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础工程》微课设计研究.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37869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工程》微课设计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础工程》微课设计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础工程》微课设计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础工程》微课设计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础工程》微课设计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础工程微课设计研究 陈海玉 徐福卫 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现代教育工作者应正视手持互联网终端设备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动作用, 积极开发“互联网+”学习模式。本文在厘清微课概念、特点和有效性的基础上, 对基础工程课程的微课设计进行研究。关键词: “互联网+”; 教学模式改革; 微课设计; 作者简介:陈海玉 (1980-) , 女 (汉族) ,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地基基础教学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17-05-10基金:校级教研项目新概念微课快捷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究, 编号 JY2016055Basic Engineering Microdesi

2、gn ResearchCHEN Hai-yu XU Fu-wei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Internet +“, the modern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face up to the promotion to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from Internet terminal equipment, and take positiv

3、e steps to develop “Internet+“ learning mode. After defining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validity of micro-classes, this paper does some work on the initial design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micro-classes.Keyword: “Internet +“; teaching mode reform; design of micro-classes; Received: 2017-05-10一

4、、引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呈现“互联网+”的模式, 互联网购物、互联网交友、互联网物流、互联网物控等, 可以快速实现资源的交互。互联网的扩张, 对传统教学模式也带来不小的冲击, 使得课堂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低头族”, 严重影响学习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为此, 许多高校发起抵制手机进课堂的活动。然而, 时代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现代教育工作者应正视手持互联网终端设备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动作用, 积极开发“互联网+”学习模式。微课, 就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学习模式。本文在厘清微课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基础工程的微课设计。二、微课的概念

5、微课, 又叫微课程, 最早源于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 Roy A.Mc Grew 教授在1993 年提出的“60 秒有机化学课程”, 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1。2008 年, 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 David Penrose 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 并运用于在线课程2。2010 年, 我国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率先将微课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3自此, 微课在我国迅速升温, 并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 开始在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院校

6、甚至企业教育等领域迅速铺开, 各类微课比赛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三、微课出现的原因归结起来, 微课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形成对知识更新和扩充的旺盛需求, 在大学生与职业白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 课堂和工作之余, 存在大量的碎片时间。在课间、睡前、会前、排队、候车、乘车、等人时, 都分布着很多的碎片时间, 有时计划的变更也会导致较多碎片时间的出现4。目前, 有关对碎片时间的管理方式尚未成熟, 只有少数人会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语言类学习, 而大学生的碎片时间多被用于游戏、社交服务和逛街购物等, 不重视碎片时间的管理问题5。3. 移动互联网时代

7、已经到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有关数据, 截至 2017 年 5 月, 中国移动互联网 4G用户达到 8.36 亿, 并仍将保持高速增长6。互联网手机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如查资料、看视频、做练习、发微信、交友、购物、获取资讯等,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地了解外界信息。因此, 互联网手机对人们产生了极大的诱惑,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大学生是互联网手机的主要用户群之一, 且无高考、家庭和工作责任的重压, 再加上自制力较弱, 他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 许多大学生不能克制自己, 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聊天、搜索、游戏、淘宝和看视频等, 这是许多教师所苦恼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

8、 手机对传统课堂的冲击会越来越大。中山大学的王竹立等认为:“手机公开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与课堂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要方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趋于瓦解。”7由此看来, 抗拒手机在课堂上的出现, 将是不合时宜的。现代教育工作者不应再对手机报以无所谓甚至反感的态度, 应换以拥抱之态迎接手机, 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到“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转换, 用手机“玩转学习”。4. 长尾理论8为微课学习的有效性, 提供了理论支持。单段的碎片时间虽然短暂, 但由于数量多, 基于碎片时间的非正式学习累积起来, 学习效果可能并不弱于主段时间。四、基础工程的微课设计基础工程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

9、基础课程, 主要由基础设计一般知识、扩展基础、连续基础、桩基础和其他知识五大模块组成。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 本课程的微课设计定位为课堂教学的课外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处理技术, 制作学习视频和测试练习。为了方便进行碎片式学习, 微课展示端口为方便携带、功能多样的互联网手机;综合考虑课程的理论严谨性较强和课外碎片时间不长等因素, 微视频时长宜为1520 分钟。以此为基础, 各模块的知识点分解如下。基础设计一般知识模块:基本概念、基础设计等级及一般原则、浅基础设计步骤、荷载效应组合规定、建筑结构条件对埋深的影响、场地环境条件对埋深的影响、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对埋深的

10、影响、地基冻融条件对埋深的影响、理论方法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静载荷实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经验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中心荷载作用下计算基地尺寸、偏心荷载作用下确定基地尺寸、软弱层承载力验算、地基变形特征及其危害、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扩展基础模块:无筋扩展基础的设计、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构造要求、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抗剪切计算、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抗弯计算、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构造要求、杯口基础的构造要求、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抗冲切计算、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抗弯计算。连续基础模块: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概念、文克勒地基模型、文克勒地基基床系

11、数的确定、文克勒地基计算矩阵、弹性地基模型、弹性地基计算矩阵、柱下条形基础的构造要求、柱下条形基础内力计算简化方法之倒梁法、柱下条形基础内力计算简化方法之静定分析法、交叉基础纵横两方向荷载分配计算、筏形基础的构造要求、平板式筏板的抗冲切计算、平板式筏板的抗弯计算、梁板式筏板的抗冲切计算、梁板式筏板的抗弯计算、箱形基础的构造要求、箱形基础底板计算、箱形基础外壁计算。桩基础模块:桩基础特点、桩基础类型、桩基础的设计步骤、单桩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传载规律、侧阻与端阻的取值、单桩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实验、水平载荷试验、桩身最大弯矩的确定、桩顶荷载计算、承台的构造要求、承台的抗冲切计算、承台的抗剪计算、承台

12、的抗弯计算。其他知识模块:沉井基础的构造、沉井基础的施工方法、沉井基础刃脚的计算、沉井基础井壁的计算、地下连续墙的构造、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地下连续墙的计算、挡土墙的类型、墙上土压力类型、郎肯土压力理论、库伦土压力理论、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计算、悬臂式挡土墙的设计计算、加筋式挡土墙的设计、基坑工程的概念、基坑工程的组成、基坑围护结构类型、基坑排水降水方法、基坑工程监测内容。微视频的制作软件有很多, 目前办公室常用软件 Office 和 WPS 均可用来制作动画、配音和输出视频, 也可采用一些更专业的视频、音频及合成软件来制作, 如 3Dflip page、draw MAX、PDF、isprin

13、gsuit 等。在线练习可以采用 Quiz Maker 或 Quiz Creator 等制作, 最后可用 APPCAN 或 Itools 进行封装。视频制作对大多数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 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可通过积极参加微课技术培训类课程进行技术提升, 或聘请一些专业人员进行制作。五、结论微课是从传统教学模式到“互联网+”教学模式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学习模式, 可以有效开发碎片时间的学习价值, 将是课堂学习的有益、有效补充。参考文献1Le Roy A.Mc Grew,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nisteyJ.Journal of Chem

14、ical Education, 1993.70 (7) :543-544. 2关中客, 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7) :14. 3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6) :36-42. 4王君珺, 闫强.基于碎片时间的高校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行为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3) :2-78. 5王帅, 路晶, 刘岩松, 等.大学生碎片时间使用行为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 2016, 10 (22) :132-135. 6卢卫.2016 年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 2017 年发展趋势J.互联网天地, 2017, (1) :11-18. 7王竹立, 李小玉, 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 2015, 4 (14) :14-21. 8宋权华, 于勇, 廖守琴.长尾理论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 2009, 2 (3) :53-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