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因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养成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提倡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典型案例构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并运用于教学实际,效果明显。 在学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课本案例,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进行如下的教学程序设计: 1. 展示案例 展示“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荒漠化的景观图。作为案例的功能,能
2、渲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这样,能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起到培养学生意识问题、发现问题能力的作用。 2.设置疑问 根据上面的案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什么叫做荒漠化?荒漠化的景象和荒漠化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 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请为荒漠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 设置疑问是对案例进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以使学生在接受案例的过程中高效地提取出最有用的信息,尽快架构起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问题设置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看,使学生在案例中从概念里感知地理问题、从地理事象发
3、现地理问题,探究地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组织小组讨论 每个学生利用“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西北地区主要沙地和沙漠分布”图等资料,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内容。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中的问题,分析、推导,从中发现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地理现象、特征与成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他人的成果及体会合作的作用。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4. 分析总结 学生和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使知识结构调整和完善,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总结出案例本身所蕴含的地理原理,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现象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复习。 通过对“问题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实践,以案例为中心,经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作者电话:13897501016;信箱:)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