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doc

上传人:eco 文档编号:1465014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述类文章考点复习学案(教师版)编写:张继辉考点要求(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所谓论述类文本,从内容上讲,主要指社会科学方面的议论文,包括哲学、政治、文艺、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文章。新课标卷是把论述类文本当成必考类现代文阅读来处理的。从总体上讲,它有这么几个特色:文艺、历史、哲学方面的文章。选论文文体。虽说论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属于相对较难理解的文章,但并不是考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而是

2、用较高层次的阅读材料来考中学生的阅读思维理解能力。采用三道客观单项选择题形式考查。二、命题人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方法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

3、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三、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论述类文本社科文阅读是可读性非常强的文本,一定不要浪费掉这种文本,千万不要进行支离破碎化的解读,就是我把认为重点的句子划下来,这不是正确的方法,这是误区。要进行深阅读,在深阅读中积累和培养对这种文本的阅读语感。做任何阅读题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4、,不少考生眼中只盯着题目和题目所在的区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本,就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事半功倍。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能这样做,效果更明显。1先看标题,预测内容。文章标题有的是论点,有的是话题,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先根据题目预测一下文章内容,阅读文章过程中,不论预测是得到印证还是被推翻,都有助于对文意的整体把握。2快速阅读,把握大意。第一遍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为下一步做题时的比较、筛选信息打好基础,如了解中心论点、主要论据等。阅读时应该用稍快的速度,重点放在文章的首尾或段首段尾表达观点的语句上,而对那些举例性质的文字可以一扫而过。3模糊概括,

5、提炼段意。第一遍阅读时,要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对段意的概括上,这种概括不必十分准确。概括时要充分注意寻找文段的关键句,以及对段落之间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概括不是阅读之后才进行的,而应该是和阅读同步进行的。4最后整合自己的阅读认识,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论述的结构、论证的方法等。一、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理解1在论述类文本中, “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首先,要吃透内涵,选取文中最能反映该概念特征的词语、句子,仔细揣摩,把握住其实质。其次,理解外延。 “概

6、念的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指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一般情况下,概念在材料中是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的,我们要找全找准与概念有关的信息,所找的概念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反复出现都要弄清楚,哪些文字属于有效区域,以及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等,在理解概念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其外延。命题者在概念题上设干扰项的主要方式是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所以,当理解了概念的外延后,这样的干扰方式不难看穿。再次,注意区分易混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概念题不仅考查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要考查不同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2.在论述类文本中, “重要句子”往往跟作者的论点有关系,一般指的是:体现作者观

7、点的句子;与文中正面观点对立的观点句;支撑观点句的关键句;此外,还包括一些虽然与论点没有直接关系但结构比较复杂且含意丰富的句子,以及修辞句。常表述为“对文中划线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或“对这句话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试练体悟: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

8、 ,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 “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

9、、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 ,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礼”是人性的基础。 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 “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10、且格。 ”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 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 ”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

11、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第一步 整体把握(1)全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_(1)基本内容:本文介绍了先秦礼乐文明的发展,阐述了“ 礼” “乐”的特征、功用,指出了礼乐文明在今天的借鉴意义。(2)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12、?答:_(2)写作思路:全文共 7 段,分三个层次。第一层(1 3),介绍了先秦礼乐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第二层(46),介绍了作为礼乐文明主要内容的“礼 ”“乐”的特征、功用;第三层(7),指出礼乐文明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第二步 研做试题(3)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

13、过历代的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答案:A。 (B.“完备、成熟”的原因是“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C.周公“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解说不准确,原文是“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 。D.“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与原文“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不符。 )(4)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B “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C远古时期,

14、 “礼” “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 “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D由于“礼” “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答案:C。 (“ 礼 乐并存,涵盖一切”与原文“ 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不符。 )做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概念和语句理解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比对: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

15、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即时巩固: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6天津卷第 5 题 C 项) 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原句: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 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比对结果:()理由

16、:由原文可见,文化消费只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在概念范围上前者小于后者,而选项把两者范围等同了。2.选项:(2014安徽卷第 1 题 B 项)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原句: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 ,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 ,偷换概念。3.选项:(2014广东卷第 12

17、 题 B 项)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 ,到了选项中没有“优秀的”限制了,无形中扩大了范围。4.选项:(2015 年全国新课标二卷第 2 题 B 项)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原文: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对比结果:()理由:文本的“否定”要素,存在于文本本身,通过文本体现

18、出来的。所以原文文本所具有的否定功能就应该是这个要素所具有的功能;另外,原文“它”即“文本”引导接受者,而题干转化为接受者接受“文本” ,主客调整,关系一致。二、全文信息筛选整合一、试题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立足于全文,整体来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也是论述类阅读中的难点,是影响考生得分的关键考题。1提问方式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不正确) 的一项是下列对某某内容表述正确(不正确) 的一项是下列解释,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选项特点选项表述不只是摘引语句,而是更多的信息整合,重新“拼装”重组。3

19、筛选特点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二、试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

20、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者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

21、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

22、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23、)第一步:整体把握1. 全文的整体内容是什么?文章整体介绍小说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和故事之间的关系的变化2. 全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文章首先将早起小说同故事的关系很紧密,本质区别不明显。接着强调虚构的加强使二者区别清晰,最后介绍现代小说的发展对应故事的不同程度减损或者逐渐消失。第二步:研做试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C.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

24、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

25、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1.B。原文明确指出“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 ,即B 项表述的应该是二者“流传形式”上的差异,而非本质区别,而且形式上的差异对于小说的表述不准确,前者是口耳相传,后者应该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交给读者阅读。 2.C。就原文“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以及“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可见,现代小说很注重讲故事的方式,不能说“现代小说不太注重故事如何来讲” 。从因果关系来看,应该是现代小说的繁荣导致了故事情节重要性的降低。故事情节重要性的降低不应该是原因而应该是结果,此处因果倒置。

26、一、识破命题人常用的干扰陷阱既然是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命题者往往选择关键句进行不同程度的“组装” “焊接” 。就是在原文信息重新“组装”的过程中,命题者做了“手脚” ,有意设置错误点干扰你,迷惑你。当然,考生必须识破这些“手脚” 。识破的办法只有一个:锁定文字,仔细对比。符合原文的,就正确;反之错误。那么,这类题目常见的干扰陷阱有哪些呢?1 曲解文意 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的实则错误的理解。这种干扰方式,从原文摘引信息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它的曲解上。选项:(2015全国新课标二卷,第一题 A 项)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

27、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原文: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比对分析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 ,不能说艺术品的接受不属于美学研究范围。故意曲解文意。2 无中生有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也叫“于文无据”)选项:(2015 年全国新课标二卷,3 题 B)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 西厢记之于莺莺传 、 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原文: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

28、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 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比对分析 “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这个推断没有根据,属于无中生有。另外西厢记之于莺莺传 、 金瓶梅之于水浒传的关系不是接受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3.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这种方式就是将本属于甲概念或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概念或事物上,让考生形成一种错觉,从而出错。选项:(2016 年新课标二卷,第 1 题 B 项) B.传统

29、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原文: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比对分析: 原文明确指出“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 ,即 B 项表述的应该是二者“流传形式”上的差异,而非本质区别,而且形式上的差异对于小说的表述不准确,前者是口耳相传,后者应该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交给读者阅读。4.因果

30、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 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 ,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选项(1):(2016 年新课标二卷第 2 题 C 项)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原文: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

31、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对比分析:“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 ”可以看出题干表述“故事情节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是正确的。就原文“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以及“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可见,现代小说很注重讲故事的方式,不能说“现代小说不太注重故事如何来讲” 。从因果关系来看,应该是现代小说的繁荣导致了故事情节重要性的降低。故事情节重要性的降低不应该是原因而应该是结果,此处因果倒置。选项(2

32、):(2015 年全国新课标二卷第 2 题 C 项)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原文: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对比分析:原文

33、叙述到“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影响着理解” ,这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原因。提干的叙述将“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归结说成是前者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这类设题看似叙述没有问题,但是把两个看似没有问题的句子建立起因果关系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出现问题了。5以偏赅全 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选项:承上(2016 年新课标二卷第 2 题 C 项)C.现代小说不

34、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原文: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对比分析:题干表述的“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原文并不是说所有的现代小说家,而是一部分而已。演练体悟:试着将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找出干扰类型。1.选项:(2015 年全国新课标一卷,第 1 题,A 项)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

35、新特点。原文: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

36、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除买赊卖。比对分析:_干扰类型:_1比对分析:原文说“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 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但并没有说这些形式都是在宋代产生的。干扰类型:无中生有2选项:(2015 年全国新课标一卷,第 2 题, B 项)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原文: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

37、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比对分析:_干扰类型:_2比对分析:原文是说“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 ,而不仅仅是“宋代政府发行” 。干扰类型:以偏概全3选项:(2007 年山东卷第 8 题 C 项)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 。原文: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 。比对分析:_干扰类型:_3比对分析:原文表达的是转折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干扰类型:曲解文意4选项:(2010 年辽宁卷第 3 题 B 项)有人说

38、,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原文: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比对分析:_干扰类型:_4比对分析:原文说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作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根据的。可见作者并没有否定这种观点,更没有“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的意思。干扰类型:无中生有5选项:(2010 年江西卷第 7 题 A 项)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

39、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原文: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比对分析:_干扰类型:_5比对分析:原文说“通常只用” ,选项却说“只用” 。干扰类型:以偏赅全6选项:(2010 年江苏卷第 15 题 A 项)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 ,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原文: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对分析:_干扰类型:_6比对分析:原文只是说“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并没有说“具有决定作用” 。干扰类型:无中生有7.选项:(2010 年福建卷第 1

40、1 题 C 项)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原文: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比对分析:_干扰类型:_7比对分析:据原文, “早期的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非“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 。 “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应是“诗” ,非“歌” 。干扰类型:曲解文意,张冠李

41、戴二、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即时巩固: 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5安徽卷第

42、 3 题 B 项)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原句: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如果就可以了解”的说法过于绝对, “充分条件”不成立。2选项:(2015湖北卷第 8 题 C 项)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

43、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原句: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 )所取代, “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选项中的“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中无这样的表述。3.选项:(2014湖北卷

44、第 6 题 D 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原句: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因果关系不成立。原句两部分构成了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4.选项:(2014天津卷第 7 题 C 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原句: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

45、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它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 ,而不是因为它“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 ,选项属“因果失当” 。5.选项:(2013四川卷第 7 题 B 项)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强加因果, “标新立异”不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吴门画派也没有取得“最高成就” 。6.选项:(2012辽宁卷第 1 题 C 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