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4577153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问题的提出 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供学校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基 本材料。广义的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和有关音像资料;狭义的教 材即教科书,通称课本。由于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本文所说教材仅为中学 语文教科书。我们认为,探讨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一)是教材评价工作本身的需要。我国从1903年独立设置语文学科至今,中 学语文教材已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教材的产生、使用和终止,实质上都是一个评价过 程。这些年来,教材评价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主要是经验性评价,既缺乏科学的评

2、 价理论指导,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规范化的评价方法,因而评价工作尚有不少误区 。 (二)是教材建设的需要。评价是教材演进的动力源。要搞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 就一定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监督、调控和动力作用,就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 论为指导,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而首先是要解决好评价标准问题。若对教材好与不好 的标准就没弄清楚,教材建设则可能是句空话。 (三)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甚多,但归纳起来无外 乎教学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三大方面。而教学思想要通过教材去体现,教学方法会受 到教材的制约。所以,很多人深有感叹:用低效率的教材想教出高的质量,简直是带着 镣铐跳舞!教

3、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足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急需科学的教材评价标准。 (四)是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透彻领会教材, 正确把握编写意图,还要明白教材的不足之处。这比单纯的理解教材内容的要求要高得 多,参与其中的应该有教师对教材的科学评价。而按什么标准来评价摆在自己面前的教 材,这正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困惑。 二、确定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依据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人们用以评价教材的价值尺度。没有这种尺度,评价活动 就无法进行。要使评价具有科学性,确定评价标准就必须依据如下要求: (一)要体现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这里的主体尺度就是评价主体的

4、价值标 准,即社会和中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或借以追求的利益;客体尺度指中学语文学科知 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性。其一,教材是为满足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它能否 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应是确定其评价标准的最重要的客观基础。教材 的职能、结构和效能,决不应该是教材编写者主观臆测的产物;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语 文素质和社会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才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二,尽管社 会和中学生的需要是确定教材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但这一根本依据又得符合中学语文 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倘若中学语文教材能深刻反映语文学科的规律,具有 科学、合理的结构,那么它就能更充分的满足主体的

5、需要和利益。 (二)要反映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要。既然评价标准应反映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 它就得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材的客观需要,正确体现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 关系。首先,评价标准要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 在两方面:一是广泛的社会生活对中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二是高一级学校对学生 语文基础的要求。中学生对教材的需要也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 言能力的个体成长需要,二是个体参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包括就业)的需要。其二,评 价标准要正确反映社会和学生需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统一性来说,社会和学生需 要由于焦点上的一致,如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形

6、成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 习惯等,因而不仅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能在同一教材中得到满足,而且还能相互促进。 但是,在教材中必须体现的社会需要并非与所有中学生的需要完全一致,如思想教育等 ,那么确定评价标准就应考虑,教材能否促进社会需要内化为学生的需要,能否使学生 个体发展需要升华为社会的需要。 (三)要坚持标准来自实践并受实践检验。评价标准的表现形式是理性的,但它应 该来自中学语文教材实施和评价实践,没有实践作基础的评价标准是不可靠的。既定标 准是否可靠和可靠程度有多大,也得通过实践的鉴别才能确知。实践的评价才是具有最 高权威的评价。 三、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 探求确定中学语文教

7、材评价标准的客观依据,目的在于解决评价标准构成问题。要 把对依据的认识转化评价标准,须经过必要的中间环节,即恰当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 。我们在对中学语文教材诸多方面的价值需要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最能反映主体 需要的评价标准,其基本框架如下: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职能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职能标准是判断教材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 尺度,即教材能否实现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在中学育人总目标中特定职能的标准。教 材只有正确体现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 学原则,才可能成为师生教好、学好语文的正确依据和可靠凭借,否则它就不是好教材 。在评价中

8、,重点考察目标、内容和活动三个方面。 1、是否正确体现了中学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包括:知识教学指标;技能训 练指标;能力培养指标;思想品德教育指标;审美教育指标。 2、是否选择了恰当的育人内容。包括:是否选择了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基 础知识;是否选择了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课文及具有范例性的阅读训练材料;是 否选择了指导性强的写作训练材料;是否选择了实践性强的听话训练材料;是否选 择了实践性强的说话训练材料。 3、是否科学设计了语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活动设计是否科学 ;阅读活动设计是否科学;写作活动设计是否科学;听话活动设计是否科学; 说话活动设计是否科学;综合学习活动设计是否科

9、学。 (二)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结构标准 。 中学语文教材的结构应该是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综合体现。结构标 准是评判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的价值尺度,主要包括教材的内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方 面的价值。 1、内在结构是否科学。包括:教材内容中是否形成了平行发展的语文知识线、 语文技能线、语文能力线,以及横向穿插于这三条线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线和审美教育 线;在知识、技能、能力三线中,是否以知识为基础、技能为中介、能力为主导。 2、外显结构是否科学。包括:全套教材是否具有整体性;教学阶段划分是否 恰当;单元组合与编排是否合理;注释、插图、附录等辅助成分是否精当。 (三)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效能标

10、准。 中学语文教材的职能、结构最终要在效能上体现出来。效能标准是衡量教材在实际 运用中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效果和效率的标尺,是由教学实践结果来判定教材能否满 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需要的价值尺度。 1、教材的效果好不好。中学语文教材的效果,是指在教学条件基本理想状态下, 所评教材对中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与发展智力、陶冶思想品德、 培养审美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和达成度。在评价中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方面: 教材是否适合教学,保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 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材能否促进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方面达 到大纲所规定的基

11、本要求;教材能否促使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和能力得到 协调发展。 2、教材的效率高不高。中学语文教材的效率,是指受教材影响和支配的语文教学 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即由教材内容是否精心选择和优化组合而导致的教学 时间、精力投入的量与学生学习效果中所蕴含的质的比率。在评价中应着重考察以下三 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起点、梯度和终点是否适合中学生的心理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 发展可能;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在实现语文教学目的、要求方面是否具有范例性和适宜 性;教材是否有利于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教读与自读、阅读与写作、课内语文学习 与课外语文学习、学习语文与语文运用的紧密结合。 四、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

12、准的两点说明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三条标准各有独特作用,职能标准着眼于评价教材对社 会和中学生施加了什么样的教育影响,结构标准着重从教学内容组织上评价教材,效能 标准重在评价教材的实际效果和效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它们是具有统一性的,它们 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中学语文教材是否满足主体需要和满足的程度,价值问题是贯穿 在三条评价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抓住了价值问题,就能够把握它们的统一性。 (二)中学语文教材的评价标准各有三级指标,评价者在评价操作时,应对第三级 指标逐项严格考察,审慎判定A、B、C、D等级,若有一项为B、C、D等,该套教材综合等 级则为B、C、D等。A等为好;B等为基本可用,但应修订得更好;C等为修改后才可用; D等为不可用,且无修订价值。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