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海的歌教材分析:大海的歌是第一单元的一组儿童诗。诗中描写了大海的不同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手法来描写大海,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欣赏录像使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联想的能力。感受大海的美丽与奇妙。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你见过的大海什么样?你能仿照海上的风描述自己见过的海吗?通过这样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
2、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导案)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1、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胸怀真宽大,江河可容下。潮涨幕就落,风起掀浪花。 ”2、生回答, (师板书:“大海” 。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大海边欣赏欣赏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看看大海夜晚与白天不一样的美丽。3、到了夜晚,月亮升上了天
3、空,星星露出了笑脸,大海睡了。 (板书:“睡了” )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对学、组学四、展示、交流。1、易读错的字。2、易写错的字。3、理解词语并选词造句。4、C:2、3、4 题。五、点拨1、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怎么知道大海睡觉了?从哪个词看出来的?2、大海睡觉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3、读了第二句诗你觉得大海像谁?为什么说她抱着明月,背着星星?4、 “抱着”和“背着”这两个词在文中体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仿照“大海睡了”写一首“大海醒了”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排
4、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学会在作文中使用。重难点:目标 1 和 3。过程:一、 复习导入。二、 检查预习情况三、 对学、组学四、 展示、交流。1、易读错的字。2、易写错的字。3、理解词语并选词造句。4、C:2、3、4 题。五、 点拨1、 这首诗中作者把海上的风分别比喻成了什么?这些比喻让你觉得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有关词语和诗句说一说。2、 海上的风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3、 想像一下海上的风还会像什么、还有什么本领?4、 仿照海上的风写一首诗歌。2 下雪的声音教材分析:下雪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的散文。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5、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领略大自然的美好。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目标 1 和 2。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为什么呢?是啊,下雪的时候,到处都是白茫茫的,美极了。我们还可以打雪仗,堆雪人。可是你有没有认真倾听
6、过下雪的声音呢?有个词叫“雪落无声”,是不是真没有声音呢?我们今天来欣赏一篇散文下雪的声音。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让我们赶快打开书读一读,看看文中是怎样给我们描绘的吧。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对学、组学四、展示、交流。1、易读错的字。2、易写错的字。3、理解词语并选词造句。五、点拨1、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下雪的声音是耳朵听到的还是用心感受到的?2、说说雪的声音有什么特点?从文中找出来。3、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下雪的声音。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领略大自然的美好。2、用心感受、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主题。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
7、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重、难点目标 1 和 2一、复习导入。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对学、组学四、展示、交流1、课文共分几部分?说说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2、朗读 1-3 自然段, “你如果屏气凝神,还是会听到的。 ”“屏气凝神”是什么意思?“屏气凝神”一会儿,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3、从 46 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下雪的声音是怎样的?4、作者为什么说“下雪的声音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五、点拔1、下雪的声音在文中的描述中有哪些特点?2、展开想象:雪化了是什么?3、作者在最后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3、秋色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
8、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
9、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学习目标:1、 学会 14 个生字,会认字 7 个,会写字 8 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2、 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 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教学重、难点:1、 学会字、词,感受书中介绍的瓜果的美丽之处,从而热爱秋天。2、理解“逊色、缀满”;感受瓜果的美丽之处,并能用语言表达。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 (导案)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秋色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
10、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学生畅谈)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对学、组学四、展示、交流。1、易读错的字。2、易写错的字。3、理解词语并选词造句。4、C:2、3、4 题。五、点拨1、1快速读一遍课文,找一找,哪几节详细介绍了哪些水果?2、你印象中的秋天是怎样的?3、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秋天,你会觉得用哪两个字最好?4 古诗二首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
11、,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学习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教学重、难点:目标 1 和 2。课
12、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导案)一、导入新课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对学、组学四、展示、交流。1、易读错的字。2、易写错的字。3、理解词语并选词造句。五、点拨1、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2、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 “两相和” “镜未磨” “翠” “青螺”等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二课时 (导案)教学目标: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
13、意境。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导入新课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2指名简介李白。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 。二、 检查预习情况三、 对学、组学四、 展示、交流。1、易读错的字。2、易写错的字。3、理解词语并选词造句。五、点拨1、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诗中用的最好的字
14、?2、 “开” 、 “回” 、 “出”这三个字分别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3、你觉得整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 桂林山水教材分析: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学习目标:1、能正确认读 13 个生字,掌握 12 会写的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所描绘的桂林风景图。教学重、难点:目标 1 和 2。课
15、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导案)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在老师的描述中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吗?(板书:桂林山水)五、检查预习情况六、对学、组学七、展示、交流。1、易读错的字。2、易写错的字。3、理解词语并选词造句。五、点拨1、课文主要写了桂林的哪些方面?2、桂林山水给你留
16、下的印象是什么?3、作者游桂林的感觉是什么?请在文中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第二课时 (导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目标 1 和 2。一、设疑导入 比起大海、西湖,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比起泰山、燕山,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比起电影里的溶洞,桂林的洞又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对学、组学四、展示、交流。1、大海的水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有什么特点?漓江的水又有什么特点?2、泰山的山有什么特点?燕山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3、桂林的洞有什么特点?五、点拨1、本课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2、仿照课文中的排比句写两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