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建筑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的控制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工程造价改革的不断深化,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与国际接轨己成为必然趋势,而绝大部分的建设项目造价仅处于施工图预、结算的控制阶段,在动态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优化设计以及施工方案等方面,与国际相差甚远且不能满足当前建设项目对工程造价控制的要求,因此对全方位、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关键词: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 引言 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是贯穿于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把项目投资的发生额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全面地控制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能够为业主带来效益。所以,全过程
2、工程造价控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是我国今后工程造价的发展趋势,并应根据国际、国内的环境加快我国的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的发展。 一、工程造价的含义 工程造价通常是指工程的建造价格。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工程造价有不同的含义。 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分析,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投资者为了获得投资项目的预期效益,就需要对项目进行策划、决策及实施,直至竣工验收等一系列投资管理活动。在上述活动中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就构成了工程造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工程造价就是建设工程项目固定资产的总投资。 从市场交易的角度分析,工程造价是指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
3、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工程承包发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显然,工程造价的第二种含义是指以建设工程这种选定的商品形式作为交易对象,通过招标投标或其他交易方式,在进行多次预估的基础上,最终由市场形成的价格。 二、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现状 2.1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五十年代形成、八十年代完善起来的。表现为国家直接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规定在不同设计阶段必须编制概算或预算并对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制定了概预算编制原则、内容、方法和审批办法,规定了概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审批、管理权限等。随着历史进程,经过恢复、改革和发展,形
4、成了比较完备的概预算定额管理体系。 2.2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首先在建设工程项目上有所突破,1984年的云南鲁步革水电站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国内首次利用国际招标,日本大成公司以低报价中标,造价降低40%,工期提前五个月。这种模式在1988年全国应用试点,1993年正式推广。在这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中,已有一定的进展。在利用全寿命费用分析方法、价值工程理论、限额设计、造价函数和估价模型来进行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2.3为了继续推进我国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做了大量的推动和引导工作。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
5、理事长杨思忠先生1995年在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中全 面总结了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从传统的定额管理向全过程造价管理转变过程所具有的极其重 三、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问题 3.1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存在投资膨胀严重的现象,造成工期越拖越长,工程造价越来越高,原因是缺乏建设前期确定工程造价的有效依据,只能依据专家、决策者们借鉴已完成的项目工程造价进行估算,但又往往因为诸多因素影响,“三超”现象相当普遍。对于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或者说绝大部分是在建设项目实施阶段,人们普遍忽视建设前期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错误的认为工程施工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
6、入,控制施工的费用支出也就控制了工程造价,因而,一般只注重施工预算、结算,其结果是事倍功半,造价控制效果不理想。这是因为在工程施工阶段,造价中的“量”、“价”已斟酌确定,“价”可以根据建筑市场行情随行就市,是可变的,受市场规律的支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量”是指工程项目的实体消耗量,一经确定,绝大部分在施工中是不能变动的,即使在施工中发生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改变实体消耗量的因素,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前期考虑不周,设计文件粗糙造成的。 3.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人们对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我国学者开始从系统
7、的角度对建设项目造价控制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国际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经验提出了“全过程造价控制”。但在我国的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原因是没能把现代管理先预测、后控制的思想与方法纳入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系之内,工程造价管理缺乏系统管理模式,业主、设计、施工等参与主体缺乏统一的造价目标及相互沟通,全过程造价管理存在阶段性脱节现象,因此我国的造价管理一直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3在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项目建设过程中显现出相当多的问题,这都是因为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明显缺乏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而我国对造价控制的研究却往往忽视这一部分,从而未能形成工程造价从决策设计到招标
8、后实施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成为我国建筑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巨大阻力。 四、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 4.1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日益深刻地融入全球市场,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越来越多,我国的许多项目要通过国际招标、咨询或BOT方式运作。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和经营的项目也在增加。因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正形成趋势和潮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行业壁垒下降,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外国企业必定利用其在资本、技术、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挤占我国国内市场,尤其是工程总承包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
9、市场竞争,我国的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转换经营模式,增强应变能力,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拼搏中寻求发展。另一方面,入世后根据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我们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并能更加容易地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加入WTO后,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一名成员国,我国的企业可以与其他成员方企业拥有同等的权利,并享有同等的关税减免,在“贸易自由化”原则指导下,减少对外工程承包的审批程序,将有更多的公司从事国际工程承包,并逐步过渡到自由经营。工程造价管理国际化趋势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 4.2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趋势。伴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程造价
10、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当今更新最快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其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成为信息战。 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贯穿于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和建设施工各阶段,要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在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同角色的项目管理者时时要有控制造价的经济头脑,认真分析和充分利用建设周期中的重要信息,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节约工程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尹贻林 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2009年) 中国计划出版社 【2】宁素莹 建设工程价格管理(2005年)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