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例小儿复套型肠套叠的诊治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复套型肠套叠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复套型肠套叠患儿经空气灌肠及手术的诊治情况。结果:28例病例均获治愈。结论:小儿复套型肠套叠病情重,但多可复位。 关键词 肠套叠,复套型;诊断;治疗;空气灌肠 中图分类号R57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159-01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近6年来,我院儿外科共收治小儿肠套叠286例,其中28例为复套型肠套叠(简称复套叠)。现将28例复套叠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 1临床资料 本组复套型肠套叠均为回回结型。患儿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3个
2、月3岁,其中,35个月3例,612个月19例,13岁6例。 症状与体征:阵发性哭闹26例(92.9%),平均间隔8 min;呕吐28例(100%);血便25例(89.3%),鲜血便及大量血便17例,果酱样便8例,最早出现血便时间2.5 h,平均出现血便时间7 h,24 h内出现血便22例;腹部包块28例(100%),位于右上腹16例,中上腹8例,左上腹2例,脐周2例,包块较大且较硬者24例。分叶状23例。发病最长时间26 h,最短3 h。28例中有1例就诊时有腹膜炎体征,X-ray下套头粗大或分叶状28例(100%),有腹膜炎体征之病例行诊断性空气灌肠。 治疗方法:本组28例中1例直接行手术治
3、疗,有27例采用空气灌肠复位,复位不成功者转行手术治疗,手术共8例(包括腹膜炎体征1例),其中回肠末段及右半结肠切除5例。 2结果 本组27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20例(74.1%),手术治疗共8例,回肠末段及右半结肠切除5例,其中1例发生切口感染。本组均痊愈出院。 3讨论 复套叠的诊断是比较困难的,我们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和X-ray影像来区别于单纯套叠,并且经手术证实,制定出复套叠的诊断要点:阵发性哭闹时间间隔比较短,本组平均8 min。哭闹呕吐后很快出现血便,血便量大且颜色新鲜。本组平均出现血便时间7 h,而一般套叠则在病后812 h出现血便。腹部包块较大、较硬或呈分叶状。X-ray下空气灌
4、肠套头粗大,呈分叶状,本组为100%。并且在复位过程中出现2次不同杯口状阴影(结肠内大杯口状阴影消失,套头通过回盲瓣后可见到回肠内套头,小而光滑,与回肠口径一致)。 复套叠的治疗以往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空气灌肠治疗报道很少。本组采用空气灌肠治疗复套叠效果良好,成功率达74.1%。 复位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常规肌注冬非合剂(1 mg/kg)和阿托品(0.01 mg/kg)。安静后经肛门插入foleys管,并给气囊注气3040 ml(根据患儿大小),接空气灌肠机,以50 mmHg压力试灌,透视下套头出现后,首先分析套头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然后根据套头回缩的速度调整压力,但最高不得超过100 mmHg
5、。套头回缩缓慢或停止于回盲部时,先排出部分气体进行减压,然后进行手法按摩数分钟,再加压注气观察,直到套头通过回盲瓣,出现与小肠口径一致的杯口影,继续加压注气,但要适当降低压力,小肠套头多迅速回缩并复位。全过程中,以套头通过回盲部最为困难,是复位的重点,小肠套头随着继续注气,一般会很快复位。 复位适应证和手术适应证:根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复位适应证为发病在48 h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腹胀,无腹膜刺激征及休克者;血便出现不超过24 h。复位适应证主要应根据病儿的全身和局部情况,病程长短与复位率高低不是主要根据。手术适应证为病程长,血便时间长,出现腹膜刺激症及休克者;3个月以内小儿,一般状态差者
6、;复位过程中出现回盲瓣嵌顿严重,压力达高值,空气灌肠及手法复位达30 min未成功者。手术采取手法使套叠复位,如肠管无生机行I期肠切除肠吻合术。 小结:复套叠临床症状与体征较单纯肠套叠发病急,病情重,体征明显;复套叠在很好地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是可以治愈的。 参考文献 1陈焕伟,杨吉.小儿肠套叠29例误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1996,12(5):335. 2王果.小儿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23-224. 3王慧贞,李明风,王芳,等.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腺病毒感染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8,18(9):156. 4Deitch EA, Bridges WM, Ma JW, Obstrned, intestine as a reservoir for sysfeindges infectionJ. J Surg(Am),1990,159:384. 5曹华.小儿急性肠套叠65例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6):120. (收稿日期:2008-05-13)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