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专利权转让的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特征研究.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54354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专利权转让的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特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专利权转让的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特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专利权转让的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特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专利权转让的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特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专利权转让的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特征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专利权转让的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特征研究 徐庆富 康旭东 杨中楷 张春博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摘 要: 目的/意义运用专利权转让数据, 分析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特征对揭示技术转移现状、制定技术转移政策进而促进创新资源流动和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 2011-2015 年发明专利转让公告为数据来源, 利用数理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从网络整体和省份个体两个视角对中国大陆跨地区技术转移特征进行研究。结论/结果省际技术转移现象日趋频繁, 但技术转移的强度仍较低;省际技术转移网络呈现出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 东部六

2、省市是技术转移网络的中心, 江苏在技术引进方面表现非常突出;有专利转出的省份数量少于有专利转入的省份数量, 技术输出能力强的省份占少数;大部分省份技术转移活动比较封闭, 西部地区引入外省技术的比例较东部地区高。以此为依据, 从国家整体和地方政府层面为打破区域技术流动壁垒和完善跨区域技术转移体系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 专利权转让; 省际技术转移; 社会网络分析; 技术输入; 技术输出; 作者简介:徐庆富 (ORCID:0000-0001-8129-2962) , 男, 1992 年生,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科学计量与创新政策;作者简介:康旭东 (ORCID:0000-0003-1007-23

3、85) , 男, 1973 年生, 研究员, 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作者简介:杨中楷 (ORCID:0000-0003-3444-3822) , 男, 1977 年生,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专利计量与知识产权政策;作者简介:张春博 (ORCID:0000-0003-3444-3822) , 男, 1985 年生,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创新管理与与科技政策。收稿日期:2017-01-06基金:辽宁省软科学项目“辽宁省科技投入与应用基础科学重大问题研究” (编号:2015401103)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

4、er-Provincial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 Based on Patent Right TransferXu Qingfu Kang Xudong Yang Zhongkai Zhang Chunbo Institute of Science of Science and S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5、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ovincial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 by revealing the statu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formulating technology transfer policies and promoting the flow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ng a cross-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using patent transfer data. Meth

6、od/Process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reg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as a whol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province.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announcement of pate

7、nt transfer from2011 to 2015 published by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Result/ConclusionThe inter-provincial technology transfer network has a stabl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the six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eastern part are the centers of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network and Jiangsu Provin

8、ce is very prominent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The number of provinces with patents transferred out is less than the number of provinces with patents transferred in, and the provinces with strong technology export capacity are in the minority; most of the provinces are relatively closed in

9、technology transfer activities; the proportion in other areas is higher in the western regions than in the eastern region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break the barrier of regional technology flow and improve the trans-regional technology tr

10、ansfer system from the whole country and local government.Keyword: patent right transfer; inter-provincial technology transfe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echnology input; technology output; Received: 2017-01-060 引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 更需要把科学技术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然而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的科学技术资源分布和发

11、展水平极不均衡, 进一步加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为了弥补各地的技术短板、增强各地的技术宽度和研发实力、促进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协同发展, 有必要加强地区间的技术转移和知识流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就指出1,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 中西部地区要柔性地汇聚创新资源;“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也要求打破区域创新体制机制障碍, 促进创新资源流动, 实现东中西部区域协同发展2。由此可见, 作为创新资源流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技术知识的转移对发达地区的技术市场开拓、落后地区的技术能力提升和全国各区域的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跨地区技术转移指的是技术成果由一个地区以某种形式转移和流动到

12、另一个地区, 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环节之一, 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3。而专利作为最重要的技术成果, 成为跨地区技术转移的主要载体形式。随着政府和商业数据库建设的不断完善, 专利文献也由于格式规范且易于进行大样本获取、处理和分析, 而常被学界作为测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指标4, 尽管该指标确实存在一些局限5。本文通过对专利转让这种最直接的专利技术转移形式进行测度, 从转移网络和省份个体双重视角来分析我国省际的技术转移特征。本研究在实践层面展现我国省际技术流动和协同创新现状, 揭示存在的流动不均衡问题, 汲取先进地区的技术吸收和成果转化经验, 为促进省区间的协同创新合作尤其落后

13、地区的创新资源汇聚提供依据;理论层面提出关于省际技术转移研究的双重分析视角, 强调对分析对象的个体关注, 同时丰富了专利转让数据的应用, 证明专利转让是技术流动研究的良好测度指标。1 文献综述当前学者主要通过技术交易和专利文献两类数据来测度我国省际的技术转移和流动状况。技术交易数据方面, 主要通过各省市区的技术合同成交指标来测度和研究, 如冯锋等6在“纯输出”概念的引入下, 利用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和技术流向地域金额来衡量跨省区技术转移活动中的活跃省份和技术“纯输出”省份;杨龙志等7也采用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 对我国省际技术转移驱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然而上述相关研究所依据的指标只涉及各省份

14、本身的技术输出和吸纳情况, 无法对两两省份间的技术流动进行分析。刘凤朝等8利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数据库, 对省区间技术转移的网络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揭示。尽管如此, 技术成交合同并不能构成省区间技术转移的全部, 而且该指标所包含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也并非直接意义上的技术流动。如前所述, 专利文献因为法律权威性、技术凝练性、经济价值性和数据的可采集性, 成为技术转移的主要测度数据源。有的学者利用专利合作9-10、专利引用11-12和专利许可13-14等指标形式对我国跨地区技术转移的机制、现状和趋势等进行研究。然而专利合作是专利权人间的合作行为, 并不能有效体现技术的直接转移, 尽管很多

15、专利转移 (转让和许可) 确实常发生在专利合作方之间;专利引用是一种技术流动形式, 但更体现为隐性的知识流动, 而且由于专利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使得专利引用并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意义上的技术流动。专利转移主要包括专利转让和专利许可两种形式, 而专利质押只是专利交易形式而并不能体现专利的转移和技术流动。专利转让是指专利的专利权和专利申请权发生转移, 是专利转移的最主要形式;作为技术直接流动的另一种测度形式, 专利许可的数量还是相对较少的 (见图 1) 。而且相对于其他测度技术转移指标及专利技术流动形式, 以专利权人变更为核心的专利转让是一种更强的技术流动。因此专利转让数据是更好的技术转移测度指标。图

16、 1 国内历年专利交易数量分布 (2011-2015 年) 下载原图现有文献中用专利转让数据测度跨地区技术流动的文献并不多。任龙等15基于专利权转移数据, 构建了中国技术流动网络, 并通过数学建模对技术流动网络的布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周密和孙浬阳16借助京津冀城市间的转移数据, 论证了城市间技术转移网络的空间结构和协同关系共同推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邓飞飞和袁红梅17运用专利转让数据, 揭示了我国中药产业技术流动的区域格局。但这些文献大多注重于研究技术转移网络整体结构或者省与省之间的关系, 但对于各省的独自情况即个体本身的技术流动缺乏关注。本文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省际发明

17、专利转让的完整数据, 结合数理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既从网络视角对我国跨地区技术转移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也从个体视角具体考察各省自身的专利输入输出情况、引入外省技术占比等, 以期为促进地区间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文章以 2011-2015 年国家知识产权局 (以下简称国知局) 网站公布的发明专利的专利权、专利权申请转移公告为样本数据。由于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要高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因而只选择发明专利进行分析。我国专利法规定, 转让专利权或者专利申请权的, 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由国知局予以公告, 这些公告详细记录了专利转让前后专利权人的

18、地址信息, 并可以在国知局网站下载得到, 这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来源。目前国知局网站上提供了 2001 年至今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转移公告, 其中 2011-2015 年共有 230 364 份发明专利转让公告, 剔除国际和港澳台专利转让, 共有 149 204 份国内发明专利转让, 这其中省内发明专利转让有 112 318 份, 省际发明专利转让有 36 886 份, 省际专利转让占全部专利转让的 24.7%。历年转让的发明专利数量分布如图 2 所示, 总体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图 2 历年国内发明专利转让数量分布 (2011-2015 年) 下载原图本文主要从网络和个体两个视角分析我国省际

19、间的技术转让特征。网络整体层面, 通过 Gephi 软件, 构建 2011-2015 年中国大陆 31 个省份之间的发明专利转让矩阵, 并绘制省际专利转让网络图, 揭示省际专利转让网络的整体结构和活跃省份;利用 Pajek 软件计算网络的密度和中心性指标, 分析省际专利转让网络强度的演化趋势和各省对技术转移网络的控制程度。在个体视角下的省际技术转移分析中, 计算各省跨地区转让的专利总量用以测度各省技术转移的数量强度, 对各省在技术转移活动中的技术纯输入/输出进行研究, 并对各省引进外省技术比例进行考察。3 网络视角下的省际技术转移分析3.1 网络结构的总体变化社会网络分析中常用的指标有密度、中

20、心势和中心性。密度是指网络中实际存在边数与理论上最大可能边数的比值, 可以用来衡量网络中各行动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中心势用于刻画网络整体的集中程度, 即网络聚焦于某行动者或被其控制的趋向;中心性反映了某行动者在网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程度, 其中度数中心性表示该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交流广度, 而中介中心性则为行动者对整个网络的控制程度。为了更好地研究近些年来国内跨地区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 利用 Pajek 软件计算 2011-2015 年各年省际发明专利转让网路的密度和中心势 (表 1) 。表 1 历年省际专利转让网络指标 (2011-2015 年) 下载原表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 省际技术转移网

21、络的密度不断增大, 同时中介中心势逐年下降, 度中心势整体也呈下降状态。网络密度的增大说明越来越多的省份之间出现了专利转让, 省际技术转移活动日趋频繁。另外, 每年的省际专利转让网络中, 点出度的密度都要远小于点入度的密度 (表中未列出) , 这说明技术输出活动主要集中于部分省份, 只有很少一部分地区有技术输出的能力;而有技术吸纳活动的省份更加广泛。出度中心势和入度中心势减小, 说明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的集中程度有下降的趋势, 参与技术转移活动的省份越来越广泛;而中介中心势减小, 说明各省在技术转移网络中的重要性差距有缩小的趋势。3.2 网络结构的核心-边缘特征尽管省际技术转移网络的密度增大、中

22、心势下降, 但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 近五年的省际技术转移事实上仍呈现核心-边缘结构, 且多数省份间转移数量不多。将省际专利转让数据导入 Gephi 软件中, 采用 Force Atlas 算法绘制2011-2015 年中国大陆省际专利转让网络图 (图 3) 。该网络为有向网络, 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省份。节点间连线表示各省份间存在技术输入/输出, 连线指向为顺时针方向, 若只有一条连线表示两省间只有单向转让, 无连线表示两省之间没有技术转让, 31 个省份间共生成 727 条连线。图中的节点大小代表节点度 (出度和入度) , 节点越大表示与之存在专利转让的省份越多;连线粗细代表专利转让规模, 线

23、越粗表示两省份之间转让专利的数量越多。图 3 中, 31 个省区由内到外总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中间层和边缘层。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山东等东部省市处在省际专利转让网络的核心层, 这些省份相互之间、与其他省份之间都有较高的连接度, 处在中间层的有四川、辽宁、安徽、河北、黑龙江等省份, 处在边缘层的有贵州、云南、甘肃、西藏、海南等省份。可以看出, 核心层里的省份都是国内经济和科技最发达的地区, 中间层里的省份大都处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第二梯队, 而边缘层里的省份大都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我国省际专利转让活动存在明显的东强西弱的特征。图 3 2011-2015 年中国大陆

24、省际专利转让网络图 下载原图图 3 中节点的颜色深浅是通过模块化运算的结果, 颜色相同的节点是因为它们之间有更紧密的联系, 因而被划分为一个子团。图中总共被划分为三个子团, 可以看出, 上方浅色实心节点省份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中间深色实心节点的五个省份都位于我国华东地区, 下方空心节点省份大部分位于北方地区。另外位置相近的节点说明彼此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而图中位置相近的省份呈现较为明显的地理邻近性。这说明地缘因素在跨地区技术转移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理位置相近的省份之间更容易发生技术转移。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省在技术转移网络中的重要性, 本文绘制了 2011-2015 年历年省际专利

25、转让网络中各省的中介中心性变化情况表 (见表 2)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 虽然近些年来省际技术转移活动日趋频繁, 但省际技术转移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确实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即使各省的中介中心性每年都有所变化, 但排在前列的依然是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东部经济和科技发达省份, 这些省份对整个技术转移网络有很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是跨地区技术转移活动的中心。另外四川、辽宁、陕西、湖南、安徽等省份虽然跨省转让的专利数量不多, 但中介中心性很高。这说明在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技术扩散的过程中, 部分中西部省份发挥了很好的“中转站”角色, 它们一方面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转移来的

26、技术, 一方面也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输出技术, 在技术转移路径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余大多数省份除极个别年份外 (如 2013 年的青海) , 中介中心性一直都比较低, 跨省转让的专利数量也较小, 在技术转移网络中的作用比较边缘。表 2 中国大陆各省份历年中介中心性 (2011-2015 年) 下载原表 3.3 网络结构的连接松散特征虽然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参与技术转移, 但省际专利转让的数量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 跨地区技术转移网络还比较松散, 各省之间的连接强度还比较脆弱, 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技术转移关系。从表 3 中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省份之间的专利转让数量集中在 10 次以内, 有超过 50

27、次较强技术转移关系的只占很少一部分, 并且大多数是发生在发达省份之间。但也应注意到这种局面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省际高频次专利转让的数量正在增多。表 3 不同专利转让数量下的省际连线数 (2011-2015 年) 下载原表 4 个体视角下的省际技术转移分析4.1 各省技术输入输出情况分析一省从外省转入的专利数量可以衡量该省的技术吸纳能力, 一省转出到外省的专利数量可以衡量该省的技术输出能力。前者与后者的差值大于 0 时, 表示该省省际专利转让情况为净输入;差值小于 0 时, 表明该省省际专利转让为净输出。通过考察各省的技术转移流向, 可以判断各省在技术转移活动中是“供给者”还是“需求者”。本文计

28、算了 2011-2015 年各省省际专利转让的净值, 同时为了衡量各省历年省际专利转让净值的波动情况, 计算其变异系数 (见图 4) 。图 4 2011-2015 年中国大陆省际专利转让净值和变异系数 下载原图从图 4 中可以看出, 2011-2015 年专利净输入的省份有 16 个, 专利净输出的省份有 15 个。不过除少数省份外, 大多数省份在这 5 年内整体处于技术供需平衡状态, 略有净输入的省份表现更加明显。但通过对各省份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 形成这种整体均衡局面并非这些省份的技术流动处于合理状态, 反而是大多数省份的技术转移并不活跃, 互相转让的专利数量很少进而造成净值的体量很小。专

29、利净输入数量最大的为江苏, 其次为北京;专利净输出数量最大的为广东, 此外还有上海、山东、浙江等省份。这东部六省省际专利转让数占全部省际专利转让的 71.5%, 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图 4 中的变异系数是对指各省份在 2011-2015 年每年专利转让净值的变异系数, 以衡量各省份自身技术流动供需的波动情况。各省份的变异系数分布整体较为集中, 说明历年技术转移数量变化并不太大, 而这事实上仍与多地流动规模不大有关, 尽管变异系数已经是标准化的指标。前述转移净值量较大的省份中, 江苏、广东和上海的变异系数都较低, 技术输入或输出的角色比较固定, 江苏一直就是技术净输入省份, 广东和上海则持续着技

30、术的输出。北京和山东的变异系数较高, 其技术流动角色也确实发生了变化。前者经过连续两年的净输出后, 在 2013 年成为专利技术的汇聚高地;山东的变化则与之相反。山西与河南是历年省际专利转让净值波动最大的两个省份, 但二者的专利转让规模都很小。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省际专利转让净值是 2011-2015 年这五年内的合计数值, 单看每一年数据的话, 多数省份并不是固定的技术纯输出或技术纯输入。这五年中省际专利转让每年均为净输入的省份有江苏、江西、内蒙古、青海、西藏、云南, 每年均为净输出的省份有广东、黑龙江、辽宁、上海、四川、重庆。值得注意的是, 江苏在技术引进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不仅引入专利

31、的数量最多, 而且省际专利转让数量最大的前五位都和江苏有关 (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江苏、北京江苏、上海江苏、浙江江苏) 。江苏作为全国科技和经济发达省份却是最强势的技术资源汇聚地, 除了和其产业发达、民营经济活跃、技术需求大有密切关系外, 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创新政策。如该省海安县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以专利助推产业发展, 在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机制设计上, 比大多数城市做得还出色。而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辽宁两省最近几年的专利一直都在流失, 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东北地区近些年来经济下滑和转型阵痛。4.2 各省引进外省技术占比分析一个地区或者企业的新技术获取途径通常有内部技术研发和外部技术

32、搜寻 (包括直接购买、合作研发等) 两种。内部研发对科技力量有很高的要求, 并且在当前技术创新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之下, 完全独立封闭的内部技术研发已不可能。通过外部技术搜寻可以扩大技术来源、弥补内部科技力量不足、降低研发成本, 但过多的外部技术搜寻从长远来看对提升本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并非有利18。根据组织二元性理论, 一个地区要处理好内部技术研发和外部技术搜寻的关系, 实现二者的平衡, 既能充分利用本地的技术创新资源, 又能打破区域界限, 搜寻和利用好外部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本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19。在省际技术转移活动中, 一省受让得到的专利由省外转入和本省内转让两部分组成,

33、省外转入专利数占全部受让专利数的比例, 可以大致衡量该省搜寻外省技术的程度。表 4 展示了 2011-2015 年各省省外转入专利数占总受让专利数的比例, 右栏的省份是基于比例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从整体上看, 全国大多数省份的省外转入专利数占所有受让专利数的比例集中在 10%-30%之间, 即大部分省份的技术转移活动基本发生在本省内, 还比较封闭;西部地区省外转入专利的占比普遍要高于东部地区。表 4 各省省外转入专利占全部受让专利比例表 (2011-2015 年) 下载原表 从表 4 中看到, 各层次比例的省份区域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块化特征, 引入外省技术占比较低的省份大都集中在我国东北地区

34、、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部分中西部地区, 占比最低三个省份依次为湖南 (11.5%) 、重庆 (14.5%) 、辽宁 (16.6%) 。而占比在 30%以上的少数几个省份中, 除江苏外基本都是中西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 特别是青海和西藏两地, 引入外省专利占比高达 60%以上, 技术来源以接受外省转移过来的技术为主。这些省份引入外省技术占比较高的原因也有所区别: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是因为研发投入小、技术产出能力弱, 需要主动搜寻其他省的外溢技术;而江苏地区则是因为产业非常发达, 技术需求旺盛, 因而需要从外省引入更多的专利技术。5 结论与政策建议5.1 研究结论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广阔、科技资源

35、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来说, 分析我国省际间技术转移、技术流动的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 2011-2015 年中国大陆省际发明专利转让网络进行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从网络视角来看, 近些年来我国省际专利转让的数量逐年增多, 省际技术转移活动日趋频繁, 越来越多的省份参与到省际技术转移活动中, 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技术转移网络核心-边缘的结构特征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东部省份一直处在核心位置, 部分占据重要地理位置的中西部省份在技术转移路径中发挥了桥梁作用, 其余中西部省份的作用则比较边缘;此外省际技术转移的强度仍比较低, 大多数省份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从个体

36、视角来看, 江苏在技术引进方面表现非常突出, 广东和上海等则是主要的专利“净输出”省份, 而北京、山东在 2011 到 2015 年间都经历了技术转移角色的变化;大部分省份的技术转移活动还比较封闭, 从外省转入的专利数量占总转入专利数量的比例还不是很高, 中西部地区省外引入技术占比要高于东部地区。地缘因素在省际专利转让中起到重要作用, 地理位置相近的省份之间更容易发生技术转移;专利转出的省份要远少于专利转入的省份, 技术输出能力强的省份只占少数。5.2 对策建议通过上述对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现象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 对有关技术转移的对策建议有以下启示:一方面, 国家要充分地意识到跨地区技术转移对

37、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 要站在战略高度上, 搭建好全国性的技术流动平台和技术转移网络, 打破地区间的疆域界限, 降低省际技术转移的成本, 充分发挥好不同地区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促使科技资源在不同经济区域内的综合集成与高效配置。同时还要加大对专利数据库的平台建设, 为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和学者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方便对专利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价值挖掘, 为国家制定相关技术政策和企业进行技术选择和搜寻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 各省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选择合理的技术进步路径和经济发展方式。科技资源分配密集的地区, 比如北京、上海等地, 每年都有大量新专利、新技术出现, 在本地区

38、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定位很难将其全部消化的情况下, 一方面可以向附近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比如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 进行转移, 带来收益;另一方面向中西部科技欠发达地区进行转移, 促进这些地区的技术进步, 撬动创新洼地的后发发展优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引进发达地区的技术并加以吸收、利用和再创新, 从而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但同时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财政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也决定了它们在技术引进竞争中处在弱势地位, 因此要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引进、承接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技术。此外由于地理距离会增加技术流动成本, 因而一方面可以向相邻的较发达地区引进技术, 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技术交易互联网平台的建设, 利用网络节约远地理的技术搜索成本。我国东北地区近些年来较多专利在流失, 更很少引进外省的技术, 这对于振兴东北经济并不利。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应当重视专利技术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 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和激励, 积极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机制, 使得本地的沉睡专利有用武之地, 并积极引入高新技术进而推动本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