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道德生态”建设研究 饶志华 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 摘 要: 大学生道德是一个由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生态和大学生个体自身内部生态构 成的生态系统。在当前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 传统与现代、东方 与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与冲突, 这些变革既给社会带来了新活力, 同时也造成 新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巨大冲击。在这一变迁与 重构的新时代, 社会道德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家庭道德教育生态的缺失, 再 加上高校道德教育生态乏力以及大学生个体的道德生态虚化, 导致大学生道德 生态建设面临着众多的难题。 要解决这些难题, 就需要创
2、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 外部生态;发挥家庭道德生态影响的积极作用;发挥高校道德教育生态的主导作 用;同时还要激发大学生个体道德生态的内在动力。只有这些因素协同推进, 共 同发力, 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道德生态建设。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生态; 现实困境; 对策; 作者简介:饶志华 (1975-) , 男, 江西金溪人,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 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 从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民族政治、领导艺术及红色文化等研究。兼职情况:兼任广东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 江西省哲学研究会理事等。科研成果:主要参与国家 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民
3、族国家建构:理论、历史与现实, 主持完成了 10余项省部级项目, 在核心期刊发表50多篇论文, 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 全文转载。主编出版了道德法制剧在行动“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实践。创新成果: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的科学论断、民族政治建设、领导 艺术以及红色文化建设等研究方面, 提出了一些有独创性的观点。在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方面, 提出了“道德法制剧”等创新教学法。 基金: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道德生态研究” (MKS1542) “道德生态”概念, 是学术界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学者们对其内涵的阐释也众 说纷纭。 本文赞同刘运喜学者从模仿生物
4、界能量交换的视角来定义道德生态的概 念。“所谓道德生态, 是指道德的存在、道德的发展是一种生命的自然存在, 一种生命的机能状态。 道德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 具有完整的功能和结构, 必 须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与循环, 从而在不断的动态变 化中得以存在与发展。道德本身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系 统。”1根据这概念来考察当今大学生的道德, 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就是一个生 态系统, 由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生态和大学生个体自身内部生态组成, 其道 德成长与所处的环境是一种交互循环的生态关系。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阶段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
5、熟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当前社会转型、 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价值体系不断碰撞与冲突, 变革在给社会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的 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在这样的社会道德生 态环境下, 绝大多数大学生可以顺利地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观, 但也有部分大 学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外部生态环境及个体内在道德生态的负面影响, 出 现道德迷失, 道德沦丧的问题, 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 具体而言, 当前影响大学 生道德生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道德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自然人,
6、社会的外部道德生态环境对其的影响 是巨大的, 大学生涉世未深, 社会阅历尚浅, 道德判断力、 辨别力不强, 道德的 塑造易受社会道德生态环境的影响, 消极的社会道德生态环境易使其误入歧途。 当前社会道德生态环境主要存在以下消极影响因素。一是社会道德风气出现滑 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当今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转型 期, 社会上逐渐出现一些道德认知偏差的现象。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 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重义轻 利、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却被渐渐淡忘, 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时有发生。究其 根源都与社会道德风气滑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7、系, 这种消极的社会道德生态现 象对大学生道德发展起着负面的教化作用, 导致一些大学生时常醉心功利、 贪图 玩乐, 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素质低下, 不利于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 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 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 生活方式也随之乘隙而入, 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及 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 但也催生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偏颇的 道德价值取向。 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道德生态环境中, 大学生的道 德价值观念受到西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严重影响, 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以自 我为中心, 个人主义严重, 只顾自己利益,
8、 处处为自己考虑;竞争意识强, 合作 意识弱;自主意识强, 服从观念弱;喜欢讲报酬, 很少讲贡献;重视权利, 忽视义 务;大谈自我价值, 不提社会贡献, 喜欢索取而不是付出, 只想“得”, 不愿 “失”;碰到困难和问题想走捷径的偏差认知。三是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网络 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正逐渐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 念, 成为影响大学生道德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还 不够成熟和规范, 对网络不良信息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管, 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和谐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网络中那些迷信、暴力、色情及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不良信息, 冲击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
9、情感和道德行为。如果不对大学生进 行正确引导, 他们自身道德价值取向就容易发生偏移, 轻者耽误学习、 贻误前程; 重者会走向犯罪、抱憾终身。 (二) 家庭道德教育生态的缺失 家庭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起点和摇篮, 是大学生道德生态系统的 基础, 对大学生道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氛围 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大学生道德生态。 当前大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生态的缺失主要有 以下表现: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当今高校校园 里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从小就在家长的呵护宠爱中 成长。 父母过分溺爱子女, 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 致使很
10、多大学生的自理自立 能力较差, 任性、自私, 不懂得包容他人。另一方面, 这还使得大学生觉得父母 对自己的爱是天经地义的, 弱化了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意识, 造成部分大学生 道德责任意识的后天畸形。二是家长“重智轻德”。中国传统思想认为, “万般 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家长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教育, 但这种教育是畸形的, 即 “重智轻德”。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心切, 没有充分认识“德是为人 之本”的道理, “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观念, 使许多家长高度重视培养和发 展子女的智育, 即使到了大学, 他们仍只重学习成绩, 不重道德品行;只重智育, 不重德育。部分家长认为子女上了大学就是人才了;
11、有的家长认为好不容易送子 女上了大学, 自己也该享享清福了, 放松了对大学生道德品行的继续培养, 放 纵了子女的一些不良道德行为, 致使某些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是家长缺 乏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的道德表率和榜样示范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古人云:“言传不如身教”。家长严格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 规范, 以身作则, 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 (三) 高校道德教育生态乏力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正规的、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形 成的过程中, 高校道德教育生态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然而, 当今一些高校 的道德教育被边缘化, 大学生道德
12、教育生态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是道德教育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主要以思想 政治理论公共课 (通常称为“两课”) 的机械灌输说教为主, 即以教师为主体, 实行“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 这种传统的说教注重单向的道德知识传授, 过分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功能, 忽视了个体的道德内化作 用, 道德教育实效性被大大削弱。 调查表明, 大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是极不欢迎 的, 单一的道德教育方式极易引起大学生反感, 也与大学生道德生态内生规律 是不相适应的, 致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割裂。 一个精通道德知识的学 生, 道德行为却很有可能出
13、现问题。 这要求高校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育载体, 激发大学生道德生态的内生动力。二是道德教育内容滞后。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 高校道德教育内容也应不断与时俱进。国内高校 道德教育的教材, 由于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变革社会的基本特点, 致使一些道 德教育某些内容陈旧, 不能够解决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难题, 不适应大学生道 德成长的需求。此外, 国内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表现过于形式化、教条化, 死记 硬背的东西太多, 缺少能够触动大学生内心的真实、鲜活的教育案例。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很多新问题的发生, 这些问题是我们过去不曾遇到过的, 如当前 大学生关注的“老人摔倒扶不扶”
14、, “有人落水救不救”, 等等, 这要求高校 要时刻关切回应社会变化, 及时更新道德教育内容, 让道德教育内容回归生活。 三是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偏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前有些高校道 德教育教师因科研工作、人际关系、个人生活压力等对教育事业、学生缺少情感 投入, 不能给予大学生很好的道德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 一部分教师对教师事 业的热爱程度不够, 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不努力钻研业务, 不能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 不注意理论更新和联系实际, 造成了思 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高。有些教师存在教学态度不端正、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 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违反教师
15、职业道德的行为, 也有些教师还存在 论文剽窃抄袭、 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等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这些也一定程度 上影响着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 (四) 大学生个体的道德生态虚化 道德价值迷失及道德价值解体的根源在于道德自律意识的减弱, 而道德自律意 识的减弱又滥觞于人的主体性意识的缺失2。在大学生道德生态结构中, 其个 体的道德生态在与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循环时, 同时保持 着相对独立性, 因而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生态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大学生个体的道 德生态呈现虚化的趋势, 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较差。 大学生自律意识, 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标志。 有些大
16、学生一进大学校门, 就 迷失了方向和目标, 因为没有了中学时期的“应试教育”指挥棒, 再者又缺乏 自我完善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大学生自律意识距离社会的期望有着 较大差距。 尽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认知, 但在具体的道德践行中, 却往往缺乏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 缺乏自律意识, 慎独意识薄弱, 由于自制力不强, 经受不住外面的各种诱惑。二是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 乏。 社会公德就是个人在公共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公众性的品德, 主要是指 相互尊重、举止文明、彼此融洽、互相包容、团结互助等, 表现为人际的和谐与 人和社会的和谐程度3。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 集体
17、观念淡薄, 片面 追求个人利益, 忽视社会公众利益。 为人处世以自我为中心, 在大学校园里, 经 常看到一些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随地吐痰, 就餐插队, 在公共场所谈恋 爱过于亲昵, 无视他人的存在, 蓄意破坏学校公物, 等等。 三是大学生缺乏道德 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的有效途径。道德实践活动会提高道 德修养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实践相对缺乏, 当今的大 学生大多是90后, 从小就生活在物质条件较优越的环境中, 由于缺乏相应的道 德实践, 造成部分大学生不懂感恩、忘恩、自私冷漠、自我意识膨胀等现象, 很 容易在复杂的社会中迷失自我, 丧失道德。因此,
18、社会、学校、家庭应该为大学 生创造道德实践机会, 使他们可以参加道德实践, 志愿服务, 扶贫帮困, 切身 感受奉献的快乐, 磨炼意志, 磨砺品质。 二、当前大学生道德生态建设的举措探讨 在生态学视野中, 大学生道德生态建设的目的, 就是大学生自身道德的自然和 谐地健康发展。在面对众多有损于大学生道德生态和谐发展的问题时, 社会、家庭、 高校和大学生个体, 应当携手共同努力营造一种良性的大学生道德生态环境, 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健康发展。 (一) 社会要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外部生态 一是要弘扬社会正气。 弘扬社会正气,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同 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弘
19、扬社会正气, 要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 报刊等媒体的强大宣传优势, 传播道德风尚、彰显时代风采、培育人文风范, 倡 导时代精神, 尤其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 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大学生前进的精神力量。 弘扬社会正气, 要大力 宣传先进道德典型人物, 凝聚正能量, 充分发挥先进道德典型人物的示范效应 和引领作用。特别是要培育、宣传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类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 用大学生身边的先进道德典型教育大学生。 二是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营造良好 的社会氛围, 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引
20、导人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从而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 三是要净化网络空间。 网络对于大学生道德生态建设是一把双刃剑。 从制度来看, 要加强网络立法,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建立有法可依, 打击网络 违法犯罪行为;从机制来看, 要健全网络信息发布机制, 还要建立网络行为惩戒 机制, 监管责任到人的机制, 等等, 强化网络道德行为自律, 营造健康和谐的 网络环境。要占领网络阵地, 建立一批道德宣传网站, 加强正面宣传力度。利用 论坛、微信、贴吧等大学生参与性较强的平台, 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与指导, 引 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提升大学生网民的道德判断力。 (二) 发挥家庭道德生态的积极作用
21、一是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大学生家长要和时代同步, 更新家庭道德教育 观念, 研究表明, 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与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有一定的相关性。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亲情关系, 家长要塑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新风尚, 相互尊重每 一个成员,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成员, 使家庭环境民主和谐。 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 互敬互爱、 互让互谅, 要多给予大学生关爱和理解, 给予大学生独立的空间, 尤 其尊重大学生的隐私和自尊。二是加强对子女道德意识的教育。长期以来, 我国 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要改变。要加强家庭道德教育意识, 改变家 庭道德教育中那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错误的教育理念。 家长要善于观察大
22、学生 的品性, 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变化和主、 客观需要, 注重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及行为 习惯的养成, 培育和完善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在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时, 家长要 及时指出纠正并且进行正确引导, 促成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三是注重自身 模范作用。家长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 都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 巨大的影响。 大学生家长应注重自身模范作用。 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完善个人的道德品质素质, 在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 要求大学生做到的, 家长首先要做到, 使大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地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发挥高校道德教
23、育生态的主导作用 一是改进道德教育方法和内容。 道德教育方法和内容, 是道德教育过程的重要组 成部分, 对教育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重理论灌输, 注重单向的 知识传授, 忽视个体的内化作用。 要结合高校道德教育创新的实践成果, 弱化教 师主导意识,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多向的师生互动交流模式, 引导、 启 迪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道德教育, 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道德自我教育、 道德 自我完善的主体。灵活运用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咨询辅导法。 教育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 道德教育内容也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及 时有效地更新, 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优秀的道德资
24、源, 做到为我所用。 道德教育 内容只有与时俱进, 与时代相适应, 才具有说服力。 道德教育内容要符合“贴近 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 把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与大学生的 道德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二是提升高校道德 教育教师队伍素质。 高校要加强道德教育教师的培养工作,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 质与水平。 道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 养, 切实做到把立德树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 同时, 还要努力更 新道德教育的新理论、新内容、新方法, 掌握教育教学新技术, 努力提高课堂教 学质量, 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创新
25、学习。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大学生、尊重大 学生, 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努力促进外在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内化为大学 生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 实现大学生道德的完善与发展。 三是创设优良的校园 道德文化生态氛围。校园道德文化集中反映了高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道德 情感和行为规范。 健康向上的校园道德文化是高校大学生道德生态建设的重要内 容。优良的校园道德文化生态能积极正面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 行为方式。 高校要创设优良的校园道德文化生态氛围, 形成有着自我特色的校园 道德生态, 就应当把校园道德文化生态、校风、学风、教风等建设结合起来, 通 过演讲竞赛、征文比赛、学术讲座、社团活动
26、、海报宣传等形式, 大力宣传社会 正能量,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使道德教育内容深入大学生心中。 (四) 激发大学生个体道德生态的内生动力 道德作用的发挥以及存在的价值, 无不以主体性的发挥, 以人的自觉自愿为前 提4。因此, 大学生个体也要注重坚持以德修身, 发挥大学生个人自身道德生 态的内生动力, 积极主动地把外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的要求。 一 是要加强道德自律意识。大学生良好道德的最终形成, 社会、家庭、学校是外部 的生态因素, 但最终要依靠大学生个体把外界的道德教育“内化”为自身的道 德意识和行为, 整个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大学生实现道德的一种自我建构。 这就要求大学生要
27、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大学生要坚持“自省”。曾子曰:“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学生运用正确 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 经常反思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开展自我批评 并进行自我修正, 不断提升道德水准, 不断克服错误的道德观念、 道德情感和道 德行为。大学生要坚持慎独,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慎 独”是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道德思想。 “慎独”是一种情操, 是一种修养, 是一 种自律。 它是指人独处时, 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 也能严格要求自己, 遵从道德规范, 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 大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意识日益 增强的
28、现代青年, 应努力做到“慎独”, 使道德修养真正成为自我的内在要求。 二是要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他做出的道德行为以及道德选择也会更加符合社会道德发展的要求。大学生如果要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就应当正确认识并且处理好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社会、 利益与公平等之间的关系, 要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履行社会义务,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和极端 个人主义等思想的腐蚀。三是要积极参与道德社会实践。道德社会实践是促进大 学生道德“知行合一”较好的机制, 是大学生将道德认知和情感内化于心, 外 化于行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走出校门, 多参加献爱心公益活动、服务老年人 和残疾人等
29、弱势群体活动, “三下乡”等道德社会实践活动, 走向社会, 感受 社会发展的脉搏, 深入了解社会现实, 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知, 在实践中学会 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承担责任;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在实 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不断促进社会使命感、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面对当前大学生道德生态建设面临的四个重大问题, 不仅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 更应当使这些举措同步协同并行。 因 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些措施只有协同并进, 才能够发挥最大 的合力, 促进大学生道德生态建设的最大效用。
30、此外, 还应当建立一种机制, 使 这些措施之间, 能够通过机制产生联动。具体来说, 可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措 施评估机制等, 在大学生道德生态建设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完善不断丰富, 从 而使大学生道德生态建设举措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还应当使一些在实践发展过 程中, 经实践检验是最有效的举措, 使它制度化, 通过制度使这些措施实施得 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运喜.简论道德生态与德育生态之关系J.甘肃社会科学, 2009, (5) :50-53. 2李成旺.主体性与道德自律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 (4) :40-45. 3徐兰田.大学生道德观教育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2. 4张伟强.德育方法的转换与途径新识J.求索, 2007, (2) :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