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老庄的智慧.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368438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老庄的智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1老庄的智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1老庄的智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1老庄的智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1老庄的智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老庄的智慧,主讲:文新学院 张勋宗,第四章 老庄的智慧,讲授内容第一节 老庄其人其事第二节 道家文化精髓第三节 老子智慧之实用第四节 庄子之生存智慧第五节 老庄智慧的总体评价,第一节 老庄其人其事,一、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道德经一书共81章。其中道经37章;德经44章。该书并非老子个人所写。该书成书时间在一两百年以上。但能反映老子的基本思想。该书是道家的第一部经典。 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2、。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二、道家奇人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生于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庄子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一生贫寒,曾卖草鞋为生,赊米下锅。 庄子所处时代,列雄争霸,天下昏暗无道,庄子辞官归隐,宁愿过贫困生活。楚威王曾使厚币迎之,并许以为相,他笑而谢绝,宁肯游戏于污泥之中以自快。 他被唐玄宗追封为“南华真人”。,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道家经典之一庄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该书也非庄子一人所著。研究庄子以内篇为主。,第二节 道家文化精髓,道家的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

3、,道家学说的其他部分都是围绕着“道”而逐层展开的。 “道”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合于道”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道家各派对于道的描述存有一定的差异, 但“道”有几个 基本的特征却是 各派所公认的。,一、道为万物之源 道家作为一个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范畴就是一个“道”字。“道”为万物之宗,是宇宙的本体,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研究了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提出“道”为世界最初根源的学说,他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这是老子设定的道产生万物的秩序。道为万物之源,而自身却不再有源。,二、道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

4、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又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这里老子是把“道”作为字宙万物存在的根据。 庄子也提出了“本根”的概念:“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本根是宇宙的最高根本,万物所以存在的根据。,(三)道效法自然 的品格 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老子曰:道“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长而 不宰。是谓玄德”,四、道是无形的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庄子一方面认为,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先。” 一方面又认为,道“

5、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五、道确实存在 老子说:“道之为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庄子也说:“夫道,有情有信”,“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六、道之辩证法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且“周行而不殆。” 庄子也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是谓天均。” 老子又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庄子也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第三节 老子智慧之实用,一、老子的政治智慧:“法自然

6、”、“处无为”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矛盾尖锐、战争频繁的社会。如何在变幻不定的社会,灾祸随时都可能降临时做到趋利避害、保全性命,老子的总原则是:“法自然”、“处无为”。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不应参入外界意志去制约它。因为天道“自然”,所以人道就要“无为”。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二、老子的处世哲学之精要 (一)为人处世要宽容柔和,不要争胜好强 老子曰:“知常容,容乃公。” 又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 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他提出待人要“兼而不刺。”并认为:“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报怨以德。”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粱者不得其死。”,老子认

7、为,立身处世应效法“水”:柔弱、处下、居后、不争。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喜欢用“水”做比喻,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二)为人处世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清心寡欲的方法,仍以“无为”态度行之,以顺其自然为要。 他倡导“见素抱朴,少 私寡欲”的具体举措是“去 欲、尚俭、知止。” 老子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为人处世要知雄守雌,和光同尘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 “知其白,守其黑,为

8、天下式”;“知其荣,守其 辱。为天下谷”。 老子认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怎样做到“和光同尘”?老子说:“圣人方而 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三、帝王南面之术 老子“南面之术”的核心还是“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老子提出了治理天下的四大中心价值:“无为”、“好静”、“无事”、“无欲”。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是四类统治者。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最高明的统治艺术。,老子认为世人之所以追名逐利,争斗不已,就是因为心中有贪欲的存在。“

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提出抑制贪欲的具体建议有三条:“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为了实现这三条政策,他的具体措施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声,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四、老子的管理哲学 老子的“无为”思想被较多地用于企业管理。 “天道自然”式的管理; “上善若水”式的管理; “无为而无不为”式的管理等模式。 在日本“清静”、“无为”等警语被企业界广泛应用。,总之,老子热爱生命,反对争斗,主张长生,所以老子哲学是生命哲学。 老子为了保存生命,委曲求全,甚至苟且偷生,老之哲学又成了活命

10、哲学。 老子为了活命,又要装出一副难得糊涂的样子,老子哲学又成了混世哲学。,小 结 重点掌握的内容有: 1、道德经是一部什么经典? 2、何为“三玄”? 3、“道”的特征有哪些? 4、老子政治智慧的表现? 5、老子为人处世的哲学? 6、“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现代意义?,第四节 庄子之生存智慧,一、庄子式的自由:游乎尘垢之外,且 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表现了庄子 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 庄子希望遨游于“尘垢之外”,并且“无所 待而游于无穷”。 他认为,要排除一切功名利禄,忘却自我, 方能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只有“道人”能够做 到“无己”,“无功”,“无名”,,二、庄子顺随自然之无所作为

11、的“无为”观 庄子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的“无为”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绝对不违反天命的无所作为; 二是与世无争,顺世主义的“与物俱化”; 三是不为世用,以无用为大用的保身主义。,三、庄子内直外曲、“与时俱化”的人生价值观 庄子在知北游篇中假托孔子之口说:“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庄子提出了内直、 外曲,外化、内不化, 以及“与时俱化”的处 事原则。,四、庄子韬光养晦的无用之大用 庄子在人间世中曰:“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记载:“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12、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裂地而封之。此无用之大用哉。”,五、参破生死的达观人生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庄子把物我、聚散、是非、生死、安危、荣辱、得失、美丑、高下等都视为同一。其意义有二: 一是使人的精神可以超越是非得失、生死荣辱等的限制,全面解脱出来。 二是铸就了庄子怀疑 主义的批判武器,对社会 人生、权威信条具有天生 的否定力量。,鼓盆而歌 庄子至乐载:庄子在妻死后鼓盆而歌。他认为人之生死犹如“春夏秋冬四时行也。”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而已。 庄子知北游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

13、大宗师曰: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 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样善待 我死也。”,六、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 庄子在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秋水:“无以人灭 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 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 真。” 大宗师:“天与人 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第五节 老庄智慧的总体评价,一、老庄智慧中的消极因素 “不敢为天下先”、“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等居后不争、不思进取的懈怠思想; “穷达、贫富,命之行也”、“我违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

14、得,时也。”等宗教迷信、保身养性思想; “常使民无知无欲”、“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知为孽”,不提倡“举贤”、“任知”等愚民思想。,二、老庄智慧中的积极因素 顺其自然,遵循规律则无所不能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 老庄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告诫统治阶级“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面对功名利禄要“去甚、去奢、去泰”,尽可能的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在为人处世中不要与人争锋,因为“强梁者不得其死”,而“柔弱胜刚强”。 与人相处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对伤害过自己的人,也要“报怨以德。”,当代西方

15、流行一句话:老子是国际性的。老子的道德经是当今除圣经以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 老庄思想将成为 我们消化、吸收异质 文化观念的桥梁、思 想的通道。只要我们 以道家出世之精神, 必将成就儒家入世之 事业。,小 结 重点掌握的内容有: 1、庄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之含义? 2、庄子“有用”和“无用”之现代意义? 3、庄子“外化内不化”的处世哲学? 4、老子和庄子“无为”思想的区别? 5、庄子参破生死的积极意义?,庄子精读八典一、视权贵如腐鼠二、宁做自由之龟三、是贫穷,不是潦倒四、视钱财如粪土五、庄周梦蝶六、知鱼之乐 七、坎井之蛙八、庖丁解牛,一、视权贵如腐鼠,庄子秋水载: 惠子相梁,庄

16、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二、宁做自由之龟,庄子秋水载: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三、是贫穷,不是潦倒,庄子山木载: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17、,正絜系履而过 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徵也夫!”,四、视钱财如粪土,庄子列御寇二则故事: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

18、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樨庄子。 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 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 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 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 子为粉夫!”,庄子齐物论载: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五、庄周梦

19、蝶,六、知鱼之乐,庄子秋水载: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七、坎井之蛙,庄子秋水载: 子独不闻乎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掖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也!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

20、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八、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载: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 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

21、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 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 养生焉。”,庄子寓言新读: 庄子一书,把合乎自然规律看作为养生、治国的最高境界。 养生主篇指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即顺着自然的理路去养生才可以享尽寿命。庖丁解牛由于把握了牛的纹理,所以那把解了几千头牛、用了十九年的

22、刀,其刀刃的锋利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在德充符篇里谈到“才全”时,庄子认为人如果了解死生、穷达、饥渴、寒暑这些自然规律的运行,就可以做到“才全”。因而,庄子说“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也就是说,人不要人为地损害自己的本性,而要顺应自然。 故而,对于生死,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认为人的死生是自然规律,犹如昼夜交替那样永远地变化着,应该应时而生,顺理而死。,在治理国家上,庄子说“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认为人如果顺着自然的本性而不用半点私意,天下就可以得到治理了。 所以,庄子理想中的圣人都比较淡漠无私,而老子心目中的圣人不

23、仅无意于远离世俗,还在处理事物中运用自然规律来权衡利害得失。,一、鲁王养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每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就活活饿死了。,二、杀龙妙计 朱萍漫是个很爱好学习的人,为了想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他变卖了家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杀龙技术。 转瞬三年,他学成回来。人家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兴奋地回答,一面就把

24、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踩龙的尾巴,怎样从龙脊上开刀指手划脚地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问: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 朱萍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上根本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东西,实际并不存在,因此,虽有高超的杀龙的本领,也只能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三、望洋兴叹 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我国北方严重缺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每年都要断流。河床龟裂,见到的人都痛心不已。而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中华文明,被称为神河。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

25、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浅薄无知。” 北海神谦虚地说:“其实我存在于天地间,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头而已。而天与地也并不能说是最大的领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断定是最小的限度。时空的变换根本没有穷尽。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四、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

26、吗?” 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五、盗亦有道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叫盗跖。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 盗跖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

27、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道德经名言欣赏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1章。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2章。 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 四、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9章。,五、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

28、,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章。 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章。 七、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 之;其次,侮之。17章。 八、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19章。,九、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章。 十、信不足焉,有不信焉。23章。 十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十二、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28章。 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

29、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3章。,十四、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 十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 十六、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8章。 十七、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39章。 十八、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十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 二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 二十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5章。 二十二、道生

30、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 二十三、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52章。,二十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56章。 二十五、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徳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59章。 二十六、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二十七、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3章。 二十八、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章。,二十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5章。 三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三十一、信言不 美,美言不信。善者 不辩,辩者不善。知 者不博,博者不知。 81章。,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