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 校 艺 术 教育 发 展 战 略与 文 化 传 承 李婷 平 凉 职业 技 术学 院 摘 要: 近年来, 学校艺术教育不断巩固和创新, 旨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 符合时代需要 的全面人才。 其充分利用学校这个载体, 更深入地挖掘教育资源。 文化传承的深 入和创新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命题, 文章就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变化在 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 : 艺术教育; 文化传承; 发展战略; 创新; 过去的10 余年间, 我国高校在教育部印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 年) 的指导和探索中积极发展学校艺术教育, 给社会、家庭、学 生带来了更加和谐的教育
2、环境, 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原来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上 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概念体现在两个层面, 即传承和创新。传承是一种精益求精, 也是一种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中固然会有糟粕的部 分, 传承过程中应将其剔除 和扬弃。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 也需要 与时俱进, 实现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 这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 即融会人类 思想之精粹, 为我所用, 为今天所用。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之载体, 既可以是现 代艺术和传统艺术, 也可以是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创造者, 应当保留优良的传统, 藉以弘扬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 用人类文明成果
3、哺育广大青少年, 让优秀文化 世代相传。 二、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 新时代, 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 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 智、 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 ”。 其中对于 “美”的传承与教育, 是最容易让青少年接受的艺术文 化元素, 也是最容易体现青少年发展的方面。 一所学校美育工作的实现, 其最重 要的途径就是艺术教育, 它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 科学求真、人文达善、艺术合美的综合教育模式作为我国教育政策下完整的教育体系, 分为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艺术教育三个方面。 而艺术教育作为不可或缺的部
4、分, 不仅突出了它的审美功能, 更与科学、 人文有机结合, 使真、 善、 美的特质在受 教育者的身上得以融合。 第一, 艺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艺术 文化传承中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有机反映, 也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中 经过筛选而沉淀下来的人类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 它们在时间中凝固, 使人们 在任何时候都能清晰地看到艺术创作者的文化导向和情怀。 在不同时期、 不同艺 术氛围的影响下, 艺术作品在凝聚了社会发展的文化精髓之后得以长久流传, 深入人心, 形成了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第二, 艺术教育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 在开设的各艺术类课程中, 学生能
5、够了解这些艺术中所蕴含的形式美, 继而通过 艺术形式的传播教育, 培养艺术 审美和修养。 通过了解这些 “美”的历史、 “ 美”的进化过程, 一方面培养学生 历史的眼光和哲学的态度, 使他们更具有文化视野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 培 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不断追求艺术的执着心理, 通过追求完美, 传承创新, 使我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三、学校艺术教育与战略创新 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传授文理工法、 音体美技等系 统课程, 并与课余活动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面、 整体的教育体系。 学校艺术 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熏染功能, 它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 精神哺乳, 让青少
6、年从小就得到高尚、 健康的文化艺术的营养滋润, 使他们摒弃浮躁, 远离 功利, 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自由崇高的精神状态, 在心灵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 从而享受审美的愉悦。近 20 年来, 我国适龄学生入学率逐年上升, 教育普及以 及受教育面越来越广 (表1) , 学校艺术教育应该逐渐关照到每个接受教育的学 生。 ( 一) 学校 艺术教 育现状 1. 局 限性 长期以来, 人们对美育和艺术教育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个别地方 政府没有把学校艺术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 认识不到位;二是普遍存在着一些错 误的认识, 认为艺术教育的主体体现在少数特长生、 技能训练以及艺术竞赛、 成 果展示等, 忽视
7、了课堂教学的教育过程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三是出于某些原 因, 存在着一味追求演出、 成长专业化, 学习、 传授成人化, 表现、 领悟时尚化 的现象; 四是把艺术教育当成营造宣传效果、占领市场和表现绩效的一种手段和 表象。 表1 1990 至2010 年我国适龄学生入学率统计 (注:资料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 2011 年) 下载原表 2. 轻 视性 由于某些需要或者争取某些成绩, 在具体教育工 作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对艺术 教育的轻视现象, 表现在:一是重视艺术团、兴趣小组活动, 轻视课程建设, 学 生的真实参与面偏小, 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二是重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 习, 轻视课程中的文
8、化传承, 教育内容文化内涵不足, 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缺 少吸引力。 3. 滞 后性 艺术教育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缺少艺术氛围, 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管 理缺乏针对性和激励约束机制, 这与教育体制有关。 二是对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不 够重视。 普通高中、 高 校艺术类课程大部分没有作为必修课, 虽然开设艺术教育 课程, 但作用不大, 效果不明显。 三是缺乏专业的美育师资。 美育师资队伍整体 数量偏少, 素质普遍偏低, 影响了学生参与美育的积极性和美育教学质量的提 高, 出现学生 “被” 学、教师“被”教、管理人员 “被”管的被动局面。 ( 二) 回归 艺术教 育轨道 艺术教育可增强人们审美
9、力、 观察力、 形象记忆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及交流 与合作、 解决问题、 共享信息、 工作与学习等多方面能力, 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 经济和知识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可陶冶人的心灵, 激发人的勇气, 完善道德和 开发智力,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另外, 艺术教育教学与交流过程也能够促进不 同 学校、不同地域乃至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融。 1. 身 心塑造 音乐教育在艺术活动中占有极大的比例。 其主要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 将音 乐情感传递到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 启迪。 一个品德高尚、 人格健全的人, 不仅需要身心健康, 还要对社会、 对人生 充满真切情感,
10、 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就是在艺术熏陶中培 养情感、净化心灵、强化素质、塑造品德。 2. 有 机引导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进行自主教育, 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 解来自文、 理、 工等其 他学科的知识, 通过陶冶情操, 培养兴趣, 锻炼学生的素 质和能力, 培养个人与集体协作能力, 特别是团队合作精神, 努力促使学生成 为不仅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积极向上的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3. 积 极参与 高雅艺术, 如交响乐、 歌剧、 民族声乐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 大多只能在华丽的 音乐厅、 歌剧院才能欣赏得到, 而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 ”活动, 在美丽的校园 里,
11、 学生也能够得到这种高雅艺术的近距离熏陶。 ( 三) 优化 学校艺 术教育 策略 1. 优 化艺术 课程 结构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 也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 课程设置将 影 响艺术教育的成绩。 不断进行艺术教学课程改革, 是一个不断实践、 探索和改 进的过程, 一方面, 重视艺术教学课程功能性改革, 除应增加艺术美学和相关 人文知识课程外, 还要增加艺术教学课程的数量, 结合其他文化课的设置加以 考量, 进行结构优化;另一方面,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主动地将专业技术训练 与审美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让艺术教育纵向发展, 也就是向更深的层次 发展。 2. 改 进教学 方式 和
12、方法 人性化教学是时代赋予现代人的新的教育方式, 艺术教育的教与学应该注重提 高教育质量, 创造个性发展机会, 在施教过程中应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审美情感, 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促进、 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等对话关系, 以及和 谐融洽的互动关系。 3. 创 建和谐 文化 艺术环境 艺术教育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教育体系, 艺术环境建设同样非常重要, 环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隐性教育功能。 学校要充分利用博物馆、 美术馆、 文化馆 以及文艺社团等社会艺术文化资源, 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艺术熏陶和精神鼓舞,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 神和审美意识。
13、结语 艺术教育是一种以 “ 美”的传承为核心的文化, 是艺术的内在规律所蕴含的文 化意识、 精神内涵的传承。 优质的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创新的动力, 而求 新求异恰恰是艺术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动力。 通过艺术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中 蕴含的多种形式的美, 继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创新的内在动 力不仅能够促进艺术本身的发展, 也将通过文化知识的内在链接结构带动受教 育者意识、 思想、 科学 和人文创新, 使受教育者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艺术成果 的同时, 也学习和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 从而进一步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 薛正昌.文化传承与 文化 “走出去 ”战略:编辑的使命A.编辑文化论:中国 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9. 2 何光锐.文化传承呼 唤现代作坊N.福建日报, 2008-9-28. 3 郑曙旸.文化传承创 新:建立中国特色艺术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J. 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 2011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