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國 101 年 3 月 7 日鳴鳳古道探勘記已被觀光局列為全國十大古道之一的頭屋鄉鳴鳳古道,位於鳴鳳山上因此得名。鳴鳳山海拔 531 公尺,坐東朝西,地理位置乃屬雙鳳朝陽穴 。早期住在鳴鳳山區的漢人越來越多,有感此地有著名的特殊天然環境景觀,雲霧經年累月籠罩著山區,故決定農作物以種茶為主,水果為副,品質甚優,且產量豐富。鳴鳳古道是近年來古道風行後才取的名字,早期當地人並無此名稱。此古道西起頭屋鄉三湖頂雲洞宮,越過鳴鳳山東到獅潭鄉新店村義民廟,全長約三公里。為早期原住民往來獅潭、頭屋的交通要道,和遊獵的活動區域。清光緒 10 年,廣東客籍黃南球同鄉族人到獅潭拓墾定居,而原居該地的原住民則逐漸移
2、往八卦力山區居住。黃南球在此居住後,在當地製材、製腦。為將當地生產的茶葉經濟作物運送至外地,便利用此山道與他鄉交易,使墾民能維持生計。而居住在鳴鳳山區的漢人,則在山區內種茶,採製後挑下山到當時的市集獅潭新店村,以物易物,可見此古道為當時先民的經濟動脈。民國五十多年間,鳴鳳山產煤、白沙礦產,之後苗廿二線(由台十三線扒仔岡起至鳴鳳村雲洞宮)開通至獅潭,古道因此而沒落,已是人跡罕至。民國 85 年 10 月間,在村民溫智宏、涂金榮等人,重返古道探查及修復,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古道才重見天日,恢復早期風貌。區域內合計有九條古道,鳴鳳古道三公里、南長城古道三公里、北長城古道五公里、錫隘古道三、五公里、延平
3、古道三公里、八達嶺古道三公里、水寨下古道三公里、水寨下古道三公里、綠色古道二公里、奉工古道二公里(新闢通) 。鳴鳳村居民為維護古道的風貌,自組鳴鳳山義工大隊,成員有七十餘人,大夥利用課餘及工作之餘自發的清理古道,維護山容清淨,讓遊客享受山林的清新氣息。從義民廟旁的溪畔步道可見一紅色吊橋,橫跨獅潭溪,甚具古意。沿水泥路往上走,不久便可到達登山口。溪畔經鄉公所整見建的河濱公園,立有黃南球塑像供人瞻仰,憑吊今昔。入口處遠望紅色吊橋河濱公園入口處有觀魚步道獅潭文史解說牌鳴鳳山古道解說牌附近也有獅潭文史解說牌及鳴鳳山古道解說牌,在進入古道前,可以先對附近的風土民情及古道有所了解。探勘人員在古道入口合影進
4、入古道前,趁著精神還很好,先照張相留念吧。自登山口石碑至關公亭(最高處)全程約須 7-80 分鐘。開始進入古道進入古道之後,整個景象立即改變了,蓊鬱的林相,自然的小道,並不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沿途水聲淙淙,十分悅耳。沿路小溪流水潺潺,還有小魚喔!當日我們都是“偉人” ,因為看到小溪裡逆流而上的小魚!沿途所見樹木林相剛進入時有一小段洗石子路面,約 1-200 公尺後轉為泥土路,接下來又有人工鋪石步道。石階步道,上有青苔古道沿路保有不少上了年代的舊石階,也有新鋪的現代石階,踩在上面,先民行走的辛苦,和整建古道的辛勞,感佩在心頭。當日石階上有青苔,走起來有些濕滑,建議要穿有防滑功能的鞋,千萬不能穿平底
5、鞋,如果有登山杖,最好也能攜帶。義工鋪設的石塊步道這段石階路使用的都是原始人工打鑿的石塊鋪設,斑斑鑿痕,苔深青綠,莫一不是歲月的痕跡,想像昔日居民挑擔搬運物資的辛勞,引人發思古之幽情。路旁假日營業的小販點探勘當日雲霧飄渺,芬多精超多的!平緩木棧道續往前轉為平緩木棧道至情人谷。木橋橋面有二處腐朽,要小心腳步。情人谷一景途中小憩一下。沿途有許多不常見的植物。此處彎道狹窄,且土石傾斜,務必慢行,小心通過。沿途都是登高,所以不要走太急。大自然的神奇,誰能不低頭。好巨大的蕨類植物喔!裝話亭還是先讓肚子裝點點心吧!看這景象,真能使人忘憂。古道登山圖,可以看出其實有好幾條登山古道呢。健行隊所製作的鳴鳳古道 7-UP 景點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