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65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市东部为平原水网,西部为山地丘陵,北临太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气候敏感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特别是暴雨、台风、寒潮、强对流、干旱、大雾、雷电等气象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洪涝灾害,有不少年份是
2、全国受气象灾害影响较重的地区之一,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市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3。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对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市气候资源丰富多样,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等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很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
3、强的现实意义。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气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时效,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改善服务手段,对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
4、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建设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相结合、相适应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基础业务系统、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撑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气象依法行政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使我市气象整体实力居全省先进行列、某些领域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我市气象整体实力达
5、到全省领先水平。 按照上述目标,发展的重点:一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二是提高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现代化水平;三是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提高气象依法行政和气象行业管理能力。工作的举措:一是坚持创新、突出重点、提升能力、有所突破;二是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相结合、相适应;三是实现跨部门协作和气象资源、气象信息的全社会共享;四是科学技术研究创新与工作实践创新相结合;五是为社会服务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六是军民结合,建立一体化的气象联合保障体系。 三、突出加快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快气象基础业务系统建设。气象基础业务系统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项目,要加
6、快区域天气观测站网建设,提高观测站网密度,增强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气象、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在国家天气、气候观测台站网络基础上,统一布局、共同建设属于地方气象事业的农业、生态、能源气象观测站网和大中城市加密气象观测站网,不断提高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气象信息平台是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托国家、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我市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气象信息共享水平。气象、水利、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向社会开展信息服务。 (三)提高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准确率。天气
7、、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是气象工作的核心。要以国家气象业务系统为支撑,不断完善我市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特别应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洪涝、干旱趋势气候预测;加强东、西苕溪流域、南太湖流域等重点区域的暴雨、洪涝灾害的监测、预报预测分析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 (四)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重点区域加快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增强对暴
8、雨、洪涝、干旱、冰雹、雷电、大风等灾害的气象预警能力,充分发挥在灾害监测、调查、影响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应对农林业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及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五)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村、社区、学校和企业的气象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由气象部门牵头,通信部门密切配合的紧急异常气象专项服务机制,开展气象预警短信发布工作。广电、信息产业等部门和单位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建立以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为传播媒介的畅通
9、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确保气象信息及时畅通广泛传递。 四、充分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一)加强防汛防旱及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雨、洪涝等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与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合作,进一步提高气象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服务水平。 (二)强化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要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粮食、蚕桑、林业等种养殖业影响的研究,为指导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开展农业气
10、象灾害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等服务,努力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积极开展农业保险气象灾害专业评估。整合发挥“农民信箱”、*农网*分中心等信息平台作用,加强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和服务,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气象保障。围绕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开展卫星遥感生态监测,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健全生态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开展生态气候环境预测。 (三)做好内河航行、高速公路交通气象保障。在航行、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交通气象保障工作,及时建设配套的交通气象保障系统,建立内河航行、高速公路专业气象监测网,开展大风、能见度、路面温度和结冰等监测,发布交通气象预
11、报预警,为航行、公路建设和运输安全、应急救援提供保障。 (四)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开展城市内涝、雷电、火险等安全气象服务。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和环境影响机理的研究,建立气象条件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 (五)加强雷电防御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的领导,把防雷安全纳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气象部门要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健全雷电业务服务技术体系,开展雷电的监测、预报
12、预警、灾害调查鉴定,切实加强对易燃易爆场所、人员集中场所、重要设施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服务。提高防雷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程度和雷电防御技术服务的科技水平,要高度重视农村防雷安全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职责分工,严格规范防雷工程设计审核、施工、检测和竣工验收等各环节。 五、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一)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力度,积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建立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协调机构,落实相应的人员、经费和装备,建立应对干旱、高温、空气污染、森林火灾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强化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二)开展气候可
13、行性论证工作。为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建成后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减少由于气候资源破坏而导致的环境恶化,在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市、县气象部门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 (一)健全气象法制体系。加快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和监督,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信息发布、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御、空飘气球、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严格禁止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
14、会的气象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管理。 (二)加强气象设施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地方政府要将气象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高效利用的原则,统筹编制和实施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与布局,推进气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七、加强对加快发展气象事业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要坚持和完善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把气象事业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按照*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着力提升监测、预警、预报、服务能力,着眼加强基础业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人才队伍、执政能力五个环节,重点建设气象灾害监测应
15、急预警、公共气象服务、南太湖风浪监测预警、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雷电防御预警、精细预报业务提升和“绿色台站”建设七大工程。各级政府要按照气象部门双重计划财政体制分级负担的原则,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将气象事业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形成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重点保障气象灾害监测、应急预警、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服务体系等项目建设和运行经费。按有关规定,气象部门职工享受与地方同等的津贴、补贴等福利待遇,做好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体,大力普及气象科技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全社会气象意识,提高全社会使用气象信息趋利避害的能力。各级宣传、计划、科技、人事、财政、法制、安全生产监管、建设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大力支持气象事业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我市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