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讲史观史研运用,一、多元史观的解读1文明史观 【理论阐释】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文明史观的主要线索:(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2)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
2、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典例】 (2012浙江文综,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墨家学派的诉求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智者学派的主张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古近代东西方功利精神”的异同。解答据关键信息“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含义;理解东西方先哲思想的内涵。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带有明显的追求实际功利的含义,因此可选;王阳明的心学讲求“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如果没有“人的心”,天地外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因此不可选;智者
3、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其言论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实利,因此可选;百科全书派是一个群体,其中每位思想家的思想并不完全相同,而备选项表述为“共同追求”,过于绝对,因此不可选。答案A,【备考点拨】 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三要抓住文明史观下古今中外的历史特征。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而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角度如下:(1)不同文明时代的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明。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小农经济、儒家思
4、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西方的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工商业经济及人文精神的起源。,工业文明时代,西方工业革命、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与近代科技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和曲折发展,文化上形成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信息化时代,西方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曲折艰难的发展。,【备考点拨】 (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
5、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第3讲史观史研运用一、多元史观的解读1文明史观 【理论阐释】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文明史观的主要线索:(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
6、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2)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典例】 (2012浙江文综,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墨家学派的诉求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智者学派的主张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古近代东西方功利精神”的异同。解答据关键信息“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含义;理解东西方先哲思想的内涵。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带有明显的追求实际功利的含义,因此可选;王阳明的心学讲求“心外无物,心
7、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如果没有“人的心”,天地外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因此不可选;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其言论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实利,因此可选;百科全书派是一个群体,其中每位思想家的思想并不完全相同,而备选项表述为“共同追求”,过于绝对,因此不可选。答案A【备考点拨】 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三要抓住文明史观下古今中外的历史特征。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而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角度如下:
8、(1)不同文明时代的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明。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小农经济、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西方的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工商业经济及人文精神的起源。,2全球史观【理论阐释】 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注重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联系和互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重视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
9、作用。,【典例】 (2010上海单科,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解析从题干看,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 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史观
10、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排除D。答案C,【备考点拨】 复习备考时,主要从以下角度:(1)注意整体史观考查历史视角: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查和研究世界历史;二是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查世界历史的新视角;三是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人类交往的历史,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四是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将中国历史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发展大背景下考查认识。,(2)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
1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3)树立“全球史观”观察问题的正确态度:一是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的可能和必要的根据;二是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三是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3. 现代化史观【理论阐释】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
12、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典例】 (2013课标全国,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据材料“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运用
13、近代化史观,判断C项正确。材料指领事馆机构的设立,未涉及大使领事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A、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本题应选C 项。答案C,【备考点拨】 (1)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主线;从横向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时注意横向角度分析对比中国与世界近代化的相互影响与借鉴。(2)注意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模式。世界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14、,由国情决定。,(3)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型,是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落后国家。(4)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需要客观评价认识。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4社会史观【理论阐释】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
15、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小人物”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典例】 (2012海南单科,2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
16、区,解析本题从居民生活居住区的变化切入,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交通发展。解答问题的突破口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选项中B、C、D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第二次革命后汽车的发明为郊区的市民上班提供条件。故答案选A项。答案A,【备考点拨】 (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2)归纳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挖掘隐性的中外社会问题。如美国罗
17、斯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再如注意梳理中外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动乱或战乱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问题、婚姻习俗变化等问题。 (3)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5革命史观【理论阐释】 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时代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
18、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典例】 (2012广东文综,15)下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解析本题利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国民革命运动蕴
19、含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解题关键在于通过图片信息的获取,并结合所学知识,把握时间信息与历史阶段特征。从图片中的“民众的力量、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印行、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等信息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的历史现象。A、B、C三项与题干时间信息不一致,排除。孙中山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提出三大政策等,选D项。答案D,【备考点拨】 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运用革命史观看待中外历史的进程: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梳理中外社会历史上引发社会革命或改革的主要矛盾,注意阶级社会里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认识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
20、历史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如中国近代110年就是一部民主革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史,其中贯穿始终的主题线索就是社会矛盾的变化。,(2)理解革命史观考查的内涵和特点:革命史观考查多是通过题目渗透着以革命史观看待历史事件或现象,考查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同时与历史唯物史观相结合,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 (3)防止错误运用革命史观的偏差:一是不能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二是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
21、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三是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未能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如运用多种史观看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认识等。,6唯物史观【理论阐释】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唯物史观的主要理论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22、。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典例】 (2012广东文综,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析本题利用评论材料切入考查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解答据关键信息: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大
23、道、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1922年苏联成立,A、B两项时间不符,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可知,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而“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反映了学者对斯大林模式有一定的肯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是客观评价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选C项。答案C,【备考点拨】 (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罗斯福新政;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解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
24、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等。,(2)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3)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
25、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二、史学研究与史料运用1史料鉴别与运用【理论阐释】 (1)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依靠这些资料才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获取历史结论。,(2)史料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分: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
26、类活动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按资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类史料跟三类史料的关系是: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典例】 (2013浙江文
27、综,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史学理论。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文献材料并不一定是虚构的,故A、B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C项中“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可知D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答案D,【备考点拨】 (1)注意储备基本的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一是明确历
28、史资料的分类;二是确定研究类型,一般可分为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鉴别、判断。(2)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3)注意展开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一是围绕问题搜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历史等。强调学生解读辨析史料与历史现象的
29、实证与判断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结论。,2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理论阐释】 (1)史学研究就是利用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纂,论证历史现象的真伪、获取历史结论的方法,简单地说是考查史学思想、历史观、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理解运用。,(2)方法:主要的历史研究方法有: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运用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历史比较法: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度研究历史;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
30、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等。,【典例】 (2012上海单科,3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 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 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解析傅斯年的观点是:各地各时的直接资料和其他学科作为研究工具,可以增加历史
31、研究的客观性,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推断,D 项最全面;A、B两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历史学不一定涵盖各种学科,C项错误。答案D,【备考点拨】 (1)明确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明确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史料、史料理解、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掌握历史研究的步骤即: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历史评价。(2)储备研究必要的史学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史观。历史学科的特点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 、阶段特征性、因果性 、借鉴性 、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等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3)掌握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等。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