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391525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运动系统定位诊断,锥体系病变的定位诊断锥体外系病变的定位诊断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主要内容,第一节 锥体系病变的 定位诊断,随意运动运动皮层及锥体束 - -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外系- - -下运动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肌肉 不随意运动 (脑神经核及脊髓前角细胞)小脑 - - - ,一、运动系统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运动前区、旁中央小叶等处及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 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细胞及周围神经 皮质延髓束脑神经运动核 大脑运动皮质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细胞,二、锥体束传导路,1、中央前回:倒立的人字形(下肢、上肢、口、面)2、内囊区:内囊膝部为皮质延

2、髓束,内囊后肢前2/3为皮质脊髓髓束3、大脑脚:中3/5区为锥体束4、颈髓:从内到外:头下肢,三、锥体束纤维在中枢神经中各部位的排列,四、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比较,五、锥体系病变的定位诊断,(一)锥体束病变的定位诊断1、皮质型:单肢瘫2、皮质下型(放射冠):对侧不完全性偏瘫,可伴对侧 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3、内囊型:对侧完全性偏瘫,可伴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对侧同向性偏盲(三偏综合征) 、失语(优势半球)、构音障碍4、脑干型: 半侧病变:病侧脑神经瘫痪,对侧中枢性偏瘫 双侧病变:病损区脑神经瘫痪,四肢中枢性瘫痪及病损以下感觉障碍,5、脊髓型: 半侧病变(Brown-Sequard综合

3、征): 病变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中枢性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横贯性病变:病变以下感觉障碍、瘫痪(中枢性或周围性)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定位诊断1、前角细胞病变:节段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低、肌萎缩、腱反射减低,可有肌纤维震颤,无感觉障碍。2、前根病变:节段性、迟缓性瘫痪,常有肌纤维震颤。3、周围神经病变:迟缓性瘫痪,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与周围神经的支配区相一致。,第二节 锥体外系病变的 定位诊断,锥体外系:锥体束以外的所有运动纤维的通路的总称。包括:锥体外皮质、有关核团、传导束。主要功能是调节姿势、肌张力及肌肉运动的协调。 1、锥体外皮质:又称运动前区。除锥体皮质(即

4、第四区)外。凡能引起躯体运动的皮质均属锥体外皮质,主要是第6区和8区。,一、锥体外系的解剖生理,2、基底神经节:纹状体苍白球系、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主要是纹状体苍白球系。,纹状体苍白球系,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旧纹状体):,对骨骼肌的肌紧张具有抑制作用,壳核,新纹状体:,维持骨骼肌肉的紧张性,各肌群之间的运动协调,二、与锥体外系活动有关的径路,1、锥体外系与大脑皮质的联系(1)皮质与纹状体纤维: 皮质 尾状核 (2)皮质桥脑小脑束:额桥束、颞桥束、顶桥束、枕桥束 桥脑核 小脑(3)皮质丘脑束:皮质 丘脑(4)皮质黑质束,2、通过脊髓的主要锥体外系束,(1) 红核脊髓束 交叉 交叉,小脑齿状

5、核,红核,脊髓前角细胞(红核脊髓束与同侧的小脑功能有关),经小脑上脚,(2) 网状脊髓束桥脑上部的网状结构,脊髓前角细胞,同侧,(3)前庭脊髓束,前庭外侧核,脊髓前角细胞(与姿势协调有关),同侧,(4)四叠体脊髓束(又称顶盖脊髓束),视网膜、枕叶皮质,听神经,上丘,下丘,交叉,脊髓前角细胞,3、锥体外系的环路,(1)皮质 尾状核 苍白球 丘脑 皮质 (2)皮质 桥脑 齿状核 红核 丘脑 皮质 (3)皮质 黑质 苍白球 丘脑 皮质,三、锥体外系的特点,1、其纤维下行途中不经过延髓锥体。2、其作用不直接抵达下运动神经元,经过一系列神经元转换。3、不能引起肌肉的随意运动,而影响肌肉活动的协调及准确性

6、。,四、锥体外系病变的症状:肌张力改变和不自主运动,1、肌张力增强运动减少综合征(苍白球、黑质损害时)(1)肌张力: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2)运动:减少或少动症(3)姿势与表情:呈屈曲状态,面具脸,情感易激动(4)步态:慌张步态(5)言语:声音低哑,单调,构音困难(6)震颤:呈静止性震颤,多发生于手、足及头部。震颤频率为610次/秒,随意运动时减弱或消失,睡眠中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2、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主要尾状核、壳核损害时)(1)舞蹈症:为头面部及肢体迅速的、粗大的、无目的的、不规律的、不自主运动。常伴肌张力低,腱反射弱,随意运动时加重,反之减轻,睡眠消失。多见于风湿性舞蹈病、亨

7、廷顿舞蹈病。(2)手足徐动症:多见于肢体远端,为缓慢的手指与足趾的屈伸与分散的运动,蚯蚓样运动,见于尾状核壳核病变。(3)扭转痉挛:肢体或躯干以肢体长轴为中心的徐缓的扭屈转动,其特点为躯干肌、颈项及四肢肌(近端为主)呈有力的收缩,产生各种扭曲状态,本症可单独出现或合并手足徐动症。,(4)肌阵挛:为一块肌肉或一组肌肉的突然而迅速的阵挛收缩,间隙性发作,不产生肢体运动,见于症状对侧的延髓橄榄核与中脑红核病变,以及症状同侧的小脑齿状核病变。(5)偏身投掷运动:呈大幅度的跳跃样运动,限于肢体的一侧,以躯干及肢体近端为主,见于丘脑底核病变。(6)痉挛性斜颈:由于颈部肌肉的阵挛性或强直性收缩造成的一种头部

8、旋转性姿势。,五、基底节病变的部位与产生的运动障碍,1、锥体外系及前庭小脑对肌肉运动的生理机能额叶皮层:抑制对侧肢体的肌张力顶叶皮层:增强对侧肢体的肌张力苍白球与纹状体:抑制肌张力顶盖网状结构:易化和抑制肌张力红核:抑制肌张力,特别是抑制抗重力肌(伸肌)黑质:抑制重力肌(屈肌)前庭:外侧核增加抗重力肌的肌张力 内侧核抑制抗重力肌的肌张力小脑:调节肌张力,病变的部位壳核尾状核苍白球内侧苍白球外侧黑质丘脑底核红核、红核齿状核束红核、红核脊髓束,运动障碍舞蹈病、手足徐动舞蹈无动症、肌强直表情运动消失运动消失、肌强直偏身投掷症意向性震颤运动消失、伸性强直,2、锥体外系症状与病变部位,六、锥体外系与锥体

9、束损害的鉴别诊断,表现肌张力增高的特征肌张力增高的分布不随意运动瘫痪腱反射病理征,锥体束痉挛性(折刀样)上肢为屈肌,下肢为伸肌无有亢进阳性,锥体外系齿轮样或铅管样四肢、躯干的全部屈肌和伸肌有无或轻度正常或轻度亢进阴性,第三节 小脑病变的 定位诊断,小脑,蚓部,上蚓,下蚓,稳定身体重心,维持平衡,半球,皮质: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颗粒层 调节肢体共济运动,髓质:齿状核、栓状核、球核、顶核,小脑脚,结合臂:上脚脑桥臂:中脚绳状体:下脚,一、小脑的解剖生理1、小脑的组成:,2、小脑的纤维联系: 联络纤维:同侧半球各部分间 连合纤维:两侧小脑半球间 投射纤维:经小脑脚传入或传出3、小脑的功能: 反射性

10、的维持肌张力、姿势的平衡和运动的共济与协调,4、功能定位 (1)古小脑(绒球小结叶):维持身体平衡 (通过前庭神经核)(2)旧小脑(蚓部的锥体、悬雍垂和前叶的顶 部):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通过脊髓)(3)新小脑(小脑半球):协调随意运动(通过大脑半球),二、小脑病变的症状,(一)特点: 功能障碍表现在损害的同侧,运动时发生和加重 蚓部损害:躯体平衡障碍, 半球损害:肢体共济失调 急性病损症状较慢性病损显著(二)常见的小脑病变临床表现 1、小脑性步态(蹒跚步态) 2、协调运动障碍:闭目难立征 3、共济运动失调:指鼻试验、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 4、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 5、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弱、钟摆样反射、反击试验(+) 6、言语障碍:暴发式或吟诗样语言,三、运动失调的鉴别诊断,病变部位眩晕眼震言语障碍深感觉障碍腱反射钟摆样反射闭目难立征伴随症状,感觉性末梢神经、神经根、后索、丘脑、顶叶无无无有减弱或消失无有常有其他感觉障碍,小脑性小脑、脑干(与小脑联络通路)轻轻有无减弱有无常有肢体共济失调,前庭性前庭及其神经核明显明显无无正常无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