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茶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应用研究 孙淑芬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摘 要: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整个社会的工作和就业压力也是愈加激烈, 对于那些尚未迈出校门的大学生群体来说, 这些压力必然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许多影响, 如焦虑、恐慌、不安等等。再加上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冲击,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极易出现偏差。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人文精神的茶文化, 具有很好的心理疏导和引领作用, 将其融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过于偏重专业能力的问题, 进而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引导他们用更加积极向上和平和乐观的心理去面对学业和今后的工
2、作及生活。关键词: 茶文化; 大学生群体; 心理素质教育; 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孙淑芬 (1980-) , 女, 浙江宁波人,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也要看到,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 我国不少高校还存在着重专业能力轻心理健康的问题, 这就极易让大学生群体在学业和工作面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当中, 能帮他们树立起更加积极乐观的价值追求和平和健康的心理, 对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大有裨益。
3、1 当今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偏差21 世纪以来, 我国愈加重视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把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培育当做重中之重。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 对大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科学化和系统化。一方面, 许多高校开始摒弃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方式, 以及唯分数论的人才教育理念, 开始针对社会需求和岗位实际, 培养更能满足时代需要的大学生。另一方面, 大学生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而是能够经常跨专业交流, 使其视野更加开阔, 社会适应力更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虽然在培养综合型人才方面有了显著成效, 也积攒了许多经验, 但是不少高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
4、还存有诸多缺陷。譬如说, 一些高校过于注重专业能力, 认为只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毕业后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 却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从实际看, “三观”尚未最终定型的大学生群体, 心理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出现诸多波折。归纳起来,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偏差, 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1 在心理素质教育认识上存在诸多偏差对很多高校来讲, 为了赢得更多的优质生源和社会影响力, 其会把就业率当做教育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办学理念, 还是课程安排或是对学生的培育, 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和提升就业率这一目标。在这一方面的侧重, 必然会厚此薄彼, 让其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
5、育问题。甚至还有一些高校会错误认为, 心理素质无关专业知识, 更无关将来的就业, 因此便觉得可有可无, 甚至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而很多大学生读大学的目的也很“纯粹”, 那就是学专业、拿文凭、找工作, 这种功利的求学目的, 会使得很多大学生很少会重视自己的心理素质, 也不会去主动了解自己在心理素质方面是否存在缺陷。因此, 在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 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 就极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各种问题, 倘若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轻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 重则甚至会使其出现心理障碍, 让他们的性格出现问题。1.2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偏差从现实看, 不少高校愈加重视大学生心理
6、素质教育, 有的建立起专门的心理辅导室, 并引进专业心理老师进行辅导。有的则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教育计划当中, 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这些做法值得我们肯定与赞赏。但毋庸讳言, 因为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 很多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存有很多偏差, 主要呈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心理素质教育层次较低, 其所采用的教材多为十几年前甚至是二三十年前的课本, 这些课本内容较为陈旧, 很难适应新时期里大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二是一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只重表面的形式, 却不深挖背后的专业判断, 将课程流于娱乐化。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老师, 不是心理教育专业出身, 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 但是他们又想让
7、课程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 想要激发大学生的兴趣, 因此就会将一些心理测验或是答卷等内容融入课堂。这些内容从表面看很专业, 也很有吸引力, 但是细细去看, 其大部分都是一些简单的心理娱乐而已。有的老师甚至把网上一些星座人格、五行命运等带有“玄学”和封建思想的东西搬到课堂上, 对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判断产生负面作用。同时,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还有轻预防的偏差。一些高校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群体是那些已经出现偏差的学生, 所以一般会把精力和重点放到他们身上, 去做相关的辅导和治疗, 却忽略了“未雨绸缪”的预防理念。1.3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大学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当做一项重
8、要课程, 因此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上面没有下充足功夫。在要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时, 也只能临时从其它院系中抽调其它专业的老师前来“救急”。从现实看, 这些“兼职”老师因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 因此很难应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 其教学课程很难取得很好成效。2 中国茶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我国茶文化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 不仅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我国这个民族优秀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据历史学家考证, 早在几千年前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 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先人就发现并开始使用茶叶。但是一开始人们只是发掘了茶叶
9、清热解毒的药用功能, 将其视为一味草药。从两汉时期开始, 中国人终于将其当做一种饮品, 之后的魏晋时期, 在当时的士大夫和文人的推动下, 蕴含了清新悠远等自然特性的茶叶与当时的“清谈”之风相融合, 中国茶文化的雏形开始出现。而到了唐代, 茶文化开始与佛教、儒家以及道教等思想和价值观念碰撞融合, 汲取了大量优秀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精神, 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追求, 中国茶文化也步入了一个繁荣发展期。2.1 茶文化中蕴含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什么是天人合一?简而言之, 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 并通过自然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从历史上看, 这种人文精神来自于本土的道家思想。茶是大
10、自然的产物, 其生长的环境多为青山绿水和深谷绝岭, 这也就塑造了茶悠远、淡雅、脱俗的自然特性, 这恰恰与中国道家所注重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茶文化在吸取了这一人文内涵后, 将其体现在茶文化的外在与内在两方面。先说外在方面, 中国饮茶者往往会把饮茶与大自然结合起来, 如选择有着竹林小溪、明月清风的饮茶环境, 选择那些由自然之物制造的茶具、茶桌, 选择那些远离人烟没有被污染的泉水、江中水, 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再来看看内在方面,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在茶文化的推动下, 已经与饮茶者的性情融为一体, 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其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说, 中国
11、人在进行茶事活动时, 并非单纯为了饮茶而饮茶, 很多时候都是在“放空”自己, 通过茶来思索生活中一些困惑和不解, 并从内心深处释放出一种力量, 让自己能够用更加洒脱和淡然的心态, 以及更加聪明的方式去面对和应付这些难题。当然, 上面所说的这层境界, 还只是茶文化“天人合一”人文精神的初级层次。在往上发展, 就进入了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对话。很多饮茶者会通过饮茶进行“深思”, 超越其现有的生活, 进入另外一个虚无空间, 去探究生命和时空的真谛, 去找寻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其最高目的, 就是从任何事物的表面, 一眼看到其根源所在。2.2 茶文化的“中庸思想”来源自
12、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 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中庸思想常常被一些人误解, 认为是“和稀泥”、“老好人”、“各顾各”, 其实大错特错。中庸并非是退缩、消极和明哲保身, 而说的是要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恰当适度而客观冷静的态度, 不偏激也不消沉, 要锤炼出深沉而理性的内心。中国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 从宏观上看呈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饮茶者十分在意烹茶之火的火候、水温的高低以及茶叶的浓淡, 强调一个“度”字, 火不能猛也不能小, 煮出来的茶汤颜色要始终, 口感也要恰到好处, 如此方为好。二是在茶事活动中, 一言一行也要得体周全, 不能过于热情, 让人不知所措, 更不能有冷落之意, 让人尴尬。而这
13、种对“度”的把控更是深入到了中国人的性格里面, 锤炼出了中国人平和淡然、文明高尚的民族性格。2.3 茶文化中蕴含的“禅茶一味”的思想从字面上就能看出, 这种思想来自于佛门。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后, 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得到了本土化发展, 十分注重从超脱中找寻灵魂的清净, 从修行中达到顿悟。我国茶文化具有的自然特性与之非常吻合, 因此从唐代开始, 一些佛学大家便开始将茶文化与佛教进行结合, 在寺庙中开设专门的茶堂, 意图利用茶这一平台, 让佛门子弟更好地领悟佛学真谛。举例来讲, 佛学所强调的“一沙一世界”、“刹那即永恒”, 就是禅茶一味的重要内涵, 充满着十分深奥的辩证理念, 推崇“小”与“大
14、”的关系。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讲, 这种思想十分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宠辱不惊、镇定自如的心理素质, 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3 茶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3.1 作为高校来讲, 要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起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对于有条件的学校, 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开设专门的茶文化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将茶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与心理学相结合, 使其更具感染力, 以此来提升授课的效果。而对于那些条件达不到的高校来讲, 则要采取灵活的方式, 把茶文化与其它课程巧妙融合在一起。比如说, 在心理健康课、思想政治课等与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上, 增加一些茶文化的内容, 既可以达
15、到弘扬茶文化的目的, 更可以增加这些课程的思想深度和形式上的丰富性。无论是开设专门的课程, 还是将茶文化融入到既有的课堂里, 都要秉承一个原则, 那就是创新教学手段,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授课, 让茶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3.2 在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 要做到分类施教, 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我国的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 院系及专业设立得相对全面, 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倘若将茶文化无差别地融入到不同专业学生中, 其效果必定不会太好, 因此就要做到因材施教。举例来说, 学习中文的大学生, 因为课程和其自身性格的因素, 感情较为细腻和敏感,
16、喜欢把心事藏在心里, 因此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其心理波折比较大。对于中文系的学生, 高校应当更多汲取茶文化蕴含的乐观豁达、淡然洒脱的人文思想, 将其融入到中文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而理工科的大学生则更为开朗一些, 大大咧咧、不拘一格是理工生的性格“标签”。但是在现实中, 这样性格的人很容易因为“口无遮拦”而说错话、做错事。因此, 针对理工科学生, 高校就应当提炼茶文化蕴含的中庸思想, 将其深入浅出融入到理工科的心理素质教育里面, 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度”的重要性, 让他们未来做事更加沉稳平和。3.3 应建立起心理素质教育的监督和考核体系从现实中看, 为什么很多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形如虚设
17、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正是因为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体系, 才让高校和师生们对其不甚重视。对于此, 相关部门就要督促高校摒弃旧有的心理素质教育考评模式, 而是将其视为学生的重要考试, 要记入学年总分当中, 并且要加强考试的严格程度, 如此一来必定能大大提升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进而倒逼他们加强日常的学习。这样, 才能让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去, 另外也能够大大增加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参考文献1冯刚.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 2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傅佳.茶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 2016 (1) :243-244. 4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 2007 (3)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