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 系统设计,12.1系统设计概述 12.2系统总体设计 12.3系统详细设计 12.4系统设计说明书,12.1系统设计概述,系统设计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另一个重要阶段。根据系统分析阶段所获得的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而建立物理模型,最终给出详细的设计方案,为下一阶段的实现制定详细计划。 系统分析是解决“系统干些什么”的问题,系统设计是解决“系统怎样去干”的问题。,12.1.1系统设计的目的,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充分反映了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物理方案。也可以说系统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下一阶段的系统实施(如编程、调
2、试、试运行等)制定蓝图。,12.1.2系统设计的内容,系统设计的中心内容包括:功能设计:从系统开发者的立场出发,把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部分,每个部分都完成单一的功能。性能设计:指对功能设计得到的方案从性能方面考虑进行确认、修改或调整的过程。可靠性设计:包括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安全保密性几个方面。可靠性通常指系统的故障发生频率和修复时间的限定范围。可用性指系统是否可被用户方便地操作与使用。可维护性是指系统正常运行的维护以及将来的可使用性。安全保密是指保证系统不被破坏和数据不被非法修改和泄露。平台设计:是指为运行满足上述设计要求的软件系统而构筑系统运行硬、软件环境与工具的过程。,具体来
3、说,系统设计分为两个大的部分。首先是把总任务分解成许多基本的、具体的任务,这称为总体结构设计。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子系统划分、模块结构设计、网络设计、网络和设备的配置;然后为各个具体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这称为详细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设计等。系统设计的结果是一系列的系统设计文件,这些文件是物理地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安装硬件设备和编制软件程序)的重要基础。,12.1.3 系统设计的原则,1系统的可靠性2系统的效率性 3系统的准确性 4系统的可变性 5系统的经济性 6系统的安全性,这六个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互相矛盾又是相辅相成的。,12.
4、1.4系统设计的步骤,1、系统总体设计 包括: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方案的选择。2、详细设计 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处理流程设计;程序流程设计。3、系统实施进度与计划地制定。4、系统设计说明书的编写。,12.2系统总体设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是要根据系统分析的要求和组织的实际情况来对新系统的总体结构形式和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大致设计,它是一种宏观、总体上的设计和规划。 12.2.1 子系统划分 12.2.2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 12.2.3 系统物理流程和结构的设计,12.2.1 子系统划分,系统划分就是将实际
5、对象按其管理要求,环境条件和开发工作等方面,将其划分为若干相互独立的子系统。目前对于子系统的划分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方法,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除一些成型的方法外,还包含个人的工作经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等一些艺术的成分。但在子系统的划分中也有一些公认的应遵循的原则。,一、系统划分原则,1.子系统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子系统的内部功能、信息等方面应具有较好的内聚性,每个子系统,模块之间应相互独立,将联系比较密切,功能相近的模块相对集中,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数据调用和控制联系,这使得大型复杂的软件简单化,减小问题的复杂程度,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加强系统的可维护性和适应性。2.使子系统之间数据依赖性尽量小 子系
6、统之间的联系尽量少,相互关联及相互影响程度较小,接口清晰、简洁。划分子系统时应将联系较高的相对集中的部分列入一个子系统内部,剩余的一些分散、跨度较大的联系成为这些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和接口。这样,将来系统的调试、维护和运行都比较方便。,3.子系统划分应减少数据冗余 数据冗余就是在不同模块中重复定义某一部分数据,这使得经常大量调用原始数据,重复计算、传递、保存中间结果,从而导致程序结构紊乱效率降低,软件编制工作困难。4.子系统的设置应考虑今后管理发展的需要 子系统的设置光靠上述系统分析的结果是不够的,因为现存的系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很可能没有考虑到一些高层次管理决策的要求。,5.子系统的划分应便
7、于系统分阶段实现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较大的工程,它的实现一般都要分期分步进行,所以子系统的划分应能适应这种分步的实施。另外,子系统的划分还必须兼顾组织机构的要求(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组织,因为目前情况下我国在进行体制改革,组织结构相对来说是不稳定的),以便系统实现后能够符合现有的情况和人们的习惯,更好地运行。6.子系统的划分应考虑到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 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系统划分时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适当的系统划分应该既考虑有利于各种设备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搭配使用,又考虑到各类信息资源的合理分布和充分使用,以减少系统对网络资源的过分依赖,减少输入、输出、通信等设备压力。,二、系统划分的方法
8、,1、按功能划分,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划分方法,即按管理的功能划分。例如,财务、物资、销售子系统等等。2、按逻辑划分,把相类似的处理逻辑功能放在一个子系统里。例如,把“对所有业务输人数据进行编辑”的功能放在一个子系统里。那么不管是库存、还是财务,只要有业务输人数据都由这个子系统来校对、编辑。3、按通信划分。把相互之间有较多通讯的处理结合成一个子系统或模块。这样可减少于系统与子系统或模块间的通讯,使接口简单。4、按业务处理顺序划分。这种划分方式在一些时间和处理过程顺序特别强的系统中常常采用。5、按业务处理的时间关系划分。把要在同一时间段执行的各种处理结合成一个子系统。6、按业务处理过程划分。即按工
9、作流程划分,只在某些系统开发资源限制较大的场合,特别是要分段实现开发工作时,不得已而被采用。,系统划分方法比较,12.2.2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类型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依据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内容,在进行了系统划分后,就可以考虑系统的设备配置问题也就是确定系统的硬、软件资源及数据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即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一、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类型,1、集中式系统(Centralized Systems) 这是一种集设备、软件资源、数据于一体的集中管理系统 (1)单机批处理系统;(2)单机多终端分时系统(终端无处理功能);(3)主机智能终端系统(终端有辅助处
10、理功能)。2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s)物理上分散,逻辑上统一的系统。分布式系统一般由若干微机和局域网络联接而成,以网络方式进行相互通信。(1)资源共享方式 (2)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3)浏览器/Web服务器(B/S)模式,二、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依据,确定网络和计算机设备配置的原则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应完全根据管理业务的需要决定系统的设备配置;二是一定要考虑到实现上的可能性和技术上的可靠性。 具体考虑以下问题:(1)系统的吞吐量。 (2)系统的响应时间。 (3)系统的可靠性。 (4)系统的处理方式。 (5)地域范围。 (6)数据管理方式。 (7)系统的安全
11、性。,三、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内容,1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选择 根据系统需要和资源约束,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的选择。计算机软、硬件的选择,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很大的影响。硬件选择的原则是:在满足实际业务需要的前提下,只要资金许可,应购置技术上成熟、数据存储量大、处理速度快、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的计算机设备。 主要硬件指标(1) CPU时钟即主机的处理速度;(2) 计算机的内存大小;(3) I/O(输入/输出)和通信的通道数;(4) 外接转储设备及性能;(5) 系统的读写/存储周期;(6) 计算机设备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软件选择的原则:软件在功能上要满
12、足用户需求;软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软件应有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汉字系统,设计语言和应用软件包等软件的选择。,2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一系列的软件、硬件和标准。但基本组成还是比较简单的,不外乎服务器、客户机、网络连接设备、网络操作系统等几个部分。(1)网络结构选择 网络的结构,也称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的物理(实际)连接方式。拓扑结构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硬件、传输介质、网络协议等重要内容。选择网络结构主要考虑系统的地域分布、信息流量、网络可扩充性、传输介质、安装费用及复杂程度等方面。一般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形、环型、混合型等。
13、,(2)网络软件和网络协议的选择,网络软件和网络协议是网络系统的主要部分,网络性能主要由它们决定。网络软件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NT,Windows2000, Novell,OS/2,Unix 网络数据库系统Sybase,Oracle,Infomax 网络应用软件网络协议是网络的核心,它决定网络系统的体系,决定与其他网络的兼容程度。,网络软件与协议的主要功能,网络通信功能是指网络的具体通信技术。网络管理功能是指网络中结点、链路和资源的扩充、修改、重组等结构性的管理功能;网络状态的记录、故障诊断、恢复、检测及安全保密的管理功能;以及网络节点、线路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方式的控制功能。
14、网络应用功能是网络向最终用户提供的服务功能,特别是网络中的资源向用户开放的程度和提供服务的能力。,(3)传输介质的选择,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导纤维。双绞线是传输模拟和数字信号最常用的连线形式。双绞线由两根绝缘导线相互绞合而成,其优点是价格低廉,连接简单;缺点是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相对较少。同轴电缆是由一根外包有固体绝缘材料的中心导线和包在外面的细铜丝编织层组成的。既可以屏蔽信号,使之不受干扰,又可以增强绝缘效果。光导纤维是由不受电磁干扰和噪音干扰的玻璃或塑料制成的。光缆的传输速度快,可靠性好,传输距离远,但价格昂贵。,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3系统安全的考虑,随着计算机网
15、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旦信息系统遭到破坏或故障,将对用户以至整个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与系统安全性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自然因素、硬件及物理因素、软件因素、数据因素、人为及管理因素等。 在进行物理方案设计时,可以从计算机硬件、软件、计算机网络等方面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据统计,在系统安全上的费用达到了信息系统整体费用的1/3以上。,12.2.3系统物理流程和结构的设计,在确定了子系统的划分和系统的设备配置之后,还必须根据系统分析方案勾画出设计者关于每个子系统内部物理流程,即计算机处理流程的草图,作为详细设计中模块设计的基础。 其工具是计算机处理流程图。主要说
16、明信息在新系统内部的流动、转换、存储及处理的情况,它不是对模型细节的描述,也不是对模块调用关系和具体功能的描述,它是设计者在系统详细设计过程中,对信息在计算机内部处理过程的基本思路。它是可变化的,会随着设计的深化、理解的深化而改变、完善 。,计算机处理流程图,是用一系列类似计算机内部物理部件的图形符号,来表示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处理流程。,12.3系统详细设计,总体设计侧重于系统(或软件)的宏观结构,详细设计的任务则是要比较具体地设计每个模块的工作过程,进行过程描述。 12.3.1 代码设计 12.3.2 人机界面设计 12.3.3 数据存储设计 12.3.4 模块设计,12.3.1 代码设计,
17、代码的概念及功能 代码设计的原则 代码设计的步骤 代码的种类 代码的检验,一、代码的概念及功能,代码是人为确定的代表客观事物(实体)名称、属性或状态的符号或者是这些符号的组合。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设计代码作用包括:便于反映数据或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并使其具有唯性。 便于信息的传输和进行分类、合并、匹配、检索等处理,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效率。 利用代码可以节省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提高运算速度。 利用代码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二、代码设计的原则,唯一性标准性合理性可扩充性稳定性适用性简洁性,现行系统中,往往已经存在着一套代码系统。但是,这种代码不一定适合计算机处理,而且往往不科学、不统一。好的代码设计应
18、该符合下列原则:,三、代码设计的步骤,确定代码目的;决定代码对象决定代码使用范围和期限分析代码对象的特征决定代码结构对每类代码编写代码设计书,四、代码的种类,1、 顺序码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代码形式,从最小的数字开始,代码按照一定的标准依次排列,并规定代码的最大位数。 01宣传部02组织部 01-04为政治部0305行政科06膳食科 05-08为总务处07基建科顺序码因为没有逻辑含义作基础,一般不能说明信息的任何特性,但在有些场合下使用它比较方便。由于代码按顺序排列,新增加的数据只能排在最后,删除数据则要造成空码,缺乏灵活性。,2、区间码这种代码形式也是从最小的数字开始,依次对编码对象进行编号。
19、但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且每一区间都留有一定空号,以供添加编码对象用。例如,某厂有甲、乙、丙三种产品,分别有不同的型号,可以用区间码进行编码:099 : 表示甲产品中不同型号的产品100199 : 表示乙产品中不同型号的产品200299 : 表示丙产品中不同型号的产品,3、群码每一代码由固定的区段组成,每一区段表示一种特征,并可以按照顺序码或区间码进行编码。 例如,全国行政区邮政编码即为典型的群码。这种代码共有6位数字组成,分成三个区段。,群码的优点是从结构上反映了数据的类别,含义丰富,格式固定,系统性强,便于计算机分类处理,插入和删除也比较容易。,4、助记码。此代码用
20、文字、数字或文字数字结合起来描述,它的特点是可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例如:用TVC29代表29寸彩色电视机,用TVB15代表15寸黑白电视机。助记码适用于数据项数目较少的情况,否则容易引起联想出错,而且太长的助记码占用的计算机容量太大,因此不宜大量采用。,五、代码的检验,对数据处理工作来说代码出错的危害是致命的,因为输入一个有错的数据记录可通过代码检索出它,并修改或删除它;但如果是代码出现随机性错误,则这个数据记录就消失在文件中,除非删去整个文件,否则除不掉这个错误数据。1、录入代码时的可能错误:识别错误:1/7,0/O,Z/2,D/O,S/5,易位错误:12345/13245,双易位错误:12
21、345/13254,随机错误: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错误出现,2、避免代码录入出现错误的办法,在设计好的代码后,再增加一位,作为代码的组成部分。增加的一位,即为校验位。使用中,没有特别性举例: 设计好的代码共5位 增加校验位后共6位使用时,应录入包括校验位在内的完整代码,代码进入系统后,系统将取该代码校验位前的各位,按照确定代码校验位的算法进行计算,并与录入代码的最后一位(校验位)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则录入代码正确,否则录入代码错误,进行重新录入。,3、校验位的确定步骤,设有一组代码为: C1C2C3C4Ci第一步:为设计好的代码的每一位Ci确定一个权数Pi(权数可为算术级数、几何级数或质数)。
22、第二步:求代码每一位Ci与其对应的权数Pi的乘积之和S S=C1*P1+C2*P2+Ci*Pi (i=1,2,n) n = Ci*Pi (i=1,2,n) i=1第三步:确定模M第四步:取余R = S MOD(M)第五步:校验位Ci+1 = R最终代码为: C1C2C3C4CiCi+1使用时: C1C2C3C4CiCi+1,举例。校验位的确定原设计的一组代码为五位,如32456,确定权数为7,6,5,4,3求代码每一位Ci与其对应的权数Pi的成绩之和S S=C1*P1+C2*P2+Ci*Pi (i=1,2,n) =3*7+2*6+4*5+5*4+6*3 =21+12+20+20+18=91确定
23、模M,M=11取余R,R = S MOD(M) = 91MOD(11) = 3校验位Ci+1 = R = 3最终代码为: C1C2C3C4CiCi+1 ,即324563使用时为:324563权值可以是任意一组数,但不同的权值校验后出错的概率是不同的,12.3.2 人机界面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目前已成为评价软件质量的一条重要指标,所谓人机界面是指软件系统与使用者交互的接口,通常包括输入、输出、人机对话的界面与方式等。,对用户来说,人机界面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个组织系统形象(Cooperation Identify System, CIS)的具体体现;它能够为用户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用户努力
24、学习、主动工作的热情;符合用户习惯,方便用户操作,使目标系统易于为用户所接受。为用户提供易读易懂的信息形态。,一、 输入设计,输入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输入界面是管理信息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的纽带,设计的任务是根据具体业务要求,确定适当的输入形式,使管理信息系统获取管理工作中产生的正确的信息。输入设计的目的是提高输入效率,减少输入错误。,1输入设计的原则控制输入量。在满足系统处理要求的前提下使输入量最少。输入过程应便捷,有容错能力,以减少错误的发生。尽早校验数据。对输入数据的校验应尽量接近数据源,以便错误及时得到纠正。多直接输入代码,减少汉字的输入量。,2、输入方式设计,键盘输入 键
25、盘磁盘输入数模/模数转换方式 条码输入扫描仪输入传感器输入 网络或通信传输 通常在设计新系统的输入方式时,应尽量利用已有的设备和资源,避免大批量的数据重复多次地通过键盘输入。,3、输入格式设计,对输入数据的格式设计,必须按照便于填写、便于归档保存和便于操作的基本原则进行。 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作为输入的数据其内容要和屏幕上显示的内容一致,格式也要尽量一致,以便提高输入速度和减少输入差错。,4、输入数据的校验,在输入时校对方式的设计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针对数字、金额数等字段,没有适当的校对措施作保证是很危险的。数据校验的方法主要有:,重复输入检验人工校验控制总数检验合理性检验界限检验格式校验记录计
26、数校验平衡校验顺序检验代码校验位检验,5、输入设计的评价输入界面是否明晰、美观、大方;是否便于填写,符合工作习惯;是否便于操作;是否有保证输入数据正确性的校验措施。,二、输出设计,输出设计的任务是使管理信息系统输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输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及时反映和组成用于管理各部门需要的信息。信息能够满足用户需要,直接关系到系统的使用效果和系统的成功与否。对输出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及时而且适用。 1输出内容 输出信息的内容:输出信息的名称和形式 有关输出信息使用方面的内容:使用者、使用目的2、输出方式设计信息的用途决定了输出的方式,同时也确定了输出的方法,即用什么设备和介质来产生输出。
27、,3输出格式 输出信息的格式必须考感到用户的要求和习惯,要尽量与现行系统的表格形式相一致。报表。以报表的形式提供信息,一般用来给出详细的数据记录,适用于基层或具体事物的管理者。图形。例如直方图、曲线图、饼图等,图形信息在表示事物的趋势、多方面的比较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大量历史数据的综合信息,表示方式直观,适用于高层领导或宏观、综合管理部门。图标。可用来表示数据间的比例关系和比较情况。因为它易于理解和辨认,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逐渐广泛。,4、输出设计评价能否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是否便于阅读和理解,符合用户的习惯;是否充分考虑和利用了输出设备的功能;是否为今后的发展预留
28、一定的余地。,三、人机对话界面设计,人机对话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程序运行中,使用者与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终端屏幕或其他装置进行一系列交替的询问与回答。 界面设计应坚持友好、简便、实用、易于操作的原则,尽量避免过于繁琐和花哨。界面设计的主要形式包括:菜单方式会话方式操作提示,当然要设计一个十分友好的操作界面,不仅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业务知识,还需要美工等方面的综合知识。,1、菜单方式菜单是信息系统功能选择操作的最常用方式。通过屏幕显示出可供选择的功能和功能代码,由操作者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常用的菜单形式有下拉式、弹出式、按钮选择方式等菜单设计时安排在同一层菜单选择中的功能应尽可能地多,而进入最终操作层次尽可
29、能地少。,2、会话管理方式系统由屏幕向用户提出一个问题,等待用户的回答,而后决定下一步程序执行的方向。为了下一步的程序执行,系统需要用户给出某些参数值,如记录代码、程序名等。,3操作提示方式为了操作使用方便,在系统设计时,常常把操作提示和要点同时显示在屏幕的旁边,以使用户操作方便,这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界面设计方式。操作提示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学习功能,让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及时了解系统的操作方法及系统的状态,避免操作错误。,12.3.3 数据存储设计,数据存储设计是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设计质量对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有很大影响。 数据存储的总体结构设计 数据库设计,一、数据存储的总体结构设
30、计,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为数据的存储结构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框架,以保证后期数据库设计阶段的数据系统性和整体性。 1、数据的分类。在系统分析阶段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软件系统对数据处理的要求和数据在处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分类,以便于存储和维护。一般可分为基础数据、中间数据、工作数据和暂存数据。 2、数据存储规模设计。数据作为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往往随着系统的不断运行而大量积累和增加,这势必增加系统负荷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给数据维护带来一定困难。,3、确定数据存储空间的分布。数据存储的空间分布应与系统总体设计总的物理环境配置协调一致,否则数据存储空间分配不当,将会造成整个系统数据通信紧张,从而
31、降低系统运行效率。 4、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选择。从目前发展趋势看,DBMS己成为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环境,在进行数据存储总体结构设计时,必然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DBMS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数据存储设计的要求 。,二、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存储设计乃至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核心,主要考虑如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建立一个数据模型,使其满足下列条件:符合用户的要求,即能正确地反映用户的现实环境,包括向用户及时、准确地提供所需的信息和支持用户对所有需要处理的数据进行处理。与所选用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式相匹配。数据组织合理,要易于维护、易于理解和有较高的运行效率。,用软件工程的观点来分析数据
32、库设计的全过程,可以将它分成用户需求分析、建立概念数据模型、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四个阶段。当把数据库设计原理应用到MIS开发中时,数据库设计的几个步骤就与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相对应,且融为一体,它们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1、用户需求分析,(1)分析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用户希望从数据库中获得哪些有用的信息 (2)分析对数据加工的要求。分析对数据需要进行哪些加工处理,有哪些查询要求和响应时间要求,以及对数据库的保密性、安全性、完整性等方面的要求。 (3)分析系统的约束条件。分析现有系统的规模、结构、资源和地理分布等限制条件。,2、建立概念数据模型,其任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数据模型 (简称概
33、念模型)。概念模型是从用户角度看到的数据库,它可用前面章节中介绍的E-R模型表示。,3、逻辑模式设计其主要任务是设计数据的结构,即根据用户选择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上阶段概念数据模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这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支持的数据模式 。,4、物理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是在逻辑模式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数据存储模式的一些物理细节。它的目的是要得到一个高效率的、完整的、可实现的数据库结构。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如选用顺序文件组织形式、索引文件组织形式等。 存取路径的选择和调整。系统应该提供对数据库的多个存取入口。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例如:将易变的、存取频繁的数据存放在高速存储器上;稳定的、
34、存取频度小的数据存放在低速存储器上。 确定存储分配的参数。例如,溢出区的大小、块的尺寸、缓冲区的大小和个数等等。,12.3.4 模块设计,模块设计是系统设计的最后一步,也是最详细的涉及到具体业务处理过程的一步。它是下一步编程实现系统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设计出所有模块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联结方式),并具体地设计出每个模块内部的功能和处理过程,为程序员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1.模块2.HIPO图 3.层次模块结构图 4.处理过程设计,1.模块,所谓模块,就是可以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是组成系统、易于处理的基本单位。一个模块本身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功能,说明该模块实现什么;逻辑,描述模块内部如何
35、实现要求的功能;状态,描述该模块的使用环境,条件及模块间的相互关系。模块是结构化设计的基础,组成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必须功能明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2.HIPO图,HIPO图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层次结构图的基础上推出的用图形方法表述一个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以及模块层次结构的技术。模块设计工作通常借助于HIPO图来实现。HIPO图由模块层次图和IPO图两部分构成:模块层次图描述了整个系统的结构设计以及各类模块的外部属性,即上下级模块、同级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和调用关系;IPO图描述模块的内部属性,即模块内部的处理过程和输入、输出关系。,模块层次图中用一个方块代表一个模块,方块内可写出此模块的处理
36、功能或模块名,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和联结两模块的直线表示。,由下列模块调用:修改库存数据,调用下列模块:增加在库数减少在库数增加记录删除记录,输入:库房收发数据库存数据,输出:修改后的库存数据补充定货标志,处理内容:如库房收入,则调用增加在库数模块;如库房发出,则调用减少在库数模块;如增加库存文件记录,则调用增加记录模块如删除文件记录,则调用删除记录模块。,内部数据元素:,IPO图,3.层次模块结构图,模块层次图描述了系统的模块层次结构,但它只能一般地看到各模块间的调用关系。模块间的具体通讯与控制关系、数据在模块间的流动状况,层次图没有明确描述。层次模块结构图是HIPO图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表示了一个系统(功能模块)的层次分解关系,还表示了模块的调用关系和模块之间数据流及控制流信息的传递关系。模块结构的图形表示 模块结构设计的原则 模块联结形式,2003.06,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