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 【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
2、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
3、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
4、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此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第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发生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理成熟的不平衡性,
5、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此时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其具体表现的特点是: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或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只是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
6、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和消投对抗的态度。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其后果是严重
7、的,它会导致学生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或产生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止其发生。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类型 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既常见。也正常。由于教育引导的时间、内容、方式、本人的示范作用、人格特征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生所产生的逆向心理活动也各异。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分为: 1禁果逆反。人们往往有这么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
8、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2超限逆反。所谓“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3信度逆反。是一种常见的逆反心理。其产生原因之一。是消极经验的积累,造成对信息源的怀疑、不信任,因而采取消极抵制态度。与“狼来了”的寓言故事以及“烽火戏诸侯”一样。人们接受信号后本该采取积极态度,但由于以往消极经验的积累,则转而持否定态度。 4情境逆反。所谓“情境逆反”,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场合。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
9、,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取逆向、排斥态度。 5主逆反。处在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小学生,强烈地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自己的权利。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地对学生进行控制,使之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本来愿意去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 6评定逆反。这是一种因教师与学生之间评定差距过大而导致的逆向反应。例如,教师对学生过头的批评,不仅会使学生不愿接受批评。承认错误,而且也会使他人同情被批评者,甚至为其错误辩解。 7归因逆反。在社会生活中,
10、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互了解,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目不单纯满足于了解行为的性质,还需要了解其产生行为的动机。假如学生一旦了解教师行为的动机不是利他而是别有所图时,会产生心理对抗,这就是“归因逆反”。“ 通常在以下情况下,容易诱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过分强调自我。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中大都有摆脱家长和教师控制的想法,独立意识增强了,这其实是正常现象,是走向成熟的表现,但是一过分就不对了。片面强调自我,就必然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忠告”反感,美其名日:“不为别人活着”,其实是拒绝一切意见,包括正确的意见。 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在只做出禁止而不加
11、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他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一切地寺根究底或亲自去尝试。 企图标新立异。中学生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 某些特殊生活经历对心理模式的影响,比如,有的同学爱踢足球,但踢足球误了功课,父母一怒之下,没收了他的足球,不许他以后再踢,于是他干脆逃学去参加“街道足球队”。还有,父母讨厌子女撒谎,见子女撒谎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毒打一顿,结果往往造成子女用撒谎来逃避对撒谎的惩处还有些中学生本来循规蹈矩,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就会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乖僻。这种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与常态性质相反
12、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例子。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左右他的举止行为,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逆反心理的分类防治 1禁果逆反行为的预防 禁果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不恰当的“禁止”行为引起的。因此,要防治这种逆反行为,必须从合理应用禁止行为着手。具体应注意: 慎用禁令。越是禁止的内容。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行为。这似乎是一条心理学规律。在许多情况下。不禁止某种事物时,人们并不一定知道这种事物,一宣布禁止这种事物,反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和固着在这种事物上。非要关注、弄清楚这种事物不可。因此,如果能用其他的方法消除某种有害的
13、事物和现象,就不要用禁止的方法。 耐心说服和讨论优于硬性禁止。当教师和父母认为应当使青少年避免某些有害的事物和现象时,如果耐心地说服他们,与他们进行平等的讨论,使之明白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有害性,就有可能使青少年自觉地加以避免。相反,如果武断地硬性禁止青少年做某件事情,那么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行为。 禁止要说明理由。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禁止的方法时,一定要说明禁止的理由。如果没有说明禁止的原因和理由,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青少年的各种假设、推测,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探究行为。父母、教师等如果只是禁止而不向青少年说明禁止的原因和理由,会使青少年觉得禁止没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就会对禁止的正确性发生
14、怀疑,这会促使青少年产生犯禁的意向和行为。 2超限逆反行为的防治 超限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教育活动时间过长引起的,因此,预防和消除这类逆反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尽可能缩短教育活动的时间。教师、父母等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要做有意识的准备工作,确定要讲的内容,把最重要的内容讲出来,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就不讲,精心准备每次讲话;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基本按照事先的准备进行,不能一开始讲话就滔滔不绝、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或废话连篇,使讲话时间过分拉长,使听者失去耐心,产生逆反行为。 为了使教育活动取得切实的效果,避免超限逆反行为的产生,不同类型的演讲应注意不超过一定的时间。 3信度逆反行为的防治 信度逆反行
15、为主要是由于对教育者缺乏信任而产生的,因此教育者要想使青少年心悦诚服地接受他们的教育,就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倡的观点,只有用实际行动为青少年做出榜样,才能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使青少年在其良好人格和模范行为的感召下,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接受他们的观点。 4情境逆反行为的防治 由于情境逆反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情境不适当,因此。在防治这类逆反行为时,应当注意: 认真选择教育情境。社会情境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就教育活动而言,情境对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效果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由于教育活动性质的差别,情境对教育活动的效果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对于奖励性质的教育活动而言,如果
16、在公开的情境中进行,那么。奖励的效果将会大大增强,受到奖励的个人会感到更大的自豪和兴奋;对于惩罚性质的教育活动而言,如果在公开的情境中进行,那么,惩罚的效果也会大大增强,受到惩罚的个人会感到更大的羞愧和耻辱,对个人自尊心的打击也就更大。考虑到情境性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尊心在别人面前受到损害而引起的,因此,为了减轻这种负面效应,如果受教育者的问题不是极端严重的话,批评性的教育活动最好在比较封闭的情境中进行,对这种教育活动知道的范围越小越好。深入的批评教育如果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话,产生情境性逆反行为的可能性最小。效果也可能会最好。“ 适时停止教育活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情境性逆反行为时,
17、最好的处置办法就是立即停止教育活动,将受教育者带离当时的情境,使其在另一个安静的情境中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重新考虑问题,不再继续进行教育活动。如果在受教育者已经十分激动的情境中,教育者为了控制、压服对方。或者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采取诸如找另外一个人来讲话或评理、让更多的人来围观、贬低受教育者的人格、侮辱受教育者等措施,那么,就会更加强烈地助长双方的激动情绪,使情境变得更加不可收拾,最后有可能发生更加消极的后果。间隔一定时间后重新开展教育活动。在将情绪激动的受教育者带离当时的情境之后,不宜马上接着进行类似的教育活动。因为这时受教育者的情绪还没有得到平静,心理上仍然有对抗、抵制、不愉快等妨碍教育
18、活动的成分。一般而言,可以根据受教育者情绪激动的程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对立程度等,确定再次开展教育活动的时间问隔。情绪激动程度和对立程度较小时,间隔一二天就可以再次开始教育活动;如果情绪激动程度和对立程度强烈,那么,再次开始教育活动的时间间隔就应当长一些,以便使双方都有充分和冷静反思的机会。 5自主逆反行为的防治 在防治自主逆反行为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尊重学生。青少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如果无视这些情况,把青少年当成一无所知、没有自尊的人,对他们随意支使,在他们面前卖弄最基本的常识。就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态度要谦虚。教育者要以
19、平等的态度对待青少年,即便自己对某些内容有很深的研究,也要用谦虚的口气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国人有“满招损,谦受益”的传统认识,把谦虚视为不可缺少的品德。因此,过分自负、骄傲自满,只会引起青少年的鄙视和反感。理解青少年的意愿。青少年由于身心特点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与成年人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父母等应当站在青少年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考虑和尊重他们的意愿。 6评定逆反行为的防治 青少年的评定逆反行为,主要是由教育者不恰当的评价引起的。为了防治这类逆反行为,应当注意: 讲行评价时注意区别不同情况。在中学生的理智特征比较明显时,应当对事物做较低调的介绍和
20、评价,让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了解有关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在青少年的情绪特征比较明显时,可以对事物做比较含糊的评价,使青少年能够不受评价的影响,情绪投入地体验、欣赏事物。从情绪感染中得出对事物的评价。 在一般情况下,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介绍和评价;对事物的优点、长处的介绍应当简要一些,给青少年留下自己发现、欣赏的余地;对事物的缺点、不足的介绍应当含糊、抽象一些,以免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向缺点和不足。应该避免夸大缺点与不足的现象。 在对学生本人的评价时,应该努力使评价个别化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内倾性格的青少年,一般可作稍高的评价,以增强自信心;对于外倾性格的青少年,一般可作稍低的评价
21、,以引导他们正视自己,防止骄傲情绪的滋长。 在评价青少年的学习、劳动等活动内容时。应注意与这些活动相关的因素,以便使评价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此外。在进行难度较大的活动时,不容易取得成绩;相反,在进行难度较小的活动时,就容易取得成绩。因此,不注意活动本身的难度,就无法作出恰当的评价。 还要注意青少年付出的努力,注意活动效果与主观努力的统一。这是评价个人的学习、工作等的成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7归因逆反行为的防治 由于这种逆反行为的发生与受教育者对教育动机的怀疑有关,因此,在防治这类逆反行为时,应当注意下列方面: 教育者要心存善意。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向善、为善,变成一个有道
22、德的、高尚的人。因此,自然而然地就要求进行这种活动的人必须心存善意,出于善良的愿望和动机进行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如果教育者心存恶意,那么,这类人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出于不良意图和动机而进行教育活动的人。虽然可以暂时蒙蔽受教育者,但是,这种欺骗、蒙蔽行为终究是不能长期进行下去的,一旦受教育者发现了真相,那么,就会对教育者做出强烈的否定性反映。 尽管社会上存在很多的恶人,但是,如果教育者也想以恶制恶、出于不善的动机进行教育活动的话,那么,肯定不会达到预期的、积极的目的,只能形成恶性循环,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进行必要的解释活动。如果受教育者由于错误归因而确实发生
23、了误会时,应当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根据情况的不同,这些解释工作可以由不同的人来做,例如,教育者本人、其他更加合适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中的某个成员、受教育者的父母等。【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关键词】高校周边 安全隐患 创新 治理路径高校周边环境是指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受到高校辐射带动,并与高校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高校周边环境是因高校而
24、存在,反过来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又产生影响。高校周边良好的环境,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反之,则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和治理路径创新做一粗浅探析。一、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最直接的一个表征。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校成为了一个“商机无限”的地方,因此,高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了各式各样人群的到来。大量人口的聚集和相对滞后的社会治理,使得高校周边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一) 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25、。高校的聚集功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方面各类捕捉“商机”的人员也聚集到校园周围。聚集在高校周围的人员十分复杂,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有经商的、打工的,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些流窜人员、复杂人群的聚集,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这些人员中,由于目的不同,或是为了经济利益的争夺,或是为了土地权属的争议,或是为了个人权益的争纷,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引发的冲突,对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在校园周边,林立的各种吧、酒吧、歌舞厅、小旅馆、出租房等存在着无证经营的情况,经营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由些细小矛盾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经营者为
26、降低成本,没有按要求安装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特别是消防设施,这给在这些场所消费的学生人身和财产上的安全带来了隐患。更有甚者,如社会闲散人员、流窜人员,在高校周边游荡,时刻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安全,尤其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高校,师生遭到勒索、敲诈、抢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二)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饮食消费是高校学生最主要消费,高校学生消费的特点是希望得到“物美价廉”的食品。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各异,对食品的要求是花样多、变化快,这对于首先要保证不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均能有饭吃、不能随意涨价的学校食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时刻变化的需求,这为校园周边的
27、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校园周边的小餐馆、大排档,甚至流动摊点以其花样多、口味好、价格低吸引了学生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就餐环境条件卫生差,有的摊点就是几块木板搭起来的,许多摊点是无证经营、无卫生许可,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有些商贩为谋取私利,购买变质大米、过期鱼肉、地沟油等原料,存在着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隐患,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也无从追究,即便追查到相关责任人,他们也无力赔偿。(三)交通安全存在隐患。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新校区大多位于公共交通不便的城郊接合部。这些地方,交通运输条件简陋,道路设施不完善,有的校园周边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没有隔离栏
28、,有些交通标示也不清晰,加之过往车辆车速快,使得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此外,由于学校提供给学生往返学校与市区的交通工具有限,这就为“黑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均投入了运送学生的行列,由于这些车辆不具备客运资质,一些司机又属无证驾驶,且这些车辆安全性差,极易出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员也无赔偿能力,学生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四)精神文化产品存在隐患。在高校新校区校园周边,由于远离城区,大学生需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络文化等精神文化产品明显不够,不少商贩也窥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于是,吧、卡拉 OK 厅、棋牌室、桌球室、书店等在高校校园
29、周边建成落地,这些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一些商贩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精神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反而用一些黄、赌、毒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由于这些场所和产品主要流通于城郊接合部的高校校园周边,相关的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做到实时监控,更多的是收到举报后进行一两次清理,但这些场所和产品的成本低,即便进行了清理,又很快“死灰复燃”,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存在隐患。二、高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十分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有关各方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也给予了重视,但
30、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一) 高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高校周边的复杂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复杂,高校校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交叉渗透,空气、水源、地质环境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高校与周边共用的水电、通信、公共交通及公共卫生环境等,使高校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而成为独立的象牙塔。二是社会环境复杂,高校周边有居民区、商业区,有的高校周边还有工业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区域,功能不同,也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市区用地紧张,还有些高校或新校区不得不建在远离市区的小城镇或城郊接合部,这些区域社会治安管理力量和措施相对不足,校园周边环境比较
31、复杂。三是人员情况复杂,校园周边人员各式各样,有当地居民,有固定场所的经商者,也有流动的小商小贩;有有证经营者,也有无证经营者;还有流动人口、社会闲杂人员,甚至流窜人员,复杂的人员情况给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三) 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不顺。这一方面来自政府思想上的认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自身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而对高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甚至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学校周边环境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与地方政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在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真正把学校周边环境的事情当大事来抓;另一方面是措施不力,有些地方政府认为,高校周边
32、环境整治,主要是治安问题,由公安机关一家处理就行了,但涉及交通、卫生、工商、税务、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时,公安机关又无能为力。而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口头上很重视,实际上不重视”、“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这使得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三、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有关各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探索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一) 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
33、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研究、推进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其次,把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目标管理体制中,进行目标考核与评估,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和个人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成效显著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批评通报,督促其整改,对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再次,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检查督查,突出问题导向,通过现场办公会、现
34、场推进会的形式,发现问题当场研究、当场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二) 创新内容与方法,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要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高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用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多教学生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安全防范知识,力求在教育内容上吸引学生;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表演,多媒体技术展示和实践演练等,力求在教育方法上吸引学生;在教育的时间节点上,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时间,如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每学期开学
35、和放假前,以及节假日前后,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三)创新硬件与软件,提高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实效性。要加强高校校园周边的硬件、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维护高校周边的安全稳定。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抓好校园保卫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特别是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益;要加强管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增强主人翁意识。二是要建立一支由当地执法部门、社区干部、高校保卫人员等组成联合工作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在公共安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从硬件方面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各司其职,加大技防建设力度,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实现校内外信息一体化建设,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到一个新台阶,强化信息技术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中的功能。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各方面的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