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刮痧一、项目简介: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 处 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二、功效:活血祛瘀、舒经通络、排除毒素、行气活血等。 三、适应症:发热、头痛、 颈椎病、高血 压、神 经性头痛、肩周炎、坐骨神 经痛、等疾病。四、操作方法:1、操作方法: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用手掌握着刮痧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2、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3、刮痧时间:用较重刺激手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要刮
2、 35 分钟。用 轻刺激手法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 510 分钟。对于保健刮痧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为原则。五、常用部位、穴位:1、发热:取位:坐位或伏卧位。操作步 骤:术者取光滑平整的汤勺蘸取少许食油或清水,沿患者脊背两侧 、颈部、胸部肋 间、肩肘、肘窝及腘窝等处轻轻刮动,刮至皮肤微红发紫为度。轻 者,每天 l 次;重者,每天 2 次。刮痧后最好饮温开水,以助发汗。2.咳嗽:刮拭背部大抒穴、肺腧穴至脾腧穴,痰热者加大椎、风池穴,兼喘者加定喘穴。3.呕吐:背部: 至阳至脊中。双侧膈俞至胃俞;腹部: 天突、中脘;上肢:双侧内关;下肢:双侧足三里。双侧公孙。 4.高血压(头痛、头晕):
3、百会(头顶部)、天柱(项部 哑门穴向外旁开 13寸处)、风池( 项部 风府穴两旁凹陷处)、肩井(肩胛骨与 锁骨中间、缺盆上)、风市(膝上七寸 在腿外侧正中线上)、曲池(屈肘时 肘横纹外端凹陷处)、足三里(外膝眼穴下三寸) 。六、刮痧注意事项:1、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2、刮痧出痧后 1 小时以内忌洗澡;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 36 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 1520 分钟。七、刮痧的禁忌:1、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
4、、全身浮肿者禁用刮痧疗法;2、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疗法;3 凡体表有疖肿、破溃、 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4、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5、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 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可行刮痧疗法;6、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 脐等部位禁止刮痧;7、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为刮痧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耳穴压豆一、项目简介: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二、功效: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调整脏腑气血功能
5、,促进机体阴阳平衡三、适应症: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失眠、眩晕、颈椎病、腰痛等病证。四、操作方法: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5)心理状况2、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 释,核对医嘱;(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一镊子夹住药豆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留豆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 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5)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
6、签名。五、常用穴位、部位六、注意事项1、应提前告知患者压豆部位有热、麻、胀、痛感,不要紧张;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3、压豆动作轻巧,按压力度适中,使病人有 “得气”的感觉即可。七、禁忌: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穴位贴敷一、项目简介: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 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 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二、功效:化痰止咳、行气活血,化瘀通
7、络,消肿止痛,三、适应症:主要用于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及脑卒中患者。主治疾病有: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2、脑梗塞、脑出血患者出现头痛、言语不利、肢体活动不利或伴麻木、疼痛的患者。四、操作方法:1、准备药物敷贴。2、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穴位,并嘱患者摆放适宜的体位。3、消毒:(1)部位:用 75%乙醇或 0.5%l%碘伏棉球或棉 签在施术部位消毒。(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4、将敷贴贴于相应穴位上。五、常用穴位、部位1、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反复发作性的呼吸系统
8、疾病,以咳嗽、哮喘为临床主症,同时伴有其他兼症,多数研究者依据临床经验形成相对固定的基本穴方,或在主穴、配穴的基础上对症选穴。如治疗哮喘,基本穴方选用大椎、定喘、膏肓、心腧、肺俞。或选用膻中、定喘、肺俞、膏肓、中府。或主穴取肺俞、肾俞、心腧、命门、膻中;配穴 选天突、丰隆和足三里,痰多加丰隆,肺气虚加足三里。也有的以肺俞、心腧、膈腧穴 为主;并根据症候取穴,喘甚者加定喘、膻中,痰多者加丰隆;咳嗽甚者加中府,反复感冒者加脾俞、关元;喘息者加肾俞、定喘。2、(1)头面颈项部:百会、四神聪、睛明、太阳、颊车、地仓、迎香、 风池、风府等穴,(2)背部:背俞、督脉 诸穴。 (3)上肢部:肩三穴、曲池、合
9、谷、外关等穴。(4)下肢部:环跳、髀关、伏兔、血海、风市、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解溪等穴。六、注意事项:1、贴敷时间(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 24 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 68 小时。(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 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2、疗程连续贴敷 1 周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3、贴敷后处理:(1)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 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
10、敷。 (2)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 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4、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忌食辛辣油腻,海鲜,少食生凉之物。七、禁忌: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3、本法不适宜热性疾病、阴虚火旺、皮肤 过敏及严 重心肺功能疾患的患者。针刺和灸法一、项目简介: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二、功效: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11、,启闭固脱。三、适应症: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 经麻痹、中风后的轻度瘫痪、周围性神经疾患、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神 经 性膀胱功能失调、遗尿、肋间神经痛、颈臂综合征等。四、操作方法:针刺的用法,一般采取病变远离部位取穴,手法大多应用泻法,不同疾病取穴各异。灸的方法虽多,但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明灸,单纯用艾绒做艾炷置皮肤施灸,此法因有灼痛,并容易引起皮发生水疱,所以比较少用;一种是隔物灸,捣药成饼,或切药成片( 如豆豉、附子等做 饼,或姜、蒜等切片。),上置艾炷、于疮上灸之。此外,还有用艾绒配伍其他药物做成药条,隔纸燃灸,称为雷火神针灸。豆豉饼灸、隔姜、蒜灸等适用于疮疡初起
12、毒邪壅滞之证,取其辛香之气,行气散邪;附子饼灸适用于气血俱虚,风邪寒湿凝滞筋骨之证,取其温经散寒、 调气行血;雷火神针灸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痛之证,取其香窜经络,祛风除湿。至于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须视疮形的大小及疮口的深浅而定。总之,务必使药力达到病所,以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觉痛为止。五、常用穴位、部位:1、 中经络治则 :醒神开窍 疏通经络主穴:百会 人中 内关 极泉 尺泽 足三里 配穴: 肝阳上亢:太冲 太溪(复溜)百会放血痰热腑实: 曲池 内庭 丰隆风痰阻络: 丰隆 合谷气虚血瘀: 气海 三阴交口歪: 颊车 地仓上肢不利 : 肩髃 合谷下肢不利: 环跳 阳陵泉尿失禁: 关元
13、阴陵泉 三阴交2、中脏腑治则 :醒神开窍 启闭固脱主穴:百会 人中 内关 配穴: 闭证:十二井穴(放血)合谷 太冲 脱证:关元(灸)气海 神阙(隔盐灸)3、中风单症治疗假性球麻痹:上神经元损伤,三主证:(言语困难、发声困难、 进食困难)。情感障碍,强哭强笑,表情淡漠。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取穴:百会 风池 风府 金津 玉液(放血)完骨 通里 照海 痰证:丰隆肾虚:复溜4、单纯偏瘫取穴:上肢:极泉 肩髃 肩髎 曲池 外关 合谷。 下肢;环跳 髀关 伏兔 阳陵泉 太冲肢端神经血管营养障碍:局部火针点刺或放血上肢:八邪 下肢:八风 5、患肢肌张力高取穴:上肢:尺泽 曲池 腕骨劳宫下肢:血海 太溪
14、 阳陵泉阴陵泉足内翻:丘墟照海六、注意事项: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 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2 针刺一般不宜直接剌于病变部。疔疮等实热阳证,不宜灸之,以免以火 济火;头面为诸阳之会,颈项 接近咽喉,灸之恐逼毒入里;手指等皮肉较薄之处,灸之更增疼痛。此外,在针灸的同时,根据病情 应与内治、外治等法共同施治。七、禁忌:1、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2、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 府、哑门穴等禁针。3、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 损伤 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15、。4、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 肿瘤部位不予针刺。5、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 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拔罐一、项目简介:拔罐法又名“ 火罐气”、 “吸筒疗法” ,古称 “角法” 。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二、功效:温阳散寒、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三、适应症:外感风寒、头痛眩晕、眼暴肿痛、畏光等症,可在太阳穴上拔之;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可在痛处拔之;嗽咳气喘,可在背部两 侧拔之;腹痛、 肠空鸣、大便泄泻,可在腹部拔之。四、操作方法:1、准备材料:玻璃
16、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 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 应症。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 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 闪 ,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 10 分钟留到 30 分钟以上的, 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 强弱的浅层毛
17、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 3分钟到 6 分钟比较合适。5、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 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7、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 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 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8、疗程。一般以 12 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
18、继续几个疗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拨罐。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 l2 个火罐,或46 个甚至 10 个玻璃火罐。五、常用穴位、部位:1、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2、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 间痛区拔罐。3、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4、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 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5、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6、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 侧腓肠肌部位。7、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
19、罐,只能留罐 6 秒钟,起罐,再连续拔 10 次到 20 次。8、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六、注意事项: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 应用投火法拔罐 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 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 、伤皮肤。用 贴棉法时, 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赞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4
20、、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 10ml 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 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 损伤 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 压 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 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 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
21、大的可以用 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 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七、禁忌:凡局部有皮肤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弹性者,不可拔罐;凡血管多、骨凸起、毛发部、心跳处、眼、耳、鼻、口与乳头等部位,均不可拔。此外有高热、昏迷、抽搐、妇女妊娠期间及水肿、腹水、肿瘤等亦不宜应用。患有以下疾病的患者请勿尝试拔罐,否则可能引起问题: 心脏病、血友症、全身浮 肿,急性外伤性骨折、全身皮肤病或局部皮损(如皮肤过敏或溃疡破裂处)、极度衰弱、消瘦、皮肤失去弹力者、高热不退、抽搐、痉挛、心尖区、体表大 动脉搏动及静脉曲张部、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四个月以上之孕妇。
22、六岁以下之儿童及七十岁以上之老人。 推拿一、项目简介: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 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二、功效: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三、适应症及选穴:推拿疗法的适应症比较广泛,可用于骨 伤、内、外、儿各科,尤其 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病症疗效显著。1.由肌肉、关 节或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肌肉酸胀、瘫痪、疼痛、麻木、萎缩、关节疼痛或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或骨伤科病症。例如:各种扭挫伤、慢性劳损、
23、半身不遂、各种神经损伤、椎间盘突出、 颈椎病、肩周炎、骨折后 遗症以及各种骨质增生性疾患,如 颈腰椎骨质增生、跟骨骨刺等。2.以机能障碍为主的一些内、妇科病症。如头痛、失眠、高血 压、糖尿病、胃下垂、胃痛、月经不调、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盆腔炎、痛经等。3.五官科疾病如咽喉痛、喑哑、鼻炎、屈光不正、声门闭合不全等。4.外科疾病如乳痈初期、术后粘连等。5.儿科疾病。如腹泻、遗尿、疳积、肌性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臂丛神经损伤、桡骨头半脱位等四、操作方法:推拿手法 ,推拿中所施行的各种技巧动作。它通 过许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可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其中有的以按捏为主,如按法、 压法、点法、拿法、捏法等;有的以摩擦为主,如平推法、擦法、摩法、搓法、揉法等;有的以振动肢体为主,如拍法、抖法等;有的以活动肢体关节为主,如 摇法、扳法、引伸法等。共约有一百余种。根据情况,可选择或综合应用。五、注意事项及禁忌:1.由结核菌、化脓菌所引起的运动器官病症不宜进行推拿;2.癌症一般不作推拿;3.皮肤病病变损害处,皮开肉绽及烫伤处一般不宜推拿;4.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推拿;5.脱位处以整复手法为主;6.妇女在怀孕期和月经期,腹部和腰骶部不宜使用推拿手法;7.患者饥饿时及剧烈运动后,推拿时需防止晕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