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稿序 1 目录 第一稿序 . 13 第二 稿 序 . 14 第三 稿 序 . 15 第一卷 经 络腧穴各论 . 16 第一节 任脉 . 16 1、会阴 . 16 2、曲骨 . 16 3、中极 . 16 4、关元 . 17 5、石门 . 18 6、气海 . 18 7、阴交 . 18 8、神阙 . 18 9、水分 . 19 10、下脘 . 19 11、建里 . 19 12、中脘 . 20 13、上脘 . 21 14、巨阙 . 21 15、鸠尾 . 21 16、中庭 . 21 17、膻中 . 22 18、玉堂 . 22 19、 紫宫 . 22 20、华盖 . 22 21、旋玑 . 22 22、天
2、突 . 23 23、廉泉 . 23 24、承浆 . 24 第二节 督脉 . 24 1、长强 . 24 2、腰俞 . 25 3、 腰 阳关 . 25 4、命门 . 25 5、悬枢 . 26 6、脊中 . 26 中枢 . 26 7、筋缩 . 26 消渴穴 . 26 8、至阳 . 26 9、灵台 . 27 第一稿序 2 10、神道 . 27 11、身柱 . 27 12、陶道 . 28 13、大椎 . 28 14、哑门 . 29 15、风府 . 30 16、脑户 . 30 17、强间 . 30 18、后顶 . 30 19、百会 . 31 20、前顶 . 32 21、囟会 . 33 22、上星 . 33
3、 23、神庭 . 33 24、素 髎 . 33 25、水沟 (人中) . 34 26、兑端 . 34 27、龈交 . 34 第三节 手太阴肺经 . 36 1、中府 . 36 2、云门 . 37 3、天府 . 37 4、侠白 . 37 5、尺泽 . 37 6、孔最 . 38 7、列缺 . 38 8、经渠 . 38 9、太渊 . 39 10、鱼际 . 39 11、少商 . 40 第四节 手阳明大肠经 . 41 1、商阳 . 41 2、二间 . 42 3、三间 . 42 4、合谷 . 42 5、阳溪 . 43 6、偏历 . 43 7、温溜 . 43 8、下廉 . 43 9、上廉 . 43 10、手三
4、里 . 44 11、曲池 . 44 12、肘 髎 . 45 13、五里 . 45 14、臂 臑 . 45 15、 肩 髃 . 45 第一稿序 3 16、巨骨 . 46 17、天鼎 . 46 18、扶突 . 46 19、禾 髎 . 46 20、迎香 . 47 第五节 足阳明胃经 . 48 1、承泣 . 48 2、四白 . 49 3、巨 髎 . 49 4、地仓 . 49 5、大迎 . 49 6、颊车 . 50 7、下关 . 50 8、头维 . 50 9、人迎 . 51 10、水突 . 51 11、气舍 . 51 12、缺盆 . 51 13、气户 . 52 14、库房 . 52 15、屋翳 . 52
5、 16、膺窗 . 52 17、乳中 . 52 18、乳 根 . 52 19、不容 . 53 20、承满 . 53 21、梁门 . 53 22、关门 . 53 23、太乙 . 53 24、滑肉门 . 54 25、天枢 . 54 腹四针 . 54 26、外陵 . 54 27、 大巨 . 54 28、水道 . 55 29、归来 . 55 30、气冲 . 55 31、髀关 . 55 32、伏兔 . 55 33、阴市 . 55 34、梁丘 . 56 解穴 . 56 五穴四针 . 56 35、犊鼻 . 56 36、足三里 . 57 阑尾穴 . 57 第一稿序 4 37、上巨虚 . 58 38、条口 . 5
6、8 39、下巨虚 . 59 40、丰隆 . 59 41、解溪 . 59 42、冲阳 . 59 43、陷谷 . 60 44、内庭 . 60 45、厉兑 . 60 第六节 足太阴脾经 . 61 1、隐白 . 61 2、大都 . 62 3、太白 . 62 4、公孙 . 62 5、商丘 . 63 6、三阴交 . 63 7、漏谷 . 64 8、地机 . 64 9、阴陵泉 . 64 10、血海 . 64 11、箕门 . 65 12、冲门 . 65 13、府舍 . 65 14、腹结 . 65 15、大横 . 65 16、腹哀 . 65 17、食窦 . 66 18、天溪 . 66 19、胸乡 . 66 20、
7、周荣 . 66 21、大包 . 66 第七节 手少阴心经 . 67 1、极泉 . 67 2、青灵 . 67 3、少海 . 68 4、灵道 . 68 5、通里 . 68 6、阴郄 . 68 7、神门 . 69 8、少府 . 69 9、少冲 . 69 第八节 手太阳小肠经 . 70 1、少泽 . 70 2、前谷 . 70 3、后溪 . 71 第一稿序 5 4、腕骨 . 71 5、阳谷 . 72 6、养老 . 72 7、支正 . 73 8、小海 . 73 9、肩贞 . 73 10、 臑 腧 . 73 11、天宗 . 73 12、秉风 . 74 13、曲垣 . 74 14、肩外俞 . 74 15、肩中
8、俞 . 74 16、天窗 . 74 17、天容 . 75 18、颧 髎 . 75 19、听宫 . 75 第九节 足太阳膀胱经 . 77 1、睛明 . 77 2、攒竹 . 78 3、眉冲 . 78 4、曲差 . 78 5、五处 . 79 6、承光 . 79 7、通天 . 79 8、络却 . 79 9、玉枕 . 79 10、天柱 . 79 11、大杼 . 80 12、风门 . 80 13、肺俞 . 80 14、厥阴俞 . 81 15、心俞 . 81 16、督俞 . 82 17、膈俞 . 82 18、肝俞 . 83 19、胆俞 . 83 20、脾俞 . 84 21、胃俞 . 84 22、三焦俞 .
9、84 23、肾俞 . 84 24、气海俞 . 85 25、大肠俞 . 85 26、关元俞 . 86 27、小肠俞 . 86 28、膀胱俞 . 86 29、中膂俞( l) . 86 第一稿序 6 30、白环俞 . 86 31、上 髎 . 87 32、次 髎 . 87 33、中 髎 . 87 34、下 髎 . 87 35、会阳 . 87 36、附分 . 88 37、魄户 . 88 38、膏肓俞 . 88 39、神堂 . 88 40、 譩譆 . 89 41、膈关 . 89 42、魂门 . 89 43、阳纲 . 89 44、意舍 . 89 45、胃仓 . 89 46、肓门 (痞根) . 89 47、
10、志室 . 89 48、胞肓 . 90 49、秩边 . 90 50、 承扶 . 90 51、殷门 . 90 52、浮郄 . 91 53、委阳 . 91 54、委中 . 91 55、合阳 . 92 56、承筋 . 92 57、承山 . 92 58、飞扬 . 93 59、跗阳 . 93 60、昆仑 . 93 61、仆参 . 94 62、申脉 . 94 63、金门 . 94 64、京骨 . 94 65、束骨 . 95 66、足通骨 . 95 67、至阴 . 95 第十节 足少阴肾经 . 96 1、涌泉 . 96 2、然谷 . 97 3、太溪 . 97 4、大钟 . 98 5、水泉 . 98 6、照海
11、. 98 7、复溜 . 99 第一稿序 7 8、交信 . 99 9、筑宾 . 99 10、阴谷 . 99 11、横骨 . 100 12、大赫 . 100 13、气穴 . 100 14、四满 . 100 15、中注 . 100 16、肓俞 . 100 17、商曲 . 100 18、 石关 . 101 19、阴都 . 101 20、腹通谷 . 101 21、幽门 . 101 22、步廊 . 101 23、神封 . 101 24、灵墟 . 101 25、神藏 . 102 26、 彧 中 . 102 27、俞府 . 102 第十一节 手厥阴心包经 . 103 1、天池 . 103 2、天泉 . 103
12、 3、曲泽 . 103 4、郄门 . 104 5、间使 . 104 6、内关 . 104 7、大陵 . 105 8、劳宫 . 106 9、中冲 . 106 第 十 二节 手少阳三焦经 . 107 1、关冲 . 107 2、液门 . 107 3、中渚 . 107 4、阳池 . 108 5、外关 . 108 6、支沟 . 109 7、会宗 . 109 8、三阳络 . 109 9、四渎 . 109 10、 天井 . 109 11、清冷渊 . 109 12、 消泺( p) . 110 13、 臑 会 . 110 14、肩 髎 . 110 15、天 髎 . 110 第一稿序 8 16、天牖 . 110
13、17、翳风 . 110 18、 瘈 脉 . 111 19、颅息 . 111 20、角孙 . 111 21、耳门 . 112 22、耳和 髎 . 112 23、丝竹空 . 112 第 十 三节 足少阳胆经 . 113 1、瞳子 髎 . 113 2、听会 . 114 3、上关 . 114 4、颔厌 . 114 5、悬颅 . 114 6、悬厘 . 114 7、曲鬓 . 114 8、率谷 . 114 9、天冲 . 115 10、浮白 . 115 11、头窍阴 . 115 12、完骨 . 115 13、本神 . 115 14、阳白 . 115 15、头临泣 . 116 16、目窗 . 116 17、正营
14、 . 116 18、 承灵 . 116 19、 脑空 . 116 20、风池 . 116 21、肩井 . 117 22、渊液 . 118 23、辄筋 . 118 24、日月 . 118 25、京门 . 118 26、带脉 . 119 27、五枢 . 119 28、维道 . 119 29、居 髎 . 119 30、环跳 . 119 31、风市 . 120 32、中渎 . 120 33、膝阳关 . 120 34、阳陵泉 . 121 35、阳交 . 121 36、外丘 . 122 37、 光明 . 122 第一稿序 9 38、阳辅 . 122 39、悬钟 . 122 40、丘墟 . 123 41、足
15、临泣 . 123 42、地五会 . 124 43、侠溪 . 124 44、足窍阴 . 124 第 十 四节 足厥阴肝经 . 125 1、大敦 . 125 2、行间 . 125 3、太冲 . 126 4、中封 . 126 5、蠡沟 . 126 6、中都 . 127 7、膝关 . 127 8、曲泉 . 127 9、阴包 . 127 10、足五里 . 128 11、阴廉 . 128 12、急脉 . 128 13、 章门 . 128 14、期门 . 129 第十五节 冲脉 . 130 第十六节 带脉 . 130 第十七节 阳维脉 . 130 第十八节 阴维脉 . 131 第十九节 阳跷脉 . 131
16、第二十节 阴跷脉 . 131 第 二卷 经络腧穴总论 . 132 第一节 经穴总结歌诀 . 132 第二节 特定穴 . 133 一、五腧穴 . 133 二、原络穴 . 136 三、腧募穴 . 138 四、八会穴 . 138 五、八脉交会穴 . 138 六、郄穴 . 140 七、六腑下合穴 . 140 八、四总穴 . 141 九、回阳九针穴 . 141 十、水俞 . 141 十一、热俞 . 141 十二、髓空 . 141 第一稿序 10 十三、气穴 . 141 十四、 气府 . 142 十五、 四海 . 142 十六、四街 . 143 第三节 配穴法 . 143 一、远隔配穴法 . 143 二、
17、局部配穴法 . 145 三、远近配穴法 . 145 第四节 治则 . 145 第 三卷 针灸歌赋 . 146 一、 重订针刺歌赋集锦 . 146 二、 标幽赋 . 151 三、 席弘赋 . 152 四、 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 . 153 五、 百症赋 . 155 第四卷 针 灸方 法 . 157 针药各有所宜 . 157 第一章 刺 法 . 157 第一节 针刺 . 157 第二章 手法 . 166 第一节 揣穴 (定穴 )法 . 166 第二节 进针法 . 166 第三节 行针候气法 . 166 第四节 补泻手法 . 166 第五节 混合补泻法 . 168 第 三 章 针灸与时日 .
18、168 第一节 季节与气候 . 168 第 二 节 子午流注 . 169 第 三 节 灵龟八法 . 169 第五卷 针灸概论 . 172 一、 初学妄施之害 . 172 二、 经络之重要性 . 172 三、 经络之区别 . 173 四、 经络与生理 . 173 五、 经络与发病 . 173 六、 经络与诊断 . 174 七、 十二皮部 . 175 八、 经隧 . 175 九、 经脉气血之多少 . 175 十、 经脉之表里 . 176 十一、 经脉之标本 . 176 十二、 经脉之根结 . 176 十三、 经脉流注 . 177 第一稿序 11 十四、 脉气终绝之症候 . 177 十五、 骨度之长
19、短 . 178 十六、 经脉之长短 . 178 十七、 经水 . 179 十八、 营卫之循行 . 179 十九、 阴阳类 . 181 二十、 取穴 原则 . 181 二十一、 难经 . 182 第 六 卷 灸法 . 184 第一节 灸法 . 184 第二节 瘢痕灸 . 186 第三节 骑竹马灸 . 188 第四节 养生灸 . 188 第 七 卷 刺络 (放血疗法) . 189 第一节 络脉及其功能 . 189 第二节 病理变化 . 189 第三节 诊断 及其刺络点 . 189 第四节 刺络时间间隔 . 190 第五节 刺络异常现象 . 190 第六节 历代医家论刺络 . 191 第八卷 治证
20、各论 . 194 杨氏治症总要 1 . 194 一、风病类 . 194 偏枯 . 195 二、寒热病类 . 196 一、 寒热 . 196 二、 热病 . 196 三、虚损类 . 198 梦遗失精 . 199 胃痛 . 199 消渴 . 200 四、肠痔类 . 200 五、气病类 . 200 六、喘咳类 . 200 七、臌胀类 . 201 水肿 . 202 八、积聚类 . 202 九 、腹满类 . 203 十、痹症类 . 203 十 一 、痿症类 . 204 痿症治法 . 204 第一稿序 12 十 二 、 厥逆 类 . 205 十 三 、疝类 . 206 十 四 、呕哕类 . 206 十 五
21、 、 噎膈 类 . 207 十 六 、泄泻类 . 207 十 七 、癃闭类 . 207 十 八 、癫狂痫类 . 208 十九、 疼痛类 . 209 一、头痛类 . 209 二、腰痛类 . 209 三、腹痛类 . 210 四、胁痛类 . 211 五 、 心痛 类 . 211 二十、四肢病类 . 212 二十 一 、颈项、肩背病类 . 212 二十 二 、 五官 病类 . 212 一、眼 . 212 二、耳 . 213 三、鼻 . 213 四、喉 . 213 四 、口腔 . 214 二十 三 、外科病类 . 214 二十四 、霍乱疟疾类 . 215 霍乱转筋 . 215 霍乱吐泻 . 216 二十
22、五、妇人类 . 216 二十六、伤寒论针灸治疗类编 . 216 第九卷 名家经验 . 218 一、 卢炜针灸经验 . 218 一、 小经验 . 218 二、 针刺治疗近视 . 218 二、 王乐亭针灸经验 . 218 老十针 . 218 手足十二针方 . 218 三、 金伯华针灸经验 . 219 四 、 倪海厦针灸经验 . 219 第一稿序 13 第一 稿 序 抄袭之风,自古已然,于今为烈。自从学针灸以来,参阅书籍几十本,然而这些现代人写的书,大同小异的多,很多只是资料汇集,无所发挥,误人子弟。所以 为了能够让自己以及后来人能轻松地学好针灸,特意从古今针灸书籍寻章 摘句,按照自己多年的学习和实
23、践经验, 编 排了 这本资料, 方便后 来学者学习使用 。 本 稿 以杨甲三的腧穴学为底稿, 删减解剖和现代研究部分, 节录灵枢经 中 讲针灸的核心内容, 把医宗金鉴中针灸部分的歌诀全部收录,此外还摘录了金针秘传、针灸配穴与手法、针灸资生经 针灸摘英集中的部分内容,集锦成当前资料。 参考资料: 金针秘传 方慎庵编著 _2008.2_人民卫生出版社 针灸配穴与手法 新加坡 陈必廉著 _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_1994 针灸资生经 针经摘英集 宋 王执中编著, 元 杜思敬辑 _2007.7_人民卫生出版社 常用俞穴临床发挥 文中简称 发挥。 瘢痕灸李志明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年 5 月出版
24、针灸集锦 郑魁山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年 12 月出版 太乙神针灸临证录 刘洁声编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年 08 月第 1 版 袁遇秋,现居 广东 。 2004 年因亲人生罕见疾病四处求医无果,于是自己学习中医,一直学习钻研方剂汤药,效果不如人意, 2007 年考中医研究生未能如愿, 2010 年得针灸名医卢炜指点,拜为老师,从针灸入手,从此步入中医之门。一晃十年了。目前我擅长的领域包括:各种痛症(腰痛、扭伤、痛经等)、近视、放血疗法(如治疗静 脉曲张、腿抽筋)、艾灸尤其是直接灸。 袁 遇 秋 2012 年 1 月 1 日 第二稿序 14 第二 稿 序 本版在第一 稿 的基
25、础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一是将第一 稿 的经典选读换成医经类编,此调整主要参考靳瑞的针灸传真及黄帝内经针灸类编、千金针灸类编。 二是腧穴取穴方面,主要参考 郑魁山的 针灸集锦一书 ,放弃了原来杨甲三的取穴方法,个人认为郑魁山的取穴方法更加传统,值得学习 。 三是增加瘢痕灸的内容。 对 于这本资料的 编 排体例 是 这样的:黑体字且字体比较大的,基本都是从 黄帝 内经里摘录的章 句,如果有可能,最好能背诵出来。而宋体的 内容 ,则是从 后 来的书里摘录, 作 为普通知识记住则可,如能熟记最好。 袁 遇 秋 2013 年 3 月 第三稿序 15 第 三 稿 序 自 从第二 稿 定稿以来(其实也不能
26、说 定 稿,就是暂停更新内容) ,一 年有余。 根据 这一年来我的实践经验,同时 吸纳了 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在 第二稿 基础 上进行了章节的顺序调整 ,更加 适合不同层次的人学习 。 对 于 没 有针灸基础的初学者, 努力 学习前面三卷,足矣! 尤其 是第三卷中的 重订针刺歌 赋集锦,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 , 在 “粗守形 ”阶段,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如果 还想学来养生保健的,建议读一读第 六 卷的灸法。 而对 有 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钻研的学习者,可以学习 第 四卷之后的内容。 我 越来越感觉 到 ,传统针灸正在回归 。这 一年来,经常听到针灸在国外的利好消息,传统针灸终究会回到主流医
27、学的位置上来的 。 同时也越感到自己的肩上的担子更重。 这本资料 我 也 会不 断的地完善,如果你希望能 得 到最新版,欢迎加我 的 QQ10092275 索取 。 如果在 学习本资料的过程有碰 到 问题 ,也 欢迎来 加我 QQ10092275 交流探讨! 为了让更多的中医朋友掌握针灸,本人现收人针灸学徒,一对一指导,随时预约指导,包学会,学费不贵,学习名额有限。 我 的 个 人主页 网 址: http:/ 袁 遇 秋 针灸 微 信 公 众 号 袁 遇 秋 2014 年 11 月 2 日 于广州 第一节 任脉 16 第 一 卷 经 络 腧穴 各论 第一节 任脉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
28、,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满痛。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素问经络论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素问骨空论)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穴位歌】任脉三八起阴会,曲骨中极关
29、元锐,石门气海阴交仍,神阙水分下 脘配。建里中上脘相连,巨阙鸠尾蔽骨下,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夜,天突结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浆舍。 1、会阴 别名 屏翳 、 海底 、 下极 、 神田。 任、督、冲三脉之会穴,任脉之络穴,别走督脉。可补肾培元、清热利湿。是治疗二阴和盆腔疾患的有效穴。配人中、百会治疗溺水昏迷。配中脘、关元、三阴交治疗子宫脱垂。 【取法】 仰卧屈膝取穴,在阴囊(女子阴道后联合)与肛门之间,会阴部正中。 【刺灸法】 直刺 0.50.8 寸 2、曲骨 别名 尿胞、曲骨端 、 耳骨。 任脉和足厥阴肝经之会穴。可补肾培元、清热利湿。为治疗盆腔和外阴部病症的常用穴。配中极、三阴交治疗遗
30、尿和尿频。加配血海、风市治疗外阴湿痒。 【取法】 仰卧取穴,在肚脐中心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刺灸法】 直刺 0.51 寸 3、中极 别名 玉泉、气原 、 气鱼 、 膀胱募。 膀胱之募穴,任脉和足三阴经之会穴。可补肾培元、清热利湿。配肾俞、关元俞、膀胱俞、水道、三阴交治疗遗尿、遗精、外阴肿痛和膀胱炎。 【取法】 仰卧取穴,在肚脐中心下四寸。 【刺灸法】 直刺 0.51 寸 。 瘢痕灸: 39 壮。补肾培元,清热利温。主治痛经、经闭、血崩、尿频、疝气。与脾俞配方治疗血崩或痛经。 第一节 任脉 17 【单穴治证】( 1)尿失禁( 2)遗尿( 3)癃闭:此类患者,用针刺治疗时下腹部及阴部有较强烈的
31、麻胀感效果才佳。轻者 23 天即愈,重者 35 天症除。操作,用 28 号或 30 号毫针长 2 寸,直刺 0.5 寸。得气后,拇指向后轻轻捻转,约 12 分钟,使整个下腹部及会阴部有麻胀感时留针30 分钟。( 4)阳萎:针刺中极可治疗阳蒌、不射精症、痛经、遗尿等症。操作,阳萎与不射精用 30 号 3 寸毫针,挟持式进针,垂直或向曲骨方向,捻转补泻 3 寸深,感应向前阴 放射, 1 次 10次,治愈或好转。痛经症用 32 号 1.5 寸毫针,爪切式进针,行捻转补泻,感应向前阴放射,留针 5 分钟加火罐 5 分钟, 12 次而愈。遗尿症用 30 号或 32 号毫针,垂直刺爪切式进针,行捻转补泻,
32、感应向前阴放射,留针 20 分钟,加温灸 3 壮, 6 次治愈。笔者用此法治疗阳萎效果良好,每日 1 次, 15 次为 1 疗程,轻症 12 次即可显效,重症 1 疗程亦可显效。注意事项:治疗中禁止房事。针前须排净小便。切忌急躁,须有耐心。 【倪海厦】任何膀胱的问题都可以在中极穴上治疗,小便频数、失精绝子,月经痛、产后胎盘没有下来都可以用。 4、关元 别名 次门 、 丹田、大中极 、 下纪 、 腋门 、 三结交 、 大海、溺水、太洇、昆仑、持枢、五城 、脖 胦 、子处、血海、命门、血室、下肓、 气海、精露、利机、子户、胞门、子宫、子肠、产门、肓之原。 小肠之募穴,任脉和足三阴经之会穴。为培元固
33、本之要穴,治疗极为广泛。凡胃肠、盆腔、泌尿、生殖等器官之见症,皆可取用此穴施治。 【取法】 仰卧取穴,在肚脐中心下三寸。 【刺灸法】 直刺 0.51 寸 。 瘢痕灸: 39 壮。补肾固本、调气回阳。主治虚劳损伤,阳痿、遗精、痛经、咳喘、痞块等。与大椎、肺俞配穴治疗喘息,与肾俞配穴治疗阳痿、遗精, 与脾俞配穴治疗痛经。 【单穴治证】( 1)遗尿:操作,直刺 0.51 寸,采用捻转提插补法,针尖略偏向下,使针感下达阴部,对虚寒者用温灸,留针 20 分钟。用此穴放血治疗精神性尿频其效甚佳。每日放血 1次, 34 次即止。另外膀胱炎或附睾炎的急性患者,每日放血 1 次, 35 次即止,慢性者隔天 1次
34、, 10 次即止。( 2)不孕:操作,用 28 号或 30 号 1 寸半毫针,先直刺进针,得气后拇指向后轻微缓慢捻转,约 12 分钟,使针感下达到阴部,留针 20 分钟, 5 分钟行针 1 次, 3 次出针。用 16 号腰穿针,剪 1 寸长 12 号羊肠线埋藏在关元透中极 穴位上,拔出后再取羊肠线 1 寸长,从关元原来针眼向两侧子宫穴各一针。 1 月 1 次, 3 个月为 1 个疗程。( 3)阳萎:操作,以单手速刺进针,针后艾灸 7 壮。( 4)小儿先天性癫痫:根据 25 年的临床经验,针刺关元治疗小儿癫痫可取得满意效果。操作,用 28 号或 30 号 1 寸毫针,患儿仰卧,左手舒张按压穴周,
35、快速进针,直刺 0.50.8 寸,然后顺时针捻转得气,滞针,约 12 分钟,提插 3 次, 10 分钟行针 1 次,留针30 分钟。( 5)尿频( 6)痛经:关元穴针上加灸治疗痛经效果好,方法简便,患者易于接受。针灸后即可止痛,在月经来之前针灸效果更佳 。操作,用 28 号 3 寸毫针,针尖略向下捻转进针,务使针感从下腹部传至会阴部或腰骶部。取艾条(苏州产,每炷约 1.5cm 长)施以温针灸,每次5 壮。( 7)腹痛:不仅腹部而且胸部某些疾病都可引起腹痛,临床甚为常见。倘非急腹症,针刺治疗其效很佳。操作,用 3 寸长毫针,直刺快速进针 2 寸,中强刺激,向上下放射者佳。注意事项:勿直刺过深。
36、2 岁以下患儿可不留针。 【腧穴配伍】配印堂、中脘、神门、三阴交治疗神经衰弱。配肾俞、关元俞、上髎治疗盆腔炎。(集锦) 【倪海厦】妇人妊娠时不下。一般来说妇人怀孕时不针下腹部,因为怕伤到胎儿 。男人针灸都可以。女人如果月经痛,灸关元、中极,当场热气一进去就不痛了。因为心和小肠是表里,所以心脏病,急救在关元上面。临床上,心律不整、心脏快停了,针一下去,心脏“碰”的一声就跳起来了,一摸脉,脉就起来了。这是我在治疗西医讲动脉血管堵塞的时候,先下的大穴,病人一来就先下关元,关元非常好用。 第一节 任脉 18 5、石门 别名 利机、丹田、精露 、 精室 、 俞门 、 后门、端田。 三焦之募穴。可补肾培元
37、、清热利湿。配关元、合谷、三阴交治疗经闭。 【取法】 仰卧取穴,在肚脐中心下二寸。 【刺灸法】 直刺 0.51 寸; 【单穴治证】急性尿路感染: 笔者(李国安)在治疗急性尿路感染都采用本法,疗效甚好。针刺后,患者大都感到尿痛、尿急的现象减少。每日针 1 次,一般在 45 次即能控制病情。然后隔日针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以巩固疗效。操作,用 30 号 1.5 寸毫针,以舒张进针法,迅速刺入穴位,针尖略为向下,使针感如触电般的向前阴部放射,留针 20 分钟。 6、气海 别名 肓原 、 脖趺、下肓 、 丹田。 可补肾培元、益气和血。偏于补气,常用于脏器功能低下之见症。擅长治肠胃虚弱。配中
38、脘、天枢、足三里治疗胃下垂和慢性胃肠炎。配关元、三阴交、行间治疗尿血和崩漏。 【取法】 仰卧取穴,在肚脐中心下一寸五分。 【刺灸法】 直刺 0.51 寸 。 瘢痕灸: 39 壮。调理气机,补养肾水。主治肾不纳气作喘,胃脘痛、痛经、经闭、腰痛、阳萎、早泄、五脏虚弱。与大椎、肺俞配穴治疗肾不纳气作喘。 【金鉴歌诀】气海主治脐下气,关元诸虚泻浊遗,中极下元虚寒病,一切痼冷总皆宜。 【单穴治证】艾灸气海穴治疗气虚诸疾特别是对年老肾虚体弱,小便失控以及久病脾虚肢肿力弱、脐下冷痛、妇女痛经有明显的疗效。但应较长时间的治疗,包括每次艾灸时间不能少于半小时,每个疗程不能少于 1 个月,可连续几个疗程。操作,用
39、艾条温和灸法。 将艾条点燃后,手持艾条或将其放在熏灸器内,在气海穴上方适当 髙 度 进行艾灸,使病人感觉度适宜。每次艾灸3040 分钟,至患者自觉局部温热感,外观局部皮肤微红为度。每日灸 1 次。可连续灸 12 个月。休息 12 星期后可再开始第 2 疗程。 【腧穴配伍】( 1)气海、中极、关元:主治脾肾不足、气虚小便不利以及男子肾虚精亏、妇女血亏月经不调等证。气海、三阴交:主治虚劳、中气下陷、虚寒腹痛以及癃闭、带下、经闭或阳萎、滑精、水气不化、下肢水肿等证。气海、关元、三阴交:治疗妇科病证以及下焦虚寒的常用配方。气海、阴陵泉:主治癃 闭、下肢浮肿、脾虚纳呆、水湿困脾等证。气海、足三里:主治脾
40、肾不足、中焦虚寒、气血不足、食减纳呆、宿食停滞等证。气海、气冲、归来、三阴交:主治癃闭、五淋、带下、腹痛、月经不调等证。气海、关元、足三里:大补元气,气足血充,阳生阴长,主治中焦虚寒、下焦痼冷之见有腹痛、经闭、便溏、腹泻、小便不利、子宫寒冷以及不孕等证。(王乐亭) 7、阴交 别名 少关、横户。 任脉、足少阴肾经和冲脉之会穴。可补肾培元、清热利湿。配下脘、天枢、足三里治疗绕脐冷痛和慢性肠炎。 【取法】 仰卧取穴,在肚脐中心下一寸。 【刺灸法】 直刺 0.51 寸; 【单穴治证】腰疼、痢疾:操作,取清艾条 1 支,点燃插入固定式艾条熏灸器内,火力以患者耐受为准,每次 60 分 120 分钟。注意事
41、项:每次灸量要在 12 小时,否则无效。温灸阴交温补脾肾,可治痢疾及婴幼儿腹泻。 8、神阙 别名 脐中,气舍 、 环谷 、 维会。 可培元固本。为回阳救逆之主要灸穴。配人中、足三里治疗中风、昏迷、尸厥和虚脱。 第一节 任脉 19 【取法】仰卧取穴,在肚脐中心。 【刺灸法】禁针,可灸,但严禁起泡。 【单穴治证】( 1)腹泻:操作一:艾条灸 1520 分钟。操作二:患者仰卧,将纯白干燥食盐研细,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 点燃灸之,每次 10 壮。注意事项,注意勿烫伤皮肤。治疗时间忌食过于肥甘及不易消化食物。说明神阙穴艾灸有健运脾阳、和胃理肠、化寒湿积滞。操作三:取精盐适量敷于神阙穴上,以填满脐窝为度。
42、上置 0.3cm 厚鲜姜 1 片,以针穿数孔,置大艾炷 1 枚,点燃施灸,燃尽则换新艾炷。每日灸治 1 次,每次灸 10 壮。治疗腹泻,每多获效。注意事项:灸治过程中如感觉过热,可加厚姜片或填加食盐,谨防烫伤。灼伤要及时处理以防感染。施灸时姜片焦 干 ,更换新鲜姜片。操作四:薄姜片贴在脐中,用艾条悬灸 10 分钟,温度适度,每次以皮肤潮红为度。 30 余年来用此 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效果卓著,每日灸 1 次,轻者 23 次治愈,重者 45 次即愈。( 2)胃下垂。( 3)盗汗、自汗:操作,取五倍子炒焦研粉,醋调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日换 1 次。余在临床上治自汗或盗汗均用此法,一般 13 次
43、可愈。按语:神阙属任脉居腹前正中央,与命门穴遥对,一属阳, 属阴,本穴为神气通行出入之门户。今取五倍子以醋调敷,取其酸收之性和穴位之能,故能使阴阳交泰、气血调和。因此对自汗、盗汗有特效。( 4)荨麻疹:用神阙拔罐法治愈荨麻疹,尤以急性者疗效显著。操作一:于火罐中贴一小块较湿的 95%酒精棉,点燃后扣 于神阙, 15 分钟后起罐,反复操作 3 次。小儿肌肤娇嫩,留罐时间可约 5 分钟至 8 分钟。操作二:准备玻璃罐头瓶 1 个,大于脐眼的塑料瓶盖 1 个,酒精棉球若干,装瓶备用。治疗时用 1 枚大头针扎入塑料盖,将酒精棉球插到大头针尖上点燃,立即将玻璃瓶罩在上面。待吸力不紧后,一手向一边斜拔罐,
44、一手把贴罐口的皮肤往下按凹,空气即进入罐内可取下。可连拔 3 次,或 1 次。 3 天 1 疗程。若拔罐后水疱,可涂上紫药水。 1 疗程完后停 3 天。病不愈可再拔火罐。荨麻疹 13 疗程,过敏性鼻炎 57 疗程;哮喘视病轻度重而定。另一个拔罐参考经验是:病人自觉火罐吸 上脐眼无抽吮样感觉即停止拔罐,可达到病愈目的。( 5)过敏性鼻炎( 6)哮喘( 7)小孩久泄不止:肛门不红者,屡用屡效 9、水分 别名 中守 、 分水 、 风水。 可和中理气、分利水湿。为分利水道的常用穴。配天枢、气海、会阳治疗洞泻。配脾俞、肾俞、足三里、复溜治疗肾炎、水肿。 【取法】仰卧取穴,在肚脐中心上一寸。 【刺灸法】
45、直刺 0.51 寸; 【金鉴歌诀】水分胀满脐突硬,水道不利灸之良,神阙百病老虚泻,产胀溲难儿脱肛。 10、下脘 别名 幽门。 任脉和足太阴脾经之会穴。可和中理气、消积化滞。为治疗胃肠道疾患的常用穴。配上脘、中脘、内关、足三里治疗胃痛、腹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 【取法】 仰卧取穴,在肚脐中心上二寸。 【刺灸法】 直刺 0.51 寸; 11、建里 可和中理气、消积化滞。为治疗胃肠疾患的配穴。配上脘、天枢、足三里治疗腹胀、肠鸣和消化不良。 【取法】 仰卧取穴,在肚脐中心上三寸。 【刺灸法】 直刺 0.51 寸 。 瘢痕灸: 79 壮。建中和胃、活血止痛。主治恶心、呕吐、纳差、胃脘痛、腹水。与大椎、膏肓
46、俞配方治疗水肿。 第一节 任脉 20 【单穴治证】胃下垂:操作,进针 23 寸,有针感后,随即提插数次,再留针 20 分钟,出针后用 0.3cm 厚布带环腰束缚,到临睡前取去,以提高针效。每日针治 1 次。注意事项:对孕妇和有吐血病史者禁用此法。 12、中脘 别名 胃管 、 太仓 、 胃募 、 上纪。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又是任脉、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阳明胃比之会穴。可调理肠胃、行气活血、清热化滞。 【取法】 仰卧取穴,在肚脐中心(上四寸)与中庭之间。 【刺灸法】 直刺 0.51 寸 。 瘢痕灸: 39 壮。健脾养胃、培中化痰。主治胃脘痛、痞块、痛经、纳差、恶心、呕吐、痰喘、肺痨
47、。与大椎、痞根配方治疗痞块 ,与大椎、肺俞配方治疗痰喘,与大椎、膏肓俞配方治疗肺痨(以脾虚为主者)。 【单穴治证】( 1)胃脘痛:操作,中脘穴常规消毒,用 22.5 寸毫针垂直刺入,进 针 约 11.5寸深,感觉酸、麻胀、沉困为度。若针感不满意,继续捻针调整针芒的角度,针感满意即留针 35分钟。然后将针退至皮下,扳倒针体用横刺的角度向上脘透刺,针深约 11.5 寸,针感向剑突胸部放散。复将毫针再退至皮下,翻转针体,直透建里穴,针感向肚脐周围传导,留针 23 分钟。再将针退至皮下,用 橫 刺的角度向左右两侧透刺阴都、梁门,针深约 1.52 寸,要求针感向 上腹部、两胁下放散。中脘一针向四周透刺
48、6 穴,此 6 穴均在胃体之局部,是治疗脾胃病的要穴。集众穴之功效于一针之下,使整个上腹部均有针感。( 2)急性胃炎呕吐:用中脘放血治疗急性胃炎多能立即止呕,疼痛亦逐渐减轻,放血 13 次多能治愈,可每天放血 12 次。慢性胃炎及溃疡也可治,慢性胃炎隔 23 天放血 1 次, 5 次为 1 疗程,疗程间休息 5 天,可继续 23 个疗程,能逐渐缓解症状。溃疡病依急性或慢性放血法同上,其效亦佳。操作,用细三棱针点刺出血,不见络脉者点刺拔罐吸血,急性 胃 炎而体质强壮者出血 1015ml,慢性胃炎而体质虚弱者 出血 310ml。消瘦或多产妇女皮肤皱纹多者吸不住罐则改用他穴治疗。( 3)癫痫、郁证:
49、近年来运用此穴治疗癫痫、妇女郁证多例。操作,隔姜灸。温和灸。灸 15 分钟左右,以局部红润为度。雀啄灸。将艾卷一端点燃,由远而近逐渐接近穴位但不接触皮肤,被灸者由感觉热到烫为 1 壮,间日1 次。( 4)前头痛:运用此穴治疗前头痛,每每神效。当运针后听胃有水响声时患者双目即时明亮、视物清楚,头痛立止。笔者体会前头为阳明经所布,中脘为足阳明胃之募穴,针之以和胃降逆,头痛立止。为治病之本,每天或 2 天 1 次,多数 1 次愈,很少有 2、 3 次治 愈者。操作,用26 号 4 寸毫针直刺 3 寸深,刺到胃体上。得气后,拇食指捻转针柄,用泻法,患者自述胃中有水响声,术者也多能听到水响声。( 5)高
50、血压:正虚、痰湿内阻者用本穴疗效甚佳。操作,用 28号或 30 号 1.5 寸毫针,垂直刺入 1 寸许,持针不动。左手轻挟该穴皮肤深入 12 分钟,出针闭针孔。注意事项及禁忌:勿直刺过深,以免损伤内脏。左手按压中脘穴很重要。进针到 1 寸后,固定针体。左手继续下压该穴皮肤,然后抬起押手。这样可改变针与该穴皮下组织的位置关系。疗效高,且安全。( 7)水臌:近 50 年来,对水臌与气臌病人每用此法多能奏 效。水臌病人能听见其腹内有汩汨的水声即能行水,气臌病人针后频频矢气即能行气。此外用本穴治疗瘕症效果也佳。操作,治疗水臌用 1.52 寸长毫针,针刺得气后,行子午捣臼术。治疗瘕用 1.52 寸长毫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