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科摘录[清]文晟撰.衣兰杰.周蓉校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pdf

上传人:传承中医 文档编号:13292188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PDF 页数:316 大小: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摘录[清]文晟撰.衣兰杰.周蓉校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6页
内科摘录[清]文晟撰.衣兰杰.周蓉校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6页
内科摘录[清]文晟撰.衣兰杰.周蓉校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6页
亲,该文档总共3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衣兰杰 周 蓉 校注清文晟 撰内 科 摘 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内科摘录/ (清)文晟撰;衣兰杰,周蓉校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11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ISBN 978 -7 -5132 -3656 -0 . 内 . 文 衣 周 . 中医内科学中国清代 . R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25575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保定市中画美凯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710 1000 1/16 印张20

2、 字数111千字2016年11月第1版 2016年11月第1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 -7 -5132 -3656 -0*定价 58. 00元网址 www. cptcm. 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微信服务号 zgzyycbs书店网址 csln. net/ qksd/官方微博 http:/ / e. weibo. com/ cptcm淘宝天猫网址 http:/ / zgzyycbs. tmall. com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组织工作委员

3、会主任委员 王国强副主任委员 王志勇 李大宁执行主任委员 曹洪欣 苏钢强 王国辰 欧阳兵执行副主任委员 李 昱 武 东 李秀明 张成博委员各省市项目组分管领导和主要专家 (山东省)武继彪 欧阳兵 张成博 贾青顺 (江苏省)吴勉华 周仲瑛 段金廒 胡 烈 (上海市)张怀琼 季 光 严世芸 段逸山 (福建省)阮诗玮 陈立典 李灿东 纪立金 (浙江省)徐伟伟 范永升 柴可群 盛增秀 (陕西省)黄立勋 呼 燕 魏少阳 苏荣彪 (河南省)夏祖昌 刘文第 韩新峰 许敬生 (辽宁省)杨关林 康廷国 石 岩 李德新 (四川省)杨殿兴 梁繁荣 余曙光 张 毅各项目组负责人 王振国(山东省) 王旭东(江苏省) 张

4、如青(上海市) 李灿东(福建省) 陈勇毅(浙江省) 焦振廉(陕西省) 蔡永敏(河南省) 鞠宝兆(辽宁省) 和中浚(四川省)项目专家组顾 问 马继兴 张灿玾 李经纬组 长 余瀛鳌成 员 李致忠 钱超尘 段逸山 严世芸 鲁兆麟郑金生 林端宜 欧阳兵 高文柱 柳长华王振国 王旭东 崔 蒙 严季澜 黄龙祥陈勇毅 张志清项目办公室(组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 任 王振国 王思成副主任 王振宇 刘群峰 陈榕虎 杨振宁 朱毓梅刘更生 华中健成 员 陈丽娜 邱 岳 王 庆 王 鹏 王春燕郭瑞华 宋咏梅 周 扬 范 磊 张永泰罗海鹰 王 爽 王 捷 贺晓路 熊智波秘 书 张丰聪许 序一 许序“中医”之名立,迄今不

5、逾百年,所以冠以“中”字者,以别于“洋”与“西”也。慎思之,明辨之,斯名之出,无奈耳,或亦时人不甘泯没而特标其犹在之举也。前此,祖传医术(今世方称为“学”)绵延数千载,救民无数;华夏屡遭时疫,皆仰之以度困厄。中华民族之未如印第安遭染殖民者所携疾病而族灭者,中医之功也。医兴则国兴,国强则医强。百年运衰,岂但国土肢解,五千年文明亦不得全,非遭泯灭,即蒙冤扭曲。西方医学以其捷便速效,始则为传教之利器,继则以“科学”之冕畅行于中华。中医虽为内外所夹击,斥之为蒙昧,为伪医,然四亿同胞衣食不保,得获西医之益者甚寡,中医犹为人民之所赖。虽然,中国医学日益陵替,乃不可免,势使之然也。呜呼!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嗣

6、后,国家新生,中医旋即得以重振,与西医并举,探寻结合之路。今也,中华诸多文化,自民俗、礼仪、工艺、戏曲、历史、文学,以至伦理、信仰,皆渐复起,中国医学之兴乃属必然。许 序二 迄今中医犹为国家医疗系统之辅,城市尤甚。何哉?盖一则西医赖声、光、电技术而于20世纪发展极速,中医则难见其进。二则国人惊羡西医之“立竿见影”,遂以为其事事胜于中医。然西医已自觉将入绝境:其若干医法正负效应相若,甚或负远逾于正;研究医理者,渐知人乃一整体,心、身非如中世纪所认定为二对立物,且人体亦非宇宙之中心,仅为其一小单位,与宇宙万象万物息息相关。认识至此,其已向中国医学之理念“靠拢”矣,虽彼未必知中国医学何如也。唯其不知

7、中国医理何如,纯由其实践而有所悟,益以证中国之认识人体不为伪,亦不为玄虚。然国人知此趋向者,几人?国医欲再现宋明清高峰,成国中主流医学,则一须继承,一须创新。继承则必深研原典,激清汰浊,复吸纳西医及我藏、蒙、维、回、苗、彝诸民族医术之精华;创新之道,在于今之科技,既用其器,亦参照其道,反思己之医理,审问之,笃行之,深化之,普及之,于普及中认知人体及环境古今之异,以建成当代国医理论。欲达于斯境,或需百年欤?予恐西医既已醒悟,若加力吸收中医精粹,促中医西医深度结合,形成21世纪之新医学,届时“制高点”将在何方?国人于此转折之机,能不忧虑而奋力乎?予所谓深研之原典,非指一二习见之书、千古权威之作;就

8、医界整体言之,所传所承自应为医籍之全部。盖后世名医所著,乃其秉诸前人所述,总结终生行医用药经验所得,自当已成今世、后世之要籍。盛世修典,信然。盖典籍得修,方可言传言承。虽前此50余载已启医籍整理、出版之役,惜旋即中辍。阅20载再兴整理、出版之潮,世所罕见之要籍千余部陆续问世,洋洋大观。许 序三 今复有“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之工程,集九省市专家,历经五载,董理出版自唐迄清医籍,都400余种,凡中医之基础医理、伤寒、温病及各科诊治、医案医话、推拿本草,俱涵盖之。噫!璐既知此,能不胜其悦乎?汇集刻印医籍,自古有之,然孰与今世之盛且精也!自今而后,中国医家及患者,得览斯典,当于前人益敬而畏之

9、矣。中华民族之屡经灾难而益蕃,乃至未来之永续,端赖之也,自今以往岂可不后出转精乎?典籍既蜂出矣,余则有望于来者。谨序。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二一四年冬王 序一 王序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时至今日,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特色和重要医药卫生资源,与西医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任务,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古籍在存世的中华古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不仅是中医学术传承数千年最为

10、重要的知识载体,也是中医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见证。中医药典籍不仅承载着中医的学术经验,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加强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既是中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迫切要求,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王 序二 能力建设项目。这既是传承中医药的重要工程,也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全面推进中医药的有效继承和创新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做出贡献,也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相信这项工作一定能

11、造福当今,嘉惠后世,福泽绵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二一四年十二月马 序一 马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重视古籍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自1958年始,国务院先后成立了三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分别由齐燕铭、李一氓、匡亚明担任组长,主持制订了整理和出版古籍十年规划(1962 1972) 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 1990)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 2000)等,而第三次规划中医药古籍整理即纳入其中。 1982年9月,卫生部下发1982 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 1983年1月,中医古籍整理

12、出版办公室正式成立,保证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实施。 2002年2月,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2001 2005)重点规划经新闻出版署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批准,颁布实施。其后,又陆续制定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规划。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文化部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专门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先后投入中医药古籍保护专项经费超过3000万马 序二 元,影印抢救濒危珍、善、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 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排国家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13、,设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这是继1982 1986年第一批、第二批重要中医药古籍整理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古籍整理工程,重点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未曾出版的重要古籍,目标是形成并普及规范的通行本、传世本。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组特别成立了专家组,承担咨询和技术指导,以及古籍出版之前的审定工作。专家组中的许多成员虽逾古稀之年,但老骥伏枥,孜孜不倦,不仅对项目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把关,更重要的是通过古籍整理,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培养一批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促进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全面提升了我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作为项目组顾问之一,我深感中医药古籍保护、抢救

14、与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深知传承中医药古籍整理经验任重而道远。令人欣慰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看到了老中青三代的紧密衔接,看到了大家的坚持和努力,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成长。相信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将来会越来越好,中医药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欣喜之余,以是为序。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二一四年十二月校注说明一 校注说明内科摘录 4卷,清文晟撰,成书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文晟(? 1859),字叔来,谥号壮烈。江西萍乡县城花庙前人,清代词人文廷式的祖父。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咸丰三年(1853),文晟以“广东第一等清官”被授予惠州知府;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军攻克惠州,文晟率

15、军巷战数日,浴血奋战,最终壮烈牺牲,被清廷追封为壮烈公。文晟“性耽书史,簿书之暇,手不释卷”,精于岐黄之术,尤其致力于医学普及与医书的校刊,有内科摘录 外科摘录等刊行于世。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和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本书现存版本较多,经过版本梳理,本次整理以现存较早的清同治四年(1865)萍乡文氏延庆堂刻本(以下简称“同治本”)为底本,清光绪十一年(1885)京江文成堂医学十种汇编刻本(以下简称“光绪本”)为主校本。兹就本次校注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采用简体横排形式,并对原书进行标点。2.按文中标题及实际内容重新辑出目录并置于正文之前。3.原书中表示上文的“右”统一改为“上”。4.原书中作者

16、眉批,联系上下文意,一律用中括号加小一号字插入段落的相应位置之中。若眉批文字为注解方名,与正内科摘录二 文内容重复者,直接删去,不再出校说明。5.原书每卷卷前有“萍乡文晟叔来辑,男星瑞重校刊,星(昭辉)校”字样,今一并删去。6.原书中的异体字、古字、俗写字,统一以规范简化字律齐,不出校。通假字一律保留,并出校说明。7.凡原书中较为明显的错别字,径改,不出校;其他错误,理据充分者直接更改并出校注。8.对出现的难字、冷僻字词,均于首见时加以注释。9.底本与校本文字不同,但二者义皆可通,校本有参考价值者,则原文不动,在校记中说明互异之处,提出可参或提示何说义胜。自 序一 自 序余素不知医,又膺多疾,

17、每查取古人成方,试之辄效。中年筮仕 ,幸增强健,因采内外科及集验简便诸方,录成七卷。丙午与友人赵子鹤亨衢同订急救一编,近复增订达生篇附以女科摘录, 慈幼集附以痘疹,共汇为五本,总计正方四百有奇,偏方实逾五倍。非敢出以问世,亦聊备医药不便之乡村得以随时引用焉尔。道光庚戌冬月萍乡文晟书于嘉应州署筮仕:初次做官。赵子鹤亨衢:生卒年不详。名亨衢,字子鹤,苏州人,清道光举人,曾任广东高要知县。著阁帖汇考。序一 序昔唐陆敬舆 、宋苏子瞻,文章气节为一代名臣,皆有手辑方书以行于世。盖医虽小道,其济人利物一也。先君子性耽书史,簿书之暇,手不释卷,而于岐黄一道,尤所究心,证之于古,访之于今,酌之以己见,积数十寒

18、暑始成是编。岁庚戌重牧嘉应,政成人和,端居多暇,爰手自编定,锓版济世,亲友家得之者,屡获奇验,转相流传,几于家置一帙。嗣复续集偏方补遗一卷、 药性食物摘录一卷,甫成,而有闽寇之难。嘉应城破,先君子殉难捐躯,所刊家集并方书版片悉毁于火,有来索者,愧无以应。瑞又因忝牧罗州军书旁午 ,无有暇晷 ,今夏卸篆 ,始将家集重加校订,而又先其所亟,以是编付诸手民,並附以续集偏方补遗 药性食物摘录,都为六卷,亦以承先人之志而广方便之传云尔。抚读遗编,惓怀手泽,怆然以涕用,溯其缘起如此。同治三年仲夏男星瑞谨记陆敬舆(754 805):即陆贽,字敬舆。吴郡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有陆

19、宣公翰苑集 24卷、 陆氏集验方 50卷行世。锓(qn寝)版:即锓板。刻书。旁(bn棒)午:指军务繁忙。暇晷:空闲。卸篆:指辞去官职。前 言一 前言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 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

20、,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 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前 言二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

21、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 2010年,

22、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在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专家组负责项目指导、咨询、质量把关,项目办公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专家组成员对古籍整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有的专家从事古籍整理研究长达70余年,深知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履行职责认真务实。专家组从书目确定、版本选择、点校、注释等各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老一辈专家前 言三 的学术水

23、平和智慧,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项目承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及所在省市中医药管理部门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区域间互补协作的优势,并得到承担项目出版工作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大力配合,全面推进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网络体系的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使一批有志于中医学术传承与古籍整理工作的人才凝聚在一起,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本着“抢救、保护、发掘、利用”的理念,该项目重点选择近60年未曾出版的重要古医籍,综合考虑所选古籍的保护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400

24、余种中医药古籍涵盖了医经、基础理论、诊法、伤寒金匮、温病、本草、方书、内科、外科、女科、儿科、伤科、眼科、咽喉口齿、针灸推拿、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临证综合等门类,跨越唐、宋、金元、明以迄清末。全部古籍均按照项目办公室组织完成的行业标准中医古籍整理规范及中医药古籍整理细则进行整理校注,绝大多数中医药古籍是第一次校注出版,一批孤本、稿本、抄本更是首次整理面世。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成果,则集中收录于各书的“校注说明”或“校注后记”中。“既出书又出人”是本项目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形势严峻,老一辈逐渐退出,新一代普遍存在整理研究古籍的经验不足、专业思想不坚定等问题,使中医古籍

25、整理面临人才流失严重、青黄不接的局面。通过本项目实施,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培养队伍,提升能力,经过近5年的建设,锻炼了一批优秀人才,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有效地稳定前 言四 了研究队伍,为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开展和中医文化与学术的传承提供必备的知识和人才储备。本项目的实施与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版,对于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队伍建设、建立古籍研究平台,提高古籍整理水平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服务民众的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作用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

26、学会会长王国强先生,我国著名医史文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马继兴先生在百忙之中为丛书作序,我们深表敬意和感谢。由于参与校注整理工作的人员较多,水平不一,诸多方面尚未臻完善,希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二一四年十二月目 录一 目 录卷 首诊脉歌一望舌色一望闻问切论三表里虚实寒热辨三内伤外感杂说六卷一 上身部头痛一头面诸风及风眩一一头筋抗起唇红,口臭, 胃火上彻也一二头顶痛一二头痛外治方一二偏正头痛一三诸般头痛蒸法一四治大头瘟一五头眩晕一六洗眼仙方一九点目疾方二一切翳障二内障二一开瞽复明三洗远年双目不明三耳内出脓三五鼻塞不通三八治白口疮方四五治红口疮

27、方四五咽喉五三一切哽喉及吞金银诸物 六四卷二 中身部肩背六七手足六九胁痛七四肺部七六哮喘八二心部八七心腹诸痛九吐血一 内科摘录二 癫狂痫一四三焦一九心包络一一脾属足太阴脏土,中央 黄色,后天之事也一一胃属中土,阳明, 为受化水谷一一一吞酸吐酸一一五停滞一二饮食病一二一腹痛一三痢疾一三五霍乱一四一疟疾一四九痰一五四噎膈一五六痞症一六三虫积一六九蛊毒一七肝部一七一卷三 周身部身痛拘急一七五身痛重坠一七五伤寒论治一八四伤寒一八六伤湿一九一瘟疫一九二中暑一九八火二一燥二五三消二五黄疸二九黄肿二一三水肿二一四胀二二一臌症二二二虚劳论治,多由吐血 而成二二五皮肤风湿麻木痹病二三一斑疹二三一发热并潮热二三三

28、华佗仙师降乩辟疫方 二三四卷四 下身部腰痛二三七湿热二四一目 录三 淋病二五四关格二五八后阴大便二六五痔疮二七一脚气二七一足肚后跟二七八校注后记二七九卷 首一 卷 首诊脉歌病人双腕仰,高骨定为关依掌后之高骨定为关脉。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关前距虎口一寸,故曰寸关;后距臂弯一尺,故曰尺。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系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口鼻一呼吸,脉来四五跳。此是无病者,平和气血调。三至为迟候,六至作数教。迟则寒之象,数则热之标。一二寒愈盛,七八热更饶。轻举得皮面,表邪脉故浮,若是病在里,重取须沉求。洪长癥实健,细弱识虚柔。水湿并痰饮,滑利又弦遒。紧

29、促气内乱,伏涩气凝留。妊娠中止代,失血中空芤代脉中止,芤脉中空。只此尚易见,其他渺以幽。 有实数,有虚数,凡虚症十有九数。实数有力,虚数无力,此犹常也。愈虚则愈数,愈数则变为假有力,虽可救疗,不得概以数为热,浮中沉三候取之皆得乃是望舌色舌者心之窍,凡病俱现于舌,能辨其色,症自显然。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假如津液如常,口不燥渴,虽或发热,尚属表证。若舌苔粗白,内科摘录二 渐厚而腻,是寒邪入胃,挟浊饮而欲化火也,此时已不辨滋味矣,宜用半夏、藿香;迨厚腻而转黄色,邪已化火也,用半夏、黄芩;若热甚失治则变黑,胃火甚也,用石膏、半夏;或黑而燥裂,则去半夏,而纯用石膏、知母、麦冬、花

30、粉之属以润之;至厚苔渐退,而舌底红色者,火灼水亏也,用生地、沙参、麦冬、石斛以养之,此表邪之传里者也。 予曾病耳后暴肿,服散寒去痰之药二三剂而愈。越日,忽病,头自眩晕,脉左尺微弱,舌色纯白,左肾子疼,乃以大剂四物汤加羌活、防风,服二剂而苔退痛减,去羌活、防风,加参、芩、枸杞,服十剂而愈其有脾胃虚寒者,则舌白无苔而润,甚者连唇口面色俱痿白。此或泄泻或受湿,脾无火力,速宜党参、焦术、木香、茯苓、炙草、干姜、大枣以振之。虚甚欲脱者,加附子、肉桂;若脾热者,舌中苔黄而薄,宜黄芩;心热者,舌尖必赤,甚者起芒刺,宜黄连、麦冬、竹卷心;肝热者,舌边赤或芒刺,宜柴胡、黑山栀。其舌中苔厚而黄者,胃微热也,用石斛

31、、知母、花粉、麦冬之类;若舌中苔厚而黑燥者,胃大热也,必用石膏、知母;如连牙床唇口俱黑,则胃将蒸烂矣,非石膏三四两,生大黄一二两,加粪金汁、人中黄、鲜生地汁、天冬麦冬汁、银花露大剂投之,不能救也,此唯时疫发斑及伤寒症中多有之。余尝治一独子,先后用石膏至十四斤余,而热始透,病始退,此其中全恃识力也再有舌黑而润泽者,此系肾虚,宜六味地黄汤;若满舌红紫色而无苔者,此名绛舌,亦属肾虚,宜卷 首三 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等;更有病后绛舌如镜,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肾水亏,宜大剂六味地黄汤投之,以救其津液,方不枯涸。 有虚火上炎,舌之两旁或中心带黑色并不润泽者,服大剂桂附理中,引火下行,而黑苔尽

32、退,盖其脉数而无力,不喜饮冷,故用从治之法,所谓“甘温能除大热”是也望闻问切论望者看形色也,闻者听音声也,问者访病情也,切者诊六脉也。四事本不可缺一,而唯望与问为最要,何也?盖闻声一道,不过审其音之低响,以定虚实。嗽之闷爽,以定升降。其他则无可闻也。切脉一道,不过辨其浮沉以定表里,迟数以定寒热,强弱以定虚实。其他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且时大时小,忽浮忽沉,六脉亦难定准,故医家谓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论也。惟细问情由,则先知病之来历;细问近状,则又知病之浅深。而望其部位之色,望其唇舌之色,望其大小便之色,病情已得八九矣。而再切其脉,合诸所问所望,果相符否,稍有疑义,则默思其故。两两相形,虚与实相形,

33、寒与热相形,表与里相形,其中自有把握之处,即可定断矣。表里虚实寒热辨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嗌(y溢):咽喉。内科摘录四 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能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假如发热恶寒,鼻塞咳嗽,头痛,脉浮,舌无苔,口不渴,此病之在表者也。如或潮热恶热,口燥,舌黄,腹痛便涩,脉沉,此病之在里者也。假如气短体弱,多汗惊悸,手按心腹,四肢畏冷,脉来无力,此病之本虚者也。若病中无汗,或狂躁不卧,腹胀拒按,脉实有力,此病之又实者也。假如唇舌俱白,口不渴,喜饮热汤,鼻流清涕,小便清,大便溏,手足冷,脉

34、迟,此病之犯寒者也。若舌赤目红,口渴喜冷,烦躁,尿短便秘,或唇燥舌干,此病之犯热者也。凡此皆阴阳之分也。 大虚有盛候,大寒有羸伏,二症最易误人,须以能饮冷不能饮冷及脉之有力无力辨之至于邪盛正衰,阴虚火亢等,则又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其间毫厘千里,命在反掌,辨之者安得而不慎。表治宜发散者也。如初感风寒,发热头痛,但用苏梗一钱五分,荆芥一钱五分,防风一钱,川芎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二片以散之。头痛甚,加羌活六分。如鼻塞或流清涕,加半夏一钱五分,茯苓、陈皮各一钱。如咳嗽,则加桔梗七分,杏仁三钱,前胡一钱之类。一剂得汗而热即退,不必再服。但避风寒,忌油腻。未得汗则再剂而止。若寒热往来,欲作疟状,宜用柴胡八

35、分,酒芩八分,赤芍一钱,制夏一钱五分,甘草五分,大枣三枚,生姜三片以和之,虚者加防卷 首五 党三分,此其症在表。切勿妄用枳壳、神曲、麦芽消食导之药,引邪入内。里治宜归经也。有虚实,有寒热,宜辨其病在何脏腑而治之。法详脏腑门。惟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此里症之最难治者,但宽其心而药始效,否则无益也。然症在于里,大忌发散。散之则虚者汗脱,热者煽炽。医家动辄用表,可惧哉。虚治宜补也。然有阴虚,有阳虚。血虚者为阴虚,宜补其血,轻者用生地四钱,首乌二钱,归身一钱五分,酒芍一钱五分,炙鳖甲二钱,穞豆皮三钱,海参三钱,北沙参三钱之类;重者用熟地五钱,枸杞三钱,五味七分,萸肉一钱,菟丝一钱以填之。气虚者为阳虚

36、,宜补其气,轻者用党参三钱,白术二钱,山药二钱,茯苓一钱五分,炙草六分,红枣六枚,生姜一片之类;重者用人参一钱,黄芪一钱五分以振之。气欲脱则并加附子二钱,干姜二钱以回阳;若气血兼虚,则阴阳并补,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皆圣药也。实治宜泻也。心有火邪,肺有风寒,脾有食积、虫痞、湿热,肝有郁怒之气,胆胃、胞络、膀胱、大小肠各能受邪,皆为实证。治法详各脏腑门。然治实以速为功,苟迁延日久,病未去而元气虚,则难以消导矣。寒治宜温也。寒在表则恶风,宜苏叶一钱,藿梗三钱,荆芥、防风各二钱,前胡一钱五分,杏仁三钱,生姜三片之内科摘录六 属,以散其邪,甚则桂枝五分,麻黄五分,细辛六分;寒在里则喜热汤,宜制夏二钱,藿香

37、一钱五分,焦术一钱五分,制朴一钱,吴茱萸八分,焦谷芽三钱,煨姜二片,砂仁二粒之属,以暖其中,甚则用附子六分,肉桂六分,干姜六分。凡寒症,唇舌必白,脉迟便利,腹或冷痛,一投寒凉,入口立脱,慎之。热治宜凉也。然热症有实火,有虚火。实火之症,或因外感,或因内郁所致,宜分脏腑治之。火之微者,黑山栀钱半,石斛三钱,地骨皮二钱,青蒿半钱,丹皮一钱,连翘钱半,麦冬二钱,花粉钱半,银花三钱,竹叶五片,灯心一握之属;甚者加黄连七分,黄芩一钱五分,或石膏四钱,知母钱半;极甚则用大黄钱半,龙胆草七分等。虚火之症,或阳虚外热,口不渴,唇不红,脉不数,宜四君子汤,以补其阳;若阴虚内热,舌或绛,头或痛,目或干,过午便热,

38、宜四物汤、六味地黄汤以补其阴。内伤外感杂说前言表里虚实寒热六字,病已尽在其中矣,而表里之中又有内伤、外感之治焉。内伤者里症也,而有气血痰郁四字之分;外感者表症也,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字之别。再详其治法,医无余蕴矣。内伤,一曰气,气虚者,四君子汤主之,若气实而滞者,宜香苏散、平胃散;二曰血,血虚者,四物汤,卷 首七 若血实而凝者,宜手拈散;三曰痰,痰轻者二陈汤、六君子汤。若顽痰胶固,变生怪症,或停饮膈间,宜滚痰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之类;四曰郁,凡喜怒忧思悲恐惊皆能致郁,郁小者越鞠止、逍遥散。若五郁互结,腹膨肿满,二便不通,宜神佑丸、承气汤之类,此内伤之治也。外感,一曰风。真中风是也,非表治中之偶感风

39、寒也,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殊。中腑者与伤寒同,太阳用加味香苏散,阳明用葛根汤,少阳用小柴胡汤。中脏者,眩仆昏冒,痰声如锯,内有热风、寒风二种。热闭则先用搐鼻散,次以牛黄丸灌之,便结胀用三化汤。冷脱则汗珠头摇,以附子理中汤急救之,或三生饮。中血脉者,口眼斜,半身不遂,大秦艽汤加竹沥、姜汁、钩藤。二曰寒。伤寒是也。寒在表,则与风之中腑治同;寒入里,用附子理中汤,法详伤寒论。三曰暑。暑轻者,但烦渴,益元散足矣;暑重者,汗喘昏闷,消暑丸灌之;寒包暑者,头痛恶寒而烦渴,四味香薷饮加荆芥、秦艽;若暑天受湿而霍乱,藿香正气散主之。更有干霍乱症,吐泻不得,俗名搅肠沙,粥入口即败,危症也,陈香圆煎汤救之。四

40、曰湿。或受潮,或受冷,面黄身重,平胃散治之。若黄疸则目尿色黄,茵陈大黄汤、茵陈五苓散、茵陈姜附太阳:原作“大阳”,据上下文义改。内科摘录八 汤;若发肿,五苓散、五皮饮;若渗入筋络,肩背臂痛,用秦艽天麻汤、蠲痹汤。五曰燥。此症惟秋冬时久晴有之,而吃鸦片者更易犯,其症鼻干口渴咽痛,舌燥目赤,便秘干热,不宜发表,宜用生地、天冬、麦冬、花粉、沙参、元参、归身、梨藕蔗汁之类以润之。六曰火。治法详于前热治中,更审其脏腑,投凉则得矣。然中寒则暴痛,中暑则猝闷,中湿则痰塞,中火则窍闭,皆能猝然昏倒,非中风而似中风,谓之类中,勿概作中风治,此外感之治也。以上皆见笔花医镜。六味地黄汤见卷一耳聋。四君子汤卷二脾胃。

41、香苏散卷一头痛。平胃散卷三胀满。四物汤卷三心血。手拈散治血滞心腹作痛,元胡索醋炒、五灵芝醋炒、草果、没药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三钱,热酒下。滚痰丸卷二癫狂。小半夏加茯苓汤卷二痰饮。越鞠丸卷二饮食痛。逍遥散卷二心血。承气汤、葛根汤俱卷三伤寒。加味香苏饮卷一头痛。搐鼻散卷一咽喉。牛黄丸见医镜。三化汤、附子理中汤、三生饮俱见卷三中风。大秦艽汤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方见医镜。益元散、消暑丸、四味香薷饮、藿香正气散俱见卷三伤暑。茵陈姜附汤、茵陈五苓饮俱见卷二黄疸。五皮饮卷二水肿。蠲痹汤卷三伤湿。秦艽天麻汤卷三肩背。当归芦荟丸治肝经实火,头连目眩耳鸣,搐搦,燥扰狂越,胸胁作痛,阴囊肿胀,尿涩便秘,凡肝经实

42、火皆宜服。当归、胆草酒卷 首九 洗,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各一两,大黄、青黛、水飞芦荟各五钱,木香二钱,麝香五分,炒神曲糊丸。每服约钱半,姜汤下。此方应入卷二心部癫狂。内科摘录一 卷一 上身部头 痛头脑而连项脊,膀胱表症也。凡感冒,头痛发热,鼻塞者,皆可用搐鼻散吹之,方见下,咽喉以加味香苏散治之。甚者用人参败毒散,见伤风伤寒。加味香苏饮 治时邪感冒,伤风伤寒,发热头痛,项强,鼻塞声重等症。苏叶钱半 陈皮 香附各一钱二分 防风 荆芥 蔓荆子各一钱 川芎 甘草各七分 生姜三片水一钟半,覆以汗。前症若头脑痛甚者,加羌活一钱,薄荷五分,连须葱白三根;若颠顶痛甚者,加藁本一钱;若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一钱

43、;自汗恶风者,加桂枝、白芍各一钱。若在春夏之交,恐夹杂温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术钱半;若兼口渴尿塞,加茯苓、木通各钱半;兼咳嗽,加前胡、桔梗各钱半,北杏仁打碎七枚;若兼四肢厥冷,口鼻气冷,只用荆芥、防风、川芎各一钱,加白术二钱,肉桂、干姜各一钱;若秉质极虚,不变发散者,更用补中兼搐鼻散:此方见本书“咽喉下”。卷一 上身部一一 散之法;鼻衄或吐血,本方去生姜,加生地、赤芍、丹皮、丹参各钱半;咽喉肿痛,加桔梗、牛蒡子各钱半,薄荷五分;便秘,加萝卜子、枳壳,并用外导法,详下身部;二便若挟暑邪,加知母、黄芩之类;干呕,发热而咳,为表有暑气,加半夏、茯苓各钱半;时行疫疠,加苍术五分;喉中梅核气如有物,吞

44、不入吐不出,加桔梗、苏梗。又方连须葱头七个 淡豆豉七钱 老生姜三钱,切片煎汤热服,被盖出汗效。无淡豆豉,多用葱。又方好核桃去皮三个 生姜三片 葱白五根 细茶二钱共捣烂。水煎热服,取汗效。头面诸风及风眩白芷二两,以萝卜汁浸晒三次,研末。每食后用沸汤调下二钱效。又方川芎二两 香附四两共为末。茶清调下。又方荆芥 防风各一两五钱 薄荷七钱每用二钱,淡姜汤调下。内科摘录一二 以上三方或合为一料,每服三钱亦效。头筋抗起唇红,口臭,胃火上彻也加味升麻汤升麻 葛根 赤芍 甘草各一钱 石膏三钱 薄荷五分加灯心二十根,水煎,饭后服效。头顶痛苍耳子七钱,水一大碗,煎至八分,去渣,加陈米一合,连须葱十根,煮成稀粥。热

45、服,蒙盖取汗即瘥。或专用苍耳三钱、川芎二钱,煎服亦佳,兼偏头痛者加藁本钱半。凡头痛作枕方蕲艾、白芍各二两,槐花、柏叶、藁本、羌活、天麻、白芷、荆芥、川芎各一两,细辛、生南星、皂荚、防风、生半夏各五钱,作小枕常睡,数月一换,久之不复发。头痛外治方取萝卜连皮,捣自然汁三匙,入樟脑二粒,左痛则仰灌左鼻孔,右痛则仰灌右鼻孔皆痛则并灌之,以被蒙头,微汗即愈。卷一 上身部一三 又方荞麦粉冷水调敷,痛去立愈。又方头痛觉热者,用白蕃薯切片,随痛处贴之,干则再换,贴数次效。又方用皂角末少许,吹入鼻中立愈。左痛吹左,右痛吹右,皆痛并吹,治初起者尤妙。风气头痛甚者用乳香、蓖麻二等分,捣饼,随左右贴太阳穴,解发出气甚

46、效。虚火头痛看尺脉常细软血不充髓海也,六味地黄丸主之,见下耳聋。又方用南枣切片贴两太阳穴效。偏头风痛,日久不愈者用上白面一杯,以水和匀,一圈敷患处,左敷左,右敷右,着盐于圈内,上安艾绒一丸,燃香火灸之,徐灸,痛徐止,痛止勿灸。偏正头痛用白僵蚕末钱半、葱汁一匙,热水调服,得微汗即效。内科摘录一四 又方硫黄一钱 川椒取红色者,去黑子,研末三分二味拌匀,溶成小饼,左疼塞左鼻,右疼塞右鼻,正痛左右俱塞,皆俟清涕尽流即愈,内以茯神,研末。汤酒任下二钱,数服效。又方石菖蒲根捣汁,酒冲,服之效。又方决明子三钱研末,水调,贴太阳穴甚妙。又方藁本 细辛各五分 白芷一钱 辛夷八分共研细末,用纸四条卷实,将火点着,

47、以烟熏鼻,日熏二次即效。又方用硝石,焰硝亦可,左痛吹右,右痛吹左即愈。又方鲞鱼头中分劈开,左痛用右边鱼头,右痛用左边鱼头皆痛则全用之,炭火烧烟,熏鼻即止。诸般头痛蒸法川芎五钱 晚蚕砂二两 僵蚕如患者年岁之数鲞(xin想)鱼:剖开晾干的鱼。卷一 上身部一五 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砂锅中以厚纸糊满,中间开钱大一孔,取药气熏蒸痛处。每日一次,虽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发。又方川芎、白芷、天麻、草乌、苍术、细辛等分,研末,加飞面捣各药,入姜汁,研成饼二个,烘热贴患处,两饼换贴至七八次,即以手帕包紧,其痛自止。头风畏冷荞麦一升,微炒为末,调作二饼,略炙热,合头上扎住,微汗即愈。又方用大艾叶五钱,生葱五钱,生姜

48、二钱,捣烂,敷患处,札紧立效。三日内勿见风。此方并治偏正头风。又方桑木烧灰淋汁,乘热熏洗效。头面肿痛好鸡蛋,黄白调匀,涂肿处即消。治大头瘟即天行瘟疫,用加味香苏散,方见上头痛,并见卷四瘟疫。吴茱萸五钱内科摘录一六 捣烂,醋调糊,敷脚心极效,病愈则去之。又方靛花三钱 烧酒一杯 鸡蛋清一个搅匀服之。大头瘟兼喉痛发斑等症用。普济消毒饮甘草 桔梗 酒芩 酒黄连各二钱 马勃 元参 橘红 柴胡各五分 薄荷六分 升麻二分 连翘 牛蒡子各八分余详瘟疫。头痛发热,兼吐泻腹痛宜用寸金丹,见后脾胃泄泻。头旋与下头眩同治。用蝉蜕一两微炒,为末,不时酒调下一钱,开水下亦可。头眩晕左肝脉弱或空大,肝经血虚风动也,宜逍遥散

49、。逍遥散柴胡 甘草 茯苓 白术 当归 白芍 丹皮 黑山栀各一钱 薄荷五分又方鲜白果二个去壳,生舂烂,开水冲。空心服,至重不卷一 上身部一七 过五次,老少皆治,老人更宜。眩晕日久,诸药不效用鹿茸五钱制,切,水二杯,好酒一杯,煎入麝香三五粒,服之得效。头眩晕,有因酒湿生热所致。用葛花清脾汤,葛花一钱,枳椇子、赤苓各三钱,泽泻、茵陈、酒芩各二钱,山栀、车前各钱半,甘草五分,陈皮、厚朴各一钱。头面发肿,猪头风用野苎根数两,捣烂,敷之即愈。面黄右关脉细软脾之本色虚现也,六君子汤服之得愈,方见卷二四肢软,及卷三脾胃呕吐。面色痿白右寸脉迟寒伤正气也,治同前。面浮肿而痛胃风也,葛根汤主之,见伤寒论。雷头风头面

50、疙瘩肿痛,增寒壮热,状若伤寒。增:通“憎”。内科摘录一八 用青荷叶一大张,升麻、苍术各四钱,煎服。或不省人事,用地肤子同生姜捣烂,热酒冲服,即汗即愈。眉棱骨痛用羌活、防风、半夏制各二钱,酒芩钱半,甘草一钱,姜三片,煎服,加荆芥、川芎亦效。又方用白芷、黄芩各二钱,其研极细末。以茶清调下,或用好黄酒调服,一服即愈。若痛甚至不可忍者,用羌活、防风、半夏制各二钱,酒芩钱半,甘草一钱,入姜三片,水煎服愈。眉棱骨眼眶痛左关脉弱或空大肝血虚,见光则痛,逍遥散主之,方见头眩。眉动目不能视用大蒜三两取汁,酒调下效。眉毛不生用脂麻花,阴干为末,用秸灰加麻油调涂。目赤肿痛羌活、防风、白芷、川芎、枳壳、赤芍、当归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医学现状与发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