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新课标下谈历史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 摘要:历史是一门最生动、最真实、最精彩的课。它记载了人类艰辛而神奇的生命历程,展示了以人为主体的时空长廓;演绎了事物与事件的纷繁美丽,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历史教学在培养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历史教学就应当使学生真正进入历史、探究历史、体悟历史、构建历史。通过教学由原来的重教转向重学,由原来的重结果转向重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历史是一门最生动、最真实、最精彩的课。它记载了人类艰辛而神奇的生命历程,展示了以人为主体的时空长廓;演绎了事物与事件的纷繁美丽,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历史教学在
2、培养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历史本是一个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历史教学也是一个过程,没有过程就无所谓教学。对于渴望知识,想了解人类发展轨迹和奥妙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学科。然而,我们大部分的学生虽然喜欢历史,却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问题存在于传统的重分数、重结果而不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为了应试,教师只讲结果、要点、难点、考点,略讲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不讲来龙去脉和整个发展过程,味地灌输知识点、概念,把原本曲折而生动的历史过程挤压成了空洞而干瘪的点点、条条,光彩夺目的历史就这样暗淡无光了。学生除了死记硬背知识点、考点之外,很少把握住历史事件发生
3、、发展的始末。在答卷上我们常常看到年代搞错,事件混淆,人物不清,张冠李戴这样的错误:商纣夏桀错位:张骞班超混淆;陈桥兵变和玄武门之变混为一谈;等等。重结果和教学使得本身紧密连载,充满鲜活生命,各个不相同的历史事件、人物也只剩下结果而没有过程了。囫囵地教,囫囵地学,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共性而不知其个性,甚至满脑子的糨糊,越学越糊涂,越背越糟糕。兴趣又从何而来,动力又从何而来?假设取消了历史考试,历史课还有人上吗? 因为重结果的教学是教师横蛮地删去了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压缩了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来龙去脉的了解的思维活动。而重过程的教学就是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揭示历史事件产生、历史人物出现的
4、原因及发展的轨迹和形成的特殊性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认识、发现、掌握历史知识并形成独立的人格,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某个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概念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具体的过程和特殊性掌握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思维活动获得的,那只能是死记硬背的结果,知识的获得只能是水中捞月,竹篮打水,各种能力的训练和人格的培养就成空谈了。而且,学习是一种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概括,再到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认识活动要在具体的感知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才可能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应用”,就是把掌握
5、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践中去。可见,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两次飞跃。才可能实现知识的内化,能力和人格的养成。如果压缩历史事件的过程,弱化学生的认识过程,直接让他们背答案,将导致历史事件的脱节,知识的莫名其妙,思维出现断层而逻辑混乱,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在具体的教学中强化过程,也就是强化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逻辑性和人格培养的规律性。 其实历史课程标准用两个分句构成的一句话对历史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概括:“学习历史是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由此可见,课标将学习历史的过程分解为同时并进的
6、两大过程,即“感知积累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学会历史学习的过程”。可以看出,课标规定的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知识习得的心理过程。学生在完成对知识的感知、积累、理解的同时,又在进行着学习方法的习得。 另外,课标关于历史学习是一个“不断加深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这句话是值得我们寻味的。所谓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实即一个对现实和历史作出怎样的解读、如何对待的问题。而对历史和现实的解读与对待,是必须要有观点、立场、方法和态度的。也就是说,离开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对历史和学习方法于一炉的多元有机结合的整体性过程。从老师角度看,历史学习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
7、方面看,则是一个在教师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从心理方面看,历史学习乃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生变化及形成个性的过程。这是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从多元整体角度认识历史学习过程,即不但将之作为一个知识的学习、积累与理解的过程,而且将之作为学习方法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习得的过程,还将之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修炼过程,这就是知识进化观所主张的“过程”目标。 而历史教学又是一个特殊性的认识过程,它不同于对其他门类知识的认识过程。历史是人类昨天发生的事情,教学活动凭借的是文字记载的史料(包括教材)、出土文物、遗址等进行的,实际上是通过展现
8、昨天的画面,去发现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在“展现”和“发现”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成果,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学生的发展不是原原本本地去重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发现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将所占有的材料、信息重新整理改造,从而获得新的洞察力,并得出新的结论,这是一次再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探究性思维得到开拓与发展的过程,并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学生对历史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直接灌输,是帮助学生“学会”和“会学”。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的亲历者。任何一种学习方案,都必须由学生去实施、去落实。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往往决定着探究过程的深度和长短,他的学习习惯则影响学习过程的正轨或偏轨,他所处的学习组织形成则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载体。欲求学习过程之优良,研究学生这些基本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了解情况、扬长避短,有助于实现预设的优良学习过程。 总之,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创新精神,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适应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还有待于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