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立”“分享”,能表述预习目的 对于“预习”,我们的认识基本一致:是有好处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且事实上,当下的语文教学,预习越来越受重视,关于“预习”的研究也渐渐兴盛。但,预习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看似很好回答的问题,在笔者调查了本校众多老师和学生之后,却呈现出了它复杂的一面谁的表达更准确?笔者组织学校老师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认为:“独立”“分享”,能表述预习目的。 一、“独立”“分享”在课程改革中 一种学习理念的地位如何,可在国家教学纲领性文件中得到确认,语文课程标准就是一个国家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很多关键词我们应是记忆犹新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开放的视野、终身发展
2、、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独特体验、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需求、好奇心、求知欲、自主这些关键词,正是对“独立”“分享”的绝好诠释,更雄辩地证明了这两个词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行为,自然也应体现这样的精神和理念,追求这样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二、“独立”“分享”蕴含在预习本身 上述对预习目的的认识,还不够,让我们再从预习活动本身来研究。 1.什么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预习”:学生事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语出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心十一:“乐华的小小的书柜里有着辞源,他预习功课时常常请教它。”)从解释中我们看到,“预习”强调“自学”,“自学”的
3、施动者是“学生”,“自学”的对象是将要讲授的功课。在语文学习中,“预习”的意思也可以这样阐述:学生就即将要学习的课文事先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独立学习的好处是什么?即在没有与他人碰撞和互相影响的情况下,对课文形成自己的“前认识”,它是带着自我生命气息的,是“自立”劳动的收获,并启动了自我对课文和即将到来的课堂的敞开。因此,真正的预习,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2.预习希望的后续表现是什么?但,须要说明的是,当“前认识”没有发挥作用时,它还不能被称为“知识”,只有当它发挥作用(或交流、或运用于实践)时,才能被称为“知识”。而且,独立性也不能代表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人格。只有当预习被置于课堂
4、的“学习场”中“接受判断”(孩子语),有了相应的后续表现,显现了应有的预习效果,预习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独立性”。 让我们继续探究。当学生对课文有了蕴含自我生命气息的“前知识”时,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当然是表现。表现什么?从表层行为讲,就是分享。将自己获得“前知识”与同学老师和分享,在分享中运用和碰撞,在运用和碰撞中或强化“前知识”或获得新的经验,从而真正感觉到自己拥有了“知识”;从潜层意识讲,当孩子们有分享的自觉和行为时,他便感能觉到自我的存在,当他因为分享而获得新的经验(新知)时,他更能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感受到一种自身完整性的满足。毋庸置疑,以上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学习个体所应追求的。 由此看
5、来,当学生的预习行为开始启动,其本身就已经蕴含着这样的目的:独立、分享。或者说,“独立”“分享”就是预习的目的。 3.“独立”“分享”的预习目的,也应是教师的追求。从学生预习目的论走出来的“独立”“分享”论,使预习从教师意志的控制中摆脱出来,但又对教师及其教学提出了要求:预习是需要的,而且因为学生的“独立性”欠缺,使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预习或者给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预习并不是让教学更省力节时,而可能因为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和“分享”行为,使教学更具挑战性,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预习不是被动的教学相长,而需要教师更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从而应对学生的“独立”和“分享”效应;预习不仅仅是实现效果均衡
6、,更需要承认和追求每一个“独立”的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最终,预习能力的培养肯定不能理解为“条规要求”,更应是教师应尽的义务。我们可以预想,“独立”“分享”的预习目的一定会直接促进课堂的敞开式前进,最终形成理想的有效课堂。因而,“独立”“分享”预习目的的理念,教师不但要接受,而且也应自觉地跟学生一样地追求。这可从课例中得到验证: 课例:莫泊桑拜师(苏教版第十二册) 预习方案: 读熟课文,学会“简陋”“吆喝”“烙印”“咖啡”。查字典理解“简陋”“吆喝”“烙印”; 思考:莫泊桑的写作能力是怎样一步步提高的,你能用一段话说说吗? 仔细读福楼拜对莫泊桑三次说的话,思考,哪些话给你启发很大?在句子后面加上
7、批注; 比较福楼拜第二次举的例子和第二次举的例子,在要求上有什么样的不同? 课文中除了对话外,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好? 自学完课文,你觉得福楼拜有哪些性格特点? 有条件的同学查查两位大作家的资料,并准备在课堂上介绍,并尽量谈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对本篇课文的预习,你还学到了什么? 以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预习方案,我们确实看到了课堂无法确定的走向和空间,这对教师和课堂的挑战可想而知。 三、基于预习方案的课堂简述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无法确定的走向和空间,这些对教师和课堂的挑战,课堂呈现出了精彩和富有生命气息的局面:“独立”“分享”的局面。由于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对莫泊桑写作能力是怎样一步步提高的,首先
8、就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莫泊桑先是知道了观察,然后学会了观察,最后学会了从观察中发现;有的则认为,莫泊桑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仅仅学会了观察或者发现,而是积累素材能力的提高。一开始不懂得怎样积累素材,后来懂得了积累素材,再后来懂得了揣摩素材、发现素材的特点。在对福楼拜是否是一个坦诚直率的人的解读方面,孩子们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孩子提出,如果福楼拜真是一个坦诚直率、毫无保留的人的话,那么一开始就应该告诉莫泊桑该怎样观察,如何积累素材,这样加上莫泊桑的认真勤奋,他会提高得更快!对于预习题,孩子们则表现和享受了分享的快乐,他们用事实告诉我们:要无限地相信他们的潜力,他们搜集的资料,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永远都能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也许有些还显得幼稚,但确确实实都散发着他们个性生命的气息,令我们震撼。这种“独立”“分享”的局面,不应是我们教师的追求么?预习“独立”“分享”的目的,不应是教师所追求的么? 这样一来,我们确乎不能将预习简单地看作是一种课堂学习的准备,它跟任何学习活动一样,是生命的活动,只是更加体现了对生命本身就需要的“独立”“分享”的追求,因而,它绝不应该因为课堂学习的结束而终止,相反,这种“独立”“分享”,不但要穿越整个课堂,更应走向课外,乃至孩子们的整个学习和生命历程。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