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 届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doc

上传人:路遥知马力2001 文档编号:1535505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 届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 届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 届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8 届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8 届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7-2018 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本题共个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消融 B天然气燃烧 C橙子榨汁 D海水晒盐【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解答】解:A、冰雪消融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C、橙子榨汁过程中,只是把汁液榨取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海水晒盐过程

2、中,只是氯化钠从海水中结晶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红磷 B木炭 C铁丝 D石蜡【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分析】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D、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3空气中体积

3、分数约为 21%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运用空气的成分及其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6%,二氧化碳 0.03%,其他其他和杂质 0.03%解答【解答】解:空气的成分及其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6%,二氧化碳 0.03%,其他其他和杂质 0.03%,故答案选 B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铁 B铝 C硅 D氧【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分析】根据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解答地壳中氧元素含量最多【解答】解:地壳中各元素及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

4、硅、铝、铁、钙、钠、钾、镁、氢;所以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故选 D5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水分子 B氧原子C氢原子 D氢元素、氧元素【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化学性质是由其构成微粒保持解答【解答】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故选 A6科学家可以通过测定古生物化石中的碳14 含量来推算古生物的年代碳 14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6,相对原子质量为 14,则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4 B8 C6 D20【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分析】根据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分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解答】解: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5、核外电子数,可知核内质子数为 6,则电子数为 6故选 C7韭菜是一种富含铁的蔬菜,这里的“铁”指的是(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离子【考点】元素的概念【分析】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铁”等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解答】解:在韭菜中,铁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这里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 B82016 年“中国水周” 活动的宣传主题是“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逐步淘汰高耗水生产工艺B沿河、湖畔地

6、区大力发展旅游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利用D加强对水源附近的环境监测【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分析】根据题意,2016 年“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保护水资源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逐步淘汰高耗水生产工艺,能节约用水,故选项做法符合这一主题B、沿河、湖畔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会加重水体的污染,故选项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利用,能减少水体污染,节约用水,故选项做法符合这一主题D、加强对水源附近的环境监测,利于水资源保护,故选项做法符合这一主题故选:B9下列安全

7、标志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 B C D【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分析】可以根据图标表示的意思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解:A 是燃着的一根烟被禁止,是禁止吸烟的标志B 是一串鞭炮在燃放,被禁止,是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C 是火柴燃烧被禁止,是禁止明火标志D 是一摞易燃物被禁止,是禁止堆放易燃物的标志故选 B10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够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牛奶 C花生油 D食盐【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

8、合后才会形成溶液【解答】解:A、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B、牛奶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C、花生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D、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故选:D11下列水中的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的是( )A泥沙 B色素 C病菌 D可溶性物质【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分析】根据过滤的原理,并结合选项分析解答【解答】解: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A、泥沙不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正

9、确;B、色素溶于水,通过过滤不能除去,可用活性炭吸附,故错误;C、过滤不能杀死病菌,可通过煮沸或加入杀菌剂除去病菌,故错误;D、可溶性物质通过过滤不能除去,故错误;故选:A12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 )A2H+ BH2 C2H D2H2【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2H+表示的是两个氢离子,故选项错误B、H2 表示的是氢气或一个氢分子,故选项错误C、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H表示的是两个

10、氢原子,故选项正确D、2H2 可表示 2 个氢分子,故选项错误故选:C13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B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C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不可再分D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1:2【考点】电解水实验【分析】在电解水实验中,通的是直流电,且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还能进一步推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解答】解:A、电解水正极是氧气,负极是氢气,故 A 错误;B、在电解水时,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 B 正确;C、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

11、可以分,而原子只能重新组合,这是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故 C 错误;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2:1,故 D 错误故选 B14下列仪器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A试管 B量筒 C烧杯 D蒸发皿【考点】用于加热的仪器【分析】根据能够加热的仪器有哪些分析,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坩埚;可以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等【解答】解:试管、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烧杯可以垫石棉网加热;量筒不能加热故选:B1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分析】A、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B、取用粉末

12、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不能用手,药品由毒或有腐蚀性;且会污染药品;C、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D、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 ,防止沸腾溅出;【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故错误;B、具体操作: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操作正确;C、取用液体时,瓶塞没有倒放桌面上,会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瓶口与试管口也没有紧贴,故错误;D、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 ,防止沸腾溅出,图中液体太多,故错误;故选:B16水烧开后易把

13、壶盖顶起是因为( )A水分子体积变大了 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量变多了 D壶内分子种类变多了【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水分子体积变大了,故选项解释错误B、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水分子的

14、数量变多了,故选项解释错误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壶内分子种类变多了,故选项解释错误故选:B17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t3时,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Ct2时,甲和乙的溶液各 100 g,其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Dt1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各蒸发掉 10g 水,甲析出的晶体多【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根

15、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剂质量可以判断蒸发一定量的溶剂时析出晶体的多少【解答】解:A、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小于 t2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大于 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t3 时,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该选项说法正确;C、t2时,甲和乙的溶液各 100 g,其中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这是因为不知道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如果是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一定相等,如果是不饱和溶液,则无法判断溶质质量的大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各蒸发掉 10g 水,甲析出的晶体少,该选项说法不正

16、确故选:B18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A厨房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C发现燃气(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点火检查泄漏处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几种常用的灭火器【分析】A、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B、在扑灭电器着火时,应注意预防触电事故,并小心被烧热的电器遇水可能发生爆炸;C、可燃性气体煤气与空气混合达一定浓度时,遇火就会产生爆炸,为避免泄漏的煤气发生爆炸,应降低空气中煤气含量;D、通过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可以使大火因没有了可燃物可

17、不能四处蔓延而得到控制【解答】解:A、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方法正确;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切断电源可以防止触电或火势进一步蔓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可以防止有水时电器发生爆炸,故 B 正确;C、燃气泄露,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关闭阀门防止煤气继续与空气混合,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空气与煤气的混合浓度,这样做都可以防止混合气体产生爆炸,而不是点火检查,故 C 错误;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砍掉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可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得到控制,故 D 正确;故选 C19如图,将三只注射器连接在一起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18、,注射器的容积为 20ml,注射器容积为 40ml,注射器容积为 30ml,注射器和相连接处安装了止水夹 K将注射器的活塞放在“0”刻度处,注射器中加入一小块白磷,注射器中加入 10ml 60的热水(白磷的着火点是 40),的活塞停在“20” 刻度处打开 K,拉动的活塞,使热水全部进入中,片刻后,推动的活塞将热水推回中,关闭 K充分反应后静置至室温注射器的 活塞停在多少刻度处( )A8 B4 C2 D0【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分析】根据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来分析解答【解答】解:如题干所述操作,打开 K,拉动的活塞,使热水全部进入中,的活塞到达 0 处,而中的活塞到达 20 处,此

19、时和中共有空气 50mL,白磷的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燃烧消耗了氧气,因为空气的氧气约占其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为:50mL =10mL;片刻后,推动的活塞将热水推回中,的活塞在刻度 10 处,冷却至室温后,剩余的 40mL 气体全部存在于注射器中,则注射器的 活塞停在刻度0 处故选 D20如图表示高锰酸钾受热至完全反应的过程中某变量 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剩余固体的质量 B生成氧气的质量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D高锰酸钾的质量【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析】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高锰

20、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与图象对应,故选项正确;B、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不符合该图象;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断增加,不符合该图象;D、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故选项不正确故选 A二、非选择题(共 60 分)21氧气的中文名字是我国清末的数学家、翻译家徐寿命名的,他将氧气命名为“养气”即“养气之质”,动植物都离不开它后来为了统一就用“氧”代替了“ 养”字,便叫作“氧气”了(1)命名为“养气” 主要是因为氧气具有 供给呼吸 的性质(2)家里用水族箱养鱼都要配置循环供氧机,池塘里养鱼也要经常用水泵将水抽出喷向空

21、中,使氧气和水充分接触,这主要是应为氧气 不易溶于水 【考点】氧气的用途【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1)命名为“养气”主要是因为氧气具有供给呼吸的性质(2)家里用水族箱养鱼都要配置循环供氧机,池塘里养鱼也要经常用水泵将水抽出喷向空中,使氧气和水充分接触,这主要是应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故答案为:(1)供给呼吸(2)不易溶于水22今年入冬以来,我区大力推行“煤改低硫煤、改清洁能源”的工作(1)改用低硫煤主要是为了减少以下哪种空气污染物的排放 C ;ANO2B粉尘 CSO2D O3(2)采暖设备在安装过程中要保证通风顺畅,以防止有毒气体倒灌,这里所说的有毒气体主要是指煤碳燃烧

22、时产生的 CO 气体(写化学式)【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一氧化碳的毒性【分析】环保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空气污染主要有两个途径:有害气体和粉尘,只要掌握基础知识,就能解决本题【解答】解:(1)改用低硫煤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2)煤碳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1)C (2)CO23(1)在参观北京科技馆时会看到编写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的塑像(见图 1),他是 19 世纪俄国科学家 B (填写字母序号);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波尔(2)图 2 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此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6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分析】俄国科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原

23、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解答】解:(1)编写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19 世纪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此元素是碳元素,碳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6故填:B;624南极的一块叫作“拉伸 B”的冰架坍塌了,这是大自然又一次的警告(1)全球变暖主要与空气中的 CO2 气体有关(写化学式)(2)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 石油 (写名称)(3)天然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4)图 1 中用“画的是一条碳在自然界的循环转化路径请你在图中也画出一条碳的循环转化路径(部分线段可与示例重复)

24、【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危害分析;(2)根据化石燃料分析即可;(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析;(4)根据碳在自然界的循环转化路径解答即可【解答】解:1)全球变暖主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有关;(2)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3)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丙为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知,在方框中补应补充两个水分子,见下图:(4)碳在自然界的循环转化路径如图:故答案为:(1)CO2

25、(2)石油 (3) (4)25一根火柴也能帮我们打开探索之门(1)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 后取出,观察到位于焰心的部分没有明显变化,位于内焰的部分变为棕黑色,位于外焰部分最黑,这说明 焰心温度低,外焰温度最高 (2)乙同学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放置(火焰在上方,火柴梗在下方),火焰很快就熄灭了,这是因为 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3)丙同学要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要用 燃着 的火柴现象更明显【考点】蜡烛燃烧实验;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分析】(1)根据蜡烛火焰分为三层,焰心温度低,外焰温度最高解答;(2)根据灭火的条件解答;(3)根据二

26、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解答【解答】解:(1)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 后取出,观察到位于焰心的部分没有明显变化,位于内焰的部分变为棕黑色,位于外焰部分最黑,这说明焰心温度低,外焰温度最高;(2)乙同学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放置(火焰在上方,火柴梗在下方),火焰很快就熄灭了,这是因为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3)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丙同学要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要用燃着的火柴,燃着的火柴熄灭,证明已满答案:(1)焰心温度低,外焰温度最高;(2)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3)燃着26硝酸钾是常见的化学肥料资料:硝酸钾的溶解度数据如表所示:温度/ 10 20

27、30 40 50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1)小刚想要配制一份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在烧杯中放入 100g 水,将称好的 31.6g 硝酸钾放入烧杯中,搅拌 10分钟,却出现了如图中烧杯所示的现象此时环境的温度可能是 20(填“”、“”或“=”)21cnjy com(2)小刚要使未溶解的固体溶解,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升温或加入适量水 (3)查阅资料,小刚发现硝酸钾溶液可用作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但浓度不能高于 1%小刚要帮妈妈配制硝酸钾溶液用于养花,若称取 2g 硝酸钾固体,加入水的体积最少为 198 ml (如不能整除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水的密度为 1g/cm3)【考

28、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析】(1)根据溶解度来分析判断;(2)根据增大溶解的溶质质量的方法来分析;(3)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解答】解:(1)将称好的 31.6g 硝酸钾放入 100g 水中,搅拌 10 分钟,烧杯中还存在不溶解的晶体,说明溶液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这是说明在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 31.6g,即温度低于 20;故填:;(2)由表格信息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温可以使硝酸钾溶解,加入适量的水也可以使得硝酸钾溶解;故填:升温或加入适量水(写出一种方法即可);(3)解:设需要水的

29、质量为 x,则x=198g加入水的体积最少为: =198g;故填:19827某学校饮水处可以将自来水净化为直饮水,其处理步骤如图所示:(1)中加入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吸附 性,中紫外灯照射的作用是 消毒 (2)超滤膜表面密布着许多细小的微孔,孔径约为 0.0010.01 微米,能够截留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粒、细菌和病毒等大分子物质最终获得的直饮水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考点】水的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分析】(1)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紫外线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解答;(2)根据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解答【解答】解:(1)中

30、加入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水中的杂质,通过紫外灯管的照射是对水进行杀菌消毒;(2)在以上净化过程中,除去了水中的色素、异味、难溶性固体物质,也进行了消毒杀菌,但是直饮水中还含有可溶性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属于混合物答案:(1)吸附;消毒;(2)混合物28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2015 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并成功研制出抗疟新药,成为我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我国的许多医学著作中都有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屠呦呦团队通过研究,发现了青蒿素,确定了它的组成、结构,并成功合成提取过程研究人员先是采用水煎法(将青蒿放入水中,加热煮沸、浓缩),发现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无抑制效果,而采

31、用 95%的乙醇代替水(乙醇沸点 78)进行提取,得到的提取物有效率为 30%40%,后来又采用乙醚(沸点 35)代替乙醇,得到的提取物有效率达到 95%以上,课题组将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命名为青蒿素结构分析确定中草药成分的化学结构是药物研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成功分离出青蒿素晶体后,课题组立即着手分析其化学结构定性分析取适量青蒿素,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测得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定量分析实验测得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82,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63.8%,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7.8%主要抗疟结构(有效结构)分析青蒿素对疟原虫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它分子中某一部分结构导致其具

32、有氧化性的结果,那么青蒿素分子中具有怎样的结构才使它有氧化性的呢?科学家将其与我们熟悉的物质进行了对比,如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有较强的氧化性,医疗上也常用它杀菌消毒,过氧化氢分子中原子和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有“HO、OO ”两种(见图),青蒿素分子中原子和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有“ 、HO、 OO”等几种(见图,其中多条短线连接点处代表有一个碳原子)化学合成由于天然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只有 0.1%1%,提取过程消耗大量原材料,产量低、成本高,于是课题组于 1984 年成功合成了青蒿素,使其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注:图示中的实线和虚线是为了真实反应分子结构,对连接方式没有影响,可以等同看待(1)根据

33、青蒿素的提取过程推测青蒿素的物理性质是 ABC (填写正确答案编号)A不易溶于水 B能溶于乙醇 C易溶于乙醚 D受热易分解(2)根据“燃烧法” 的结果推断青蒿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C、H (用元素符号表示),计算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碳原子个数的计算式 (只列式,不计算结果)(3)根据对比观察,你推测青蒿素分子中起杀菌作用的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是 AC (填写正确答案的编号)AHO B CO O(4)请你谈谈化学合成青蒿素的意义是 降低成本,产量高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化学的用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

34、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根据青蒿素的提取过程推测青蒿素的物理性质是:A不易溶于水;B能溶于乙醇;C易溶于乙醚;根据“燃烧法”的结果推断青蒿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碳元素和氢元素,计算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碳原子个数的计算式: ;根据对比观察,你推测青蒿素分子中起杀菌作用的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是:HO、O O;化学合成青蒿素的意义是:降低成本,产量高【解答】解:(1)根据青蒿素的提取过程推测青蒿素的物理性质是:A不易溶于水;B能溶于乙醇;C易溶于乙醚;故答案为:ABC (2)根据“燃烧法” 的结果推断青蒿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碳元素和氢元素,计算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碳原子个数的计算式: ;故答案为:C

35、、H; ;(3)根据对比观察,你推测青蒿素分子中起杀菌作用的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是:HO、O O;故答案为:A C(4)化学合成青蒿素的意义是:降低成本,产量高;故答案为:降低成本,产量高(合理即可)29工业上用氨气(NH3)制取硝酸(HNO3),工业流程为:4NH3+5O2 4NO+6H2O2NO+O22NO23NO2+H2O2HNO3+NO(1)上述反应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NO、NO2、H2O (写化学式)(2)上述反应过程中出现了四种含有氮元素的物质,其中氮元素化合价最高的是 HNO3 (写化学式)(3)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化合反应 (4)制取硝酸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N

36、O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分析】(1)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3)反应的反应物是一氧化氮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氮,进行分析解答(4)根据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NO、NO2、H2O 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是氧元素,均属于氧化物(2)氢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2 价,NH3、NO、NO2、HNO3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 3、+2、+4、+5,故氮元素化合价最高的是 HNO3(3)

37、反应的反应物是一氧化氮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氮,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4)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则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NO故答案为:(1)NO、NO2、H2O;(2)HNO3;(3)化合反应;(4)NO30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 释放”CO2,实现碳循环(1)使空气中 CO2 含量减少的原因是 CaO+CO2 Ca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上述设想的优点有 A 、B (填字母序号)A原料可循环利用 B有效利用太阳能 C可全天候使用【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1)根据

38、图示信息可知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在 400生成碳酸钙,据此书写方程式;(2)根据设想的条件及优缺点进行分析【解答】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在 400生成碳酸钙,方程式是:CaO+CO2 CaCO3;(2)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分析,实验设想的优点是原料可循环使用;并可有效利用太阳能故填:(1)CaO+CO2 CaCO3;(2)A、B 31A、B、D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气体,甲、乙、丙、丁为初中化学实验室常见的液体(1)其中 B、D 由相同元素组成,且 B、D 可由相同的反应物在相似的条件下制得,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8,则B 的化学式为 CO2 (2)甲、乙也由相同的元素组成,都可以分

39、解得到气体 A,且当甲和乙的质量相同时,甲生成的 A 比乙生成的多,则分别写出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别注明甲与 A、乙与 A 的质量比甲A 2H2O 2H2+O2,9 :8 ;乙A 2H2O2 2H2O+O2,17:8 (3)液体丙有两种元素组成,液体丁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会生成一层白膜,需添加丙才能洗去写出白膜形成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在用丙洗去“白膜”的过程中除看到白色难溶物逐渐消失还会看到 有气泡产生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B、D 可由相同的反应物在相似的条件下制得,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0、28,故 D 是一氧化碳,B 是二氧化碳;甲、乙由相同的元素组成,都可以分解得到气体 A,且当甲和乙的质量相同时,甲生成的 A 比乙生成的多,故甲是水,乙是过氧化氢,A 是氧气;液体丁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会生成一层白膜,需添加丙才能洗去,故丙是盐酸,丁是澄清的石灰水,生成的白膜是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据此解答【解答】解:(1)B、D 可由相同的反应物在相似的条件下制得,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8,故 D 是一氧化碳,B是二氧化碳,故填:CO2;(2)甲、乙由相同的元素组成,都可以分解得到气体 A,且当甲和乙的质量相同时,甲生成的 A 比乙生成的多,故甲是水,乙是过氧化氢,A 是氧气水通

41、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8):32=9:8,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34):32=17:8,故填:2H2O2H2+O2,9:8; 2H2O2 2H2O+O2,17:8(3)液体丁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会生成一层白膜,需添加丙才能洗去,故丙是盐酸,丁是澄清的石灰水,生成的白膜是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故填:CO2+Ca(OH)2CaCO3+H2O ,有气泡产生 32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标号为的仪器名称: 试管 (2)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O

42、4+MnO2+O2 ;收集氧气可以选用装置 D 或 E (填写装置的编号)(3)实验室常用 B 装置来作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1)据常用仪器回答;(2)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据氧气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3)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解答】解:(1)标号仪器分别是试管、长颈漏斗;(2)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方程式是:2KMnO4 K2MnO4+MnO2+O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不需加热,属于固

43、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 B;故答案为:(1)试管;(2)2KMnO4 K2MnO4+MnO2+O2;D 或 E;(3)B33化学实验活动中,老师要求学生配制 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8%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操作如下:(1)此实验操作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填写编号)ABCD(2)老师先在讲台上按照操作步骤完整的演示了一遍实验过程,第一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发现他们组的天平是坏的,老师把演示用的天平拿给他们使用,第一小组的同学拿到天平后 需要 (填“需要”或“不需要”)调平(3)若在操作中,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 NaCl 固体,调平后称量,发现指针向左偏转,此时应 B A加砝码 B减少药品 C加药品

44、 D调节螺丝向左旋【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分析】(1)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和操作过程,分析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2)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回答;(3)根据称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解:(1)由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存放,可知,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2)老师先在讲台上按照操作步骤完整的演示了一遍实验过程,第一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发现他们组的天平是坏的,老师把演示用的天平拿给他们使用,第一小组的同学拿到天平后需要调平(3)若在操作中,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 NaCl 固体,调平后称量,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说明药品的质

45、量不足,此时应加药品直到天平平衡故答为:(1)B;(2)需要;( 3)B 34在完成化学实验时,需要注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规范操作(1)当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发现试管与酒精灯的距离太近了,需要提高试管的整体高度,则应该调节如图 1中的 A 旋钮在(填写编号)(2)在粗盐提纯蒸发溶剂的过程中,当观察到 有较多固体析出 现象就可以停止加热了蒸发结束后,熄灭酒精灯正确的方法是 用灯帽盖灭 (从图 2 中选出正确的操作编号)【考点】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加热器皿-酒精灯;蒸发与蒸馏操作【分析】(1)根据实验室里给固体药品加热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2)根据蒸发和酒精灯的使用分析解答即可【解答

46、】解:(1)当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发现试管与酒精灯的距离太近了,需要提高试管的整体高度 A 旋钮;(2)在粗盐提纯蒸发溶剂的过程中,当观察到有较多固体析出现象就可以停止加热了蒸发结束后,熄灭酒精灯正确的方法是用灯帽盖灭;故答案为:(1)A(2)有较多固体析出;用灯帽盖灭35以下是同学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实验(1)实验 1 中,燃着的蜡烛会熄灭的是 烧杯 (填烧杯序号),结合灭火原理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隔绝了空气(氧气),使蜡烛熄灭 (2)实验 2 中,将适量干冰放入一个玻璃碗内,并用蘸有洗涤灵溶液的布条擦过碗口,形成一层薄膜,过一会看到 薄膜鼓

47、起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1)根据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分析;(2)根据干冰可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分析;【解答】解:(1)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烧杯蜡烛迅速的熄灭;烧杯中的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会使蜡烛燃烧更旺故答案为:烧杯;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隔绝了空气(氧气),使蜡烛熄灭(2)干冰可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实验 2 中,将适量干冰放入一个玻璃碗内,并用蘸有洗涤灵溶液的布条擦过碗口,形成一层薄膜,过一会看到薄膜鼓起故答案为:薄膜鼓起;干冰升华

48、变成二氧化碳气体36实验室用如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老师准备了四个用石蕊溶液浸染过的紫色棉花球,其中 A、B 为干燥的石蕊棉花球,C、D 为湿润的石蕊棉花球,为了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酸”,四个棉花球应分别安放在如图装置中的哪个位置上,请在如图标记出来(在对应位置写出所选棉花球的编号即可)预期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通入二氧化碳,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都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通入二氧化碳,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都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比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考点】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