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工业两位数数据上的分析衙宄(双月刊 )2007 年第 6 期(总第 31 期)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工业两位数数据上的分析口苗长青(渤海大学商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地区专业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本文运用我国 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两位数制造业的数据,测算 19952004 年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指数,进而对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关键词: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面板数据分析;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07)06 000807一,问题提出地区专
2、业化即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化,又称为地区产业分工.分工有利于经济增长,这是经济学的古老命题.基于这一古老的经济学命题,为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经济学者们对地区分工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对我国地区专业化的深入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由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盛行,从而引发区域商品大战所引发的.然而,现有研究对我国地区专业化的变化趋势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正在降低,地区市场正在走向非一体化,而另一些学者则得出正好相反的结论,我国地区专业化水平正在提高,地区市场正在走向一体化.Young 对我国各地区国民收入的五个部分(农业,工业,建设
3、,交通和贸易)以及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三个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比重演变的分析,得出地区专业化水平降低的结论.Naughton 通过使用 1987 年和 1992收稿日期:20070919作者简介:苗长青(1978 一),男,安徽宿州人,渤海大学商学院教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一8 一NDUSTRIALECoNoMICSRESEARCI-t年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投入一产出表的数据所作的研究证明,1992 年我国的地区专业化与1987 年相比增加了许多.Poncet 运用 1997 年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投入一产出表的数据,深化了 N
4、aughton 的研究,但其研究结果不能否认 Young 关于我国地区专业化不断降低的论点.他进一步运用边界效应的方法测算我国国内省区之间的贸易壁垒,结果表明我国国内贸易壁垒的综合指标在 1987 年为 12,1992 年为 16,1997 年升至 27,从而得出我国的国内市场正在走向非一体化,地区专业化水平正在降低的结论.白重恩等构建了一个地区专业化指数Hoover 地方化系数,用 19851997 年我国各地区 32 个行业的数据计算我国的地区专业化,得出我国的地区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结论.范剑勇把全国分为六大地区直辖市,东部沿海,东北三省,中部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通过计算它们的地区
5、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证明 2001 年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明显高于 1980 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按 1952 年的价格计算,19782004 年我国GDP,人均 GDP 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14.99%和 13.65%,分别比 19521978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7.84 个百分点与 9.6 个百分点.那么,是我国地区专业化水平降低的结论是错误的?还是地区专业化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古老命题在我国产生了悖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专业化到底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它对经济增长到底起 E 向作用,还是负向作用?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二,我国地区专业化的测量(一
6、)地区专业化的测量方法前以述及,现有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专业化的变化趋势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一些研究认为我国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正在提高,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我国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正在降低.笔者认为,产生上述争论的原因是各项研究在测算地区专业化水平时采用的不同的方法,从而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对地区专业化的测量方法进行评述.1.区位商区位商是衡量不同区域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常用指标.其计算公式为:9=eij/ei(1)其中,9 表示 i 区域产业的区位商;eO.表示 i 区域产业的职工人数 ,e 表示 i 区域的职工总人数;E 表示全国产业的职工人数,表示全国的职工总人数.区位商一般被用
7、于分析各个地区每个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该值大于 1,说明该产业为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越高.从(1)式可以看出 ,区位商是以全国平均值为标准,通过计算地区某一产业的职工比重并将其同全国的平均值进行比较来衡量地区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如果地区某产业的职工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区位商就会大于 1,说明该产业为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常被用来判断一个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和主导产业.许多学者运用区位商来计算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如金煜,陈钊,陆铭_6j, 梁琦和詹亦军 l,宗刚和李红丽,踪家峰和曹敏_9j,:艾玫.等.2.Hoover 地方化系数Hoover 地方化系数由 Hoover 于
8、1936 年提出,其计算方法如下:(1)计算各地区各行业的相对比重,计算公式为:0IITPIIT/0IITPIITL_OUTPUTq 丽而(2)其中,L_OUTPUT 伪地区行业的相对比重,OUTPUT 地区行业的产出;OUTPUT 为全国行业的总产出,OUTPU为地区.的总产出,OUTPUT 为全国的总产出.如果L_OUTPUT 大于 1,那一9 一苗长青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么地区行业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超过地区的总产出在全国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同样的,如果L_OUTPUT 小于 1,地区 J行业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低于地区的总产出在全国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2)计算 Hoover
9、 地方化系数给定行业在所有:1,R 的地区份额,并进行降序排列,得到地区的序列组合.然后,计算各地区行业产出的累计百分比和所有行业产出在各地区的累计百分比,由此构建行业的地方化曲线.如果行业在地区间均匀分布,那么地方化系数对所有行业都为 I,同时地方化曲线为成 45 度的直线.另一方面,行业在地理上越是集中,地方化曲线也就越弯曲.Hoover 地方化系数与 Gini 系数有些相似,介于 0 1 之间.Hoover 地方化系数越高,行业在地理上的集中程度越高,也即行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越高;否则,行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越低.Hoover 地方化系数常被用来衡量产业的地区集中程度.3.地区相对专业化指
10、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即某一地区各行业的专业化系数与全国其余地区相应行业的专业化系数差的绝对值之和,测度的是第地区与其余地区平均水平的产业结构差异程度,或称第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又称“Krugman 专业化指数“_l 或 K-spee 指数(KrugmanSpecializationIndex),它直接衡量的是两个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一(3)=一 kl(4)(3)式和(4)式中,k 分别为地区 ,地区与行业后;K,分别表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s 分别表示地区和地区行业 k 的从业人数
11、或产出占地区全部行业的从业总人数或总产出的比重,为除地区以外的其他所有地区总和的行业 k 的从业人数或产出占全部行业从业总人数或总产出的比重,即:最s-L3卷(5)式和(6)式中,为地区行业 k 的从业人数或产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表示地区专业化的总体水平,越大,表明地区同其他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越大,地区专业化水平越高;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取值范围为 02,K 越大,代表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越大,K,越小,两个地区产业同构性越大.上述四种指数各有特点,区位商和 Hoover 地方化系数主要用于计算一个地区各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主要用于计算一个地区的总体专业化水平,地区间专业化指
12、数主要用于分析两个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的总体差异,或两个地区的分工程度.本文的目的在于测量地区的总体专业化水平,因此选择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法.(二)我国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由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制造业的数据不全,因此本文只考察了 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相对专业化;因为 1994 年我国进行了产业分类调整,考虑到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本文的考察年限为19952004 年;考察的行业仅限于制造业,因为采掘业属于天然分工的部门 ,不是人为所能改变的,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不属于专业化部门.由于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武器NDUSTRIALECoNoMICSRESEARCH弹药制造业,废
13、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工艺品和其他制造业 5 个部门缺少连续的数据,因此被排除在外.所用指标为工业总产值,19951997 年是乡及乡以上工业的总产值,1997 年以后用的是规模以上工业的总产值.数据主要来源于 19952004 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的统计年鉴.运用上述公式(3)(5), 计算出全国 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19952004 年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由于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测量的是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产业结构的总体差距,因此其大小可能并不代表地区制造业的真实发展水平,如果一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水平非常低,各个部门的地位都不高,那么它与其他地区产业结构
14、的差距也会非常大,表现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较大,很有可能是专业化水平虚高度化,如云南,甘肃,贵州等西部省份.所以,有必要对各地区问专业化指数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 1.表 119952004 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从表 1 可以看出:(1)我国各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差异较大,从高到低大致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为云南和吉林两省,它们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最高,吉林省绝大部分年份都在0.8 以上,2004 年一11苗长青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达到 1.13,居各地区之首,云南省 10 年都在 0.9 以上,2
15、004 年达 1.04 居各地区的第二位.第二组为甘肃,贵州,海南,黑龙江,湖南,内蒙古,宁夏,山西,新疆和重庆 1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它们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也较高.第三组为北京,福建,广西,广东,河南,江西,辽宁 7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它们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处于中等水平,至少一半的年份在 0.5 以上,2004年均在 0.75 以下.第四组为安徽,河北,湖北,江苏,山东,陕西,上海,四川,天津和浙江 10 个省,市,它们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最低,大部分年份都在 0.5 以下,2004 年也未达到 0.7.(2)在 29 个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只有河南和浙江两省的地区相对专业
16、化指数是一直增加的,其他 27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都是波动变化着,但除宁夏回族自治区 2004 年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小于 1995 年外,其他 26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总体上是增加的,这一点从图 1 会看得更为清楚.图 12004 年与 1995 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的比较(3)在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总体增加的 28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内蒙古,山西,河北,黑龙江,山东,浙江,湖北,吉林和河南9 省,区增加最快,2004 年比 1995 年增加了 0.5 倍以上,依次排在第 1 至第 9 位,其中内蒙古增加最快,增加了 0.88
17、 倍;江西,湖南,广西,陕西,辽宁 5 省,区增加也较快 ,2004 年比 1995年增加了 0.3 倍及其以上;安徽,广东,重庆,江苏,四川,甘肃和贵州 7 省,市,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增加较慢,2004年比 1995 年增加的幅度介于 0.20.3 之间;上海,福建 ,云南,北京,海南,新疆和天津 7 省,市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增加最为缓慢,2004 年比 1995 年的增加幅度在 0.1 倍以下.在增加最快和较快的l4 个省,区中,有 10 个省,区位于中西部,可见中西部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较快 .总体来看,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专业化程度普遍提高,尽管中西部地区提高的速度较快,但东部
18、地区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格局并未改变.三,我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一)模型建立本文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为考察的解释变量.由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仅包括地区专业化指数,因此在研究地区专业化指数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时,还应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常用的模型形式进行估计.为了方便研究,对模型的两端取对数,从而将模型化为线性形式,得到基本的线性回归模型:lnGDP=+fllnSI+M(7)其中,GDP 表示地区生产总值,sI 表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u 为随机误差项.(二)检验过程在模型设定方面,因为本文将全国 29 个省,
19、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总体,因此在截面方面选择了固定影响模型,由于只有 19952004 年的数据,因此在时问序列方面选择了随机影响模型,运用广义最 I1,-乘法(GLS)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 2.一12NDUSTRIALECoNoMICSRESEARCH由于 D.W.值比较小 ,所以模型可能存在残差序列的自相关问题,所以需要对残差序列进行自相关检验,结果见表 3.从表 3 可以看出,P 值较大 ,说明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序列平稳是面板数据回归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需要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 4.表 3 残差序列进行自相关检验的结果表 4 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表 4 中的
20、 P 值较小 ,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即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关系.(三)结果分析从表 2,表 3 和表 4 可以看出,加权要比不加权的估计效果好,因此选择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是正确的.R 达到了 0.999994,调整后的 R 仍为 0.997009,F 统计量为 2988.281,其 P 值为 0,回归标准误差和残差平方和均很小,虽然 D.W.统计量为 0.754845,但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问题,说明模型估计是有效的.因此,从我国省级区域来看,地区专业化指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着的,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关系,系数为 1.718218,即地区专业化指数每增加 1%,则 GDP 将会增加 1.72%.从而验证了本文的推断,并为地区专业化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古老命题提供了实证的支持.参考文献:1ALWAYNYOUNG.TheRazorsedge:distortionsandincrementalreforminthePeo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