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章 旅游知觉,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赵恒德 主讲2007年2月,2,第二章 旅游认知心理,第一节 旅游认知概述第二节 旅游者对他人、自我、人际的认知第三节 旅游者对时间、距离、目的地的认知,3,第一节旅游知觉概述,一、感觉与知觉及其分类(一)感觉概述1、感觉概念:是人通过感官获得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4,2、感觉的含义。首先,感觉是客观的。没有客观对象,就没有感觉。其次,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感觉为开端的。其三,感觉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其四,感觉还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分别反映着客体的声、形、色、味等属性,但还不是把这些属性整合起来的整
2、体反映。,5,3、不同分析器感受之间的相互作用,感觉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使感受性发生变化。一般地说,一种分析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一种分析器的强烈刺激,能降低其它分析器的感受性。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例如,盲人丧失视觉后,可以通过听觉和触摸觉的高度发展来加以补偿。联觉。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例如,听到美妙的音乐会使人觉得看到了绚丽多彩的景色,闻到花的芳香。颜色感觉最容易引起联觉,如可以引起冷暖觉、远近觉、轻重觉等。,6,4、同一分析器中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在不同
3、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可分为两种: 同时对比是刺激物同时作用产生的对比现象。例如,同一灰色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暗,放在黑色背景上显得亮。 继时对比是刺激物先后作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例如,吃过糖再吃苹果便觉得苹果不甜,如果先吃黄瓜再吃苹果就会感到苹果很甜。,7,5、感觉的适应,人的感受性会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适应。它是感觉受刺激时间影响的结果。适应现象是感觉中的普遍现象。例如,有人到处找移在前额上的眼镜;刚穿上棉衣时会感到很沉重。这都是触感觉的适应;当你在秋季进入河水的时候,最初一瞬时会觉得水很冷,经达几分钟后,就觉得不那么冷了,这是一
4、种温度觉的适应;古人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适应现象。而听觉的适应却不十分明显,痛觉的适应则很难发生,如果一个人的手指被刺伤,就立即感觉疼痛,但无论持续多久,这种疼痛也不会自行减弱.,8,(二)知觉及其分类,1、知觉含义; 是各种感觉在头脑中经过综合形成的对于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9,2、知觉的种类,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10,(1)物体知觉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叫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由视觉、触摸觉、动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空间知
5、觉主要包括有:形状知觉:指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判断物体的形状。,11,大小知觉:判断物体的大小,主要靠视觉,并得到触摸觉和动觉的支持。深度知觉:包括判断观察者到物体的绝对距离,即距离知觉,又包括判断一个物体不同部分之间的相对距离,即立体知觉。深度知觉也依赖于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加以判断。方位知觉:指对空间方向、位置等属性的反映。依靠视、听、触、动、平衡觉等协同活动,来判别物体所处方位。,1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可以依靠时钟和日历来判断时间,也可以根据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如昼夜的循环交替、月亮的亏盈、季节的变化等来估计时间。但是,在没有上
6、述条件的情况下,人也能大致地估计时间。这是因为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生物钟”的机制。,13,运动知觉,这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移动和移动速度的知觉,运动知觉跟空间知觉及时间知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对象距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动或静止的状态。运动知觉十分复杂,实际运动的物体可以被知觉为不动的,非常慢的运动不能被直接看见,人只能凭借间接的标志判断慢速的运动。实际不动的物体也可以因运动错觉被知觉为运动的,如电影和霓虹灯的运动。 对象距观察者的距离直接影响着运动速度的知觉,对象距离远看起来速度慢;对象距离近看起来速度快。,14,(
7、2)对人知觉(社会知觉),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叫社会知觉,亦称对人认知。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关于社会知觉 后面介绍,15,(三)错觉 P26,错觉的概念:错觉是在外界条件的干扰诱导下,在人的主观状态的影响下,对知觉对象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反映或失真的反映。错觉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主观上,往往与过去经验、习惯、定势、情绪等心理或生理因素有关。错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各种知觉中都可以发生错觉的类型:,16,1视错觉:,冯特错觉,爱因斯坦错觉,中间的两个圆哪个大?,缪勒一莱耶错觉,17,2形重错觉:由于视觉而对重量感发生错觉
8、。如用手比较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总会觉得一公斤铁重些。这是受经验定势的影响,由视觉而影响到肌肉的错觉。 3时间错觉:在某种情况下,同样长短的时间会发生不同的估计错觉,觉得有快有慢。时间错觉受态度情绪影响很大。 4 运动错觉:对主体或客体在运动觉方面的错觉。如黑夜中,人走路总觉得是月亮跟人走。 5 对比错觉:对比错觉:同一物体在不同背景上,会产生不同的错觉。如跳高时同样的高度的横杆,室内比赛会觉得比室外比赛高度要高。,18,6方位错觉 在一个会场里听报告,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分明是从旁边的扩音器里传来的,但我们总觉得它是从讲话者那里传来的。飞行员在海面飞行时,由于海天一色,很可能产生倒飞错觉。如果
9、此时没有仪表的帮助,是很危险,19,错觉是人们知觉事物的特殊情况,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检验来纠正错觉,从而正确地知觉客观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错觉的例子也是很多的。例如,体型粗胖的人,穿上黑色或直条图案的衣服,可以在视觉上起到收缩粗胖体型的作用。身型瘦高的人,穿上横条图案或浅色衣服,会使身段显得半满些。造型艺术和电影特技也都注意运用错觉的规律。,20,法兰西共和国的国旗是由蓝、白、红三条色带组成的。这三条色带,人们看上去,显得非常自然、匀称。一般总以为这三色带是宽窄一致的,其实,它们的宽度并不相等。白、红、蓝之比为30:33:37。据说,最初的法国国旗是按
10、蓝、白、红三色同样宽窄的尺寸做成的。可是旗做好后,看上去总觉得红色条带没有蓝色条带宽,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后来,为了克服这种错觉,才把蓝色条带缩窄,把红色条带加宽。,21,错觉的理论,眼动理论,当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22,二、旅游知觉特性与影响因素,(一)旅游知觉的特点27页1、旅游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
11、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双关图形,2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24,2、知觉的整体性,什么是知觉的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如 当我们听到某些熟人的声音时,立刻能知觉到这位熟人的整体形象。知觉之所以具有整体性,是因为客观事物对人而言是一个复合的刺激物。由于人在知觉时有过去经验的参与,大脑在对来自各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时,就会利用已有经验对缺失部分加以整合补充,将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
12、个别刺激经验作用完整印象不同感受器的感觉,可以得到同样意义的知觉整体,形成完整的印象。,25,知觉整体性的组织法则,知觉的组织性人的知觉有凭经验对感觉材料进行组织加工的特性。(完形心理学派)(1)接近性法则:靠近在一起的成分倾向于组成知觉单位。,尽管这些点没有用线段连接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26,(2)相似性法则:看起来相像的物体倾向于被知觉在一起。(3)良好性原则(连续法则)。(4)闭合性法则。,被看成方和圆的组合而不是两个不规则图形的结合。,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5)对称性法则,(6)最少信息法则(简洁律),27,3、知觉的解
13、释性(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指的是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机、兴趣去认识它。 语言的指导,可以帮助旅游者理解知觉对象。在对象外部特征不够明显时,语言的指导可以唤起有关的过去经验,促使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人们的知觉更加准确更加迅速。(少林寺 展出的面壁石)下图我们一时很难理解这个图形的内容,如果我们得知这是英文FLY,我们知觉它的内容就容易了。,28,29, 4、知觉的恒常性,条件变了,凭经验,对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明亮等的知觉不变。,30,二、旅游知觉的影响因素,1、影响旅游知觉的客观因素生理条件知觉对象知觉对象的背景他人的提示,31, 2、影响旅游知觉的个体主
14、观因素,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还有;年龄、性别、职业、社会阶层、态度、信仰等。,32,第二节 旅游者对他人 自我 人际的知觉,一、旅游者对他人的知觉(一)含义:旅游者对他人的知觉属于人对人的知觉,是指旅游者对他人的外表、性格、心理、行为、及其附属物等现象的整体反映。对他人外貌的知觉刚认识时重要交往速度对他人性格的知觉长久交往 交往深度对他人角色的知觉容易形成心理定势,33,(二)旅游者对他人知觉的途径,1、观察他人的言谈言谈是思维的外壳,言语内容:欲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言语形式:语音 语调 语速2、观察他人的举止(姿态、气度)3、观察他人的表情(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4、行为方式(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
15、化)要联系当时的背景,34,(三)影响对他人知觉的心理因素,影响对他人知觉的心理定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效应:(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初次交往中,最先提供的信息对形成第一印象的影响。它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在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以貌取人” 。虽然人们都知道仅靠第一印象来判断人常常会出现偏差,可实际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第一印象的影响。正是由于第一印象的这种层次性、广泛性和推延性特点,所以难免以偏概全,妨碍人们准确地感知事物。,35,(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后(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一项实验:向两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先讲述这
16、个人的外倾特征,中间插入一段其它的作业,例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再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对第二组,先讲述他的内倾特征,中间插入一段其它的作业,再讲述他的外倾特征。 然后,让这两学生分别想象出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后半部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近因效应特别是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36,(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或光圈效应。指的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意指它像月晕一样,会在真实的现象面前产生一种假象。常言说的“
17、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一坏百坏”就是这种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和首因效应一样普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首因效应是从时间上来说的,由于前面的影响深刻,后面的印象成为前面印象的补充;而晕轮效应则是从内容上来说的,由于对对象的部分特征印象深刻,这部分印象泛化为全部印象。因此从本质上说,这两种效应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常常是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7,(4)刻板印象(定势、功能固着),刻板印象指的是社会上部分群体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刻板现象不仅表现为对某些人物的固定看法,籍贯、地位、职业、年龄、性别等,也往往成为刻板印象的媒介。比如,一般人认为知识分子彬彬有礼
18、,而农民则愚昧无知;日本人争强好胜、注重礼仪,英国人保守、冷静,有绅士风度等。刻板印象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对众多的人或事物的特征做概括了解,是知觉别人的一种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刻板印象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能使对人的知觉产生偏差。应当指出,刻板印象中固然包含偏见,但它不等于偏见。我们应当承认它的合理性,又要克服它的局限性。,38,(5)经验效应,经验效应是指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经验是人们对过去经历的总结和认识。一般来说,丰富的经验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但是经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考虑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而照抄过去的经验来判断事物,往往
19、也会出现偏差。,39,(6)移情效应,尚书大传大战中说“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爱屋及乌” 心理学把这种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来的现象称为“移情效应”。移情效应首先表现为“人情效应”。“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是把对朋友的情感迁移到相关的人,“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把对朋友的情感迁移到相关的事,珍藏过世朋友的遗物,是把对朋友的情感迁移到物。移情效应还表现为“物情效应”、“事情效应”。是说将对某物某事的情感迁移到相关的人或事物。以酒会友、以文会友,不相识的人以酒以文为桥梁建立起友谊。喜欢喝茶的人会对送他茶叶的人产生好感,也会对茶具感兴趣,进而自己也会去收集茶具,成为茶具收藏
20、家或茶具制作家。,40,移情效应不仅有爱的移情,恨的情感、嫌恶的情感、嫉妒的情感,也会产生移情效应,可以叫做“恨乌及屋”。古代皇帝对犯上的人株连九族,就是对恨的泛化。战国时期的庞涓因为嫉妒孙膑的才华而设计剜去孙膑的膝盖骨,这是妒意迁移。有些女同志对吸烟深恶痛绝, “投其所好”也是以移情效应为心理基础的不道德的低下行为,41,(四)旅游者的他人知觉原理与旅游服务,首因效应与旅游服务晕轮效应与旅游服务刻板印象与旅游服务移情效应与旅游服务,42,二、旅游者对自我的知觉,(一)旅游者对自我知觉的含义旅游者对自我的知觉,是旅游者对自己生理、心理、行为及所有物等现象的整体反映。心理学认为:自我有两个层面:
21、一是个体内部意识的自我,即作为主体追求目标的自我,是理想的自我。另一个是呈现于外部世界的自我,即与他人相对的自我,是社会化的自我。一般来说,自我的发展往往经历生理、社会、心理三个不同阶段。,43,(二)旅游者对自我知觉的途径,旅游者对自我的知觉除通过观察自己的言谈举止、神情仪表、行为方式外,还参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参照自己的理想形象。言谈举止、神情仪表、行为方式 之所以成为旅游者自我知觉的途径,原因见前,兹不具述。,44,1、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的途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成为自我知觉的一面镜子。镜子 审视 参照。社会学中库利的“镜中我”2、自己的理想形象的途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形象
22、,既包括理想的自我,也包括崇拜的偶像。理想的自我既是自我知觉的对象,也是现实的自我追求的目标;崇拜的偶像则是实现理想自我的榜样。理想的自我,崇拜的偶像,都会成为现实自我的参照。通过参照,现实自我与理想形象发生对比,自我知觉者容易较清楚地认识自己长处与不足。,45,3、通过自己外在拥有物的途径人们都有保护与维护自我形象,设法抬高自我形象的心理要求。人们也倾向于用外在拥有物来界定自我的身份。旅游产品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产品。人们购买的不仅是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自我认同感。,46,(三)旅游者自我知觉原理与旅游服务,旅游者自我知觉是旅游者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一般地说,自我意识具有什么样的动机、期望,将采
23、取什么样的行动,通过自我知觉可以观察出来。作为旅游服务人员,认识旅游者自我知觉规律,一方面可以准确判断旅游者的心理、行为,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旅游者合理需要;另一方面有助于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意义和职责,与旅游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7,三、旅游者对人际的知觉,(一)旅游者对人际知觉的含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称为人际知觉。它包括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知觉、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的知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的心理关系,其核心是情感关系。所以,旅游者对人际的知觉主要是指旅游者对人与人之间情感亲疏的知觉。第36页,48,(二)旅游者对人际知觉的途径,1、交往距离的远近
24、 交往距离是指交往双方在空间上的距离。人们常说:亲则近,疏则远。一般说来,交往双方在空间上距离越近,说明双方的情感越亲或可能变得越来越亲,相反则越淡。据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研究:37页资料社会交往心理距离亲密空间:交往距离常保持在(0.46m以内)之内者,关系最为密切,如夫妻、父母、子女、恋人关系;密切空间:(0.46m1.22m)如亲朋好友关系;社交空间:(1.22m6.1m)关系一般,如谈判对手关系;临时关系空间:(6.1m以外)如讲演者与听众、表演者与观众关系。,49,2、交往频率的高低,人们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称为交往频率。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交往频率是判断人际关系亲疏的重要途径。一般
25、说来,交往双方交往频率越高,说明双方的关系越亲密,或可能变得越来越亲密,相反则说明双方的关系越疏远或可能变得越来越疏远。比如,即使不在同一个游览团体,如果交往双方交往频率很高,人们仍会把他们视为好朋友。反之,如两个人很少接触或根本不相往来,即使同在一个团体内,人们也不会把他们视为好朋友。,50,3、类似性的多少,类似性是指交往双方在个性特征(如理想、观念、需要、动机、态度、能力、气质、性格等)和社会背景(如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籍贯、家庭、职业、地位、资历等)等方面的共同点。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明类似因素也是人们判别两者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途径。一般说来,交往双方类似性越高,预示双方
26、的关系越亲密,或可能变得越来越亲密,相反则预示双方的关系越疏远或可能变得越来越疏远。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对人际关系好坏的判断,其重要依据常常是有无类似的个性特征和社会背景。如“某某志同道合,门当户对,关系一定不错”;“某某没有共同点,关系好不到哪去。”,51,4、互补性的大小,需要的互补也是判断人际关系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当双方的需要恰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如依赖心强的人需要权力欲者控制,权力欲者希望依赖心强者接受控制等等,双方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反之则相反。马-恩 毛-周 互补的典范夫妻:“三年之痛”,“ 七年之痒” The Seven year ltch,互补性强的维系久远。上述判断人际关系
27、的途径,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交往距离越近,交往频率越高,类似性越多,互补性越大,彼此之间就易于相互了解,建立友谊。 反之则相反。,52,(三)旅游者人际知觉原理与旅游服务,从旅游业的角度看,服务人员掌握旅游者人际知觉原理,对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增进人际吸引、改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工作者 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快了解旅游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另一方面也要洞悉旅游工作者自己与游客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服务人员还应充分调动交往距离、交往频率、类似性、互补性等因素,改善旅游者的人际关系,进而改变旅游者的人际知觉,为旅游者愉快旅游、为自己顺利工作奠定基础。,53,第三节 旅游
28、者对时间、距离、目的地的知觉 (旅游条件知觉),一、旅游者对时间的知觉(一)旅游者对时间知觉的含义旅游者对旅游时间的知觉,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整体反映。亦即对旅游时间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 “旅途要快,游览要慢,一切活动要准时”。,54,(二)旅游者对距离的知觉,旅游者对距离知觉的含义旅游者对距离的知觉是指旅游者对旅游对象距离远近的知觉。旅游者距离知觉与旅游行为。有两种可能:40页1、距离的阻止作用;距离远费时 金钱 体力 代价大,是否值?有人就放弃远途旅游2、距离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因遥远而神秘 有特殊吸引力 满足好奇与探索需要,55,(三)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知觉,旅游者
29、对目的地的知觉实际上是旅游者对他准备前往或已经到达的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反应。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旅游区的知觉印象取决于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旅游景观必须具备独特性和观赏性,这样才能把旅游景观的吸引力和旅游者的需要结合起来。其次,旅游设施必须安全、方便、舒适,在标准化的同时,注意特异性。最后,旅游服务必须礼貌、周到、诚实、公平。,56,【第二章作业题】,1.概念:旅游知觉 25页;情绪状态32页。2.简述影响旅游知觉的客观因素。30-313.简述影响旅游知觉的主观因素。31-324、影响旅游者对他人知觉的心理因素。34页5.旅游者对人际知觉的途径或影响因素有哪些?36-37页,57,第二章结束,58,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