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的评述.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3984058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的评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的评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的评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的评述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至40年代末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即不少学者在继承发扬传统史学方法,注重传世文献的考据,辨析制度条文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借助近代西方的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对中国财政史(包括古代财政史)做出一些不同于汉书食货志、通典、文献通考等传统典志的编纂、阐释和评论,撰写了一些通史体裁或断代体裁的财政史论着,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20年)、徐式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上海世界书局,1

2、930年)、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十册(无锡大公图书馆,1936年)、鞠清远唐代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刘不同中国财政史(大东书局,1948年)等。同时,专题研究和理财人物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田赋史。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出于财政体制改革以及战时经济的需要,进行田赋整理、田赋征实和其他财政制度的变革,因此有些学者本着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的意图,对长期成为古代财政收入支柱的田赋制度予以较多关注,如万国鼎中国田赋史(正中书局,1933年)、刘道元两宋田赋制度(上海大学文学院,1933年)、徐士圭中国田赋史略(商务印书馆,1935年)、陈

3、登原中国田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尽管内容有详略,识见有深浅,均属有一定影响的专着。程滨遗等编纂的田赋会要第二篇田赋史上册和马大英等编纂的田赋会要第三篇田赋史下册(正中书局,1934年),是一套按编纂者的观点“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着作,上自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国初,“就历代田赋沿革,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其诸赋役设施,凡与田赋有关者亦触类引及,以求明备”(弁言)。层面较多,视角亦广,观点平实,在当时堪称详悉。不过,此期从事财政史研究的学者尚少,专题研究以汉、唐、宋、明等朝代为主,选题较狭小,征引资料多据习见的传世文献。特别是由

4、于缺乏断代史研究和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刊行的中国财政通史着作大多还谈不上能对古代财政史作整体性研究和规律性探讨。 不过,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此期有些论着无论选题或是阐述都颇具开拓性。例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是20世纪第一部简明的中国财政通史,其开创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绪论中作者就“中国财政史之研究法”作了论述,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各有长短,应采用“综较概括,存其所有,审其所详”的研究方法,并提出研究财政史应注意经济史、政治史、法制史和学术史等几个重要方面。二是对中国财政史的分期和内容编排作了探索。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就财政制度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所作的理论分析颇有特色。他在导言指

5、出:“财政制度与国民经济状况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财政是国家取之于人民的一种手段,人民的经济状况在何种程度,则国家财政的来源即注重何方面。倘若国民的经济状况变了,国家的财政政策也必随之而变。中国从古到今,国家财政政策约有四大变,而其变化都是随着国民经济状况之变化而变化的。”在内容编排上,该书分27章,所论以赋税制度为主,旁及财政起源、货币、会计制度、财政职官等,但内容均简略。从胡、常二书可以看出,到30年代,中国学者通过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初步形成研究中国财政史的新思路和学术体系。 此期断代财政史研究,以鞠清远和梁方仲的成就最突出。鞠清远唐代财政史虽然只有11万字,却是断代体裁财政史的

6、开山之作,重点在于分类叙述财政收入(如赋税、专卖、官业收入、商税、特种收支等)、财务行政二方面。书中对收入项目的归类比较科学,对财务行政的论述内容较丰富,但对财政支出基本上未予置论,是明显缺陷。梁方仲以明代田赋的征收解运制度以及一条鞭法改革为研究重点,发表多篇论文,资料丰富,分析细致深入,学术影响久远。 第二阶段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 总体上看,此期中国大陆对古代财政史的研究进展相当缓慢,具有新水平的财政史专着几无新作,专题研究除赋役制度史一枝独秀(从广义上说,赋役制度属于财政收入范畴,但当时的成果多数不注意从财政角度去论述赋役制度)之外,亦鲜有新篇。陈寅恪隋唐制度

7、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1957年)之财政篇是少有的杰作。该篇“主旨唯在阐述继南北朝正统之唐代,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易言之,即南朝化,前时西北一隅之地方制度转变为中央政府之制度,易言之,即河西地方化二事”。分别以江南租米回造纳布及关中和籴二例作具体论证,指出转变的枢纽在于武则天和玄宗两朝政局的变化。该文对于深入研究古代财政制度的传承演变具有方法上的示范意义。同时,李剑农的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9年)和宋元明清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9年)用不少篇幅论述赋役制度、土地制度等与财政关系密切的内容,对古代财政史研究也颇有助益。相

8、比之下,台湾学者对宋代、清代的财政史研究较有进展。 古代财政史在中国大陆学术界长期遭到冷落,在“”爆发之前当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第一,受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史学界一直偏重于研究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和,自然对古代财政除赋役以外的问题鲜加注意。第二,经济学界对财政学研究不太重视,更不待说是古代财政史研究了,因此,在高等院校的经济学专业中,古代财政史教学基本上被放弃,以致研究工作缺乏来自教学需求的动力。中国古代财政史难点甚多,如历代财政税制体系的演变头绪纷繁,田赋、漕运、盐课等制度内容和实施情况错综复杂,既缺乏从事艰苦扎实的基础性研究所必须的人力物力投入,成果产出自然稀少。至于“”十年间学术研究的

9、停滞,更不待细说。 第三阶段为1978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这是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空前繁荣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阶段。其成绩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高等财政院校的中国财政史教学和科研活动一度相当活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少高等财经院校在学科发展、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相继开设了中国财政史课程。为适应教学需要,一批中国财政史教材和资料书应运而生,先后有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教研室编写的中国财政简史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8年)、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中国财政思想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0、1987年)、孙翊刚主编简明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等。其中,周伯棣中国财政史尽管定稿较早,仍是一部资料比较丰富且有己见的专着。其绪论谈财政的本质、财政史的研究范围、中国财政史分期等问题。正文分四编,前三编为古代部分。各章结构为概说、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务行政四个部分,作者自称该书体例是“划期分段,分门别类”。其余论对中国财 政史上的若干问题作综合叙述,阐述作者对中国财政史全貌与特色的见解。 二,资料的整理与出版有较大进展。为配合高等院校中国财政史课程的教学,各院校或出版社组织编选了一些参考资料。例如,中国财政金融年表三册(上中册取自吴兆莘遗稿,洪文金补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1987年;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