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桃花源记习题.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315947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1 桃花源记名师导航内容感知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生动地展现了作者自己所构想的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文章虚构的理想社会,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脱离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章层层设疑,情节虚实相生,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咬文嚼字1.字音豁然(hu) 俨然() 阡陌(qin m) 诣(y) 缘(yun)骥(j) 垂髫(tio) 邑人(y)2.多音字3.形似字4.古今异义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 (味道)新鲜。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

2、男方的配偶。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缘溪行 古义,沿;今义,缘故,缘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请;今义,延长,延伸。后遂无问津者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5.通假字具答之 “具”通“俱” 。便要还家 “要”通“邀” 。6.一词多义7.词类活用复前行,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可译为“走完” )复前行,欲穷其林(方位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向前”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剖析:此句描写了桃花源外面的景色,仅仅用

3、了 22 个字就描绘出桃源外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剖析:这一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写得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然后写桃源人民的服饰、劳动、情操、意趣。从远到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美好的农村生活境界,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具答之。便要还家,

4、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剖析:此句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后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更是表现了桃源人的善良与热情,突出了桃花源淳朴的民风,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桃源人们生活的富足、安乐。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剖析:此句表现了桃源人与世隔绝之久,从秦至晋,五六百年的时间,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景,说明桃源是一块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的乐土,与外面战乱频仍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二、重点语段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至“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剖析:这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了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渔人到来,引起了桃花

5、源众人的惊讶,于是文章突起波澜,跳跃出一串妙趣横生的情节,写出了桃花源中人入山的历史原因。这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渔人在这里受到了热情的款待,把这里的风景美、人情美推向了极致。写这里人们生活的美妙,恰恰衬托了桃花源之外社会的黑暗。结构简析本文按渔人行踪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 23 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从第 4 段到文末):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主旨探究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两种表述:1.本文虚构了一个和平富足

6、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恬静和平的理想社会,这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共同理想。2.本文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以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审美鉴赏回环往复的情节美陶渊明写桃源,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先是一条很长很长的溪流,两岸一大片桃花林,再是“林尽水源” ,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 “山有小口” ,就钻入洞内,刚刚能通过一人,走数十步,忽然开

7、朗起来,眼前展现出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写出渔人的行进过程,一会儿水路,坐船逆水而上;一会儿山路,钻洞爬山。当乘船走得忘了远近时,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转,就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美丽静谧的桃花仙境。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疑惧时,作者又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把你带到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这种跌宕起伏的笔法,使读者的感情自然地随之骤变:当你进入桃花林时,它使你“喜” ;当你走到水穷路狭的洞口时,它使你“疑” ;当你钻入桃源见到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时,它使你“惊” ;当你再想去寻访这个仙境而不得时,它使你“迷” 。这一喜、一

8、疑、一惊、一迷的种种复杂的情感变化,正是作品所产生的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力量。文章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的神秘色彩,也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总之,我们读此文,会感到文章在牵引我们的视线,牵引我们的感情,随着它渐入佳境,而达到忘我的境地,这就是作品曲折回环、悬念迭生产生的艺术魅力。自主广场我夯基我达标1.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解析:解答这类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推断出省略的对象,补上后读一读,看语意是否畅通。答案:村人 渔人(可用“他”替代) 渔人 村人 渔人(可用“他”替

9、代)2.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A.我们这些人各自反复请渔人到家里B.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他们家里C.余下的人各自请渔人延长居留的时间D.其余的人反复又请渔人到他们家里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情况。翻译句子要注意翻译方法和技巧,注意对句子中重点词的准确理解。答案:B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是文言文的重点内容,应重视起来。理解时要结合语境,平时要注意疏理、对比,寻找规律。答案:C4.为下列各句中的“之”选择相应的用法。A.结构助词“的” B.语气助词 C.代词(1)忘路之远近( ) (2)处处志之( )(3)

10、具答之( ) (4)渔人甚异之( )解析:此题目的是使同学们熟悉“之”的三种最常见的用法。 “之”在古代汉语中可作实词,起指代作用;也可作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 ;有时只表示语气,没有实际意义。解答时将三种用法“代”入原句,一试便知。答案:(1)A (2)B (3)C (4)C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桃花源记 ,完成 57 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渔人甚异之。(2)林尽水源。6.根据原文填空。(1)文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2)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_(3)写桃花源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

11、髫,并怡然自乐。 ”这两句话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答案:(一)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水平。翻译时要注意重点实词的含义,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如语序、省略等。参考答案:(1)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6.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可带着问题到原文中去筛选有关语句。答案:(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语段的分析、理解能力。

12、读原句可知写了三方面:“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怡然自乐” ,即写了桃源人的活动、衣着和心情。参考答案:分别描写了桃花源人的活动、穿戴和心情。(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11 题。(第一首)送崔九裴 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_。(第二首)桃花溪张 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_?8.从下列诗句中选出两首诗的结尾句。(第一首)A.不敢过临洮 B.暂游桃源里 C.青山独远归 D.时人已知处(第二首)A.笑问客从何处来 B.古来征战几人回 C.悔教夫婿觅封侯 D.洞在清溪何处边(第一首)选_(第二首)选_9.第一首诗是作者为送友人崔九而作,希望友人_10.第二

13、首诗抒写了对东晋诗人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的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_1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语言明白如话, “莫学武陵人”一句是劝友人不要像桃花源中的武陵人一样,进了桃花源又离开了,而要远离尘俗,长与丘壑为邻。B.第二首诗第一句写远景,远望山谷,隔着云烟看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一种朦胧美。第二句写近景,溪边岩石突起,溪中又有渔船,这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多么一致,不禁令人产生联想。C.桃花溪第三句虚写了清幽的景色,作者仿佛看到桃花落英缤纷,落在溪水中尽日随波流淌,自然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思。D.通过唐代诗人裴迪、张旭的两首诗,我们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后

14、世产生的十分深远的影响。答案:(二)8.解析:此题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大意,在此前提下选出正确的结尾句。第一首是诗人劝崔九要下决心隐居,不要学习桃花源中的武陵人,结尾句不言自明。第二首 A、B、C 三项均与题目“桃花溪”无关,故选 D 项。答案:B D9.解析:此题考查整体感知能力。这首诗较浅显,完成了上面一题,本题就轻而易举了。“归山深浅去” “莫学武陵人”均告诉我们:诗人希望崔九归山隐居后,尽享丘壑之美,以山林为家,安于隐居,不要再出山在仕途奔波了。参考答案:诗人希望崔九归山隐居后,尽享丘壑之美,以山林为家,安于隐居,不要再出山在仕途奔波了。10.解析:此题目的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人

15、的思想情感。可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入手考虑。参考答案:对清幽环境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11.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要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前提下体会其中的内涵,仔细阅读选项可知, 桃花溪第三句不是虚写,而是诗人亲眼所见。答案:C二、语言运用12.2006 贺龙中学中考模拟,4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写出表示正确语序的 序号。 )这在江南古镇的私家花园中是创意独具的。退思园的建筑格局可以归结为西宅东园。如此巧妙的布局,西边的厅堂楼馆皆坐北朝南,从而造成横逸的形势。一是可使家居生活充分享受阳光,东园的亭桥廊榭皆错落有致地环池而列,诸般景物贴水成园,园水成趣。二是置

16、身园中随处都可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全景。解析:此题考查语义的连贯。排序时要找到各句句意间的联系,可以根据关联词确定前后关系,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逻辑顺序。答案:(或:)我创新我超越13.自从陶渊明虚构了桃花源这一理想境地后,后人以桃花源为张本的作品不绝于缕。裴迪、张旭、李白等人均有诗作传世。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一个虚构的桃花源竟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这其中的根源何在呢?请查找资料,谈一谈你的理解。答案:(略)读书做人陶渊明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但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做诗。为了生存,陶渊明也去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

17、职回家了。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已过“不惑之年” (四十一岁) ,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官回家,永远脱离了官场。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的楷模。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在金钱与气节面前,你会如何选择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