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顺李氏宗祠建筑空间特征研究 王甜 傅红 魏久平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摘 要: 和顺作为边境上历史悠久的乡土聚落, 自古注重文化发展, 建筑形式丰富。其地域建筑特色在宗祠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尤以花厅空间作为建筑空间的点睛之笔, 令人心神向往。通过对位于腾冲和顺境内的李氏宗祠进行详细的调研测绘, 对其建筑背景、总体布局、特色空间构成、形态特征以及细部意匠进行梳理分析, 为保护、传承、借鉴当地乡土建筑的工作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撑。关键词: 和顺; 乡土建筑; 李氏宗祠; 花厅空间; 作者简介:王甜 (1990-) ,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E-ma
2、il:Tel:15086912928Research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i familys ancestral temple in Heshun TownWang Tian Fu Hong Wei Jiupi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Chongqing Cre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Abstract: As the local settlement on the border with a long history, Heshun has focused on cultural developm
3、ent since ancient times, its architectural forms are rich and various. Its reg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re vividly reflected in the ancestral temple buildings, especially in the drawing room space as a finishing touch of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it is desirable.Through the detailed survey and ma
4、pping of Li familys ancestral temple detailed in Heshun town, the building background, the overall layout, the composition, of characteristic spac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details were analyzed, the paper also provided basic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
5、e, and use the local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for reference.Keyword: Heshu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Li familys ancestral temple; drawing room space; 0 引言腾冲地处滇西南地区, 其独特的地域气候以及悠久的马帮文化, 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色。和顺镇位于腾冲城西南片区, 古名“阳温墩”, 因小河环绕其中, 清康熙年间改为“河顺”, 再由文人借诗“云涌吉祥, 风吹和顺”雅化为“和顺”, 一直沿用至今1。明洪武十五年, 朝廷派蓝玉、沐英攻大理, 分兵
6、鹤庆、丽江、金齿 (今保山) 2, 寸、刘、李、贾、尹五姓祖人随军南征而来, 而后屯守此地。至今和顺镇的街巷几乎都是以姓氏命名的, 如李家巷、张家坡、寸家湾、贾家坝等。这确立了和顺镇的聚落组成方式, 是以同宗同族人聚居形成一定聚居范围, 再通过街巷连成整体, 并且在各自的聚居中心建立宗族祠堂。宗族祠堂是各宗族落籍当地的标志和显示宗族威信的地方, 是和顺的主要公共建筑类型3。和顺镇的宗族祠堂建筑样式繁复, 细部意匠丰富多彩, 体现了乡土建筑的多样性, 客观反映了中原汉族文化与边城多民族文化以及侨乡商贾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4, 表现了和顺地区独特的“走夷方”文化。图 1 总平面图 Fig.1 Ge
7、neral layout 下载原图1 研究概要李氏宗祠位于和顺镇东南面, 始建于 1920 年, 发起者是李氏第十七代后裔李曰垓 (即艾思奇之父) , 历时 6 年建成。所用木料皆为腾冲上等楸木, 建筑规模气势为和顺宗祠之最。1.1 建筑地理环境适应性作为和顺典型的乡土建筑, 李氏宗祠整体布局顺应主要道路, 因地制宜, 坐西南朝东北, 背靠黑龙山, 面朝野鸭湖。背山面水, 遵循传统风水特点, 依山势而建, 地势高峻、布局宏伟, 视野开阔、风景优美。宗祠由享堂、东西厢、天井、花厅、山门及左右石拱门组成。从和顺沿湖小径经过一百级有余的石磴可达祠堂。拾级而上, 台阶转折处设有两道拱门。接着到达月台,
8、 山门是装饰繁复的三段式门楼, 接着穿过山门进入前院, 再拾级而上到达整个空间的核心。院落递进富有层次感, 依山就势, 是典型的“重堂式”5合院民居 (图 1) 。本研究为和顺镇宗祠建筑系列调查研究中的一部分, 基于详细的测绘数据, 对其建筑历史进行系统的分析, 也为宗祠建筑修复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撑。图 2 门楼 Fig.2 Gatehouse 下载原图图 3 墙体造型 Fig.3 Wall shape 下载原图2 李氏宗祠建筑空间布局李氏宗祠整体占地面积为 2490.066, 面阔约 143 尺, 进深约 178 尺。总平面除损毁的部分外, 基本遵循着对称布局的礼制建筑法则, 是以“三坊一照壁
9、”为基本形式演化组合而成的一正两厢带花厅拼连合院。宗祠为典型的三进院落式布局, 每一进皆上升一个台面, 并且与入口山门处的月台相呼应。行进过程中能确切体会到, 整个空间由宅前空间、前导空间、花厅空间和主院空间 (天井) 构成 (图 1) , 符合建筑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方式。宗祠门楼沿用了徽派宗祠常有的五凤楼形式, 也是和顺宗祠的普遍门楼形式。门楼为三段式, 两侧皆有门匾, 分别为繁体的“礼门”和“义路”, 喻注重礼、义。牌匾与额枋均雕刻有双龙戏珠, 也是边陲小镇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才能独有的特色 (图 2) 。宗祠拥有丰富的外部轮廓造型, 优美柔和的屋顶曲线。屋顶参差起伏, 错落有致, 墙体下部
10、均以石块砌筑而成, 既保证墙体下部的承重与防腐, 又使得上下墙面材料形成质感和色彩的对比 (图 3) 。滇西南地区与滇南地区特有“猫拱墙”与独特的圆拱小窗, 形成了外形上的呼应, 白墙与灰瓦之间有了虚实明暗的对比, 富有建筑造型艺术。2.1 宅前空间宗祠的宅前空间包括沿湖小径、长石磴、月台和石拱门 (图 4) 。从和顺主街沿着野鸭湖向东南向走, 途径刘氏宗祠就能到达李氏宗祠。遥望李氏宗祠, 实则是建在野鸭湖边的山坡之上, 依山就势, 气势雄伟。石拱门上书“龙登”、“凤望”, 喻意龙凤呈祥。月台呈环抱势, 与宗祠的三段式门楼相呼应, 形成可供远眺的休息平台。图 4 宗祠入口 Fig.4 Ance
11、stral entrance 下载原图图 5 宗祠门楼 Fig.5 Ancestral gatehouse 下载原图2.2 前导空间前导空间, 宗祠山门是装饰精美的三段式门楼, 作为和顺地区宗祠建筑普遍好用的形制, 凸显出李氏家族在当地的威望。门楼为三开间五凤楼, 面阔 22 尺 5寸, 进深 11 尺 2 寸, 高 20 尺 7 寸, 均用木板门 (图 5) 。门楼与两侧墙体, 共同构成和顺典型的宗祠入口, 三段式门楼。两侧墙体墙身也作三段式装饰:下段为块石勒脚, 中段为百色粉刷面, 上段为沿屋顶轮廓线走线的装饰带与灰瓦屋面 (图 4) 。柱础为双层柱础, 均为花岗岩制。地面为方格纹青石制。
12、以门楼为引子的前院空间, 院内空间开阔, 让人在长石蹬的疲惫与门楼处的惊喜之后, 感受到一种安详平和。院内平坦空旷 (图 6) , 两侧房屋 (原为书堂, 后用于临时会客) 朴实无华, 仅在山墙立面以猫拱墙作为装饰特色, 以此承托内院享堂的华丽。屋顶沿用腾冲合院民居惯常使用的手法, 混合使用“响瓦”屋面与筒板瓦, 产生变化的屋面的纹理, 独具匠心地将筒板瓦用在檐口和两山处走边 (图 7) , 使其拥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低调而用心。图 6 前院空间 Fig.6 Front yard space 下载原图图 7 猫拱墙、混瓦屋面 Fig.7 Cat arch wall, mixed tile ro
13、of 下载原图2.3 花厅空间站立于前院空间, 便能望见花厅内建筑那参差起伏的屋顶, 富有层次的三叠水照壁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图 3) 。配以独特的猫拱山墙, 与山墙上手工绘制的悬鱼, 以及明暗呼应的圆拱小窗, 更凸显了边陲小镇在“走夷方”的历史背景下建筑所具备的独特韵味。在圆拱门的引导下, 进入花厅空间, 顿觉古人智慧之妙哉, 空间层次分明, 引人入胜。花厅的存在充分体现了滇西南地区人们对于山水花的精神追求, 花厅与错落有致的照壁形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空间 (图 8) , 是和顺人们读书休闲的胜地。处于花厅之中轴线上, 能够望见山门, 更能远眺野鸭湖 (图 9) , 空间极富层次感, 也充分体现
14、了整个院落空间格局上对于传统“礼”制宗法思想的缜密考量。图 8 花厅内部空间 Fig.8 Flower hall interior space 下载原图图 9 远眺野鸭湖 Fig.9 Overlooking the Wild Duck Lake 下载原图2.4 主院空间于花厅处上 3 步台阶即可到达主院空间 (图 10) , 主院内部空间 (图 11) 主要由院坝、水池与月台共同构成, 月台高于主院地面 3 尺 9 寸, 而享堂沿廊又高于月台地面 3 尺 9 寸, 空间循序渐进, 递进明显 (图 12) 。图 1 0 主院空间 Fig.10 Main room space 下载原图2.4.1
15、院内空间宗祠的主院空间秩序感明显, 由院坝、水池再上到月台, 最后到达空间的高潮享堂。享堂前的主院 (天井) , 平面成矩形, 边长约 45 尺, 两侧为厢房。院内设有甬道, 由 1 尺 5 寸见方的地砖铺装形成, 总宽约 7 尺 5 寸 (图 10) , 甬道两侧为青石条铺地。水池平面为半径约 5 尺的半圆形, 与“凸”字形的月台相连接呼应。月台沿着享堂面阔方向延伸 46 尺 9 寸, 宽约 5 尺, 凸出的位置设有上至享堂的台阶。图 1 1 一层平面图 Fig.11 Floor plan 下载原图图 1 2 1-1 剖面图 Fig.12 Section 1-1 下载原图2.4.2 享堂享堂
16、作为祠堂空间的精髓, 是族人祭祀祖先、宗族议事的场所, 使用频率以及建筑地位最高。享堂为三开间, 明间 13 尺 6 寸, 进深约 21 尺, 设有进深约 7尺 9 寸的前廊。两侧耳房面阔 15 尺, 进深同享堂一致, 平面以享堂为中心对称布局, 用途为居室, 为增加其私密性, 设有入口 3 尺内廊。享堂内部采用减柱作法 (图 11) , 使中部空间更具延展度, 凸显宗族祠堂之大气。屋架为八檩带前廊构架, 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 脊高约 21 尺, 屋面有明显举折, 坡度约为三分半水。享堂大厅空间梁架形式为五架梁, 作露明处理, 宽 15, 高 20 尺 4寸, 简约大方, 为祠堂中最宽敞的室
17、内空间。体现在装饰艺术中, 享堂也是独一无二的精致。屋顶为等级最高的庑殿顶, 正脊运用琉璃莲座葫芦作中花6脊饰 (图 13) , 配以镂空雕花灰塑, 两侧以鳌鱼收尾 (图 14) 。垂脊虽短, 亦施以镂空雕花灰塑, 檐下墀头作卷草纹饰, 并以鳌鱼与屋檐相连接, 颇具地方特色。檐下梁柱交界处均有吊瓜与雀替, 作为主要装饰构件, 梁头均有雕花。种种繁复雕饰, 也体现出了享堂在整个祠堂建筑群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图 1 3 屋脊中花 Fig.13 The Middle Flowers on the roof 下载原图图 1 4 鳌鱼 Fig.14 Turtle 下载原图2.4.3 厢房厢房为五开间, 明
18、间 13 尺 2 寸, 次间 10 尺 2 寸, 进深 11 尺 4 寸, 一侧梢间为宽约 5 尺 9 寸的抄手游廊, 另一侧梢间与享堂的耳房相连通。厢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 由于地形高差, 脊高虽达 26 尺, 但却刚好略低于享堂屋脊, 体现建筑群中的等级秩序。厢房为歇山七檩构架, 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 屋面坡度约为四分半水, 转角处作翼角处理。其构架与享堂相同, 木构架雕饰纹样较享堂简单, 唯有庇面7采与筒板瓦混用, 产生变化的屋面的纹理, 独具地域特色。2.5 花厅延展空间2.5.1 享堂后院穿过享堂两侧的木板门可进入后院空间 (图 15) , 虽然现已有些荒废, 但从后院的六边形水池以
19、及三段式装饰的围墙, 可以看出李氏族人对于花厅院落的重视和喜爱。位于享堂后方的后院, 面阔 37 尺 6 寸, 进深 9 尺 9 寸, 六边形水池宽约 9 尺 6 寸。2.5.2 厢房侧院从花厅向两侧厢房行进, 绕到厢房的侧面, 便可进入厢房侧院 (图 16) 。侧院面阔 43 尺 6 寸, 进深 20 尺 7 寸, 半圆形水池半径约 2 尺 9 寸。侧院的围墙采用三叠水照壁, 并种植各类花草树木。在半圆形水池与照壁之间, 甚至还颇为用心地以花台进行连接。厢房作为族人祭祖时休息的空间, 在以往作为卧室使用。其装饰的用心以及与主花厅独特的连接方式, 证实了和顺人自古喜爱花厅空间的事实, 也体现了
20、和顺人热衷营造良好读书环境的心。图 1 5 后院 Fig.15 backyard 下载原图图 1 6 侧院 Fig.16 Side yard 下载原图3 结语乡土建筑是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对于研究建筑的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祠堂建筑作为传统家族最为重视的场所, 历来就是所有乡土建筑中营建技艺最为考究的。本文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李氏宗祠建筑为例, 通过对李氏族人顺应地势与环境修建的宗祠建筑空间进行剖析, 探讨和顺宗祠建筑所蕴含的营造智慧, 将乡土建筑所具有的因地制宜的空间特色、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富有魅力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祠堂中的特色花厅空间, 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对庭院
21、优雅环境深入骨髓的热爱。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 我们离传统的美越来越远。研究乡土建筑的特点, 能够使我们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 更好地把握空间体验的美感。附:信息统计表 下载原表 参考文献1杨大禹, 李正.历史和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殷子渊.从和顺到横府从中国民居空间类型研究开始的现代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实践J.华中建筑, 2010 (06) :62-64. 3阮仪三.云南腾冲县和顺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 2006 (4) :97-98. 4魏成, 王璐, 李骁, 肖大威.传统聚落乡土公共建筑营造中的生态智慧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洗衣亭为例J.中国园林, 2016 (06) :5-10. 5杨大禹.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6潘熙.移民背景下的四川宗祠建筑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3:49-50. 7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62-63. 8杜海辰, 傅红, 李沄璋, 曹毅.川南明珠宜宾李庄张家祠堂建筑空间浅析J.建筑与文化, 2014 (08) :190-193. 9陈科臻, 李沄璋, 曹毅.太平汪氏宗祠建筑空间特征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6 (08) :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