测量与评价、典型行为测量与评价;4)以测量与评价本身的功能分类:描述性测量与评价和诊断性测量与评价、成就测验与预测测验、难度测验与速度测验;5)按测量与评价的对象分类:智力测量与评价、能力倾向测量与评价、成就测量与评价、人格测量与评价6、制定测验编制计划:包括确定测验的目标、设计双向细目表、选定测验的题型。7、试题与测验的审查:包括逻辑审查和实证审查。8、测验的编制:包括测验长度、试题的排列、编制测验指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