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堰经济状况自然资源 地灵人杰1.十堰经济综述(1)经济地位十堰的城区综合实力已在全国五十强城市中居第22位。1967年4月1日,东风汽车公司在十堰正式破土兴建。十堰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工业为主体的十堰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到197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按80年不变价计算)达11.29亿元,比建市之初的1969年增长了2.14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堰市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东风汽车公司由基本建设阶段进入到以产出为主的发展阶段,汽车生产发展迅猛,十堰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到1994年已年产汽车16.65万辆。随着汽车生产快速发展,汽车工
2、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方工业80以上的企业与汽车工业相关。十堰人提出了符合本地实情的“服务、依托、开拓、振兴”的战略构想,即“服务东风公司,依托东风公司,开拓进取,振兴十堰”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具体实施,使得十堰经济高速发展,到199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90年不变价计算)达102.2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241.74元,与1978年相比,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83和17.39。经济发展总水平由1978年的全省第八位上升到1994年的全省第四位。同时,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农民的商品意
3、识、经营意识、市场意识都大大增强, 过去许多贫穷的农村现在已摆脱或基本摆脱了贫困,开始走向奔小康之路。199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2.1亿元,比改革之初的1978年增加了11.89亿元,年平均增长3.9,农民人平均纯收入为732元,比1978年增加了10倍,年平均增长16.34,农民人平纯收入过千元的乡镇已有24个。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明晰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到1994年已取得重大进展,全市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到45家,股本总额为7.7亿元;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到125家,股本总额为1.
4、9亿元。全市先后组建了八个企业集团,优化了企业组织结构,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特别是以明晰产权关系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起步,一批重点企业已完成了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的工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前提条件。开发开放步伐的加快,为十堰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在对外交往方面,十堰市先后与美国俄亥俄州的奇里科绥市和我国福建省的三明市结成友好市。为吸引投资和引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十堰市于1991年8月和1992年6月先后建立了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当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城区内又建立了东城、西城两个小型开发区。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大大改善了十堰市的投资环境,成为十堰经济新的生长
5、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十堰市的市场体系也逐步发育形成。1994 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2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86倍,年平均增长10.38;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39亿元,比1978年增加13倍,年平均增长18.02。 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产权转让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市场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推行改革开放,使十堰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堰市在整个湖北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十堰市与原郧阳地区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历史的进程又一次为十堰带来了发展机遇。新体制
6、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统筹规划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也有利于城乡开通,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开发山区资源,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地市合并后的新十堰,优势互补,将大大加快城乡建设的步伐。 (2)经济结构从产业结构来看,十堰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由1978年的“二、一、三”演变到现在的“二、三、一”。这充分说明,在十堰经济的发展历程中,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带动着一、三产业, 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到1994年十堰市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4.23亿元、88.17亿元和30.01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7、61.9和21.1。但是,应当看到第三产业的
7、发展水平与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相适应。对此十堰市政府已制定了有关政策,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预见,十堰市第三产业将会以更快速度向前发展。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来看,十堰的农业尽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传统农业结构特征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始终以种植业为主,比重保持在50以上。十堰的工业始终占主导地位,内部结构则是以汽车工业为主,相关行业并存,“大、重、专”突出等为显著特征。汽车及配件产值占工业总值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城区轻重工业基本以1:27的比例发展。十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重较大的仍是以金融保险、商贸流通等为主的传统行业。在十堰经济的发展历程中,中央及省属企业一直占有相当大的份额,1994年
8、中央企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1.6,省属企业占1.93,中央及省属大企业的发展为十堰经济的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国有经济为主体,集体、股份制、“三资”、私营及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格局。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所占份额已由1978年的92.68降到1994年的71.98,国有商贸经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49.78降到1994年的25.12,与此同时,“三资”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非公有经济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社会劳动者的经济成份结构也相应发生了
9、变化,国有经济的职工人数所占比重下降,说明多渠道就业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加快培植经济发展后劲的主要途径。1994年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9.96亿元,比1993年增长了58.26,合理的投资方向直接关系到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保障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3)综合经济效益建市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五年来, 十堰市的国民经济不仅保持快速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改进,综合经济效益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近两年看,1994年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5428元/人,比1993年的27045元/人增长 31 , 比1978年增长了5倍多。1994年的物质消耗率为
10、62.1,比1993年的62.38 减少了0.28个百分点。据测算目前十堰市的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处于全省中等偏上位置。工业是十堰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推动十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动力。因此,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十堰的工业企业推行现代化管理,提高企业素质,深挖内部潜力,降低消耗,特别是通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得工业整体经济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产销率已达到较高水平,资产使用效率及人均劳动效率普遍提高。1994年全市工业产销率达97.2。1994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6.34亿元,其中利润为13. 9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5.8倍和21.
11、2倍。这一年的资产利税率达到8.8,成本费用利税率为13.1,好于全省平均水平。1994年人均劳效又有提高,全市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已达到27935元/人,比上年增长了12.9。2、东风汽车公司概况3、工业及配套工业概况 (1)汽车工业概况十堰市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汽车工业城市,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之一,形成了年产18 万辆载重汽车的生产能力,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公司建立了贸易联系;生产经营已辐射到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306家企业。汽车轮胎已形成年产150 万套生产能力,除与东风牌系列汽车配套外,还打入国际市场。目前全市生产与汽车配套
12、的产品、汽车改装、汽车零部件总成的企业已发展到1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产品发展到4000多种。在汽车工业强有力的牵引下,机械、电子、轻纺、冶金、采矿、化工、建材、医药、食品、皮革等行业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汽车、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体,多种行业并举的发展格局。目前企业在装备上已拥有机械设备3万多台,800多条生产线,其中自动化流水线200多条,东风系列汽车产品已有7个基本车型,87种变型车,300多种改装车及4个系列的16种发动机,东风系列的载重车已成为国家级产品。不仅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还有一批居国内领先地位的新工艺、新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有着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队伍。1
13、992年城区工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187个地专级以上城市评比中名列第19位,进入国家城市综合实力50强行列,居第22位。199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汽车166537辆,改装车8316辆,轮胎155万套,发电量47.8亿千瓦时,水泥54万吨,化肥2.04万吨。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19亿多元,销售收入203亿元,利税总额26亿多元。工业总产值居全省第四位,工业实现利税居全省第二位,市级财政收入居第五位。(2)市属汽车及汽配业截止1994年底,市属企业87家,其中生产企业30家,营销公司7家,大型企业1个,中型企业12个,小型企业24个和两家电子生产企业。职工总数达 2189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
14、员1938人;固定资产6.34亿元: 主要设备7000多台(套)(不含东汽公司)生产汽车零部件1300多种,总成120多种;改装车(专用车)30多种;拥有机械加工、铸造、锻造、压铸、冲压、焊接、热处理、电镀、 油漆等工艺手段。199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5亿元,销售收入12.79亿元,实现利税1 亿多元。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型卡车零部件生产已形成15-25万辆份的生产能力;中型改装车、轻型专用车及底盘分别具备1万辆、5000万辆的能力;汽车基础件类产品也具备相当规模,已形成年产铸件9万吨、铸钢件2600吨,有色金属压铸件1500吨、汽车锻件1万吨、冷拔型钢4000吨的生产能力。部分企业产
15、品已与五十铃、夏利、宝马、金杯、奥拓等车型配套,初步形成了品种系列化生产格局。“八五”前4年立项40项,总投资需11.38亿元,含有技术引进项目5个, 中外合资项目2个,利用国外贷款200万元,到1994年底累计投资4亿多元, 已竣工项目19个,预计“八五”期间可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占总投资的62%,竣工投产项目28个,占总项目的70%。 通过发展和完善汽车轮胎及橡胶、塑料、汽车原材料辅助材料、汽车扩散产品及零配件、改装车生产配套系列等,形成了一批地方汽车工业的拳头产品 ,并成为十堰地方工业发展的支柱。东风轮胎厂、湖北工程塑料 厂、汽车改装厂、车桥轮毂厂、汽车缸套厂、汽车制动蹄厂、橡胶厂、钢
16、砂厂等汽车配套骨干企业及其他配套企业,为东风汽车公司生产汽车配件产品达4000余种, 主要产品有汽车轮胎、橡胶配套件、塑料配套件、原材料辅助材料等, 逐步形成了一种立足东风汽车公司,面向国内外汽车市场的经营机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其中金星牌铸钢丸荣获国家银质奖, 汽车轮胎、举升液压缸等三个品种获部优、30 个产品获省优、20个产品获市优、30个产品获东风汽车公司信得过产品。1990年国家监督检验载货汽车质量抽查中,汽车改装厂生产的加长车, 综合评定为一等品,产品行销全国。 (3)轻纺行业全市轻纺行业包括纺织、一轻工业和二轻工业三个行业。一轻纺织行业拥有企业44家,其中中型企业7家,职工总数达
17、9712人,固定资产达3亿多元,1994年工业总产值达3亿多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7,实现利税1747万元。其主要产品有棉纱、棉布、汽车蓬布、汽车内饰面料、汽车座垫、服装、手套、毛巾、纺织器材、打字纸、书写纸、卫生纸、食品、饮料、白酒、啤酒、糖果、糕点、米醋等20大类,1600多种。毛巾生产1986年被评为部优产品,武当牌2913割绒毛巾于1991年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铜奖。汽车座垫面料、复合面料,1990年获纺织工业部“七五”新产品三等奖。94年全市二轻企业达71家, 其中市塑料厂、制革厂为中型二类企业。主要产品有:皮革、皮鞋系列;皮包、皮箱系列;服装鞣制牛皮猪皮、木制板式家具,钢化
18、玻璃铁丝元钉、标牌、 汽车座椅、汽车塑料、汽车零配件、工艺美术等系列800多种产品。截止1994年底,二轻企业固定资产为8155万元,企业职工总数2000多人,实现工业总产值8298.77万元,销售收入7733.1万元,实现利税725.8万元。在技术改造方面,1994年技改项目14个,技改投资达1588万元,开发新产品194个。在产品结构上汽车配件总产值占二轻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锻造生产能力已达14万套。从整体上看二轻工业发展的重点正在向为汽车配件上倾斜。 (4)冶金、 燃料工业冶金燃化工业包括冶金、煤炭和化工三个行业。截止1994年底,有企业41个,其中:冶金13个,煤矿6个,金、银矿3个
19、,化工20个。 企业国定资产总额28亿多元,企业职工8785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4亿元,税金1893万元。1994年基建和技改项目14项,完成投资3274万元。已投产6项,新增产值8650万元,新增利税824万元。冶金行业的主要产品有:黄金、白银、锑、钢材、铜材、钢丸、炉料和耐火料9大类。其中:十堰市钢砂厂生产的金星牌钢丸89 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其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日本、美国、 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炉料生产在生产能力、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上均处于全省上游水平。 有色冶金在冶金工业中占有特别重要位置。我市有色金属资源特别丰富, 前期投资8000万元建成的湖北银矿是一个融采、选、
20、冶为一体的联合企业,在选、 冶技术上处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黄金产量居全省第三, 正在建设的郧县许家坡金矿,将使我市黄金产量更上一层楼。 “八五”重点建设项目湖北银矿扩建工程,总投资8498万元,扩建后,年产白银22吨、黄金233公斤。年新增产值1204万元,销售收入2472万元,利税1584万元。计划投资1300万元, 建设郧县许家坡金矿预计1996年投产,年产黄金65公斤,白银1吨,年产值400万元,利税400万元。煤炭行业的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南三县,主要产品是石煤洗选精煤。每年生产30万吨左右,技术经营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5)化学工业化学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发展到橡胶制品业、塑料
21、制品业、化学纤维、日用化工等多种行业多个门类,居十堰市工业第二位,92 年全市化学工业总产值达9亿元,比80年增长3倍,占全市工业的10%,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 占全市工业的6.7%,实现利税1.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8.1%。截止94年,有化学工业厂家18个。市虹宇集团、丹江工贸合营化工厂生产的铁系列颜料是出口免检产品, 郧县天神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火工材料,产品质量处于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 成田油墨公司的建成投产将填补我省油墨生产的空白。在橡胶行业中,东风轮胎厂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家生产载重、轻卡、轿车子午线轮胎的企业,也是中国橡胶行业的五大骨干企业之一,是十堰市城区内除东汽公司之后的第二大企
22、业, 也是为东汽公司生产轮胎配套的最大配套企业,拥有年产轮胎130万套的生产能力。该厂有6种产品被评为A级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2年总产值达7.8亿元, 占十堰地方工业总产值地35.5%。在技改投资上“八五”期间重大投资项目五个,计划投资7000万元,新增利税900万元。投资500万元新建年产1000吨油墨的油墨公司,1995年建成后,产值将达到1300万元。计划投资9200万元新建竹山石煤综合利用工程, 建成后年产值为3400万元。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竹山庙垭特大型铌椣储量121.51万吨, 是我国第三大稀土矿床。铌的氧化物(ho)储量121.51万吨,也属特大矿床。 建成后,销
23、售收入将达1.588亿元,税金达2223万元、利润达4349万元。(6)建材工业94年底,建材工业乡以上企业270家,从事建材生产的职工达18600多人。主要产品水泥、摩擦材料(汽车配件)、玻璃及玻璃制品、水泥制品、 砖瓦陶瓷、石材料等十余种,1994年工业总产值达3.24亿元,实现利税1100万元。 市二砖厂生产摩擦材料,建成年产1000吨规模的摩擦制品生产线,年产刹车片、 离合器片、阻力片等近20个规格的产品,1994年达1800吨,是东汽公司的免检产品。为东汽配套450吨,社会销售遍及全国29个省(市)用户943家。市水泥厂1984 年投资183万元形成年产4.4万吨的能力,改造后年产水
24、泥4.5万吨超过了设计能力。“九五”期间拟在丹江或郧县采用预热器回转窖或窖外分解新工艺建设一条年产60万吨高标号的水泥生产线,改变我市只有立窖工艺生产水泥的现状。 (7)医药行业经过近20年发展,到1994年底医药工业企业发展到20家,固定资产约5000万元,企业职工总数1742人,全行业完成总产值9054万元,实现利税157.8万元。主要产品产量:片剂8000万片,针剂4500万元,中成药350吨,皂素150吨, 生产中西药品种100多个。基本形成了中西药制剂,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为主的工业体系。“七五”和“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入资金3490万元, 目前已形成过千万元产值的企业3个。为加快发展
25、医药行业的支柱产业,现已投入资金600万元扩建郧西医药化工厂,建成双烯醇酮醋酸酯项目30吨规模,产黄体酮5吨,从而使我市医药步入激素药的生产领域. (8)电力工业十堰市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境内有大小河流2500多条,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00多万千瓦,占全省的八分之一。现已开发利用的有丹江水电站,6 台机组总装机容量90万千瓦,年发电45亿度;黄龙滩水电站,装机15万千瓦,年发电7亿度;各县、市的小水电装机容量10.8万千瓦; 再加上东风汽车公司建设的热电厂,装机容量10万千瓦,年发电量4.7亿度,共计装机容量125.8万千瓦。目前5县1市的电力网络已联成一体。基本形成了一个安全、可靠、 经济的
26、输变电网络。现已有输配电线路总长31273.3公里。其中220KV148.7公里,110KV650。25公里,35KV737.4公里,10KV6235公里,低压线路有23502公里。十堰电力工业经过40年的历史,现已发展到电力直接用户41512户,用电设备容量128.05 万千瓦,全市所有乡镇全部通电。1994年全市过百万元利税工业企业排序(前61名)东风汽车公司 、东风实业开发公司、东风金狮轮胎有限公司 、郧阳卷烟厂、湖北华阳企业集团公司 、湖北汽车工程塑料厂、湖北汽车附件厂、湖北华产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湖北省通达集团、十堰供电局、湖北神鹰汽车公司、郧县石林公
27、司、十堰市车桥轮毂厂、丹江化工一厂、十堰市绵纺厂、十堰市缸套厂、郧县改装厂 、丹江可锻件厂、郧县天马实业公司、十堰市毛巾厂、丹江口市白兰服装集团公司、竹山同步器厂、湖北虹宇化工公司、十堰市制革厂、十堰市塑料厂 、十堰市皮革公司、房县化肥厂、十堰市汽车车架厂、丹江纺织总厂、十堰市摩擦材料厂、丹江口市三官殿电石厂、郧县水泥厂、丹江均州钢厂、丹江传动轴公司、丹江太和水泥厂、十堰市橡胶厂、十堰市车身附件厂、郧县汽车齿轮总厂、十堰市制动蹄厂、湖北金星集团、十堰市玻璃厂、十堰市汽车配件铸造厂、郧县汽车塑料厂、丹江铁马集团、郧西汽配总公司、十堰市汽车蓬布厂、十堰市华神实业公司、丹江均州合金厂、丹江武当精密铸
28、造厂、十堰市第一针织厂、十堰市汽车车身有限责任公司、郧县标准件厂、郧县杨溪机械厂、十堰茅箭区档圈材料厂、郧西医药化工厂十堰市特种铸铁厂、竹山材化厂、竹山化工化肥公司、竹山水泥厂、十堰市汽车附件厂 。4、农业(1)概况建国前十堰农业十分贫弱,生产条件极差,生产工具落后, 农民终处不得温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以往抓农业生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的新思路新设想。“绝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要坚定不移地走改变生产条件依靠科学种田的活路。199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4.8亿元(不变价为22.1)亿元,比上年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总产值占全市国内总值的17(按不变价)
29、。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9.6,比1978年增长31.2个百分点。在种植业中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62.7,比1978 年下降7.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重为37.3,比1978增长7.1个百分点。全市农口现有各类从事科研和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干部1848人,占全市农口干部总数的80以上。已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1646人,其中高级职务72人,中级职务438人,初级职务1136人,依次占农技干部总数的3.9、23.7和61.5。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全市农口系统现有10多个科技服务专职或兼职部门,全市43的农户现都有一名科技致富带头人。从产值构成看:1990年, 全市农村社会产值68
30、1563万元(现行价),其中农林牧渔产值343264万元,比重由1978年的81.6下降为50.4。二、三业产值338299万元,比重由1978年的18.4%上升为49.6%。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产值122520万元,所占比重由1978年69.8降至62.7 ,其他经济作物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30.2升到37.3。1994年,全市农产品商品产值达14649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7, 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别为73948万元和51148万元,畜牧业已成为发展农业商品经济的第二大支柱。(2)基地建设四十多年来,全市以自力更生为主兴办了竹山的九华山、丹江口市的武当山、房县的五台山、竹溪的标湖、
31、郧西的六官坪以及当时归属郧县的黄龙等14 个国营林场,嗣后,建起了竹溪县龙王垭茶场、竹山县圣水茶场、 郧西县神雾岭茶场、丹江口市老营峰园场等20多个国营特产场。改革开放、 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又制定了“三兴”战略,按照“商业化、基地化、 庭园化”的要求,实施了小片商品粮、“六五”工程等10 多个林特牧渔粮菜骨干产品基地建设,使整个农村基地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到1994年,全市各种基地面积已达1109.17万亩。在这些基地中,生漆和杜仲分别成为全国四大基地之一; 柑桔为湖北省第二大生产基地;龙须草和五倍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重点产区;丹江口市晒烟,为全国42个基地县市之一;房县木耳,为全国最大的基
32、地县; 郧巴黄牛为全国良种繁殖地;马头山羊为湖北扶持的良种羊繁殖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 大大优化了生产条件,对于推动本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上规模、上水平、 上效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农村畜力发展大牲畜特别耕牛是十堰市农业生产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5年中, 大牲畜年末存栏量由1949年的174183头增加到304861头,增长75,其中耕牛增长 61。在存栏耕牛中,能够从事劳役的由113258头增加到177000多头,增长50以上。按耕地计算,劳役耕牛头平承担面积1949年为38.2亩,1978年降为20.7亩,1994年再降为16.7亩。(4)主要产品产量粮油生产:1994年,全市粮食总产在
33、多灾的情况下,仍达到108.85万吨,油料总产达到38603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40.2和2.4倍,是1949年的3.5倍和8. 8倍;农村人口平均产粮418公斤,产油14.8公斤,依次比1978年增加107 公斤和10.3公斤,比1949增加214公斤和11.9公斤。粮食基本实现自给;随着生产的发展,粮油商品量不断增加。1994年,全市粮油商品量分别为261184吨和25140吨,比1978年增加181564吨和24458吨,商品率分别为24和65,虽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水平,但分别比1978年提高13.7和59。蔬菜生产:到1994年,全市蔬菜复播面积发展到44.2万亩,总产量58.
34、1万吨,其中十堰市城区专业菜地达到1.5万亩以上,复播面积4万多亩,年上市蔬菜6.3万多吨,城区人均日供应450克,基本满足需要。(5)林特产品生产木材:全市常年采伐木材10万立方米以上,1994年达到20.27万立方米, 1975年到1994年底的20年间,全市活立木共增加617万立方米,年均增长30万立方米以上。竹溪县是本市木材的集中产地也是湖北省著名的产区,年产木材5万立方米以上,活立木蓄积量现有600多万立方米,该县木材分硬杂木、松杉优质木和楠柏名贵木三大系列,具有身长体直,径粗等优点。广销全国20多个省、 市、自治区。黑木耳:十堰市栎类资源丰富,耳林面积为120万亩, 生产黑木耳具有
35、悠久历史,并以其生产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而名扬中外。1984年以来, 全市的年产量大体保持在600-800吨,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中最高的1987年曾达到 1084吨。1994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产量仍达593吨。 黑木耳主产地为房县,多年产量都在100万斤上下,名列全国第一。1981年全国食用菌工作会议对全国黑木耳营养成份的分析测定,房耳以吸水能力强、 营养成份高、耳大肉厚、味道鲜美而名列前茅。油桐:油桐是十堰市拳头经济树种之一,1994年全市油桐面积为68 万亩,产量为8531吨,约占全省总产量的40,居第一位。 十堰油桐的集中产区为郧县和郧西县,其中:郧西的面积最大,
36、产量最高,品种最优。在1977 年全国油桐会议上,被国务院命名为“油桐之乡”。龙须草:龙须草是十堰市著名的土特产品。素有“十堰三大宝,苞谷、红薯、龙须草”之称。十堰龙须草叶窄、绵软、纤维长、拉力强、 含硅量比一般龙须草低3,为全国最佳品种之一。龙须草的用途十分广泛,用其编织草毯,远销欧美各国。龙须草还是制造普通白纸、打字纸、 复写纸以及多种高级工业用纸的优质原料。1994年全市龙须草面积发展到70万亩,产量达到40800吨,比1978年和1949年分别增长3.4倍和4.8倍。五倍子:五倍子又名百虫仓,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1994 年全市倍林面积达到25.7万亩,产量555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37、主产区为竹山县,该县同时也是湖北和全国生产五倍子的大县之一。该肚倍个儿大,单宁酸含量高, 又是全国最佳品种之一。1985年, 竹山县在中国林科院南京林化研究所和云南紫胶所的帮助下,兴建了一个以加工五倍子为主的林产品化工厂,年生产工业单宁酸、工业没食子酸、等5种系列产品,其工艺技术、设备均居国内领先地位。1987年投产以来,产品畅销国内,并远销日、美、法等国。生漆:十堰市生漆生产历史悠久,生漆是本市传统出口土特产品之一。 全市常年产量在100吨上下,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1994年全市漆林面积发展到5.5万亩,产漆59.1吨。竹溪县是十堰市生漆集中产地,也是全国主要基地之一。竹溪大木漆
38、是全国五大名漆之一,1988 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土产商品知识将竹溪大木漆收录入书。茶叶:“高山云雾出好茶。 ”十堰市的地理气候资源非常适宜生产茶叶,1980年至今的15年间,茶叶产量平均以9的幅度向上递增。1994年全市茶叶面积发展到15万亩,产量达到770吨,自1980年以来,全市有许多品种多次在省以上茶叶质量评比中获奖。其中竹溪县生产的“龙峰茶”1984 年获湖北省农牧厅优质产品奖,1988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 竹山县创制的“圣水毛尖”在1988年湖北省名优茶鉴评中被认定为鄂西北山区名茶新秀, 被选入香港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优良名优食品一书的目录; 张湾区生产的“凤凰剑毫”和“凤凰
39、毛峰”两个品种在1993年湖北省名优茶评比中,获省级“优质茶”称号;1994年湖北省茶叶质量评比,十堰市共有18个品种分获特等奖、 一等奖和优质奖。1994年在新加坡举办的世界贸易与科技博览会上,竹溪县生产的“五叶牌”龙须胶股兰保健茶, “家园牌”青龙剑茶和“三叶牌”猕猴桃果茶分别荣获金奖。杜仲:是十堰市较有名气的土特产品之一。五县一市都有种植,面积现发展到18.2万亩,1994年产量达到103吨。其中郧西县黑山杜仲场面积达6000亩以上,为全国最大的成片林基地之一。杜仲是一种落叶乔木,目前多作药用, 是一种稀有药材。畜禽产品:1994年全市生猪的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为261.4万头和115.8
40、万头,比1978年增加17.9和1.1倍;大牲畜饲养32.97万头,出栏量2.49万头, 分别比1978年增长10和60;山羊饲养量和出栏量为35.52万只和11.08万只,分别比1978年增加1.3和74.5;家禽饲养量1091.12万只,出笼量418.00万只,比1978年成倍增长;畜禽肉产量达到11.15万吨,是1978年的1.7倍;人均占有内类和禽蛋产量为41.3公斤和10.15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2.9倍和1倍以上。水产品:四十多年来,十堰市的水产也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养殖面积由1978年的3万亩增加到1994年的25.6万亩,增长了7.5
41、倍。第二,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既由单一的捕捞渔业转向养殖渔业,由自然渔业转向科技渔业,由单一的品种养殖转向多品种、多结构养殖,由单一养殖生产转向繁殖、养殖、加工、供销系列化综合经营。第三、 产品有较大增加。199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6631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比1978年增长17倍。5、国内、外贸易(1)国内贸易十堰市现已成为鄂、豫、川、陕四边地区的商品流通中心。到1994 年末,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5亿元,年增长50.5;集贸市场成交额达12 亿元,国合商业年商品销售总额达2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 十堰市社会购买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断提高。商品流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城
42、乡居民消费水平也由低层次、单一性向较高层次和多样化发展。食品类商品供应丰富,品种增加,质量提高,销售迅速增长。高档服装、皮鞋、皮夹克、 毛料等销售均有较大的增长。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录像机等高档耐用电器已进入千家万户寻常百姓家,文化娱乐用品及医疗用品市场进一步扩大。 商贸市场始终保持繁荣兴旺。商业:商业局1994年末,全系统职工总数为11595人,其中,市直企业事业单位4675人,六县(市)6920人,拥有固定资产2.17亿元, 所辖归口行业有五金、交电、化工、日用百货、针纺织品、糖酒副食、饮食服务业、 商办工业和农副产品购销等。1994年全系统实现商品购进总额6.55亿元,其中:实现
43、农副产品收购2212万元;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 92 亿元; 全部流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600万元。“八五”计划期间,国有商业经营规模平均每年以20 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全系统拥有大型现代化零售商场两家, 中等设施较为先进的零售商场15家,营业面积5万多平方米,人民商场、五堰商场1994年已跃居省内十大零售企业前列。年销售额分别突破亿元大关。有高中档饭店八家,住宿床位一万多张,开展了食、宿、购、乐于一体的综合经营,市商贸大厦、华中大厦、太和宾馆、紫霄饭店等被省确定为定点旅游涉外接待单位, 市商贸大厦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三星”级饭店。市东方食品厂在全省商办食品工业一直保持着“一枝独秀”。 粮食 粮
44、食局系统独立核算企业197个,经营网点 600 余个, 职工总数7800人,拥有固定资产1.90亿元,94年,全市粮食部门收购商品粮10924万公斤,其中:定购粮3645万公斤;收购油料折油2111吨;销售粮食13587万公斤,食油4034吨;实现销售收入52812万元;商办工业产值1.5亿元。近几年, 粮食企业积极转换经营机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堰丰商厦、 良源宾馆相继开张营业,截止1994年底,开业仅半年的堰丰商厦实现销售收入1371万元,利税55 万元。成为我市粮食企业的龙头,1994年,粮食部门实现多种经营收入7373万元, 利税781万元。 供销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企事业单位217个,
45、基层供销社137个,公司 59个,大中型商场5个,工业企业9个。职工总数16700人,拥有固定资产20092 万元,经营网点3624个,是城乡结合的流通主渠道。1994年, 全系统实现商品总销售8.68亿元;农副产品收购8906万元;上缴税金1296万元。目前, 已形成了以村为依托,县(市)城为中心的三级经营服务网络。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点, 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经营模式。如花果购物中心、裕华商场、 海洋商场以及郧县的天马商场等以零促批,全系统1994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综合性商场就有45 个,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 石油石油公司现在职工400多人,辖属8个分公司,拥有3座油库,1座中转库和10
46、座加油站,油库总库容量55200立方米,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主要经营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大类成品油。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 十堰市石油公司闯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不断发展壮大之路。1993年开始,公司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新建了2座加油站,实现油库扩建增容12400 立方米。1994年,实现销售收入18625万元,销售量94783吨,实现利税678万元。 烟草市烟草专卖局所辖7个烟草局,共8个独立核算单位。 全系统共有职工497人,拥有固定资产1100万元。业务范围是烟叶生产经营、卷烟经营和烟草专卖管理。从1981年到1994年,累计生产烟叶近30万担,为农民增收6000 余万元,为财政增收近2000万元。其中,1994年收购烟叶8000担,价值240万元,实现税收近80万元。十年来累计销售卷烟近百万大箱,总销售近10亿元, 实现利润5000余万元。1994年销售卷烟11.94万大箱,销售收入2.25亿元, 实现利润1011万元。郧阳卷烟厂,1994年创产值1亿元,利税2000万元,成为全省小巨人50强企业之一。 饮食服务十堰市的饮食服务业从整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