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化工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万古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的研究关键词:万古霉素 核糖体诱变 菌株选育 间歇发酵摘要:本文根据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万古霉素产生菌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AO-1)进行核糖体诱变抗性选育,以期获得高产菌株。通过对高产菌株摇瓶培养基的优化,获得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对高产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摸索放大培养的条件,为生产技术工业化做初步的准备。 首先对出发菌株 AO-1 的培养基种类进行了筛选,确定高氏 1 号液体培养基为摇瓶发酵出发培养基,出发菌株 AO-1 在该培养基中培养生产万古霉素的产量为
2、1.25 g L-1。 以 AO-1 为出发菌株,确定 AO-1 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 5 mgL-1,对链霉素的 MIC 为 150 mg L-1。使用MIC 的不同倍数浓度的万古霉素、链霉素以及万古霉素-链霉素复合梯度抗性平板对出发菌株 AO-1 进行突变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 4 株高产菌株:V250-12、V750-3、V250-S100-5 以及 V500-S400-1,其万古霉素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31.7、50.5、76.8和 88.8。对 V500-S400-1 以及 V250-S100-5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 V500-S400-1 连续传代
3、5 次后万古霉素产量稳定性高达 90.9。 对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碳氮源种类、碳氮源初始浓度、K2HPO4 等对万古霉素发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万古霉素产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1):土豆蛋白 17.362,KNO32,甘油52.733,NaCl0.5,K2HPO43H2O0.103,MgSO47H2O0.5,FeSO47H2O0.01。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摇瓶培养 120 h 后,万古霉素产量高达 7.61 g L-1,是出发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产量(3.5
4、 g L-1)的 2.17 倍,是在出发培养基中培养所获产量(1.25 gL-1)的 6.09 倍。 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对万古霉素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进行了 2 L 发酵罐放大培养,考察了间歇发酵和恒溶氧间歇发酵策略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间歇发酵时万古霉素产量可达 2.96 g L-1;在恒溶氧条件下,发酵 168 h 左右达到最大值为4.06 g L-1,表明恒溶氧发酵能有效促进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正文内容本文根据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万古霉素产生菌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AO-1)进行核糖体诱变抗
5、性选育,以期获得高产菌株。通过对高产菌株摇瓶培养基的优化,获得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对高产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摸索放大培养的条件,为生产技术工业化做初步的准备。 首先对出发菌株 AO-1 的培养基种类进行了筛选,确定高氏 1 号液体培养基为摇瓶发酵出发培养基,出发菌株 AO-1 在该培养基中培养生产万古霉素的产量为 1.25 g L-1。 以 AO-1 为出发菌株,确定 AO-1 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 5 mgL-1,对链霉素的 MIC 为 150 mg L-1。使用MIC 的不同倍数浓度的万古霉素、链霉素以及万古霉素-链霉素复合梯度抗性平板对出发菌株 AO-1
6、进行突变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 4 株高产菌株:V250-12、V750-3、V250-S100-5 以及 V500-S400-1,其万古霉素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31.7、50.5、76.8和 88.8。对 V500-S400-1 以及 V250-S100-5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 V500-S400-1 连续传代 5 次后万古霉素产量稳定性高达 90.9。 对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碳氮源种类、碳氮源初始浓度、K2HPO4 等对万古霉素发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万古霉素产量
7、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1):土豆蛋白 17.362,KNO32,甘油52.733,NaCl0.5,K2HPO43H2O0.103,MgSO47H2O0.5,FeSO47H2O0.01。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摇瓶培养 120 h 后,万古霉素产量高达 7.61 g L-1,是出发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产量(3.5 g L-1)的 2.17 倍,是在出发培养基中培养所获产量(1.25 gL-1)的 6.09 倍。 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对万古霉素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进行了 2 L 发酵罐放大培养,考察了间歇发酵和恒溶氧间歇发酵策略对万古霉
8、素生物合成的影响。间歇发酵时万古霉素产量可达 2.96 g L-1;在恒溶氧条件下,发酵 168 h 左右达到最大值为4.06 g L-1,表明恒溶氧发酵能有效促进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本文根据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万古霉素产生菌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AO-1)进行核糖体诱变抗性选育,以期获得高产菌株。通过对高产菌株摇瓶培养基的优化,获得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对高产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摸索放大培养的条件,为生产技术工业化做初步的准备。 首先对出发菌株 AO-1 的培养基种类进行了筛选,确定高氏 1 号液体培养基为摇瓶发酵出发培养基,出
9、发菌株 AO-1 在该培养基中培养生产万古霉素的产量为 1.25 g L-1。 以 AO-1 为出发菌株,确定 AO-1 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 5 mgL-1,对链霉素的 MIC 为 150 mg L-1。使用MIC 的不同倍数浓度的万古霉素、链霉素以及万古霉素-链霉素复合梯度抗性平板对出发菌株 AO-1 进行突变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 4 株高产菌株:V250-12、V750-3、V250-S100-5 以及 V500-S400-1,其万古霉素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31.7、50.5、76.8和 88.8。对 V500-S400-1 以及 V250-S100-5进行遗传稳定
10、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 V500-S400-1 连续传代 5 次后万古霉素产量稳定性高达 90.9。 对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碳氮源种类、碳氮源初始浓度、K2HPO4 等对万古霉素发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万古霉素产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1):土豆蛋白 17.362,KNO32,甘油52.733,NaCl0.5,K2HPO43H2O0.103,MgSO47H2O0.5,FeSO47H2O0.01。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摇瓶培养 120 h 后,万古霉素产量高达 7.61
11、g L-1,是出发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产量(3.5 g L-1)的 2.17 倍,是在出发培养基中培养所获产量(1.25 gL-1)的 6.09 倍。 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对万古霉素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进行了 2 L 发酵罐放大培养,考察了间歇发酵和恒溶氧间歇发酵策略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间歇发酵时万古霉素产量可达 2.96 g L-1;在恒溶氧条件下,发酵 168 h 左右达到最大值为4.06 g L-1,表明恒溶氧发酵能有效促进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本文根据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万古霉素产生菌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12、orientalis,AO-1)进行核糖体诱变抗性选育,以期获得高产菌株。通过对高产菌株摇瓶培养基的优化,获得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对高产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摸索放大培养的条件,为生产技术工业化做初步的准备。 首先对出发菌株 AO-1 的培养基种类进行了筛选,确定高氏 1 号液体培养基为摇瓶发酵出发培养基,出发菌株 AO-1 在该培养基中培养生产万古霉素的产量为 1.25 g L-1。 以 AO-1 为出发菌株,确定 AO-1 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 5 mgL-1,对链霉素的 MIC 为 150 mg L-1。使用MIC 的不同倍数浓度的万古霉素、链霉素以及万古霉
13、素-链霉素复合梯度抗性平板对出发菌株 AO-1 进行突变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 4 株高产菌株:V250-12、V750-3、V250-S100-5 以及 V500-S400-1,其万古霉素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31.7、50.5、76.8和 88.8。对 V500-S400-1 以及 V250-S100-5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 V500-S400-1 连续传代 5 次后万古霉素产量稳定性高达 90.9。 对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碳氮源种类、碳氮源初始浓度、K2HPO4 等对万古霉素发酵的影
14、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万古霉素产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1):土豆蛋白 17.362,KNO32,甘油52.733,NaCl0.5,K2HPO43H2O0.103,MgSO47H2O0.5,FeSO47H2O0.01。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摇瓶培养 120 h 后,万古霉素产量高达 7.61 g L-1,是出发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产量(3.5 g L-1)的 2.17 倍,是在出发培养基中培养所获产量(1.25 gL-1)的 6.09 倍。 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对万古霉素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进行了 2 L 发酵罐放大
15、培养,考察了间歇发酵和恒溶氧间歇发酵策略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间歇发酵时万古霉素产量可达 2.96 g L-1;在恒溶氧条件下,发酵 168 h 左右达到最大值为4.06 g L-1,表明恒溶氧发酵能有效促进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本文根据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万古霉素产生菌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AO-1)进行核糖体诱变抗性选育,以期获得高产菌株。通过对高产菌株摇瓶培养基的优化,获得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对高产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摸索放大培养的条件,为生产技术工业化做初步的准备。 首先对出发菌株 AO-1 的培养基种类进行了筛选,确
16、定高氏 1 号液体培养基为摇瓶发酵出发培养基,出发菌株 AO-1 在该培养基中培养生产万古霉素的产量为 1.25 g L-1。 以 AO-1 为出发菌株,确定 AO-1 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 5 mgL-1,对链霉素的 MIC 为 150 mg L-1。使用MIC 的不同倍数浓度的万古霉素、链霉素以及万古霉素-链霉素复合梯度抗性平板对出发菌株 AO-1 进行突变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 4 株高产菌株:V250-12、V750-3、V250-S100-5 以及 V500-S400-1,其万古霉素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31.7、50.5、76.8和 88.8。对 V500-S40
17、0-1 以及 V250-S100-5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 V500-S400-1 连续传代 5 次后万古霉素产量稳定性高达 90.9。 对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碳氮源种类、碳氮源初始浓度、K2HPO4 等对万古霉素发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万古霉素产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1):土豆蛋白 17.362,KNO32,甘油52.733,NaCl0.5,K2HPO43H2O0.103,MgSO47H2O0.5,FeSO47H2O0.01。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摇瓶培
18、养 120 h 后,万古霉素产量高达 7.61 g L-1,是出发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产量(3.5 g L-1)的 2.17 倍,是在出发培养基中培养所获产量(1.25 gL-1)的 6.09 倍。 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对万古霉素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进行了 2 L 发酵罐放大培养,考察了间歇发酵和恒溶氧间歇发酵策略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间歇发酵时万古霉素产量可达 2.96 g L-1;在恒溶氧条件下,发酵 168 h 左右达到最大值为4.06 g L-1,表明恒溶氧发酵能有效促进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本文根据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万古霉素产
19、生菌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AO-1)进行核糖体诱变抗性选育,以期获得高产菌株。通过对高产菌株摇瓶培养基的优化,获得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对高产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摸索放大培养的条件,为生产技术工业化做初步的准备。 首先对出发菌株 AO-1 的培养基种类进行了筛选,确定高氏 1 号液体培养基为摇瓶发酵出发培养基,出发菌株 AO-1 在该培养基中培养生产万古霉素的产量为 1.25 g L-1。 以 AO-1 为出发菌株,确定 AO-1 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 5 mgL-1,对链霉素的 MIC 为 150 mg L-1。使用M
20、IC 的不同倍数浓度的万古霉素、链霉素以及万古霉素-链霉素复合梯度抗性平板对出发菌株 AO-1 进行突变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 4 株高产菌株:V250-12、V750-3、V250-S100-5 以及 V500-S400-1,其万古霉素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31.7、50.5、76.8和 88.8。对 V500-S400-1 以及 V250-S100-5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 V500-S400-1 连续传代 5 次后万古霉素产量稳定性高达 90.9。 对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碳氮源种类、碳
21、氮源初始浓度、K2HPO4 等对万古霉素发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万古霉素产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1):土豆蛋白 17.362,KNO32,甘油52.733,NaCl0.5,K2HPO43H2O0.103,MgSO47H2O0.5,FeSO47H2O0.01。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摇瓶培养 120 h 后,万古霉素产量高达 7.61 g L-1,是出发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产量(3.5 g L-1)的 2.17 倍,是在出发培养基中培养所获产量(1.25 gL-1)的 6.09 倍。 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对万古霉素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
22、500-S400-1 进行了 2 L 发酵罐放大培养,考察了间歇发酵和恒溶氧间歇发酵策略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间歇发酵时万古霉素产量可达 2.96 g L-1;在恒溶氧条件下,发酵 168 h 左右达到最大值为4.06 g L-1,表明恒溶氧发酵能有效促进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本文根据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万古霉素产生菌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AO-1)进行核糖体诱变抗性选育,以期获得高产菌株。通过对高产菌株摇瓶培养基的优化,获得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对高产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摸索放大培养的条件,为生产技术工业化做初步的准备。 首先
23、对出发菌株 AO-1 的培养基种类进行了筛选,确定高氏 1 号液体培养基为摇瓶发酵出发培养基,出发菌株 AO-1 在该培养基中培养生产万古霉素的产量为 1.25 g L-1。 以 AO-1 为出发菌株,确定 AO-1 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 5 mgL-1,对链霉素的 MIC 为 150 mg L-1。使用MIC 的不同倍数浓度的万古霉素、链霉素以及万古霉素-链霉素复合梯度抗性平板对出发菌株 AO-1 进行突变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 4 株高产菌株:V250-12、V750-3、V250-S100-5 以及 V500-S400-1,其万古霉素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31.7、50
24、.5、76.8和 88.8。对 V500-S400-1 以及 V250-S100-5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 V500-S400-1 连续传代 5 次后万古霉素产量稳定性高达 90.9。 对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碳氮源种类、碳氮源初始浓度、K2HPO4 等对万古霉素发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万古霉素产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1):土豆蛋白 17.362,KNO32,甘油52.733,NaCl0.5,K2HPO43H2O0.103,MgSO47H2O0.5,FeSO
25、47H2O0.01。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摇瓶培养 120 h 后,万古霉素产量高达 7.61 g L-1,是出发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产量(3.5 g L-1)的 2.17 倍,是在出发培养基中培养所获产量(1.25 gL-1)的 6.09 倍。 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对万古霉素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进行了 2 L 发酵罐放大培养,考察了间歇发酵和恒溶氧间歇发酵策略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间歇发酵时万古霉素产量可达 2.96 g L-1;在恒溶氧条件下,发酵 168 h 左右达到最大值为4.06 g L-1,表明恒溶氧发酵能有效促进万古霉素的生物合
26、成。本文根据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万古霉素产生菌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AO-1)进行核糖体诱变抗性选育,以期获得高产菌株。通过对高产菌株摇瓶培养基的优化,获得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对高产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摸索放大培养的条件,为生产技术工业化做初步的准备。 首先对出发菌株 AO-1 的培养基种类进行了筛选,确定高氏 1 号液体培养基为摇瓶发酵出发培养基,出发菌株 AO-1 在该培养基中培养生产万古霉素的产量为 1.25 g L-1。 以 AO-1 为出发菌株,确定 AO-1 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 5 mgL-1,对链
27、霉素的 MIC 为 150 mg L-1。使用MIC 的不同倍数浓度的万古霉素、链霉素以及万古霉素-链霉素复合梯度抗性平板对出发菌株 AO-1 进行突变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 4 株高产菌株:V250-12、V750-3、V250-S100-5 以及 V500-S400-1,其万古霉素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31.7、50.5、76.8和 88.8。对 V500-S400-1 以及 V250-S100-5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 V500-S400-1 连续传代 5 次后万古霉素产量稳定性高达 90.9。 对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
28、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碳氮源种类、碳氮源初始浓度、K2HPO4 等对万古霉素发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万古霉素产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1):土豆蛋白 17.362,KNO32,甘油52.733,NaCl0.5,K2HPO43H2O0.103,MgSO47H2O0.5,FeSO47H2O0.01。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摇瓶培养 120 h 后,万古霉素产量高达 7.61 g L-1,是出发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产量(3.5 g L-1)的 2.17 倍,是在出发培养基中培养所获产量(1.25 gL-1)的 6.09 倍。 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
29、对万古霉素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进行了 2 L 发酵罐放大培养,考察了间歇发酵和恒溶氧间歇发酵策略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间歇发酵时万古霉素产量可达 2.96 g L-1;在恒溶氧条件下,发酵 168 h 左右达到最大值为4.06 g L-1,表明恒溶氧发酵能有效促进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本文根据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万古霉素产生菌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AO-1)进行核糖体诱变抗性选育,以期获得高产菌株。通过对高产菌株摇瓶培养基的优化,获得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对高产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摸索放大
30、培养的条件,为生产技术工业化做初步的准备。 首先对出发菌株 AO-1 的培养基种类进行了筛选,确定高氏 1 号液体培养基为摇瓶发酵出发培养基,出发菌株 AO-1 在该培养基中培养生产万古霉素的产量为 1.25 g L-1。 以 AO-1 为出发菌株,确定 AO-1 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 5 mgL-1,对链霉素的 MIC 为 150 mg L-1。使用MIC 的不同倍数浓度的万古霉素、链霉素以及万古霉素-链霉素复合梯度抗性平板对出发菌株 AO-1 进行突变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 4 株高产菌株:V250-12、V750-3、V250-S100-5 以及 V500-S400-1,其
31、万古霉素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31.7、50.5、76.8和 88.8。对 V500-S400-1 以及 V250-S100-5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 V500-S400-1 连续传代 5 次后万古霉素产量稳定性高达 90.9。 对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碳氮源种类、碳氮源初始浓度、K2HPO4 等对万古霉素发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万古霉素产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1):土豆蛋白 17.362,KNO32,甘油52.733,NaCl0.5,K2HPO43H2
32、O0.103,MgSO47H2O0.5,FeSO47H2O0.01。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摇瓶培养 120 h 后,万古霉素产量高达 7.61 g L-1,是出发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产量(3.5 g L-1)的 2.17 倍,是在出发培养基中培养所获产量(1.25 gL-1)的 6.09 倍。 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对万古霉素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进行了 2 L 发酵罐放大培养,考察了间歇发酵和恒溶氧间歇发酵策略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间歇发酵时万古霉素产量可达 2.96 g L-1;在恒溶氧条件下,发酵 168 h 左右达到最大值为4.06 g
33、L-1,表明恒溶氧发酵能有效促进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本文根据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万古霉素产生菌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AO-1)进行核糖体诱变抗性选育,以期获得高产菌株。通过对高产菌株摇瓶培养基的优化,获得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对高产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摸索放大培养的条件,为生产技术工业化做初步的准备。 首先对出发菌株 AO-1 的培养基种类进行了筛选,确定高氏 1 号液体培养基为摇瓶发酵出发培养基,出发菌株 AO-1 在该培养基中培养生产万古霉素的产量为 1.25 g L-1。 以 AO-1 为出发菌株,确定 AO-1 对万古霉素
34、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 5 mgL-1,对链霉素的 MIC 为 150 mg L-1。使用MIC 的不同倍数浓度的万古霉素、链霉素以及万古霉素-链霉素复合梯度抗性平板对出发菌株 AO-1 进行突变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 4 株高产菌株:V250-12、V750-3、V250-S100-5 以及 V500-S400-1,其万古霉素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31.7、50.5、76.8和 88.8。对 V500-S400-1 以及 V250-S100-5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 V500-S400-1 连续传代 5 次后万古霉素产量稳定性高达 90.9。 对高产菌株 A.oriental
35、is V500-S400-1 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碳氮源种类、碳氮源初始浓度、K2HPO4 等对万古霉素发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万古霉素产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1):土豆蛋白 17.362,KNO32,甘油52.733,NaCl0.5,K2HPO43H2O0.103,MgSO47H2O0.5,FeSO47H2O0.01。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摇瓶培养 120 h 后,万古霉素产量高达 7.61 g L-1,是出发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产量(3.5 g L-1)的 2.17 倍,是在出发培养基中培养所获产量(1.25 gL
36、-1)的 6.09 倍。 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对万古霉素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进行了 2 L 发酵罐放大培养,考察了间歇发酵和恒溶氧间歇发酵策略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间歇发酵时万古霉素产量可达 2.96 g L-1;在恒溶氧条件下,发酵 168 h 左右达到最大值为4.06 g L-1,表明恒溶氧发酵能有效促进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本文根据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万古霉素产生菌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AO-1)进行核糖体诱变抗性选育,以期获得高产菌株。通过对高产菌株摇瓶培养基的优化,获得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在
37、此基础上,对高产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摸索放大培养的条件,为生产技术工业化做初步的准备。 首先对出发菌株 AO-1 的培养基种类进行了筛选,确定高氏 1 号液体培养基为摇瓶发酵出发培养基,出发菌株 AO-1 在该培养基中培养生产万古霉素的产量为 1.25 g L-1。 以 AO-1 为出发菌株,确定 AO-1 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 5 mgL-1,对链霉素的 MIC 为 150 mg L-1。使用MIC 的不同倍数浓度的万古霉素、链霉素以及万古霉素-链霉素复合梯度抗性平板对出发菌株 AO-1 进行突变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 4 株高产菌株:V250-12、V750-3、V250
38、-S100-5 以及 V500-S400-1,其万古霉素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31.7、50.5、76.8和 88.8。对 V500-S400-1 以及 V250-S100-5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 V500-S400-1 连续传代 5 次后万古霉素产量稳定性高达 90.9。 对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碳氮源种类、碳氮源初始浓度、K2HPO4 等对万古霉素发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万古霉素产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1):土豆蛋白 17.362,KNO32,甘油
39、52.733,NaCl0.5,K2HPO43H2O0.103,MgSO47H2O0.5,FeSO47H2O0.01。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摇瓶培养 120 h 后,万古霉素产量高达 7.61 g L-1,是出发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产量(3.5 g L-1)的 2.17 倍,是在出发培养基中培养所获产量(1.25 gL-1)的 6.09 倍。 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对万古霉素高产菌株 A.orientalis V500-S400-1 进行了 2 L 发酵罐放大培养,考察了间歇发酵和恒溶氧间歇发酵策略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间歇发酵时万古霉素产量可达 2.96 g L-1;在恒溶氧条件下,
40、发酵 168 h 左右达到最大值为4.06 g L-1,表明恒溶氧发酵能有效促进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特别提醒 :正文内容由 PDF 文件转码生成,如您电脑未有相应转换码,则无法显示正文内容,请您下载相应软件,下载地址为 http:/ 。如还不能显示,可以联系我 q q 1627550258 ,提供原格式文档。“垐垯櫃 换烫梯葺铑?endstreamendobj2x 滌?U 閩 AZ箾 FTP 鈦X 飼?狛P? 燚?琯嫼 b?袍*甒?颙嫯?4)=r 宵?i?j 彺帖 B3 锝檡骹笪 yLrQ#?0 鯖 l 壛枒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渓?擗#?“?# 綫 G 刿#K 芿$?7. 耟?Wa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皗 E|?pDb 癳$Fb 癳$Fb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責鯻 0 橔 C,f 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秾腵薍秾腵%?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