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重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单位, 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结果却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1 米的观念,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 也容易掌
2、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 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 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1.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
3、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 能够在实际中应用。2. 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 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1. 注重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 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
4、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 1 厘米、1 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1 认识线段 1 课时2 认识厘米 1 课时3 认识米 1 课时4 练习十 1 课时5 我们身体上的“尺” 1 课时认识线段。(教材第 59、第 60 页的内容)1.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学会画线段的方法。毛线、直尺、正方形纸和
5、课件。师: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地放在课桌上。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这条毛线是弯的。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学生发现它变直了。讲述:我们把两手间拉直的这一段叫作“线段”(板书:线段)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伏笔】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讲述: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的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讲述:我们用手掐住了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头的点叫作端点 ,线段有两个端点。现在同学
6、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师: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生 1:如果把正方形对角折,折出的折痕就比这条线段长。生 2:把这条折痕对折,折痕的一半就比这条线段短。师:说得很好。你会画线段吗?生: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画线段。教师边演示边画线段,提醒学生画线段时要画出线段的两个端点,要沿着直尺的边画直。学生模仿画线段,教师巡视, 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 线段的特点: 直的,有两个端点。加深
7、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学生对线 段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 线段; 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知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的,线段具有可测量性)。认 识 线 段1. 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2.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3.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
8、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己发现规律, 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A类1. 下面哪些是线段?在( )里画“ ”。2. 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考查知识点:线段的特点;能力要求:掌握线段的特点,认识线段 )B类画一条线段,跟同桌画的比一比,谁画的线段长。(考查知识点:线段的特点;能力要求:会按要求画线段)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1. 2. 4 6 10B 类:略教材习题第 60 页 “想想做做”1. 第二条和第四条是线段。2. 4 3 4 53. 连接两点可以画 1 条线段。
9、图略。4. 能画 3 条线段 ,画出的是三角形。图略。5. 能画 6 条。认识厘米。(教材第 6163 页的内容)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 1 厘米的印象。2. 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 1 厘米的印象。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课件、直尺。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瞧,这三位同学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 61 页例 2 图。生 1:第一个小朋友说课桌长大约 7 拃;第二个小朋友说大约有 5 个铅笔盒长; 第三个小朋友说大约有 4 本数学书长。生 2:他们说的数量不
10、同。师: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课桌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生:我觉得数量不同的原因是用来测量的工具不一样。师:是啊,测量工具不同就是导致测量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采用相同的工具进行测量直尺。【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 发,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发现所用测量工具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1.教学例 2。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 0、1 、2、3还有 cm 等。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
11、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用字母“cm”来表示。1 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 “1”这一段长度就是 1 厘米。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 1 厘米的长度吗?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直尺上从 3 到 4 这段长度是 1 厘米等。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两根手指比画 1 厘米大约有多长。学生对照直尺用两根手指比画 1 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师: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学生可能会说:生 1:食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生 2:田字格的一条边的长大约是 1 厘米。生 3:订书钉的宽大约是 1 厘米。师:我们已经认识了 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各有
12、多长呢 ?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 然后用手比一比。学生观察直尺,交流。如直尺上从 0 到 2 的长度是 2 厘米,从 3 到 5 的长度是 2 厘米。【设计意图:直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 ,通过直尺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 1 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在直尺上认识 1 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 1 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 长度观念】2. 教学例 3。师:认识了“厘米”这位新朋友,我们能借助尺子进行测量吗?课件出示:教材第 62 页例 3。师: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蜡笔长是多少?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1:蜡笔长是 8 厘米。生 2: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直尺的 0
13、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直尺刻度的几厘米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3. 教学例 4。师:你想画一条线段吗?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段。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 ,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说说你是怎样画出 4 厘米长的线段的。生 1:从尺子的 0 刻度开始画起,画到 4 厘米的地方就是长 4 厘米的线段。生 2:可以先画一条线,然后用直尺从线上截取 4 厘米长的线段, 画好两端的端点,把多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 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 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的单位厘米,知道了 1 厘
14、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 0 刻度对齐。认 识 厘 米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1.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 1 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 1 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A类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考查知识点:估测物体长度;能力要求:用某一标准能正确估测物体的长度)B类1. 量纸条的长,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下面的( )
15、里画“ ”。2. 看图填空。(考查知识点: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 2 根蜡笔的长度。B 类:1. 第二种量法正确2. 5 5 19教材习题第 62 页 “想想做做”1. 第二种量法对。2. 第一条线段长,长 3 厘米。3. 8 8 84. 7 14 课桌的高和椅子的高略5. 长 4 厘米 宽 3 厘米 左边 4 厘米 右边 4 厘米 下边 3 厘米6. 3 6 87. 认识米。(教材第 64、第 65 页的内容)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2. 使学生知道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100
16、 厘米。3. 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课件、米尺。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度测量的知识。师:同学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 ,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 米尺(出示米尺)。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 1 米有多长。学生可能有多
17、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 ,学生说出课桌的长是 1 米等,老师要给予鼓励。师:同学们说得都挺好。其实,你们的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 1 米?用尺子量一量。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画 1 米长。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 米有多少个 1 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再交流。学生可能回答:生 1:一个格一个格数,1 米是 100 厘米。生 2:从 1 到 10 之间有 10 个小格 ,是 10 厘米,10 厘米 10 厘米地数。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教室里的黑
18、板长大约是多少米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黑板的长。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清测量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 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 经历“ 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 1 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 作单位, 要记住 1 米=100 厘米。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 0 刻度对齐。认 识 米1 米=100 厘米测量较长的物体:米
19、m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A类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 )里画“ ”,错误的“” 。(1)一颗图钉约长 1 米。( )(2)课桌的高是 70 厘米。( )(3)小红的身高是 1 米 45 厘米。( )(4)学校的环形跑道长 400 厘米。( )(考查知识点:“厘米”和“米”的认识;能力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B类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考查知识点:“厘米”和“米”的认识;能力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课堂作业新
20、设计A 类:( 1) (2) ( 3) (4)B 类:米 米 米 厘米教材习题第 65 页 “想想做做”1. 测量教室的长,测量操场的长度等可以用米作单位。(答案不唯一 )2. 教室的门大约高 2 米。3. 长估计 10 米 ,实际 11 米;宽估计 5 米,实际 6 米。( 答案不唯一)4. (1)23 厘米(答案不唯一) (2) 23 厘米。发现一庹的长度大约等于人的身高。5. 25+5=30(米)6. 小明需要走 85 米,小红需要走 64+30=94(米),所以小明走的路近。练习十。(教材第 66、第 67 页的内容)1. 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培养学生运用
21、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课件。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 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 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 1 厘米;我们的课桌长是 1 米, 也就是 100 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
22、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回 忆学过的知识点,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 1厘米、1 米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师:看下面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还是用厘米作单位合适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出示课件:教材第 66 页第 1 题。生 1:我自己的身高就比 1 米要多一些,床的长度比我的身高要多, 所以床长 2 米。生 2:我的一拃大约是 10 厘米,粉笔盒的高大约是一拃,所以粉笔盒高是 8 厘米。生 3:黄瓜的长大约有两拃,所以是 20 厘米比较合适。生 4:旗杆的高度比大树还要高,大树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旗杆高是 15 米。师:同学们都找
23、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非常棒!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想法其 实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不能靠感觉解决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有可比性的事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师: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 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 习 十估计实际物体得长度,并进行实际测量。1. 结合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就能正确地运
24、用米进行估测, 也容易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2. 引导学生之间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 ,提升学生生活经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A类用尺子(可以是米尺、卷尺等)量一量你家中各种物品的长度, 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考查知识点:用“厘米”和“米”量;能力要求: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长度)B类在( )里填上“米”或“厘米” 。(考查知识点:估测物体长度;能力要求:结合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估测能力)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略B 类:厘米 米 米 厘米教材习题第 66 页 “练习十”1. 米 厘米 厘米 米2. = 3. 一样长4. 60-32=28(米 )5
25、. (1)98-6=92(厘米) ( 2)可能是 95 厘米。(答案不唯一,只要在 9298 之间即可)6. 11 17 197. 略思考题:测量略 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任意折一折、量一量略 长方形的对角线那条折痕最长。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材第 68、第 69 页的内容)1.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2.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 感受用身体的一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尺子。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带着尺子,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进行简
26、单的测量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都有“尺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身体上的“尺”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身边】1. 认识“身体尺” 。师:你的一拃、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 1 米多多少厘米 ?一脚(穿上鞋后) 大约长多少厘米?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 68 页表格。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一拃、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师:你知道 1 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 ?大约有几脚长吗? 先量出 1 米的长度, 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1 米大约有 7
27、拃;1 米大约有 2 步;1 米大约有 5 脚长。2. 用 “身体尺”量。师: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实际量一量。生: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 7 拃。师: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是多少?生: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结果是黑板长 3 庹多一些。师: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生 1: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 50 脚。生 2: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大约是 20 步。师: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设计意图:在实践中发现身体上秘密的 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师: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用“身体尺”
28、测量很方便;“身体尺”能帮助我们记住长度单位和解决实际问题; 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要用尺量)我们身体上的“尺”1. 认识“身体尺” 。2. 用 “身体尺”量。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己发现规律, 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A类用步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度、宽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考查知识点:用“身体尺”量;能力要求:会估测物体长度)B类量一量自己拳头的周长,再和自己的脚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类似的“秘密”?(考查知识点:“身体尺”;能力要求:发现人身体上的“秘密”)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略B 类: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双臂平伸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答案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