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种字帖欣赏(作品局部)七律长征毛泽东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颜勤礼碑碑阳及碑侧碑阴及碑侧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 年)。楷书,碑文一通。1759022 厘米。碑四面环 刻,存书三面。碑阳 19 行,碑阴 20 行,行 38 字。左侧 5 行,行 37 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 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 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 71 岁。此碑在
2、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 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 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1923 年的题跋称:此碑 1922 年 10 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 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怎样临习勤礼碑(一)作者:袁观望唐代的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立的墓碑,简称勤礼碑。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因此也有人说他是琅邪人。唐开元进土,任
3、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颜起兵讨伐,被推为盟主。后入京,历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后人以其官名尊称“平原”或“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受命前往劝谕,李希烈胁之降,不屈被害。颜真卿自幼即爱好书法,常用黄土在墙上练字,曾受过张旭和徐浩的传授,又结合篆隶和魏碑的笔意,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他博学,工词章,善正、行、草书,用笔遒婉严整,字体刚健笃实。他和怀素论书法时说“写字应用折钗笔法”,就是用笔要像折金钗那样有力。宣和书谱说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铁,戈如发弩,干变万化,各具一体”。他的字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以后的书家,不少人都临习过颜字。勤礼碑系颜
4、真卿撰文并书。书法苍劲有力,是他晚年的成熟之作。颜真卿一生写的碑很多,都题有他当时历官的全部职衔,独此碑只题“曾孙鲁郡开国公”,这是他丢掉官职,被贬为吉州司马期间写的。此碑 1922 年在今西安社会路出土,螭首方座,高 268 厘米,宽 92 厘米。四面刻字,碑阳书字 19 行,阴书字 20 行,每行各 38 字。碑的左侧书字 5 行,每行 37 字。右侧的铭文已被磨去。1948 年,勤礼碑被移存西安碑林。碑林中所藏颜碑,多因长期捶拓磨损,惟此碑出土晚,磨损少,字迹未失原来神韵,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勤礼碑拓片(局部)、勤礼碑的主要特点勤礼碑是颜真卿的代表之作,“鸿文钜笔,阐发性灵”,不同凡响。唐
5、以后的书家,不少人临习过此碑。下面就其运笔、结体等方面谈点儿浅见。(一)正锋运笔,方圆兼得。颜书甚为古拙,讲究起笔“藏头”,中锋行笔,雄健有力,收笔“护尾”。颜真卿主张“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以及“折钗股”、“屋漏痕”等,强调的就是“中锋”和“圆劲有力”。如“折钗”,金钗折如弓,就比其挺直见力度。勤礼碑中笔画“化直为曲”,以增强点画的力度。如图一“事”、“等”、“文”、“敬”等字。勤礼碑讲究笔画圆劲,如横画收笔重按,钩和捺画先收后放。折笔处有时上耸出方,有时提笔暗转而呈圆肩,或者内方外圆等。总之,勤礼碑刚柔之气兼而有之,不愧“庄重沉雄”之作。女口图二“太”、“子”、“司”、“之”等
6、字。怎样临习勤礼碑(二)作者:袁观望(二)主次分明,突出主笔。一是同类笔画主笔厚重,即粗而繁(回折多转),次笔陪衬,轻而简(回折轻)。笔画有主有次,主次分明,给人以明快之感。例如图“孙”、“神”、“书”、“并”字等。二是一个字中笔画间轻重反差较大,如横细竖粗、撇轻捺重等,图一例字都有此特点。三是多“部件”组成的字,疏重密轻,醒目可赏,如图二“徽”、“庶”、“敏”、“胜”字等。由于“宾主分明,主从有别”,使字显得瘦而劲健,肥而不笨。(三)以拙为巧,神采艳发。对勤礼碑领悟较浅时,会诧异于颜字“笨拙”;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发现有“大智若愚”之感,可谓拙中有巧、古朴敦厚、老成持重、奥妙无穷。如图三“书”
7、、“善”、“等”、“禄”字等。从宏观上说,颜字不拘小节,顿挫分明,结构宽博;从微观上讲,颜书独具匠心,灵活多变。例如每一字中之重复笔画,起笔、运笔、收笔几乎都不相同。就横竖画而言,其形态或方或圆,或尖或秃,走势或直或曲,有粗有细,有长有短,等等,巧妙至极,避免了雷同,显得质朴中透着秀气。(四)集众之长,自成一格。颜真卿除了受过张旭和徐浩的传授外,还接受了褚遂良、王羲之以及篆书和魏碑的笔意。如“蚕头燕尾”不仅活用在捺法上,而且横画上也有体现,如图四“之”、“夫”、“后”、“自”字等,乍看是机到笔随,仔细观之即不难看出,颜字并非完全是他的独创,而是受到了众多书家的影响,他的好学由此可见一斑。他的字
8、虽与众不同,但“反乎常而合乎道”,更加富有审美情趣。(五)宽舒圆满,雍容大度。勤礼碑除了厚重饱满的特点外,在结体上一反初唐楷书“字中收敛”之特点,以“平衡”为结体原则,体相称,势开张,字撑格,重心稳,貌端正。如图五“文”、“通”、“具”、“作”字等。总之,其结字对称平稳,笔势宽绰,大气磅礴,且宽博而不松散,神采丰足,实在令人叫绝。勤礼碑是颜书的代表作,为历代书家所珍重,是人手学颜的好范本。上述特点,仅属其主要的明显的特征,若拓宽观察角度仔细琢磨,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我们在实践中可不断研习,细心体会,深加领悟,力争笔到法随,入体得体。怎样临习勤礼碑(三)作者:袁观望二、勤礼碑点画的具体技法前面介
9、绍的是勤礼碑总体的外表特征。为了把握勤礼碑的内在规律,还必须掌握其点画的运笔方法,如藏露、中侧、提按、方圆、快慢、曲直、笔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较准确地把握其具体特征,才能获得更大收获。现将勤礼碑中点画的书写技法简介如下:(一)点,落笔“有藏有露”,转锋按笔铺毫,边行边提笔,回锋收笔。凡点必侧,锋有去有回。点的方向和形态变化虽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上轻下重、上重下轻、横点(以横代点)和出锋点四种。颜字之点,多如露珠欲滴,圆转幅度较大,形态厚实胜于别体。点的写法较多,能体现字的呼应和灵动,所以,在稳健的前提下,要注意连贯和照应。如图一“兆”、“簿”、“禄”、“无”字等。(二)横,主
10、要有长横、短横、尖头横(一头尖或两头尖)和燕尾横。书写时露锋顺入或藏锋逆入,有方有圆,中锋行笔,提笔回收(燕尾横收笔滞涩空回)。勤礼碑横画纤细,有时意到笔不到,似不经意,却形断意连,美观洒脱。如图二“频”、“真”、“博”、“自”字等,露锋不浮,藏锋不坠,短横多为凹横、直横和燕尾横,长横多为细腰状且向上拱曲,长横两端比短横略重些,其落点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虽细却不软,瘦劲力足,颇具魅力。(三)竖,主要有垂露竖、悬针竖、上尖竖、短竖和斜短竖等。竖比横粗,往往粗好多倍,对比明显。颜书之竖形似铁柱,有折钗之力。如图三“州”、“升”、“何”、“温”字等。垂露者,起笔、收笔、顿笔均比多宝塔碑轻。悬针者,行
11、笔稳缓渐提,锋尖长而锐。上尖竖起笔轻。短竖和斜短竖起笔多弯头,收笔不作顿。短竖,虽短尤粗,力顶千钧。斜短竖,短而秀气,精巧而利落。勤礼碑的竖画多弓曲而见力度。如双竖并列,左竖细而短,右竖粗而长,多取相向合抱之势,临写时须控制速度,加重笔力。(四)折,主要有两种。一是转折处提笔另起,右下顿笔出肩,高于横线,成斜棱角(有人称“复起冒尖”),如图四“唐”、“司”、“顺”、“,唱”字等,尤其是“司”中的“口”字,已断成四笔。二是横尾无提笔动作或轻提圆转,直接下按出肩,其斜线与横线夹角大,肩头低于横线,内方外圆,饶有情趣。例如图五“同”、“日”、“国”、“尹”字等。其他折法也不难,只要将出肩大小及斜度随
12、着笔画的方向、位置变化而变化就行了。勤礼碑有的折笔“随意”断离,实在令人诧异,然而细细揣摩即可感到它的高古和雄逸之气。另外,左右短折也属其特殊笔画,写到折处圆转顺势成形,如图六“开”、“门”、“四”、“陵”字等。这样,使颜字避免了雕琢之迹,增加一灵动之感。勤礼碑的临习指导作者:马于强结构特点勤礼碑是唐颜真卿 71 岁时为曾祖父颜勤礼书写的神道碑。此碑笔力沉着内涵,结体宽博,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它既不像多宝塔那样方正谨严,秀丽俊雅,也不像麻姑仙坛记那样古拙中透露出几分霸气(夏长先语),是颜氏晚年楷书代表作之一。勤礼碑的结构特点,可概括如下:1横轻竖重,对比明显。汉字有
13、许多字都是由横画、竖画,或者是以横竖画为主组成的。对于这些字,勤礼碑在结构处理上基本上是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形式俊美,使人想起了主干粗壮,枝条细劲的苍松来。如“士”字。2以纵取势,内紧外松。勤礼碑体势多取纵势,这样每个字看上去很紧密,但通过字内部的穿插、揖让、避就、虚实等手法的运用,整个字形端庄、稳重,有一种庙堂之气。如“阙”字。3字形方正,豁达端庄。颜字改变了欹侧的结构,用较为端平的笔画写出。左右也基本对称,字呈方形。它吸收了古代篆隶书法,以正面取势,使人感到庄重正大,内涵宏伟。如“故”字。4雍容大度,宽博古荡。雍容大度,宽博古荡是颜体的艺术特色,也是其结构特点。圆笔中锋的笔法;并列两竖的相
14、向,造成一种外拓的张力,有力度,动感强;捺画的厚重等都是形成这一特色的重要条件。如“四”字。总之,勤礼碑还有其他特点,以上几点集中体现了雄伟端庄的风格,字字挺拨有力,气势逼人,是学颜的优良范本之一。捺画的写法颜体的捺画在字中起支撑作用,往往写得较肥厚,有蚕头燕尾之态,即逆锋起笔,一波三折,捺时用力顿挫,然后出锋成缺角。它大体上有三种形式:斜捺、横捺和反捺。斜捺:起笔多藏锋,头回而弧曲,如同蚕头状,有绵韧筋健之力。然后折锋向右下徐行渐渐加重,体势开张,行至捺的下半截微带卷起之意,捺脚收笔处要重重顿笔展锋,稍驻后,边行边提笔出锋,出脚略大,使之具有高峰跌水、急流而下之势。如“文”字捺画。横捺:也叫
15、平捺。这一捺画要写成水波之状。其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折而右下,用力由轻而重,捺时顿笔展锋,然后提笔捺出。此捺常用在字的下面,起到载上的作用。如“之”字的捺画。写此捺时,起笔要束得紧,领部要提得起,捺脚处要铺得满,拓得开,状如载重之舟,给人以能承载上面物体重量的感觉。反捺;这种捺画的写法与长点相似。如“英”字捺画。如果一个字中有两捺时,我们必须将其中一捺改为反捺,以增加字的生动性、变化感。针竖。当竖在一个字中有左右并列的,左竖要短,右竖要长。而且两个竖不得头齐脚齐,应呈相向之势。竖画的写法竖画在汉字结构中起着支柱作用,要写得笔直有力,像一个人立正的样子。竖画写偏斜会使字失去重心。古人说:“竖如
16、万岁枯藤。”就是指竖画要写得苍劲有力。勤礼碑中的竖画总体上是粗壮厚实,但细加推究,便可发现是形态多样,变化丰富的,主要有垂露竖、悬针竖、曲头竖、腰粗竖、腰细竖等多种。垂露竖 这是一种起笔、收笔都作藏锋的竖画,书写时要做到藏头护尾、无垂不缩。具体书写方法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折笔向右横顿,再转笔向下中锋行笔。值得注意的是,在行笔过程中应边行边提笔,至三分之二处时又边行边按笔,最后顿笔,回锋收笔。要做到起笔、收笔慢,行笔略快,头略方尾略圆,中段略细,微成弓状,给人以雄壮有力之感。如“下”字的竖画。悬针竖 这是一种藏头露尾的竖画。具体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折笔向右横顿,再转笔向下行笔,至三分
17、之二处时边行边提笔,以至到末端把笔尖抽离纸面为止,要力注锋尖。写此竖时,要做到挺直刚劲,不带弧度,较放纵,以显其洒脱大方之态。如“平”字之竖。曲头竖这是一种用垂露法起笔,但向左曲折探出的一种竖画。具体运笔方法是:逆锋向左平出,接着向上,右转笔顿挫,再向下行笔。这种竖画在字中显得刚劲强壮。如“宫”字两个口的左竖。腰粗竖 这是一种较短的竖画,直挺粗壮,如同铁柱。这种竖画中部较粗,骨力内含。如“山”字右竖。腰细竖 这种竖画形体修长,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抬头挺胸。如“恤”字左竖。弧竖:颜体中这种竖主要用在字的左右两侧,使字体态豁达。其运笔方法与垂露竖相同,只是体势向左或向右微弧,如“修”字竖画。总之,
18、写竖画时,必须注意:如果竖在字的左边,必须用“垂露”,而且要写得粗壮有力,以防整体字的偏斜。当竖为最后一笔时,则用悬针竖。当竖在一个字中有左右并列的,左竖要短,右竖要长。而且两个竖不得头齐脚齐,应呈相向之势。摘自书法导报勤礼碑全本 争座位帖又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书于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十一月。文稿。此帖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书信手稿。传有七纸,约64 行。信中直言指谪郭英乂在两次隆重的集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以致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鱼朝恩在当时是一个大权在握、骄
19、横跋扈、朝野侧目的人物,颜真卿的斥责打击了他的嚣张气焰,所以世人称此书稿为争座位帖。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 迄今一千余年,读之莫不令人肃然起敬。 米芾在书史中说:“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於意外。”“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苏轼曾于北宋长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
20、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此帖原为北宋长安安师文旧物,曾刻以传世。后安氏兄弟析居家财,真迹一剖为二。其后又进入内府,不复外见。内府亦辗转不知所终,遂世无见真迹者。原迹已佚。而安师文以真迹模勒刻石,其刻石今存西安碑林第二室,方形竖刻,107.569.5 厘米,分上下二截书,各 36 行。 此刻石世称“关中本”、“陕刻本”。因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好事者皆以该本为据辗转翻刻,传世摹勒翻刻计有 12 种之多。故传世诸本以其最为所重。今北宋拓本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其中以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宋帖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上海图书馆藏南宋拓本比较有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局部放大上海图书馆藏南宋关中本上海图书馆藏南宋关中本 43 行“出入王命” 之“出”字完好无损,当为南宋所拓。原被剪裱成小开本,后复原。末有清何绍基手书小字长篇诗跋。(上海图书馆)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