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地方标准葡萄根瘤蚜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标准制定背景和任务来源葡萄根瘤蚜 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是葡萄上的毁灭性害虫,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检疫性有害生物,由于它的传播和为害,导致了 1881 年世界上出现第一个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国际条约葡萄根瘤蚜公约 ,并在 1928 年在罗马修改为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这足以说明葡萄根瘤蚜的危害性非常大。广西 2015 年在桂林市兴安县首次发现葡萄根瘤蚜疫情,同时葡萄又也是广西重要水果之一,从目前的情况看,葡萄根瘤蚜疫情扩散的可能非常大。制订葡萄根瘤蚜防控技术规程,有利于规范葡萄根瘤蚜的科
2、学防控,防止其进一步传播蔓延,保护我区葡萄产业安全有重要意义。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 2016 年第八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任务编号:2016-08053)的安排,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牵头,组织有关专家、技术骨干编写葡萄根瘤蚜防控技术规程。二、制订过程 2015 年 11 月在广西首次发现后,自治区植保总站立即组织植物检疫人员核实确认后,组织对发生区的葡萄进行统一销毁并开展了全面普查,同时联合广西大学农学院开展科技攻关, 2016 年 1月,广西植保总站开始酝酿编写本标准,并成立了总站卢维海副站长、高级农艺师作为主持人,张清泉、谭道朝、张雪丽、沈
3、昆、李菁、左芸为成员的标准起草工作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制定该标准的工作计划和技术路线。2016 年 7 月,标准起草工作小组向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立项申请,获得批准。项目下达后,编写小组随即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并多次到发生地进行调研,确定了葡萄根瘤蚜防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编制项目和有关内容。经过多次讨论、研究,起草了标准文本并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多次修改,于 2017 年 5 月形成了葡萄根瘤蚜防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在完成征求意见稿后,编写小组分别向广西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兴安县植保植检站等单位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收回反馈意见?份,反馈意见?条,详见“广西地方标准葡萄根瘤蚜防控技术规程
4、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编写小组认真研究各单位意见,共采纳了反馈意见?条,不采纳?条(征求稿已经发送给各位专家) ,于 2017 年6 月,标准起草小组对意见汇总并修改后形成葡萄根瘤蚜防控技术规程送审稿。三、制订内容说明严格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进行标准格式设定。本标准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防控原则、防控措施、防控效果评估和档案保存等 6 大部分内容。在标准内容上主要说明如下:1、范围:规程适用于广西范围内葡萄根瘤蚜的防控。 2、防控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采取“全面普查,界定范围;防控结合,综合治理;分类施策,突出重点;措施到位,扑灭疫情”的策略。3、防控措施:在严格检疫控制
5、的基础上,以化学防治为主,农业防治为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扑灭措施。6、标本鉴定问题:监测人员可参照参照 NY/T 1482-2007葡萄根瘤蚜的检疫鉴定方法和附录 E 葡萄根瘤蚜主要鉴定特征进行初步鉴定。对于疑似标本,要求将其送权威机构进行鉴定和确认。7、标本及档案保存问题:主要是对标本及监测记录、调查结果、检疫处理意见等进行妥善保存,以便备查。四、编制原则与依据(一)本标准的格式和编写方法执行 GB/T1.1-2000 的规定。(二)本标准编制在尊重科学、亲身实践、广泛征求意见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贴葡萄根瘤蚜监测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三)本标准的编写以田间研究试验数据和有关文献
6、数据为基本依据。2015 年 11 月,该疫情在广西首次发现后,自治区植保总站按照农业部的部署,在兴安建立了国家级葡萄根瘤蚜监测与防控示范区, 重点研究该虫生物学特性及在广西的发生动态,并进行了防控药剂筛选试验,两年多的工作和技术积累,为本标准的研究工制打下了坚实基础。六、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本标准属基础性标准,是在符合 GB/T 20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 第一部分 术语等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编制的,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都不冲突。七、实施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标准必须是在遵循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标准的前提下,综合大田葡萄根瘤蚜发生实际情况制定,标准必须具有法律依据及可操作性。将葡萄根瘤蚜疫情监测规程作为推荐性标准试行 1-2年后,如探索出更好、更科学的监测方法,可对本标准加以完善和修正。 广西地方标准葡萄根瘤蚜疫情监测规程编制小组2017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