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教定义与宗教层面,林季杉,第一部分:宗教定义,什么是宗教?宗教与迷信有什么区别?,探讨宗教定义对宗教学研究之重要性,宗教是宗教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这门学科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 “宗教”一词是宗教学的基本概念,此概念旨在界说“宗教是什么”。,探讨宗教定义对宗教学研究之重要性,这个基础概念暨基本问题之所以关乎研究全局,就是因为它关涉“广义上的方法论观念”,即从学术视野、问题意识、探讨角度一直关系到理论思路及其目标等等。正因如此,在百余年的宗教学史上,这个基本概念暨基本问题历来就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制高点,以至我们可以说,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浓缩着宗教学方法论与观念史的发展线索,一部宗教学术史
2、就是一个不断更新宗教概念的探索过程。,宗教心理学家柳巴(James H. Leuba)对宗教定义所做的梳理工作了。他在宗教心理学研究(1912)的“附录”里,汇总了当时较有影响的宗教定义,其数目多达50多个。另一个常用的例证来自柳巴的同行布朗(L. B. Brown),他所著的宗教信念心理学(1987)用了上百页的篇幅来分析宗教定 义问题。,早在1963年出版的一本专著里威尔弗雷史密斯(Wilfred C. Smith,19162000)的名著The Meaning and End of Religion:A New Approach to the Religious Traditions o
3、f Mankind就用翔实的资料用词源学考释了宗教一词的单数和复数形式,以及形容词与名词形式,以及那些我们常用于指称诸多个别的宗教传统的名词,像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他论证道,所有这些名词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对任何名副其实的理解来说都是不充分的。,宗教学家们对宗教定义的进路,一、宗教学奠基人对宗教的定义 宗教学是什么呢?其首倡者缪勒的回答可概括为一句话:“只知其一,一无所知”(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显然,“宗教”一词在缪勒的原话里是作为一个类概念来使用的,其外延涵盖世界上所有的宗教现象。 他认为宗教学“应当对人类所有的宗教,至少对人类最重要的宗教进行不偏
4、不倚、真正科学的比较” 。所以,宗教学起初又名为“比较宗教研究”(Comparative Religion),而通过比较研究来揭示宗教的本质、地位和功能等,也就成了宗教学界的治学理念。,二、宗教人类学家对宗教的定义,提出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论的”泰勒简明地将“相信精神性的存在物”“”(the belief inSpiritual Beings)作为一种最起码的宗教定义。,三、宗教社会学开创者对宗教的定义,“宗教社会学”一词最早出自杜尔凯姆(EmileDurkheim, 18581917,又译涂尔干)的笔下。顾名思义,这个跨学科的或交叉性的理论分支就是力图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宗教现象。一种
5、宗教就是一个具有统一性的体系,它把神圣事物相关的信念和实践统一起来了,这里说神圣事物是被划分出来的、赋予禁忌性的,而信念与实践则使所有的信奉者团结起来,形成了一个可称为教派(a Church)的道德团体。,四、宗教心理学开创者的宗教定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的宗教经验种种可被列为宗教心理学的开山之作。这部名著极富创意地探讨了“信仰者个体的神秘经验”。詹姆斯指出,大多数宗教哲学论著一开头都试图确切地规定“宗教的本质”,这实际上是“绝对论”或“独断论”在作怪,把研究对象处理得过于简单了。他认为“宗教”一词并不意味着任何单一的要素或本质,而毋宁说是一个集合名称(a
6、collective name)。,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宗教经验种种,第一讲宗教与神经学 第二讲主题界学 第三讲不可见的实在 第四讲、第五讲健全心态的宗教经验 第六讲、第七讲病态的灵魂 第八讲自我分裂与统合 第九讲皈依 第十讲皈依(结论) 第十一讲、第十二讲、第十三讲圣徒性的特质 第十四讲、第十五讲圣徒性的价值 第十六
7、讲、第十七讲神秘主义 第十八讲宗教哲学 第十九讲宗教经验的其他特征 第二十讲结论,We are the lost,宗教心理学开创者的宗教定义,詹姆斯的宗教心理研究的着力点“个人性的宗教” 为什么要着重探讨“个人性的宗教”呢?詹姆斯指出,宗教领域可大体划分为两个分支,“制度性的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和“个人性的宗教”(personal religion)。前者注重的是神性,主要表现为神学、教会和仪式等;而后者最关心的是人性,像良心、美德和人的不完善性等。二者相比,“个人性的宗教”显然更重要也更根本,因为它是 先于“制度性的宗教”而出现的。各大宗教及其宗派的创始人们
8、,最初无一不是通过他们各自与“神圣者”(the divine)的交往而获得经验和力量的。,詹姆斯的宗教定义,宗教对我们所意味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在孤独中的情感、行为和经验,按他们的领悟,是他们自身处于和神圣者的关系,此一神圣者可能是他们所专注的任何事物。,宗教天才人物,所谓宗教天才人物,也象其他领域如艺术、科学等天才人物一样。他们在神经类型和心理素质方面,大多表现得超常。如极度敏感和聪颖,在常人司空见惯事物那里,他们则另具慧眼,能作出新发现。这种新发现,或者是事物新特性,或者是唤起通灵的意识等等。他们的精神总处于躁动不安或心态矛盾之中,甚至显现为有些偏执和狂热的病态。因此,天才人物常常被误解为神
9、经质或神经病。其中,宗教天才被误解者尤甚。在反对宗教的人士那里,在对这些超常的宗教天才解释时,或者把他们不加区别地划归精神病,进而认为宗教为荒诞不经,或者借以讽刺宗教,以至于认为青年的宗教热情是青春期反应。等等。,“看不见的实在”,所谓“看不见的实在”,就是神秘感通神的实在。在詹氏所引的一位牧师手稿里,这种实在被描述为:当他在夜间登上山顶处,忽然感到上帝临现。他说这时“我没有寻找他,却觉得自己的精神与他的完全融合为一,对周围事物的日常感觉变得暗淡无光。此时此刻剩下的只有难于言表的喜悦与欢乐”,“两者之间如果有什么不同,我倒觉得自己的存在并没有他那么实在”。对于这种描述,牧师还作了这样解释:“我
10、觉得,我的叙述非但不能清楚地传达它,反而用语言遮掩了它。”在这里,神的突然临现,日常事物没感觉了,只有难于言表的喜乐,感受神远比自己实在,这种与神感通的经验实在,不是很神秘吗?,“健全心态的宗教”与“病态的心灵”,所谓“健全心态的宗教”与“病态的心灵”,显示出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不同的两种人。他们在走向与神感通时所选择的道路也必然不同。詹氏把乐天派与神感通所走的道路,称作“一次生”。就是说,这种人在突出乐天一面时,把负面的东西都忽略不计了,从而直接走进与神感通而使自己获得新生。与此不同,“病态心灵”则是精神忧郁型,生来就有无尽痛苦缠身。这种人在走向与神感通时,不能直接切入,而要经过痛苦磨难的“炼
11、狱”阶段,才能间接与神感通。对此,詹氏称其为“二次生”。在比较这两种与神感通获得新生时,詹氏认为,虽然都得到新生,但深刻程度不同,经过“炼狱”的“二次生”要比“一次生”深刻得多。,宗教经验种种语录,对大多数人而言,上帝存在则会发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 “不死”上帝是否存在,其关键在于上帝存在的实效与可感性宗教是以个体人格的方式进行的,而科学排斥个体的观点,忽视世界丰富多彩灵性的一面。祈祷的本质是一种与上帝的共通,五、反本质性的宗教定义,史密斯的宗教的意义与终结,现已成为宗教学的经典著作。他在这部名著里史论结合,全面论证了“抛弃宗教概念的理由”。因而,我们可以还原他的思路,即从“历史考察”和“理论分
12、析”两个角度来概述他的论点。,对宗教的本质性定义,举例,宗教可定义为一种信念与实践的体系,是某个群体用来与人类生活中的那些终极问题相拼搏的。此种体系所表达的就是人们对如下行经的抗拒:恐惧死亡,畏惧挫折,恶意割裂人际交往。一种宗教就是:(a)一个象征体系,其作用在于(b)在人们当中营造出强有力的、普及的和持久的情绪与动机,其方式在于(c)系统阐述关于整个存在秩序的诸多观念,并且(d)赋予这些观念以实在性,此种氛围致使(e)前述意义上的情绪和动机看似是唯一真实的。(当今著名的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 Geertz,1926),宗教学萌发于欧洲理论界。所以,一般认为“宗教”一词源于拉丁词“r
13、eligo”。可史密斯并不满足于像大多数学者那样单纯地解说词源,而是着眼于西方观念史来考释“宗教”一词的演变过程。用大量证据表明:“religo”起初并不意指“宗教”,诸如“一种宗教”(a religion)、“多种宗教”(religions)和“宗教”(religion),以及各种宗教传统的现有名称(基督教、印度教、佛教等),统统是17世纪以来西方观念的产物。“宗教”术语的现行用法主要有四种:(a)意指“个人的虔诚”(a personalpiety);(b)指称“一种理念体系”(an ideal system);(c )指称“一种经验现象”( an empiricalphenomenon);
14、 (d)表示“一般意义上的宗教”(religion in general)。,我认为,“宗教”这个术语是含混的、不必要的,并带有歪曲性的,其含混性和不必要性尤为反映在第一种和第四种含义上,其歪曲性则体现于第二种和第三种含义。我现已确信,无论就下述哪一方面而言,我们想用(某种)宗教这个术语来加以概念化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即一方面个人的信仰是有生命力的,另一方面(与前者是完全分开的),对于整个历史上和世界上的其他传统的理解即使是学术水平上的理解,也是进步的。,老史密斯在这里重新提起了一个理论难题,即“没有亲身经验就不可能理解某种宗教”。在信徒看来,局外人或许能熟知某种宗教体系,却可能完全错失其主
15、旨要义;局外人或许可把握其所有的“外在事实”,却可能并未触及其“核心内容”。问题就在于,对作为局外人的观察者来说,“了解了一种宗教”并不就是“了解了其参与者的宗教生活”。老史密斯强调,宗教生活就是“一种生活”,而“诸种具体化的宗教概念”,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则不仅曲解了宗教生活的本性,而且忽视了其中最有影响的因素,即宗教生活与其“超验对象”的关系。,宗教史学的百年历程更能说明这一点。从19世纪开始,思想家们一直追寻“基督教的本质”、“印度教的本质”乃至“宗教的本质”,而过去一百年所积累的宗教史知识却反倒使诸如此类的“本质”越来越难以捉摸了。这是因为所谓的“本质”是没有历史,也不变化的
16、;而所谓的这种或那种“宗教”在历史上却是变化不已的。,老史密斯主张,我们应该用“一种全面的历史观点”(in some sort of tot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来观察人类宗教生活的发展过程。他用一种历史观点来“抛弃宗教概念”的。当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希克(John Hick,1922)认为,老史密斯破除“宗教概念”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研究者更易于认识到,各种宗教传统的历史特征是不断变化的、多种多样的。,但除此之外,老史密斯还可促使我们在宗教概念问题上展开多方面的理论探讨,像如何沟通“传统的宗教概念”与“现代的宗教概念”,能否融合“东方的宗教概念”与“西方的宗教概念
17、”,怎么兼顾“内部的宗教概念”与“外部的宗教概念”,等等。史密斯的“反本质论”的确是有重要学术贡献的,它所贡献的是宗教概念上的重重难题和理论挑战。,所有的宗教都有同样的本质吗?,考察诸多宗教传统时,像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切莫忘记它们的多样性或多元化。以基督教为例,尽管我们用“一个标签”来指这种宗教传统,可事实上,基督教是形形色色的,只要列举其部分宗派便可印证这一点,六、晚近的理论对宗教定义的尝试,当代著名的比较宗教史家、宗教现象学家斯马特(Ninian Smart,19272001)所作的尝试堪称典范。尽管宗教现象如此多样复杂,但仍有可能从中发现“某种结构或模式”,以帮助我们思考“宗教的
18、本质”。那么,何以发现此种结构或模式呢?斯马特尝试的方法就是考察诸种宗教所共有的“维度或层面”,其结果是概括出了如下七个层面,第二部分:宗教的七个层面,宗教的七个“维度或层面” (斯马特),一、宗教的实践与仪式层面。各种宗教传统都坚持某些实践活动,例如常规性的崇拜、布道和祈祷等,此类活动一般被称为“仪式”。,宗教的实践与礼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戒,天主教,五功,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十善,东正教,新 教,七件圣事,主日礼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瞋恚、不邪见,洗礼、坚振、告解、弥撒、终傅、神品、婚配,读经、讲道、唱诗、祈祷、会餐、圣礼
19、晚餐,念功、礼功、课功、朝功、斋功,二、宗教的体验与情感层面,。纵览宗教史可见,经验和情感对于宗教传统的形成与发展非常重要,像佛陀的觉悟、保罗的皈依、穆罕默德的幻象等,都是原创性的宗教事件。经验与情感可比作“其他宗教层面的生命食粮”,没有情感的仪式是冷漠的,缺乏敬畏的教义是生硬的,不能感人的神话是苍白无力的。,三、宗教的叙事与神话层面。,各种宗教都流传着“有生命力的故事”,其主题和题材非常广泛,像世界的始终、先知或圣徒、扬善与惩恶等等。这类故事常被称为“神话”。它们或许并不源于历史,历史学家往往怀疑其部分内容的真实性;但它们在信仰者看来就是“历史”,而宗教学者则认为,与其历史性相比,更重要的是
20、它们的意义与功能,譬如最早的传说与宗教经典的形成,各种宗教故事与现有的仪式、经验和情感的密切联系等。,1.创世神话,2、英雄神话,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山海经大黄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四、教义与哲学层面,。这
21、个层面可支持并强化前一层面。例如,在基督教传统中,关于耶稣的故事和相关的仪式,导致了“道成肉身”、“三位一体”等教义及其哲学论证的形成;而在佛教那里,教义与哲学思想从一开始就相当重要。总的来看,教义与哲学在各大宗教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有的宗教学家将宗教的这一层面概括为宗教观念。,五、伦理与律法层面,如犹太教的“十诫”,伊斯兰教的“教法”,基督教的“博爱”等,都是其信徒和团体的生活准则。,摩西十诫,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
22、,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第六条:“不可杀人。”第七条:“不可奸淫。”第八条:“不可
23、偷盗。”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第十条:“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宗教特征:课文内容解析,三、宗教礼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戒,天主教,五功,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十善,东正教,新 教,七件圣事,主日礼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瞋恚、不邪见,洗礼、坚振、告解、弥撒、终傅、神品、婚配,读经、讲道、唱诗、祈祷、会餐、圣礼晚餐,念功、礼功、课功、朝功、斋功,六、宗教的社会与制度层面,。任何一种宗教都是由群众组成的,这就形成了教会、僧团或“乌玛 (umma,穆斯林公社)等等。为了理解宗教,显
24、然需要考察宗教是如何在群体中发挥作用的,以及宗教与社会都有哪些联系。,一、宗教典籍与教义来源,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大藏经,圣经,古兰经,经,律,论,新约全书,旧约全书,卖加章,卖地那章,古兰:朗读、背诵,二、宗教体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僧团制度,教阶制度,兄弟制度,乌玛制度,僧团制度,方 丈,监院,知客,纠察,维那,内部事务,对外联系,清规戒律,组织活动,最高负责人,教 阶 制,教皇,都主教,枢机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修士,修女,安拉,使者,哈里发,天使长,天使,七、宗教的物质层面,宗教的每一个层面几乎都要以物质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宗教的建筑物、艺术品和圣地等。此类物质性的表达方
25、式,对信徒来说不但既具体又生动,而且往往是他们“接近神圣者”的重要途径。譬如,若不知道在东正教徒的眼里圣像就是“天堂的窗口”,怎么能理解东正教呢?若不走进印度教的众神塑像,怎么能体会其信徒的感受呢?而诸多圣地之于各种信徒的神圣意义就更显而易见了,像恒河、约旦河、富士山、橄榄山、西奈山、阿耶尔石岩、耶路撒冷城、菩提城等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宗教建筑的特点:,教堂(有尖顶,钟楼),清真寺(圆顶),庙宇(多佛塔),科隆大教堂,维也纳圣斯提凡大教堂,基督教建筑,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在中国又称为清真教或回教,目前信徒约8.51亿人。 伊斯兰教认为除了
26、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 古兰经(又称为可兰经)是伊斯兰教最根本的立法依据。“古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诵读”。,埃及开罗伊斯兰教寺庙,佛教始创于古印度,信仰佛教的人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数较少。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叫悉达多,他是释迦族人。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 佛教经籍繁多,其实不超出“四谛”,即“苦、集、灭、道”,佛教宣称:人的一生充满痛苦,有生、老、病、死、别离、怨憎、求欲、烦恼等八苦(即苦谛)。造成人生苦的原因(即集谛),是不懂佛教真理的缘故,若懂得佛教真理,按照佛的教导修行,就能脱离苦海,达到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境界(即灭谛)。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一定的宗教修行(即道谛)。,佛教建筑,布达拉宫,泰国佛塔,道教的物质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