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管理基础知识(六)(八)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掌握)(八)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掌握)1、土地法规与政策的制定在土地管理中,组织立法和制定综合性政策是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1)组织开展土地管理中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调查研究;2)组织编制土地立法规划,组织拟定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和行政规章;3)负责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的使用解释工作,研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草案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4)办理依法由国土资源部受理的行政复议工作;5)组织开展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2、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有:1)开展初始土地登记,土地使用权出
2、让、转让、租赁、授权经营及划拨等各类土地权属变更登记,土地使用权出租、抵押登记,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及其他变更土地登记工作;负责土地证书监管。2)研究解决历史遗留和新出现的土地权属问题的政策界限,负责确定土地权属,承担调处重大土地权属纠纷;开展土地确权、土地权属纠纷调处工作。3开展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变更调查及土地条件调查等专项调查工作,负责对土地资源状况进行评价。4)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时提供建设用地规模扩展等监测数据及分析成果;开展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状况及其变更情况的统计工作,及时开展统计分析,提供耕地变化为主的土地资源利用统计数据。5)建立地籍信息资料公开查询制度及土地登记查证制度
3、;掌握地籍管理工作动态,开展调查研究。例题:( )是土地管理的基础。(2002 年土地管理基础试题)A地籍管理B地价管理C土地执法监察D农地用途管制答案:A 解析: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3、土地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在土地管理中,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计划是土地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计划的具体内容是:研究全国和重点地区国土综合开发的政策措施,编制全国性及区域性的国土观划和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土地供应政策;指导、审查和编制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等专项规划。4、耕地保护国土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土地管理的核心
4、问题之一就是保护耕地。耕地保护的内容包括:1)拟定实施耕地特殊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和复垦的政策;分析耕地增减动态,研究制定宏观调控和加强的措施。2)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监督等于作。3)拟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技术和方法,制定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4)对已批准的各类建设项目涉及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措施的审核和监督检查工作5)依据耕地数量变化情况的监测结果,对耕地总量减少的地区,提出限期采取补足措施的建议,并监督实施和组织验收。5、农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征用农用地转用是现状的农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后转变为建设
5、用地的行为。又称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1)拟定农地转用管理办法,拟定农地转用审查报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拟定征地管理的有关政策和办法;拟定建设项目征用土地的审查报批管理办法。2)承办需报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农用地转用、征地和土地开发的审查、汇总、报批工作。3)指导征地制度改革,依法推行统一征地制度,规范征地程序和办法拟定征地补偿费用计算、使用和管理办法。6、土地供应和市场管理土地供应和市场管理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有;1)制定地价体系和地价管理制度,开展土地分等定级、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地价指数的评定与监测。2)制定建设用地供地标准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指导和规范国有建设用
6、地的供应。3)制定并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出资等管理办法和地产交易规则,规范土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4)负责公布土地市场运行动态,预测土地市场发展趋势,研究和提出调控土地市场的措施。5)制定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目录并组织实施,制定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及改变用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6)制定乡(镇)村用地管理办法,指导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管理及审批工作,指导各地制定乡镇各类建设用地标准、占地补偿办法及补偿标准,制定和组织实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制定鼓励城乡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政策和管理办法。7、土地执法与监察土地执法监察是实现国家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土地管理法律法
7、规全面实施的基本途径,其具体内容包括:1)监督检查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2)受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检举、控告;3)调查土地违法案件;4)受理不服土地行政处罚决定申请复议的案件;5)指导、监督检查下级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监察工作;6)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土地行政管理人员在依法执行职务时遭受打击报复的案件。例题:土地执法与监察的具体内容包括( )等。A监督检查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B受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枪举、控告C调查土地违法案件D受理不服土地行政处罚决定申请复议的案件答案:ABCD(九)我国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了解)我国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采取垂直统一管理的方式,在中央成立国土资
8、源部,下设国土资源部、局等等,由上至下统一管理。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1986 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后,由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所确定实行的全国土地统一管理的体制。198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对全国土地的统一管理,决定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条也明确规定:“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1998年,国务院组建了国土资源部,实行陆地与海洋,土地与矿产的统一管理,更体现全国土地统一管理的力度。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体制,是由
9、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一是我国人地矛盾的内在需求。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保证有限的土地养活众多的人口,切实保护耕地。耕地的保护实质就是协调好吃饭与建设,做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吃饭与建设的关系协调,就要求对全国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兼顾、合理配置。二是维持我国土地公有制的客观需要。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要维持和巩固土地公有制,就必须坚持土地统一管理,分散或分割管理会导致公有制的名存实亡,统一管理有利于土地的合理配置和土地利益的合理分配,兼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与发展,从而发挥土地公有制的优越性。历史的实践也证明,
10、土地由各部门分管,或统管与分管相结合体制,不但不能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反而造成政出多门、相互扯皮和土地管理的无序状态。过去,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未设置统一的土地管理机构,各部门自己管地,各自为政,自立条例、规定。凡涉及征地、批地的部门,都插手地政工作,要管都管,要不管都不管。所以,土地分散多头管理,不能有力地贯彻、执行国家制订的土地法规、条例和政策,不能强有力地制止乱占耕地和滥用土地的行为发生,致使国家土地资源不断遭到浪费和破坏,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也不断受到侵犯。根据 199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土资源部代表国务院负责全国土地管理工作。全国地方各级政府从 1986 年开始已按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成立
11、了具有统管职能的土地管理机构。一般各省、自治区级的土地管理机关为厅级;地、市级土地管理机构为处级单位;县级土地管理机构为科级单位。根据国土资源部的“三定”方案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部各司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设 14 个职能司(厅、局)。其中有 6 个职能司(厅、局)与土地管理直接相关,承担着相应的土地管理职责。l政策法规司。组织起草有关土地资源的法律法规草案;组织协调部内有关立法工作;组织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办理有关行政复议事宜;调研和起草综合性的土地资源政策。2规划司。组织研究全国和重点地区国土综合开发整治的政策措施,起草编制全国性及区域性的国土规划、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土地供应政策;指导和审核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等专项规划和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参与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工作。3耕地保护司。拟定耕地特殊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农地保护和土地整治政策、农地转用管理办法,拟定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开发耕地规定;指导农地用途管制、组织基本农田保护。4地籍管理司。拟定地籍管理办法,拟定土地调查、动态监测、地籍调查和统计的技术规范、标准并组织这些千作;拟定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权属纠纷调处规则和权属管理办法,承担调处重大土地权属纠纷。5土地利用管理司。拟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办法
13、,指导基准地价、标定地价评测。6执法监察司。组织对执行和遵守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拟定土地执法监督和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规定,组织开展对土地利用规划、农地转用、土地征用、土地资产处置、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的监督监察,依法组织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例题:根据 199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 )代表国务院负责全国土地管理工作。A建设部B国土资源部C土地管理局D土地管理部答案:B解析:根据 199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土资源部代表国务院负责全国土地管理工作。(十)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了解)1、土地管理是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伴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日益突现,人地矛盾已成为
14、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人地矛盾不仅表现在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对土地需求的矛盾上,也表现引人与人之间对土地需求的矛盾上。人地矛盾是社会其它具体矛盾的一个主要根源。土地管理通过协调人地矛盾,从而成为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2、土地管理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人口的剧增,各项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耕地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口、土地、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也日益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必须依赖土地的科学管理。3、土地管理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人类历史上发上的动荡
15、和战争,主要源于自然资源的争夺和饥荒,这两点都与土地管理密切相关。土地管理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例题:下列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正确的是( )。A土地管理是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B土地管理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C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没有任何关系D土地管理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答案:ABD解析: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有密切关系。(十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了解)11949 一 1978 年,重要法律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1949 年 7 月,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设内务部。内务部下设地政司,作为全国土地管理机关,主要负
16、责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城市房地产管理、土地征用和房地产交易管理、土地租税、城市管理规划及考核等。之后,土地管理逐步向各部门分散。1952 年,城市营建规划及考核移交新成立的建筑工程部;1954 年,撤销了地政司,在农业部设土地利用总局;1956 年,在土地利用总局的基础上成立农垦部,主管全国所有荒地和国营农场建设工作;城市房地产管理下作移交新成立的城市服务部,内务部仅保留土地遗留问题处理和部分征地划拨等于作。1962 年颁发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草案 ,明确了农村集体土地的范围,基本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土地管理体制。21979 一 1986 年,重要法律土地管理法文革时期,许多地方的
17、土地管理机构被解散,土地管理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1979 年,国务院设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土地资源组,由农业部牵头起草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调查规程,并开展土地详查试点,在试点实践基础上修改并颁布土地调查的技术标准,提出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调查的报告。1984 年,国务院批准部署在全国开展土地调查工作。1982 年修订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 、 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 。同年,改革土地管理体制,19821986 年国家实行所谓城乡分管的体制,地方的农业部门建立了土地管理部门,而城市内部则保留了房地产管理局,部分恢复了地政管理职能。1986 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
18、地的通知 ,要求强化土地管理,刹住乱占耕地之风。同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明确了全国地政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原则。31987 一 1990 年,重要法律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直属国务院的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接着地方各级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也相继成立。1988 年,修改土地管理法 ,确定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的原则;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1990 年,颁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城镇土地有偿使用走上法制化的轨道。41990 年以后1990 年以来,我国土地管理千作取
19、得了巨大成就。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为主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土地市场秩序逐步规范,土地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耕地保护制度逐步完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用进一步规范,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管制得到落实。年月日起施行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权可以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从 1997 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决心用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来管理土地、保护耕地。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包括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应该说,宪法的修改和几部重要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在我国的确
20、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土地使用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是变无偿、无限期、无流转的行政划拨供地,为有偿、有限期、有流转的出让供地。但基于我国的现实,大量的建设用地仍然实行划拨供地。因此,这一阶段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突出特点在于,制度格局上的划拨制度与有偿使用制度并存,且划拨制度作用的覆盖面大于有偿制度。2004 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全国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以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近年来,中央把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参与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2004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从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21、,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健全土地节约利用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土地管理思路,为下阶段中国土地管理明确了方向。例题:( )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全国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以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A2001B2002C2003D2004答案 D解析:2004 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全国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以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管理基础知识(七)(一)地籍概念(掌握)一、内容提要:1地籍概念2地籍分
22、类3地籍管理概念4地籍管理原则5我国地籍管理的内容6地籍管理的任务7地籍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8我国地籍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二、考试目的本部分的考试目的是测试应考人员对地籍管理基本概念和内容体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三、考试基本要求掌握:地籍的概念和分类,地籍管理的概念和原则,我国地籍管理的内容。熟悉:地籍管理的任务,地籍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了解:我国地籍的产生和历史发展。四、内容辅导:(一)地籍概念(掌握)地籍,地是土地,籍是登记基本状况及隶属关系的簿册。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如同设立户籍一样,为了掌握有关土地状况的资料,土地
23、也必须建立地籍(包括地籍簿与地籍图)。地籍记载的内容因建立地籍的目的不同而异。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其主要内容有应纳课税的土地面积、土地质量等级及土地税额。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地籍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地籍成为国家管理土地、取得有关土地资料、巩固土地制度、合理利用土地、制订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地籍是土地的“户籍” ,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户籍”的特点。地籍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等特点。地籍的空间性是由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所决定的。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地界的变动,必然带来土地权属面积的增减。所以,地籍的内容不仅需要记载在地籍簿册上,同时还应在
24、地籍图册上标绘清楚,并做到图册与簿册的一致性。地籍的法律性体现了地籍簿册(含图)的可靠性,如地籍图上的界址点、界址线的位置和地籍簿上的权属记载及其面积的登记等都应有法律依据,甚至有关法律凭证还是地籍的必要组成部分。地籍资料的取得,一般需要通过实地调查,并运用先进的测绘和计算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从而保证了地籍的精确性。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建设规模的扩大,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状况会经常发生变化,所以,地籍不是静态的,必须经常更新,保持资料的记载和数据统计的连续性,否则难以反映它的现势性。例题:地籍具有( )等特点。A空间性B法律性C精确性D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答案:ABCD
25、解析:地籍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等特点。(二)地籍分类(掌握)1、按功能分类地籍按功能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三种类型。1)税收地籍。我国封建时代建立的地籍都是以课税为目的的,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早期建立的地籍也是以课税为目的的。税收地籍主要内容包括纳税人的姓名、地址、土地面积以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2)产权地籍。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交易日益频繁,为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了产权登记制度,由此税收地籍向产权地籍发展。产权地籍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土地交易的正常运行。为此,产权地籍必须能准确反映宗地界址线、界址点
26、的空间位置和宗地面积,因此,产权地籍一般都要求有地籍册及建立在科学测量方法基础上绘制的地籍图。3)多用途地籍。多用途地籍又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发展的结果,其任务不只是为税收和土地登记服务,还为科学管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现代地籍的内容较产权地籍有很大的扩展,其表现形式不仅是地籍图和地籍册,而且大量应用测绘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地籍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题:地籍按功能可分为( )。(2000 年土地管理基础试题)A初始地籍、日常地籍B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C城镇地籍、农村地籍D常规地籍、数字地籍答案:B 解析:地籍按功能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
27、籍三种类型。2、按建立的时序分类地籍按建立的时序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1)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建立的地籍。2)日常地籍。日常地籍是以初始地籍为基础,针对日常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用途等状况的变化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正的地籍。3、按所记载的对象分类地籍按记载的对象分为农村地籍和城镇地籍。1)城镇地籍。城镇地籍是在城镇地籍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城镇用地登记后建立的地籍,它以宗地作为地籍单元。2)农村地籍。农村地籍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建立的地籍,以自然村作为权属单元。4、按表现形式分类地籍按表现形式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1)常规地籍。地籍最常规
28、的形式就是地籍图和地籍册。以图、表、卡、册所表示的地籍称为常规地籍。2)数字地籍。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常规的图、表、卡、册都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存贮介质中。数字地籍适应多用途、大容量存贮地籍信息资料的需求,且容易更新,它是现代地籍的发展方向。例题:地籍按( )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A功能B建立的时序C记载的对象D表现形式答案:D 解析:地籍按表现形式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三)地籍管理概念(掌握)1、地籍管理的定义地籍管理,是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措施。地籍管理亦称为地籍工作。2、地
29、籍管理的核心地籍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土地。在全国城乡土地实行统一管理的条件下,国家地籍管理的对象是全国土地资源。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的地籍管理的对象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地籍管理的核心是土地的权属问题,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和变更。通过地籍管理,为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调解和处理土地权属纠纷,制止侵占、买卖,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行为提供法律凭证。所以,土地权属管理是地籍管理的核心。例题:( )是地籍管理的核心。A土地权属管理B土地行政管理C土地档案管理D土地法制管理答案:A解析:土地权属管理是地籍管理的核心。(四)地籍管理原
30、则(掌握)(1)必须有国家制度体系作保障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有关土地管理和地籍管理方面的统一法规制度进行。所谓统一,就是统一内容、统一政策、统一准则、统一规格。如土地统计表格,它的内容、格式、项目的含义、项目的填写都必须有统一的标准。(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现势性地籍资料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现势性是指地籍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很有条理,各时期资料相互联系、无中断,且不断得到更新。只有保持地籍资料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现势性,地籍资料才能发挥其功能。(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地籍资料涉及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权益和利害冲突,如果提供了错误的资料会造成土地权利人的损失,同时它又是政府提供的
31、资料,应以政府信誉担保,政府要对此承担风险和责任。基于这些原因,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地籍资料完整性是指地籍管理涉及的空间地域范围应该是其管辖区全部土地。省级、县级、县级以下地籍资料的覆盖面必须是省级、县级和县级以下乡镇、村范围的全部土地。地籍资料的概括性是指地籍资料内容包含所需的全部资料。例题:地籍管理原则包括( )等。A必须有国家制度体系作保障B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非系统性和现势性C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D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答案:ACD解析: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现势性。(五)我国地籍管理的内容(掌握)我国目前
32、的地籍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管理。例题:我国目前的地籍管理主要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 )。(2002 年土地管理基础试题)A.土地分等B土地定级C 土地管理D地籍档案管理答案:D 解析:我国目前的地籍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管理。1、土地调查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位置、数量、等级、利用和权属状况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调查通过调查获得准确的土地数量、质量、利用和权属状况的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土地调查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以县为单位,查清村和农、林、牧
33、、渔场,居民点及其以外的独立工矿企事业单位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界线,查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其内容有:1)查清土地权属界线和各级行政界线;2)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地类面积;3)汇总土地总面积和各分类面积;4)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5)对土地利用状况作出科学评价。(2)地籍调查地籍调查是以权属调查为核心,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用途等基本状况,满足土地登记需要。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1)权属调查权属调查是对宗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范围的调查。它是针对土地使用者的登记申请,对申请者的宗地位置、界线、用途等进行实地
34、核实、记录,并经土地使用引认定,为地籍测量、权属审核、登记发证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凭证。2)地籍测量地籍测量是在权属调查基础上运用测绘科学技术测定界址线的位置、计算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为地籍管理服务。(3)土地条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是对土地的构成要素如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以及对土地的地理位置与投入产出关系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为土地经济评价、适宜性评价等提供基础资料。1)土地自然要素调查,指构成土地的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条件因素;2)土地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土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及其素质,
35、教育水平),交通状况及区位,基础设施、能源、供水、供电、电讯等公共设施,工农业产值及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主导产业及市场等。例题:在地籍管理工作中,土地条件调查包括( )。(2000 年土地管理基础试题)A土地自然要素调查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D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调查C土地相对性调查和地价调查D气候调查、地形调查和植被调查答案:A 2、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是国家用来确认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依法规定由土地权利人或变更当事人向国家主管机关提交登记申请书、产权证书等权源文件,经审核无误后将土地权利或权利变更事项记载于国家土地登记簿的法律过程。土地登记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组织
36、进行。具体运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土地登记以宗地为基本单元。拥有或者使用两宗以上土地的土地使用者或土地所有者,应当分宗申请登记。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应当分别申请登记。跨县级行政区使用土地的,应当分别向土地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登记。例题: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法对( )进行登记。(2002 土地管理基础试题)A.国有土地使用权B国有土地所有权C集体土地使用权D国有土地他项权利答案:ACD 例题: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必须共同申请土地登记。( ) (2002 土地管理基础试题)答案:X 解析: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应
37、当分别申请登记。(1)土地登记的类型土地登记按其不同特点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1)初始土地登记是在规定的期限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的普遍登记,亦称土地总登记。2)变更土地登记也称日常土地登记或经常性土地登记,指在初始土地登记的基础上,根据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和他项权利者的土地权利或主要用途发生变更而随时办理的登记。包括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设定登记,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变更登记,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2)土地登记的程序1)土地登记申请初始土地登记申请时,国有土地使用权由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使用国有土地的个
38、人申请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及法定代表人申请登记。集体土地使用权由使用集体土地的单位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使用集体土地的个人申请登记。土地他项权利需要单独申请的,由有关权利人申请登记。例题:初始土地登记通常采用共同申请的方式。( ) (2002 土地管理基础试题)答案:X 解析:初始土地登记通常采用分别申请的方式。2)地籍调查地籍调查系土地登记机关按规程要求,对申请登记的土地采取实地调查、核实、定界、测量、成图等措施,查清土地的位置、权属性质、界线、面积、用途及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他项权利者的有关情况,为权属审核、注册登记和颂发土地证书提供依据。地籍调查分为权属调查和地
39、籍测量两部分。3)权属审核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土地使用权、所有权设定登记,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变更登记,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对登记申请和地籍调查结果进行审核,并报经批准后进行注册登记,颁发、更换或者更改土地证书。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土地他项权利设定登记、土地他项权利变更登记和注销土地登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对登记申请和地籍调查结果进行审核后办理注册,登记或者注销登记,颁发或者更换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或者将注销登记的结果书面通知当事人。土地管理部门作出不予受理土地登记申请或者暂缓登记决定的,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将作出决定的理由书面通知当事人。4)注册登记5)
40、核发或更改土地证书例题:土地登记以( )行政区为基本单位。(2000 年土地管理基础试题)A镇级B县级C市级D省级答案:B 解析:土地登记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组织进行。具体运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土地管理基础知识(八)(3)土地他项权利登记的内容及特点(3)土地他项权利登记的内容及特点1)土地他项权利登记的内容:土地他项权利人、义务人;土地位置及其面积;土地用途和等级;土地使用权性质;土地他项权利种类及范围;土地他项权利设定日期,权利顺序等。(2)土地他项权利登记的特点:土地他项权利设定登记不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因此,其设定登记和变更登记不需要报人民政府批准,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即可直接进行注册登记。土地他项权利的登记在宗地原土地登记卡上进行。(4)土地权利登记的内容及特点1)土地登记的内容土地权利主体。即权利的归属,指国有土地使用者、集体土地所有者、集体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他项权利者。集体土地所有者只能是农民集体。如集体经济组绘织或村民委员会;个人合伙联营组织也可以成为民事主体。土地权利客体。包括权属界址及其面积;土地用途和等级;地上附着物的登记。土地权属来源及其性质。土地权属来源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最初取得土地的方式,土地权属来源合法,是进行土地登记,确认土地权属的必要条件。2)土地登记的特点统一性唯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