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博士学位论文-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内涵、机制及 过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由旅游业带动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由此对城乡形态的演化发展也产生了与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有所不同的影响。旅游城市化进程中包含的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已经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地区的城乡形态。旅游城市化分为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两条路径,新型城乡形态可划分为城镇化农村、城郊化农村、新农村、都市圈和城中村五种类型。在对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内涵、机制的分析基础上,提出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研究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
2、乡形态演化的内涵、机制及过程是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优化调控的关键。通过加快旅游城市化进程和促进新型城乡形态转变,有利于改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一、引 言2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在具有原有经济、文化、交通、政治等功能之外,旅游功能日趋完善。旅游城市化,是伴随旅游业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是一定消费基础支撑下的产物。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开始慢慢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系,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旅游城市化”这一名词也开始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旅游城市化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
3、一,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第二,旅游景区景点的人工化、城镇化倾向。在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与旅游互动体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依托旅游业带动的城市化进程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条件不同和禀赋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在旅游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路径,即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研究2006 年第 4 期。景区城市化是指发生在景区内的城市化现象,其人口由农村向景区内的城镇转移,3农业生产活
4、动向旅游接待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活动转移,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而关于城市景区化,在中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城市要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建设配套完善的综合性城市旅游目的地王兴斌:以新常态思维谋划“十三五”旅游发展思路,旅游学刊2015 年第 3 期。城市景区化正是构建综合性城市旅游目的地的体现和重要抓手,通过城市景区化建设积极推进“旅游即城市”战略实施李如友:中国旅游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经济管理2016 年第 9 期。促使旅游发展与城市化建设融为一体,把城市打造成最大的旅游景区和休闲基地,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5、旅游城市化进程的出发点因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的路径不同而有所差异。景区城市化进程的出发点在于景区景点,通过景区景点的吸引,游客和外来人口不断向景区景点集聚,随之而来的商业机会催生大量的其他要素资源向此集聚。出众的自然禀赋加上后来的资源条件支撑,景区景点快速发展形成小城镇,随着不断的发展扩大,与周边的乡村、城镇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城镇和城市,实现由旅游景区带动的城市4化发展。城市景区化进程的出发点在于城市,通过对城市旅游资源的提升和完善,吸引旅游者向城市集聚,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景区协作,而且由此沟通协作的都市圈发展和因此改善的城中村问题都成为城市景区化进程的重要成果。依靠旅
6、游城市化的力量推进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必须将城市景区化和景区城市化区分开来,从二者的特点出发寻求与新型城乡形态相契合的地方。在两种不同城市化路径的推进过程中,带来了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一方面通过景区城市化进程,可以带动新的城乡形态诸如城镇化农村、城郊化农村和新农村的演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城市景区化进程,可以带动新型城乡形态诸如都市圈和城中村的演化发展。上述分析表明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目前对于旅游城市化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重点构成要素、二者之间的内部要素的演化过程、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旅游城市化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接入模式和相互作用机制
7、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本文由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展开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研究。5二、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内涵(一)旅游城市化的内涵界定旅游城市化 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5(3), 1991,pp.326-342.(Tourism Urbanization)是由Mullins 最早提出的概念,通過他的研究,旅游城市化是出现在西方国家上世纪后期的一种城市化形态,这种城市化的推动力不是传统
8、的工业发展,而是由一种后福特制的消费观念和基于享乐主义的城市观念推动的。GladstoneGladstone D L, “Tourism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Urban Affairs Review,33(1), 1998,pp.3-27.对旅游城市化研究获得的结果与 Mullins 相似,但发现对于旅游大都市而言,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会有所差异了。朱竑朱竑、贾莲莲: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经济地理2006年第 1 期。对中国旅游城市化展开分析,认为旅游城市化在现实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征:一是在旅游区内出现非城市人口往城
9、市进行集聚和转移,同时城市在人们旅游中的作用正在逐步随着景区城市数量和规6模的扩大而不断提升。二是旅游景区中的人类活动、城市化活动逐步增多。针对旅游城市化特征的研究当前国内学者还没有完整直接的论述,大多数学者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城市化的特征问题进行讨论。旅游是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因素中比较特殊的因素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地理科学进展1997 年第 2 期。由此推动的城市化进程称之为旅游城市化,这可谓是对旅游城市化特征的概括。由此看来,打造一批重点旅游城市,通过加快旅游城市旅游区的发展建设,可以提升整个旅游城市旅游区的旅游综合服务水平,进而带动旅游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不同
10、的城市类型,旅游城市化的特征往往不同。综合概括而言,旅游城市化具备以下具有共性的主要特征:第一,旅游城市化都是以旅游作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动力的;第二,旅游城市化发展的依托一般都是富有吸引力的象征性符号,如景区、特色建筑、特殊文化等等;第三,旅游城市化进程中都伴随有大量的人口集聚,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第四,旅游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以旅游消费为目的的服务和设施快速增加;第五,随着旅游城市化的发展,房产地租价格也不断上升。7根据旅游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分析,研究进一步对旅游城市化的构成维度进行划分,实现对旅游城市化内涵界定的准确把握。第一,旅游城市化的實施主体呈现多元化。由于旅游城市化进程不仅只有一个方
11、向,它可以分成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两种模式。从景区城市化的角度来看,景区城市化进程的实施主体主要包含景区景点周边的农村、乡镇和政府。景区景点周边的农村、乡镇作为景区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承担了景区的旅游发展要求,在人口等要素资源集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在政策、资金、土地、规划指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从城市景区化的角度来看,城市和政府则成为了实施主体。城市为适应现代旅游的快速发展,满足旅游者对城市旅游功能的高要求,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发挥主体功能和作用。政府在城市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同样在政策、规划、资金、土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决策,同样发挥了城市景区化的实施
12、主体作用。因此,在旅游城市化的实施主体方面,呈现的是一种多元化的形态。第二,旅游城市化的实施动力是旅游。旅游城市化的实施动力是旅游。在景区城市化的进程中,更加8关注景区景点的发展,由此针对旅游景区的综合服务能力、旅游景区的规模结构等反映旅游景区景点发展状况的指标受到重点关注,这也是推动景区城市化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作为旅游景区景点周边的农村、乡镇的资源集聚力、旅游吸引水平和民生环境等因素也是推动景区城市化实施的重要动力。在城市景区化的进程中,对城市发展和城市景区建设等方面更为关注,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景区联动、城市协作、城市面貌等城市和城市景区的发展建设等指标成为关注的焦点,成为推动城
13、市景区化的重要动力。综合来看,无论是景区城市化还是城市景区化,旅游都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旅游城市化的实施方式具有多条路径。在景区城市化的实施方式中,景区景点对自身的提升和完善对景区景点及周边的资源集聚力提升、旅游吸引水平的增强和民生环境的改善又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通过整条路径的串联,形成了景区城市化的实施方式。在城市景区化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景区联动的日益密切,逐步作用到城市协作和城市面貌改善方面,整条完整的路径就构成了城市景区化的实施方式。景区城市化和城市9景区化的实施方式共同构成了旅游城市化的实施方式。第四,旅游城市化的实施保障主要依靠政府、景区和
14、城市共同实现。在旅游城市化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景区城市化会面临的诸如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连接城市和景区景点间交通、打造旅游服务设施和配套环境的规划、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问题,还是城市景区化会面临的诸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资金、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都必须通过政府、景区和城市来共同采取保障措施。任何一方单方面追求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实施保障而不能够使另外两方参与实施,其结果都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保障。因此,必须在政府、景区和城市三方共同作用下,才能够实现旅游城市化在真正意义上的实施保障。(二)新型城乡形态的内涵界定新型城乡形态是指在城乡形态方面打破了传统具有鲜明界限的城市和
15、乡村两种形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中生产要素物品和生活要素物品均由市场配给的模式,转而市场化,由市场原则来进行配置张建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农业经济问题2010 年第 12 期。 。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城市10和乡村的经济结构转变、物质形态变化和公共服务改善等现象推动形成的一种城乡之间新的互联互动态势。旧有二元城乡结构形态不断在现有背景下发生巨大变化,逐渐演化多元的新型城乡形态,最优化地实现了城乡体系中生产生活要素的配置以及城乡社会结构体系,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乡之间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进行转变属于结构变化,在这种结构变化过程中,往往包含着诸如人口规模、空间职能、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认同度等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这种结构变化会不断地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李泉:全球化时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兼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新型城乡形态,贵州社会科学2014 年第 3 期。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新型城乡形态表现出了以下特征:第一,以非农为主的就业。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中,只有城市和农村两个单元。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被称为城市化李慧芳、孙津:城乡统筹中新型城市形态创制的要素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年第 2 期。 。随着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