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共生度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 王珍珍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 合理布局长江经济带沿江制造业与物流业, 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 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区域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共生度模型对 19782013 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度、共生关系以及共生寿命进行了测算。经分析得出结论:考察期内上海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阶段, 贵州省处于从制造业寄生于物流业阶段向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过渡阶段, 其他九个地区均处于从物流业寄生于制造业阶段向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过渡阶段, 各个地区出现转折点的时间前后不一,
2、但最终都会向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靠拢。综合来看, 上海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进入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阶段的时间最早, 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进入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阶段的时间较迟。因此, 要坚持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创新供应链服务模式、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优化共生环境、减少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的制约作用, 以实现二者的正向对称互惠共生。关键词: 共生度; 制造业; 物流业; 长江经济带; 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王珍珍 (1982) , 女, 福建泉州人,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人员, 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收稿日期:2017
3、-03-20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4CJL001)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 Industries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ased on Symbiosis Degree TheoryWANG Zhenzhen School of Econom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It plays a vital role in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4、strengthening the regional competition to rationally lay out the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 industr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achieve thei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symbiosis degree model is adopted to analyze symbiosis degree, symbiosis relationship and symbiot
5、ic life of the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 industries in the nine provinces and two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1978 to 2013. The study shows the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 industries in Shanghai was in the period of a positive asymmetric reciprocal symbiosis mode. The manufacturin
6、g and logistic industries in Guizhou province was in the period of the transition from manufacturing being parasitic in logistics to the positive asymmetry reciprocal symbiosis mode. The other nine regions were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logistics being parasitic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
7、ositive asymmetric reciprocal symbiosis mode. The turning points are different in various regions, but they will eventually move towards positive symmetry reciprocal symbiotic mode. On the whole, the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 industries in Shanghai entered into the symmetrical reciprocal symbiosis
8、mode earlier, while the backward areas entered late. Therefore, we must adhere to the sense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situation, innovate logistics service modes, strengthen reg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optimize the symbiotic environment to reduce the logistic industry development cons
9、traints o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realize positive symmetry reciprocal symbiotic mode.Keyword: Symbiosis Degre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ogistic Industry;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ceived: 2017-03-20一、引言当前,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一起构成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格局, 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10、具有中长期持久的力量1。其中,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规模总量最大、发展回旋余地最大的经济区域2。长江经济带战略对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加强合作, 打造区域新增长极, 形成我国沿江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 发展物流业更具有显著的优势。2014 年,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20142020 年) ,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 各省区也出台了相应实施意见, 布局沿江物流业。长江经济带上聚集着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 物流业的发
11、展将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 长江经济带总体制造业和物流业在全国规模较大, 发展速度较快, 行业运行效率较好3, 但总体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探讨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现状、未来演化的趋势, 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区域竞争力至关重要4。本文主要基于共生度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上 11 个省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情况以及共生寿命, 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的演化过程, 并提出提升物流业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二、文献综述(一)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协调发展文献综述对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这一问题的研究, 不同学者分别从含义、机理、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
12、进行了探讨。在含义方面, 王珍珍认为两业的联动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业企业在相互关联基础上的协作活动5。在机理方面, 丁俊发、王晓艳主要运用不同的理论来分析两者之间的联动发展, 包括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产业关联理论、物流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等6-7。在模式分析上, 王晓艳、王珍珍主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模式和组织模式, 比如物流战略联盟模式、物流托管模式、合资模式、物流集成外包模式和物流交易所模式, 以及偏利共生模式、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和对称互惠共生模式7-8等。在实证研究方面, 梁红艳、王珍珍、苏秦等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灰色关联、投入产出分析、数据包络法9-12等
13、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二) 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曾群华、徐长乐和胡玲玲提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合作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联动发展的创新性思路13。程艳、龙宇和徐长乐指出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化14。龙宇、徐长乐和徐廷廷运用 Logistic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计算了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15。程艳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的空间联动以及影响因素16。王冬梅针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增长方式粗放化、产业分布不均衡、发展环境不理想和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 提出了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17。张予川
14、和张金鑫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18。钟昌宝和钱康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物流产业全局和局部空间差异19。综上可以看出,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与区域协调之间的关系, 在长江经济带的大战略下探讨九省二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文献相对缺乏。共生度模型是从产业共生的角度出发, 分别测算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度、共生关系以及共生寿命, 相较于已有的研究方法而言, 它可以从动态的视角分析不同共生行为模式的演化路径以及演化时间临界, 对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三、模型与方法(一) 共生度测算共生度模型反映的是两
15、个共生单元之间质参量变化的关联和相互影响程度, 其在经济管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20-23。本文根据杨松令给出的共生度与共生系数基础计算模型24, 得到如下的推导过程。假定 Mi (iI) 是制造业共生单元, I 是制造业共生单元个数的集合, L j (jJ) 是物流业共生单元, J 是物流业共生单元个数的集合。两个共生单元所对应的质参量分别表示为 Zi与 Zj, 则系统的共生度弹性可以表示为:现有研究对于主质参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胡晓鹏根据产业共生的原因将产业共生关系分为三类 (因业务联结所形成的产业共生关系、因技术性质所形成的产业共生关系和因供求关系所形成的产业共生关系) , 分别将附
16、加值增值率、产出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主质参量25。由于分析的时间跨度比较长,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增加值作为主质参量。假定制造业增加值记为 vM, 物流业增加值记为 vL, 结合式 (1) , 则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共生度 ML定义如下:借助于弹性的含义, 其共生度表示为物流业主质参量变动一个百分点对制造业主质参量的影响, 即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同样, 可以假定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共生度 LM为:式 (3) 表示制造业主质参量变动一个百分点对物流业主质参量的影响, 即制造业对物流业的推动作用。若 ML= LM0, 表示双方处于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若 ML LM0, 表示双方处于
17、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若 0 0, 表示物流业寄生于制造业。为了求出 ML和 LM, 首先要知道两个主质参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散点图可发现, 在考察期内制造业增加值与物流业增加值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 故可假设如下方程形式:通过回归模型确定其中的参数 , 将式 (4) 和式 (5) 代入式 (2) 和式 (3) , 可分别求解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对彼此的共生度。(二) 共生系数分析进一步, 可以求解出制造业与物流业主质参量的共生系数, 即反映制造业与物流业主质参量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如式 (8) 和 (9) 所示:显然, M+ L=1, 根据 M的值, 可以得出制造业与物流业相互影响的关系
18、, 具体如表 1 所示。表 1 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关系判定 下载原表 (三) 共生寿命分析受到外部共生环境的影响, 共生模式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求解出制造业与物流业由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转化所需要的时间, 即共生寿命, 本文以前文所计算出来的各个年份的共生度构成时间序列。由于各个地区由寄生模式进入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时间不一样, 因此, 所构成的时间序列的期数不同, 但处理方式是一样的, 均假定时间序列 x (x=1, 2, 3, , T) 依次表示各个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对彼此的共生度均为正值的年份所开始的时间, 运用 Matlab 中的拟合方程曲线, 可以分别求解出
19、 ML和 LM关于x 的函数。由于 Matlab 中拟合曲线的类型有很多种, 在选择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模式对比, 得到最优拟合结果, 令 ML= LM, 则可以求解出各个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对彼此的共生度相等的时间 x, 进一步可以将其转换成为对应的年份, 然后可以综合宏观地反映出各个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达到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大致的年份。四、实证检验(一) 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度测算运用 Eviews7.2 对制造业 VM与物流业 VL进行回归分析和相关性检验, 通过散点图可知两者之间相关性显著。将回归的方程表示出来, 其结果如表 2 所示。表 2 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回归方程式 下载
20、原表 表 2 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回归方程式 下载原表 表 2 显示, 调整后的 R 均高于 0.8, 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高, F 统计量均较高, 模型的线性关系成立。进而可以进一步求解出其共生度及发展趋势, 分别如表3 和表 4 所示。表 3 19782013 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度分析 下载原表 表 3 19782013 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度分析 下载原表 表 4 19782013 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及转换时间判定 下载原表 由表 3 和表 4 可以看出, 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共生度差异显
21、著。考察期内上海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在所有年份均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阶段,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共生度大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共生度,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共生度在波动中不断下降, 而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共生度则在波动中不断上升。贵州省在 19781991 年处于制造业寄生于物流业模式阶段, 19922013 年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阶段, 并且 1992 年以来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共生度小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共生度,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共生度不断上升, 而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共生度不断下降。除此之外,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九省市共生模式的转换经历了两个阶段, 分别是物流业寄生于制造
22、业模式阶段和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阶段, 但转换的年份不一样:江苏省 1985 年、云南省 1987 年、湖北省 1988 年、浙江省 1990年、四川省和安徽省 1991 年、重庆市和湖南省 1992 年、江西省 1993 年分别实现转换, 转换后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共生度大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共生度, 并且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共生度在下降, 而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共生度在上升。随着时间的变化, 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内将出现由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转变。(二)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系数测算进一步可以计算出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系数 M和 L, 由于这两个系数有极大的关联性,
23、 本文仅给出 M的变化趋势图, 如图 1 所示。从图 1 可以看出, 除了上海市和贵州省外, 其他 9 个地区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共生系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但出现拐点的年份不一样。在拐点之前,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影响小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变化,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影响系数在不断下降, 而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在持续上升;拐点之后,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影响程度在持续加大, 而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影响程度在降低, 两者在未来的某个区间内将会趋同。上海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系数 M一路下降, 1978 年 M为 0.749, 2013 年为 0.504, 但始终大于 0.5, 说明上海市制
24、造业对物流业的影响小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变化,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影响系数在不断地上升, 而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影响系数在不断地下降, 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内, 两者对彼此的影响将会趋同。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系数 M在波动中先下降后上升, 1978 年 M为 0.186, 1991年达到历史的最低值, 为 0.005, 说明在此阶段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小于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影响;19781991 年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影响在增加, 而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在减小, 但从 1992 年起, 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在增加, 而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影响在减小。图 1 19782013 年长江经济带制造
25、业对物流业的共生系数 下载原图(三)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由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向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过渡所需要的时间测算运用 Matlab 求得上海市的拟合方程曲线, 调整后的 R 高达 0.99 以上, 说明方程拟合程度很高。根据 ML= LM, 可计算出上海市的 x 值, 将其换算成为所对应的年份, 即上海市大约在 20142015 年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利益分配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向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过渡。同理, 可以求出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大致的时间, 具体如表 5 所示。从表 5 可以看出, 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向正向对称互惠
26、共生模式过渡还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各个地区进入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年份不一。其中, 在考察期内, 上海市最早进入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20142015 年) , 其次依次是江苏省 (20212022 年) 、浙江省 (2026年) 、湖北省 (2034 年) 、四川省 (20392040 年) 、重庆市 (20482049年) 、湖南省 (2054 年) 、安徽省 (20552056 年) 、贵州省 (20572058年) 、云南省和江西省 (20722073 年) 。从中可以看出,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 进入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时间越早, 这也说明这些地
27、区物流业发展较为成熟, 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能够与制造业形成合理平等的利益分配模式。如上海市作为最早实现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区域, 在物流业发展方面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目前上海市枢纽型、功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定型, 2016 年上海市交通委编制了“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 该航运中心涉及领域广、产业跨度大、关联部门多, 充分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经验, 提高了辐射带动能力。表 5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由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向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过渡所需要的时间测算 下载原表 五、结论及建议从共生寿命演化趋势可以看出, 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实
28、现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向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过渡的时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一般情况下,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时间越早, 这些地区物流业发展成熟, 能够与制造业形成平等型共生模式。因此, 若要实现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从本质上来说要求物流业的发展能够跟上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但当前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较于上海市而言, 其他地区进入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阶段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 部分省份 (如江西、云南) 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仍然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些地区在实现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过程中面临着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制度环境障碍、物流人才缺乏以及信息技术落后等的制
29、约, 因此, 可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互惠共生模式的形成。(一) 以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为纽带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对称互惠共生长江经济带上九省二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 阶梯性明显。既然都隶属于长江经济带, 就要求区域与区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 尤其是要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在联动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应依托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区域合作联席会,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 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港口合作, 推动区域港口发展一体化进程, 实现港口转型升级。应加强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 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空间布局上的最优组合, 实
30、现综合交通物流运输, 提升物流运输一体化水平。(二) 以互利共赢机制为动力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对称互惠共生长江经济带上的政府和企业均要充分认识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强化共生意识, 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加强相互之间的产业对接、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等。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要坚持“共生、共享、共赢、共建”的理念, 给企业提供更好的平台, 维持双方之间的共生关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要摆脱“你赢我亏, 我赢你亏”的博弈状态, 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出发, 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制造企业来说, 要转变物流理念, 放眼未来长远发展;对于物流企业来说, 要转变传统的只从客户身上获得利益的理念, 树立通过为
31、客户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三) 以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为根本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对称互惠共生长江经济带上的物流企业要深入了解制造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 努力提高自身的供应链服务能力, 积极参与制造业的生产和流通, 主动推出新的更周到的服务项目。加快发展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企业, 着力优化针对重点制造业行业的供应链管理, 满足高端物流需求, 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 建设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供应链服务商。依托“互联网+”提升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 按照集成整合、便捷高效、服务增值、绿色环保的原则,
32、 不断提高定制化、一体化服务能力。借助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两轮驱动,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集成创新、制度创新, 打造战略竞争优势, 助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大力发展物流信息化, 培育集约高效的交通物流服务平台, 整合线下物流资源, 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网络。同时, 物流企业之间要找准各自的位置, 避免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的无序和恶性竞争。(四) 以优化共生环境为支撑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对称互惠共生从共生环境来说, 要进一步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的先进经验, 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土地、融资、税收等的扶持, 降低运输过程中的各种税费, 如道路收费、管理收费、办证收费等, 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
33、动发展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拓展到商贸业、金融业等领域, 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依托金融业、商贸业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适应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 引进国内外物流高层次人才, 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采取“订单式”模式培养所需的人才。政府要引导更多的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思路, 为企业的发展搭建更多的平台, 如信息化平台、交通基础设施平台等, 促进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在交通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方面, 应加大长江经济带沿线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完善综合交通物流通道。依托“一带一路”, 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
34、国家和地区港口物流的深度合作, 打造“一带一路”物流枢纽城市, 为长江经济带物流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解决物流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参考文献1刘树成.防止经济增速一路下行20152020 年中国经济走势分析J.经济学动态, 2015 (3) :4-8. 2秦诗立.建好长江经济带物流第二通道EB/OL. (2015-02-13) 2017-03-15.http:/ 3靖学青.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 2017 (1) :16-22. 4陈畴镛, 蔡小哩.区域经济与第三方物流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 (7) :44-52.
35、 5王珍珍.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综述J.管理学刊, 2014 (1) :41-47. 6丁俊发.中国物流业首先从制造业突破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5) :7-11. 7王晓艳.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 2009 (7) :6-8. 8王珍珍, 陈功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竞合模型研究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 2009 (7) :28-34. 9梁红艳, 王健.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J.福州大学学报, 2014 (4) :38-46. 10王珍珍, 陈功玉.我国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实证研究基于灰色关联模型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 (3) :65-74. 11苏秦, 张艳.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分析及国际比较J.中国软科学, 2011 (5) :37-45. 12王珍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效率评价-基于超效率 CCR-DEA 模型J.中国流通经济, 2017 (2) :20-30. 13曾群华, 徐长乐, 胡玲玲.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合作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联动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1 (4)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