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史前城址初论 郭荣臻 刘亭亭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国家文物进出境海南管理处 摘 要: 安徽是中国境内史前时期城市遗址发现数量较多的地区之一, 此地的史前城址分属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这些城的兴建, 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是中国龙山时代筑城运动的产物, 在安徽地区史前时期社会复杂化和早期文明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关键词: 安徽; 龙山时代; 城址; 引言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种新的聚落形态是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重要物化载体。安徽地区跨江、淮两大水系, 是海岱文化区1与淮系文化区2的重要组成。过去有学者在对先秦时期安徽城址的研究
2、中曾论及此地史前聚落, 提出了这些聚落地域分布不均、规划布局合理、类型规模有别的灼见3。史前时期尤其是龙山时代4, 作为早期文明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城的普遍出现有其时代背景与重要社会意义。文章拟就此为切入点, 对近年来安徽地区发现的史前城址作以整合与考古观察。不当之处, 恳请方家批评、指正。一、安徽史前城址的发现与甄别截至 2016 年底, 经由报道的安徽史前城址共计 4 座。从地域上看, 这些城在皖南、皖北都有分布;就年代而言, 这些城或存续于龙山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初期, 或修建、使用于张四墩类型时期。个别“城”的证据还不清晰, 若要确定其性质, 可能还需要做大量田野工作。(一
3、) 蒙城尉迟寺尉迟寺遗址, 位于蒙城县毕集村东, 属于堆遗址, 现存面积约 8 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于 19891995 年对该遗址进行了 9 个季度的发掘, 并于 20012003年又进行了 4 次发掘。遗址堆积分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两类, 文化面貌虽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但整体上分别属于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和海岱龙山文化的王油坊类型。考古工作者在前后十余次的发掘中揭露出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房址、灰坑、墓葬、环壕等遗迹, 出土有以陶器、石器等为代表的遗物, 其中的七足镂孔器等可能具有礼仪功能。发掘者认为, 该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处于平等社会向分层社会过渡的后期阶段, 这个阶段也是社
4、会更加复杂、走向文明的重要阶段8,9。(二) 固镇垓下垓下遗址, 位于固镇县濠城镇垓下居委会境内的台地之上, 属于广义上堆遗址的组成部分, 此地相传为“楚汉之争”中垓下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1957 年治理淮河过程中发现了该遗址西侧的许家楼遗址, 出土有史前的石器、骨器、蚌器等10。20072009 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发现有城墙、城壕、房址、台基、墓葬、灰坑等遗迹, 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遗物11,12。(三) 怀宁孙家城孙家城遗址, 位于怀宁县马庙镇栗岗村孙城、费屋两个村民组内, 现存面积约25 万平方米。该遗址于 20 世纪 80 年代被发现。为配
5、合薛家岗文化课题研究,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 2008、2009 年对该遗址进行了主动发掘, 两次发掘共计面积 616 平方米, 确认史前城址 1 座, 并发现薛家岗文化晚期、张四墩类型时期及商周时期的墓葬、红烧土坑、灰坑等遗迹, 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13,14。(四) 固镇南城孜南城孜遗址, 位于固镇县湖沟镇马楼村西南, 现存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 20122013 年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据媒体 2013 年的报道, 该遗址发现了距今约 4500 年的城墙、壕沟。四面城垣呈梯形布局, 北墙呈东西向, 东墙呈西北东南向, 南墙为河水冲毁, 已不存, 西墙
6、约呈南北向。城垣保存不好, 东垣顶部宽约 20 米15。但正式的发掘材料刊布时, 并未见该遗址的城墙、壕沟遗迹, 所见遗迹惟房址、灰坑、灰沟、墓葬、夯土建筑等, 对于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夯土建筑, 发掘者认为性质尚难以判断16,17。经后续发掘整理, 确认围沟所围系遗址东南部约 1 万多平方米的垫土台基, 而所谓“城墙”则为台基使用一段时间后在外围增筑的护坡18。虽然垫土台基自大汶口文化晚期至东周时期皆为主要的居民生活区, 但将其确定为“城”似乎为时尚早。在没有更多更新证据出土的前提下, 我们建议将该遗址暂置于“搁置”之列19, 留待今后的考古发掘工作来验证。综上, 安徽地区龙山时代的城址有蒙城尉
7、迟寺、固镇垓下、怀宁孙家城三座。其中前二者始建于大汶口文化晚期, 主要使用期亦为大汶口文化晚期, 垓下城的使用可能晚到龙山文化初期;怀宁孙家城则是张四墩类型先民修建、使用的一座约当龙山时代的史前城。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将尉迟寺归入“城”之列, 只是部分学者的认知, 尚未得到学界一致认同。在城市考古研究中, 城墙是能够确认“城”的最直接、最明确、最无争议、最能为考古工作所证实的证据, 但并非唯一解。中国古代城市未必皆有城墙, 即使到了社会经济进步的历史时期, 没有墙、壕相围的城市也为数不少20。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 在对早期城市的厘定中, 若有的聚落能满足规模大、人口多、建造有礼制性建筑、存在
8、体现阶级分化的器物等条件, 即使没有发现墙, 也可能属于城21,22。有鉴于斯, 我们认为, 将尉迟寺聚落视为早期城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二、安徽地区龙山时代城址的筑城技术一般认为, 广义的筑城技术包含对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规模、形制、布局、城垣建造等一整套流程23, 而狭义的筑城技术则专指城垣墙体的营造技术24。由于史前城址大多未经全面解剖与系统发掘, 整体的规划、设计、布局似乎还不明朗, 但这些城垣、城壕却大多有较为清晰的报道。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拟就城垣、城壕的相关建筑、形制、规模对安徽地区龙山时代筑城技术作以考古学观察。(一) 城墙、城壕的建筑技术环壕是尉迟寺遗址发掘中的重要收获, 遗址
9、外围的环壕设施兴建并使用于大汶口文化晚期, 到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废弃。其平面呈西南东北方向的椭圆形, 南北长约 230240 米, 东西宽约 220 米, 面积约 5 万余平方米。壕沟顶部宽约2530 米, 深约 4.5 米。壕沟内侧陡直, 外侧则呈较缓的斜坡状, 下部呈圜底状, 中间较深。环壕西南部有一处宽约 20 米的断口, 发掘者根据相关现象推测此处断口为环壕聚落的出入口。环壕的开挖, 起到了防御外敌、排水蓄水的功效25。垓下城址的城垣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北垣长约 340 米, 东垣长约 410 米, 南垣长约 280 米, 西垣长约 280 米。城内面积 (不含城垣) 约 15 万平方
10、米, 若含城壕, 城址面积达 20 万平方米。四面城垣上共计有缺口 9 处。北城垣保存较差, 底部宽约 22.5 米, 顶部宽约 7 米, 残高约 2 米。墙体系平地起建, 堆筑而成, 密实坚硬, 但不见夯打迹象26。以 2008 年春解剖的东城墙为例, 6 组堆积大致可分为 3 次大的堆筑过程。2008 年冬的发掘证实, 东城墙上缺口并非城门, 北城墙上缺口已不好判断。2009 年的发掘表明, 壕沟宽约 15 米, 深约 5.5 米27。孙家城城址的城垣大致呈圆角长方形, 东西长约 600 余米, 南北宽约 300 余米, 面积约 18 万平方米。城垣底部宽约 1220 米, 顶部宽约 51
11、0 米, 残高约 14米。墙体系平地起建, 堆筑而成。城垣营建前, 先在生土上铺垫一层 10 多厘米的纯净青灰色土, 而后逐层堆筑主墙体。堆土层最厚者达 1.7 米, 系营建者用黄斑土和夹杂灰色淤土的红褐土一次筑成28。在第二次发掘过程中, 发掘者发现筑城所用的原材料系挖取墙外的黄色生土, 被挖部分形成低洼地。洼地向东与大沙河相接, 似有一定的排水功能。城墙外不见城壕29。通过这两次发掘不难发现, 该城城垣主墙体加工之粗糙, 与大抵同时代的中原地区、海岱地区城址相较, 筑城技术显得原始一些。(二) 技术发展对城的形态的影响城的形态, 是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指的是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空
12、间物质形态30。成一农先生的研究表明,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有城市外部形态、城墙、城市中的街道、城市规模、“中世纪城市革命”和“坊市制”、祭祀建筑等 6 个方面31,32。就史前城址而言, 筑城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的形制、规模等方面。目前来看, 国内发现的史前城一般年代越早规模越小, 形制也不甚规则, 如仰韶时代晚期河南的郑州西山33、淅川龙山岗34和湖南的澧县城头山35等遗址。到了龙山时代, 随着筑城技术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筑城运动 (见笔者参加“唐嘉弘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暨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 未刊稿) 在各大文化区普遍开展起来, 城的规模有增大趋
13、势, 形制上也逐渐由圆形城向方形城过渡。安徽地区发现的三座龙山时代的城也体现了这种态势。尉迟寺遗址虽然时代上与垓下城相当, 但从技术上讲还停留在环壕城的阶段, 不但没有在环壕之内筑起防御性墙体, 而且环壕形制不甚规则, 规模也较小。垓下城已经建起高大的墙体, 虽然技术上还停留在平地起建的堆筑城阶段, 但已经有了墙、壕配套的组合。与周邻地区时代稍晚的河南淮阳平粮台36、江苏连云港藤花落37以及山东阳谷景阳岗38等遗址相较, 垓下城的城垣营建技术还较为单一、落后。张四墩类型人群与前述两座城的营建者大汶口人群属于不同的族群, 但在与其后继者龙山人的交流过程中可能习得了筑城的经验, 也营建起堆筑的土城
14、, 惟夯层更厚, 致密、坚硬程度也落后于龙山文化人群的同类建筑, 且城外并无配套使用的壕沟作为另一道防御体系。但总体上看, 因堆筑技术的发展和聚落规模的扩大, 垓下、孙家城的形制趋于规范化, 规模上也有所扩大。综观龙山时代安徽地区发现的这三座城, 不难发现, 此时的筑城技术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 以垓下、孙家城为例, 二者都是平地起建的堆筑城, 不见夯窝, 与龙山时代中原地区普遍的基槽式夯筑、版筑技术相去甚远, 即使与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的堆筑、夯筑 (个别版筑) 技术相较, 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体现了时代上的阶段性与区域间的不平衡性。但作为城乡分化的产物, 城垣、城壕的修建起到了区分阶层、标识
15、身份、筑城自卫等功效。在已经进入早期国家的龙山时代39, 这种新的聚落形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三、相关问题的讨论得到考古工作证实的安徽地区史前城址为数尚少, 但这些城的发现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相关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城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群所营建的, 其本身也是当时社会的组成部分, 反映了当时社会相关的问题。(一) 安徽地区龙山时代城营建的背景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在分层社会中, 占有生产、生活资料的统治者具有安全的需要, 为了保护其既得利益, 防范同一集团内部可能的反抗与外部人群的攻击, 城这种新的聚落形态应运而生。学界一般将环壕聚落作为城的起源40,41。无论是环壕, 抑或城垣、城壕, 在修
16、建中都需要较大的社会财力支持, 较多的劳动力支持和一定的技术支持。城的兴建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为手工业、大型工程的兴建提供了支撑。以尉迟寺遗址为例, 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作物组合包括稻、粟、黍等, 农业经济属于稻粟混作模式, 精耕细作方面有所发展42。农业、家畜饲养业、渔猎采集业以外,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手工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据栾丰实先生研究, 这一时期陶器数量、种类较前期增多, 制陶技术进步, 并出现了专业化生产, 分配、交换、贸易也发展起来。此外, 石器制作、骨牙蚌器制作、纺织业、建筑业等也获得了较大发展。社会组织结构方面, 尉迟寺遗址已经有了单间房
17、址房子组房子组区聚落的层级, 分别对应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小家族家族家族联合体 (宗族) , 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43。技术方面, 房屋建造技术44的进步为筑城积累了经验。要之,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聚落人口增加, 各行业的发展为大汶口文化晚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筑城提供了必备的支撑。(二) 安徽地区龙山时代城的阶段性特征前已述及, 安徽地区龙山时代城的建筑技术尚处在环壕城或平地起建堆筑城的阶段, 与同期的河南、山东等地区相较, 显示出一定的落后性。因其建筑技术原始, 安徽地区龙山时代的城址规模普遍较小, 形制上与方形城址为主的河南地区相较也不甚规则。而且此时的环壕城与堆筑城并存
18、, 二者在本地区的传承演变关系尚不明确。这种情况也见于龙山时代的山东地区, 除了明确有城墙的城聚落外, 还见有李寨、后埠、逄家庄等环壕聚落45。这是史前城址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既是社会发展阶段、文化发展水平的反映, 也与所在地的环境、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相关联。据钱耀鹏先生研究, 自然环境与史前城址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聚落形态特征、聚落发展道路等, 其中大环境与城址的区域特征有关, 小环境则影响城址的营建46,47。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 黄淮地区的史前城最早营建于仰韶时代晚期的河南郑州西山, 这座城已经采用了较为进步的小版筑技术33。但这种发展阶段可能已经不是城产生最
19、初阶段的面貌, 后起的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城的版筑技术更加进步48, 一定程度上促使城的规模趋于扩大, 形制趋于规则。在文化交流过程中, 河南地区史前筑城技术的发展对山东地区的史前城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9, 这种影响甚至波及江苏地区的连云港藤花落城。皖北地区作为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的分布区, 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来自河南地区同期文化因素的影响, 尤其表现在陶器特征上。目前来看, 安徽地区发现的龙山时代城除孙家城外, 皆集中于大汶口文化晚期, 尚未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典型城址, 而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山东地区, 城已普遍出现并获得了较大发展50,51。从逻辑上讲, 如果今后能在安徽地区持续开展区域系统调
20、查、聚落考古、城市考古等相关工作, 不排除发现新的龙山时代城的可能性。(三) 安徽地区龙山时代城的社会意义近年来,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 安徽地区尤其是淮北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收获不少。除了上述城址外, 西古城52、孟城53、程台54、杨堡、小孙岗17、禹会村55、芦城孜56等遗址的调查发掘, 也为了解这一地区龙山时代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基础材料。过去有学者的研究表明, 大汶口文化晚期, 山东及其邻近地区存在若干个地区中心和政治实体, 有些地区可以划分出三个等别的聚落层级57。而尉迟寺类型作为从山东东部沿海迁徙而来6109 的人群创造的文化, 尉迟寺、垓下等城聚落正是地区中心和政治实体的代表,
21、是聚落群中的高等级聚落, 与周邻地区的普通聚落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 甚至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此外, 史前城址也是社会变革的产物与国家起源的重要标识58,59。社会发展、进步、变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并非始于城的出现与发展。人类诞生以来, 经由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发展, 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龙山时代, 社会复杂化进程加速, 社会组织结构较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筑城是一项大规模的工程, 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管理机构负责营建与修葺。在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 部落集团间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掠夺战争使得核心聚落修筑防御设施成为常态。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聚
22、落形态城, 在早期文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被不少学者视为“文明时代到来的惟一标志”60。与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东南沿海地区的丹土61、尧王城62等古国或早期国家相较, 此时安徽地区的分层社会可能稍显滞后, 但视为早期国家的初始状态抑或复杂酋邦63, 应是符合史实的。这些作为聚落中心、早期国家或酋邦都城的史前城, 区分了城垣、城壕内外的不同等级的聚落居民, 保卫了城内居住者的安全。结语自殷墟、城子崖发现以来, 中国的城市考古已经走过了近 90 年的历程。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各地区、各时代的城市考古工作都取得了斐然成果。龙山时代的安徽地区尤其是皖北地区, 正处于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中原龙
23、山文化群与海岱龙山文化的交界地带, 这一地区的文化带有复合型文化的特征, 在这种文化积淀上兴建的城聚落, 既有与山东地区龙山时代的城相似的面貌, 也有一定的地方原始性。这些城是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物化载体, 它们的出现是资源、环境、文化、经济、社会共同作用的产物, 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 对安徽地区后世的城市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安徽地区龙山时代的城址发现尚少, 有些“城”的性质、功能的确认, 可能还需做大量基础工作。就目前的发现而言, 还不足以对区域内部的城聚落进行分区、分期考察, 但随着史前考古工作的持续发展, 这一地区史前时期的聚落形态、城防体系、社会组织结构等相关问题将日益清晰起来,
24、 在条件成熟时或可对此另文探讨。注释()1栾丰实.东夷考古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6:9. ()2高广仁, 邵望平.析中国文明主源之一:淮系文化G/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第 1 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36-64. ()3朱华东.先秦时期安徽城邑的起源与发展J.安徽史学, 2014 (5) . ()4严文明.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的思考C/张学海.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济南:齐鲁书社, 1993:39-4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 1994 (1) . ()6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分期
25、和类型M/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69-113. ()7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M/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229-282.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 蒙城县文化局.安徽蒙城县尉迟寺遗址 2003 年度发掘的新收获J.考古, 2004 (3) .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 蒙城县文化局.安徽蒙城县尉迟寺遗址 2003 年发掘简报J.考古, 2005 (10) . ()10修燕山, 白侠.安徽寿县牛尾岗的古墓和五河濠城镇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 1959 (7) . ()11李陈续
26、.垓下古战场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城址N.光明日报, 2007-8-2 (2) . ()1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固镇县垓下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N.中国文物报, 2010-2-5 (2) . ()13朔知, 金晓春.安徽怀宁孙家城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城址N.中国文物报, 2008-2-15 (2) . ()14朔知, 金晓春, 王箐, 等.安徽怀宁孙家岗遗址第二次发掘主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 2009-4-17 (4) . ()15单鹏博, 丰静.固镇发现第二座史前城址N.安徽日报, 2013-12-8 (2) . ()16何晓琳.固镇县南城孜新石器时代遗址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
27、13.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4:228. ()17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皖北小孙岗、南城孜、杨堡史前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 2015 (2) . ()18何晓琳.固镇县南城孜新石器时代至东周遗址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14.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5:262-263. ()19郭荣臻, 曹凌子.海岱地区史前城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J.临沂大学学报, 2017 (3) . ()20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7 (1) . ()21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48. ()22张国硕.中原
28、先秦城市防御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7. ()23佟伟华.我国史前至商代前期筑城技术之发展G/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研究:第一辑.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5:181. ()24郭荣臻.中国古代都城城墙建筑技术的考古学观察J.史志学刊, 2016 (6) .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3-17. ()26固镇县垓下新石器时代及汉代遗址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10.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1:249-250. ()27安
29、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固镇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固镇县垓下遗址发掘的新进展G/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第 7 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412-423. ()28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宁县孙家城新石器时代城址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224. ()29朔知.怀宁县孙家城新石器时代及周代与汉六朝时期遗址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9.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0:211. ()30郑莘, 林琳.1990 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 2002 (7) . ()31成一农.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形态研究现状评述J.
30、中国史研究, 2010 (1) . ()32成一农.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 ()33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J.文物, 1999 (7) . ()34梁法伟.河南淅川龙山岗仰韶时代晚期城址发掘收获N.中国文物报, 2013-3-29 (8) . ()3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城墙与护城河 2011-2012 年的发掘J.考古, 2015 (3) . ()3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 1983 (3) . ()37南京博
31、物院, 连云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J.东南文化, 2001 (1) . ()3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阳谷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 1997 (5) . ()39栾丰实.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化进程和相关问题G/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第 1 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302-312. ()40马世之.略论城的起源J.中州学刊, 1982 (3) . ()41钱耀鹏.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J.文物季刊, 1988 (1) . ()42赵志军.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浮选结果分析报告M/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
32、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09-119. ()43栾丰实.黄淮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M/栾丰实.栾丰实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7:169-188. ()44刘红军.日照地区龙山文化建筑墙体的营建技术G/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第 3 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359-364. ()45栾丰实.海岱地区史前聚落结构的演变G/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东方考古:第 13 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16-27. ()46钱耀鹏.史前城址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J.江汉考古, 2001 (1) . ()47钱耀鹏.史前聚落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
33、然科学版, 2002 (4) . ()4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密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 2002 (2) . ()49孙波.山东龙山文化城址略论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357-375. ()50张学海.试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城J.文物, 1996 (12) . ()51马世之.中原早期城址研究J.中原文化研究, 2013 (2) . ()52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省霍邱、六安、寿县考古调查试掘报告G/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
34、学研究:三.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240-299. ()53朔知.固镇孟城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研究, 1998 (11) . ()54涂乔, 赵彦志, 云峥, 等.安徽泗县程台新石器遗址调查简报J.南方文物, 2015 (1) . ()5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蚌埠禹会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5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宿州市文物管理局, 宿州市博物馆.宿州芦城孜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6. ()57方辉, 文德安, 费曼, 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G/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第 4 集.北京:科
35、学出版社, 2008:258. ()58钱耀鹏.试论史前城址的社会历史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2) . ()59钱耀鹏.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的社会意义考察J.华夏考古, 2003 (3) . ()60许宏.再论城市 (都邑) 是文明时代到来的惟一标志J.中国历史文物, 2009 (4) . ()61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五连丹土发现大汶口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 2000-1-17. ()6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日照市文物局.山东日照市尧王城遗址 2012 年的调查与发掘J.考古, 2015 (9) . ()63陈淳.酋邦的考古学观察J.文物, 1998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