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广东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改善途径的调研 摘 要:立足于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教艺体【2007】8号文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标准,深入各个高校,深入学生群体,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现场测试等调研方法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在科学收集信息、科学统计、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力求最真实地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各项体质健康指标,从局部出发进而推断整体水平。另外,此次调研深入研究高校在体育教学上的难题和不足,针对出现的问题探究原因,通过专家访谈并从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最终探究出改善的途径和新思路,提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建设性建议,为政府部门以及高校的决策
2、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体质健康;调研报告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我国当前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大学生学习深造期间保持高效学习的前提,更是在未来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通过深入各个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进行专家访问,实地测试等方式获取真实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与分析,最真实地反映现状,同时从学生自身、高校等相关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探究改善途径,最终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强的建设性意见,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关于体育教学的决策提供参考。 2.研究意义 大
3、学生是拥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群体之一,是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是我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是学生学习与未来高效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探究出一条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展开和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途径,为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决策提供参考。 本课题注重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尊重事实,深入学生,深入学校进行调研,注重从实际出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事实出发找原因,从原因和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路,既有前瞻性的理论讨论,又有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保证了此课题的学术性、科学性、实效性。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笔者对广州大学城入驻的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
4、调查和访谈并组织进行简单的测试。共2536人接受调查,分别来自广州大学城10所不同的高校,94.24%为本科在读生,其中男生1488人,女生1048人,分别占51%和49%。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实地测试法。 (3)文献查阅法。 (4)专家访谈法。 (5)数据统计法。 3.资料处理 (1)数据来源。 实地调查。 资料查阅。 (2)数据统计。 采用Excel 2003进行分析和统计。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调查情况综述 本次调查与测试的对象来自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在校学生,共计2536人次,其中男生1448人,女生1048人,分别占59%与41%(如图1所示),调查对象涉
5、及广州大学城10所不同高校和不同学历层次,各高校被调查对象的人数分布基本均匀(如图2所示)。其中广州大学占9.85%,华南师范大学占11.52%,广州美术学院占6.71%,中山大学占6.23%,华南理工大学占4.42%,星海音乐学院占11.1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占16.65%,广东药学院占15.21%,广东工业大学占4.33%,广州中医药大学占13.88%。此次调查准备充分,耗时长,收获大,既反映了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也反映了学生的心声,为我们探究改善路径提供了依据与思路。 2.调查结果概述 调查显示:广州大学城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不容乐观。从整体上来看,各项体质健康指标不仅仅
6、低于广东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如图3,表1所示)首先从整体水平上看,大学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优秀率仅为14.59%,70.90%处于及格与良好状态,不及格者高达一成多,占15.22%。另外,调查显示竟有0.39%的心脏病患者,有15.15%的学生有贫血病史,并有支气管炎等其他病史患者,而处于完全健康或者无既往病史的学生只占71.53%。 其次从单项指标上看,广州大学城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也是相对偏低的。无论是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试验指数,还是 握力体重指数等均属于偏低水平,整体的优秀率、合格率都相对 偏低。 3.多项指标横向对比呈劣势 通过调查与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
7、与统计之后,笔者发现,广州大学城高校学生在身体形态指标、机能指标、素质指标方面与广东地区大学生相比整体上有差距,体质健康整体水平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另外,广东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在以上几项指标的对比中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广东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如表2、表3所示) 广州大学城是广东省教育重地,集中了广东省绝大部分学业成绩优异的学子,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成长中较多关注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身体素质的锻炼。另外,广东省大部处于我国南部沿海,天气炎热,由于气候与饮食等多重因素对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产生了重大影响(如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形成了广东大学生在多项指标上进行横向
8、对比时整体上呈劣势的现状。 表2 大学城大学生与广东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 机能指标、素质指标比较 表3 广东省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 机能指标、素质指标比较 4.运动倾向性与运动设施资源配备矛盾尖锐 根据调查所示,当今大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图4所示)。小球类项目是34.62%的学生愿意选择的项目,居第一位,随后分别是大球类(31.31%),体育舞蹈和健身(14.67%),跑步登山游泳(13.88%)。而目前各高校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而且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运动设施的配备并未根据学生运动兴趣的倾向性科学分配。多所高校为保障安全而明令禁止开放游泳池,体育舞蹈与
9、健身的资源极为有限,小球类运动设施严重饱和,供不应求,从而导致一部分体育设施没人用、一部分体育设施不够用的现状。因此,学生运动倾向性与运动设施资源配备的不均衡性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这种矛盾制约了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制约了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制约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5.高校体育工作落实不到位 高校体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的学校体育组织工作无法让学生满意。有18.85%的调查者反映学校对在校学生并无定期的体能测试,学校领导不重视,资金投入小,体育设施严重缺乏,现有体育设施质量控制不达标,体育设施供不应求;32.73%的学生明确表示对
10、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氛围感觉不满意,同时,体育课课堂管理不科学,多采用“放羊式”的教学与管理。高校对国家一些大政方针执行力度不强,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偏向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将就业率定义为高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严重偏离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本质和要求。 6.生活习惯整体不良 从本次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的生活习惯极为不科学。调查显示吸烟者高达40.69%,每周外出喝酒达2次以上者高达26.26%,有31.47%的学生明确表示作息完全没有规律等等。这些生活习惯上的瑕疵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学生的身体,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与水平。 7.锻炼时间不足,因素多重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
11、数量越来越多,大学城10所 入驻高校近20万学生拥有的仅是极为有限的体育设施资源。加之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学生抛开身体锻炼而疯狂充电,每月锻炼时间极为有限。调查显示,53.94%的学生每月锻炼时间在68小时以下(如图5);学生锻炼时间严重不足,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多重的,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来自学校等外界的客观因素(如图6)。 四、原因分析 就广州大学城各高校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是极为令人堪忧的,原因也是多重的。 1.主观方面 (1)大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以及体质健康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缺乏运动兴趣并忽略运动兴趣的培养,忽视运动习惯的形成,忽
12、视体育锻炼对身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2)部分学生生活习惯不科学,不良嗜好较多,生活不规律,作息无规律,饮食不均衡等等都制约了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2.客观方面 (1)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逼迫学生不断减少锻炼时间而不断学习和培训。 (2)学校体育组织工作的落实存在一定的漏洞,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及落实效果不佳,体育课课堂教学管理不善,学校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缺乏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3)科技进步引起生活方式的巨变,膳食结构与质量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营养的改善,但是从另一方面过于依赖膳食营养的单方面补充,造成营养摄入不均衡、不合理。 (4)随着中国应试教育的倾向性
13、,加之近年高考的巨大竞争,各家庭的教育理念发生改变,一度重视学业成绩的提升,尽量争取上名校而忽略了身体锻炼。 五、改善路径探究 1.改善路径探究综述 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唯有探究出一条可操作性强的路子才能改善这种不良的状况。本调查对改善路径的探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小到学生自身的个体行为,无论是社会各界还是学生自身都应该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引起高度重视。希望这次调研对改善路径的探究能够具有实践意义,能够为政府机关、高校等相关部门的决策和执行提供参考与帮助。 2.严格与科学地贯彻与落实国家大政方针 我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学生自身,都要严格贯彻与实
14、施国家的大政方针,认真贯彻与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及学生的要求,高校要深入学习并严格贯彻与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参照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定期并科学组织学生参加测试,并根据测试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全民健身的高潮不仅仅应该推向社会,也应该推向学生群体,大学生是中国未来事业的承担者与建设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精力充沛、全身心工作的前提与基础。领会国家政策法规,严格与科学地贯彻实施是改善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之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 3.加快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并落实改革效果 学校体育工作与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到位、
15、组织得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应当以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为重点,配套组织其他相关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运动竞赛;学校体育工作者要制定合适的目标,确定可行的方法,加强体育课程课堂管理,避免放羊式管理模式,以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方法与理念组织学校体育相关工作;高校要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重视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配备与学生体育设施需求基本持平的体育设施量;学校体育工作者要善于反思,严谨治学,严格组织测试,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寻求新出路。 学校体育工作的规划与开展要严格按照实事求是的方针,不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并落实改革效果。其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改
16、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体育课程的改革,整体而言,高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应从以下四方面出发: (1)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激发学生一种内在的共鸣,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学习体育的技能,不断交流学习体育的感受,提高体育学习的水平,这种改革不仅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与活力。 (2)提高和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不断进行理念的更新和行为的改善,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变化。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与交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等。 (3)高校要把加强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作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一种能力来体现,实现体
17、育教学与体育课程改革的行政化。 (4)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学校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形成。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重视运动技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比较容易忽视运动兴趣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也没有了运动兴趣和热情。故此要特别强调对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形成,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容和方法都纳入体育课程中。 4.缓解运动项目倾向性与体育设施资源配备的矛盾 根据调查显示,高校在校大学生对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兴趣倾向性,但是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配备却与学生
18、的运动兴趣倾向性不相符合,甚至背道而驰,从而形成尖锐的矛盾。体育设施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形成。学校需要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分配体育经费,根据学生的运动倾向性和运动需求调整体育设施资源的量比程度,补充体育设施,增加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资源。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要满足在校学生自身各项体育运动需求,从学生自身的角度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合理安排运动项目与运动时间,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尽量避免不良嗜好等,尽量错开运动高峰期,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设施资源的潜力与作用,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为学生服务。 5.疏导压力,培养兴趣,形
19、成习惯 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运动量的减少。而造成学生运动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具有多重性。一方面是因为体育设施资源的有限性,体育设施资源供不应求而制约学生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感觉社会竞争激烈、学业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等,在高压力的环境下不自觉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消耗过多的精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体育锻炼,忽视身体健康状况。故此,有效与科学地疏导压力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途径 之一。 “有效疏导”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各个高校从全局出发,从理性出发疏导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引导学生对就业形势与身体健康状况的认识与理
20、解趋向于科学化与理性化。 (2)学生自身从理性上认识就业压力这个问题,并加强运动锻炼的意识,正确看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学习竞争状况,理 性处理学习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既是目前高效学习的基础,也是日后事业发展的保障,又因为体育本身具备的功能与作用,运动锻炼可以很好地调节高压力之下的身心状态,较好地缓解压力,使身心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缓冲过 程。正确地认识与有效地疏导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形成,并最终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 6.合理调整膳食结构与适应生活方式新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生活
21、质量也形成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活水平基本处于小康时期,人们较好地注意了生活起居与饮食的高层次,注重了肉类等食物的摄入,但是并没有较好地处理膳食的结构与质量,没有较好地处理好营养摄入的均衡性与科学性。因此造成不少学生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或者造成部分学生营养过剩而形成肥胖等诸多现象。 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客观上各个高校要注意食堂卫生的保障以及饭菜的营养搭配;主观上,学生则要注意保持膳食结构的合理,注意均衡营养的摄入,避免膳食结构失调。 另外,部分学生之所以体质健康水平不高并不仅仅因为锻炼不足或者膳食结构的失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运动锻炼的科学认识,缺乏运
22、动生理学和运动营养学的基础知识,从而造成其运动量过大,营养摄入不足,营养摄入不均衡等情况,最后因为营养补充不合理或者营养补充不及时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而对身体造成损伤。营养不良、营养不均衡也是部分学生体质偏弱、身材瘦小、身高不足、力量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运动消耗以消耗ATP为主,机能消耗的一切能量均来自三大营养:糖、脂肪、蛋白质,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过程中维生素、无机盐、水等都需要参与代谢过程,因此合理的营养摄入则是根据身体营养物质的需求而得到合理的补充,均衡的营养摄入是确保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群体调节身心、保持营养均衡、真正发挥体育功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23、7.高校与家庭转变教育理念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期望,无论是高三学生还是在校大学生,都承担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家长既希望孩子身体健壮,也希望孩子学习优异,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加之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就业压力,往往令很多家长和学生抛开身体的锻炼,全心于学业成绩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选择和做法无可厚非,但是过分地追求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过度轻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实质上,人们的身体是个性的基础。”无论是成长中的青少年,还是在校的大学生,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是最大的生存考验,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有这种素质
24、,绝不应该是温室里娇生惯养的“胖墩儿”“病包儿”“娇娃儿”,不应该是缺乏独立性的胆小懦弱之辈,不应该是遇到困难就灰心,不应该是遇到艰苦就退缩。加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很多地方只把升学率、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致使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只重视德育而忽视体育。 故此,一方面,高校要清楚认识到大学既是培养学生学识与技能以及人格的重要场所,又是大学生塑造健康体魄的重要成分之一,要及时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打破唯就业率第一的腐朽观念,重视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心”还在于“身”。 另一方面,学生家长也要及时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理性而科学地协助孩子制订人生规划,正确认识与看待学业成绩与身体
25、锻炼之间的关系,配合学校的工作,疏导与缓解学生的各方面压力,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协调各方面因素促进其成才。 六、总结陈述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事业的继承人,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之一,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其高效学习与高效工作的前提与保障。本次调查立足于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深入调查,科学统计,科学分析,得出了诸多结论,更反映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浅析了原因并进行了改善路径的探究。 广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不仅仅为各个高校、社会各界敲响了警钟,更为大学生自己敲响了警钟。一个人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一切影响因素都是潜移默化的,这种体质健
26、康水平较低的严重后果轻到当一个学生正处于年轻气盛之时难以觉察。 对体质健康水平的保持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社会各界还是学生自己都应该投入更多的关注,都应该引起重视,共同努力,为事业打下身体和充沛精力的根基,为贡献个人力量,实现个人价值确立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8,5(5):2-3.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8. 3李京平.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8(5). 4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2007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季浏,殷恒蝉,颜军.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 6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4. 7姚宏恩.体育保健学: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第 15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