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知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meningitis)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流行病学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不引起症状不易被发现,而病人经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人群普遍易感,本病隐性
2、感染率高。人群感染后仅约1%出现典型临床表现。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发病原因人感染脑膜炎双球菌为本病发病原因。该菌属奈瑟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球菌,直径0.3-0.8m,呈肾形或卵园型,常成双排列。根据荚膜多糖可将该菌分为A、B、C等13个血清群,90%以上为A、B、C3个亚群。该菌自鼻咽部侵入,进入血循环致人体发病。其释放内毒素引起皮肤瘀点、瘀斑为局部施瓦茨曼反应,激活补体,血清炎症介质明显增加,较其他革兰阴性菌强5-10倍,也较其他内毒素更易激活凝血系统,因此在休克早期便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出血和休克,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细菌侵犯脑膜,进入脑
3、脊液,释放内毒素等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脑水肿时形成脑疝,可迅速致死。疾病分型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疾病危害本病遍布全球,在温带地区可出现地方性流行,全年经常有散发病例出现,但在冬春季节会出现季节性发病高峰。我国曾先后发生多次全国性大流行,自1984年开展A群疫苗接种之后,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但近些年B群和C群有增多趋势,个别省份发生过C群引起的局部流行。本病暴发型病死率较高,其中脑膜脑炎型及混合型预后更差。并发症及后遗症均有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肢端坏死、瘫痪、癫痫和精神障碍等。临床表现潜伏期最短
4、1天,最长7天,一般为2-3天。普通型本病绝大多数为普通型。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鼻塞、咽痛等,持续1-2天,此期易被忽视。2.败血症期多数起病后迅速出现高热、寒战、体温迅速高达40以上,伴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及全身痛,精神极度萎靡。幼儿常表现哭闹、拒食、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和惊厥。70%以上皮肤黏膜出现瘀点,初呈鲜红色,迅速增多,扩大,常见于四肢、软腭、眼结膜及臀等部位。本期持续1-2天后进入脑膜炎期。3.脑膜脑炎期除败血症期高热及中毒症状外,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以及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重者谵
5、妄、抽搐及意识障碍。有些婴儿脑膜刺激征缺如,前囟未闭者可隆起。本期经治疗通常在2-5天内进入恢复期。4.恢复期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皮肤瘀点、瘀斑吸收或结痂愈合。神经系统检查均恢复正常。病程中约有10%的患者可出现口周疱疹。患者一般在1-3周内痊愈。暴发型少数患者起病急剧,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儿童多见。1.暴发型休克型严重中毒症状,急起寒战、高热、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瘀点、瘀斑,可迅速增多融合成片。随后出现面色苍白、唇周及肢端发绀,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若抢救不及时,病情可迅速恶化,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加重
6、,血压显著下降,尿量减少,昏迷。2.暴发型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伤,常于1-2天内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深,迅速出现昏迷。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可有惊厥,锥体束征阳性,严重者可发生脑疝。3.混合型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可见少数出血点。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脑膜炎奈瑟菌生长。慢性型少见,一般为成人患者,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常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12小时后缓解,相隔1-4天再次发作。每次发作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亦可出现
7、瘀点。常伴关节痛、脾大、血液白细胞增多,血液培养可为阳性1。疾病治疗普通型病原治疗常选用以下抗菌药物,疗程5-7天。大剂量青霉素:目前青霉素对脑膜炎球菌仍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虽然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加大剂量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有效浓度。成人剂量20万-30万U/kg、儿童20万-40万U/kg,每8小时1次,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性低。头孢噻肟剂量,成人2g,儿童50mg/kg,每6小时静脉滴注1次;头孢曲松成人2g,儿童50-100mg/kg,每12小时静脉滴注1次。磺胺药:曾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复方磺胺
8、甲恶唑,3片口服,每日2次,用药期间给予足量液体,并加用等量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氯霉素:脑脊液浓度为血浓度的30%-50%,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故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或病原不明的患者。剂量成人2-3g,儿童50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对症治疗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平衡。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暴发型流脑1.休克型治疗(1)早期联合应用抗菌药物。(2)纠酸抗休克:a、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治疗:最初1小时内成人1000ml液体,儿童10-20ml/kg,快速静脉滴注。
9、输注液体为5%碳酸氢钠液5ml/kg(兼有纠酸和扩容作用)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液。此后酌情使用晶体液和胶体液,24小时输入液量在2000-3000ml之间,儿童为50-80ml/kg,其中含钠液体应占1/2左右。原则为“先盐后糖、先快后慢”;b、在扩容和纠正酸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常用药物为山莨菪碱,每次0.3-0.5mg/kg,重者可用1mg/kg,每10-15分钟静脉注射1次,见面色转红,四肢温暖,血压上升后,减少剂量,延长给药时间而逐渐停药。(3)防治DIC:对有皮肤瘀点、瘀斑的流脑病人宜尽早应用肝素,剂量为0.5-1.0mg/kg,以后可4-6小时重复1次。应用肝素时,用试管法凝血时
10、间监测,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5-3倍为宜。(4)肾上腺皮质激素:适应证为毒血症症状明显的病人。地塞米松,成人每日10-20mg,儿童0.2-0.5mg/kg,分1-2次静脉滴注。疗程一般不超过3天。(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注意脑、心、肝、肾、肺功能,根据情况,必要时作对症治疗。2.脑膜脑炎型的治疗(1)及时使用高效抗菌素。(2)防治脑水肿、脑疝:可用甘露醇每次1-2g/kg静脉推注,可反复应用,直到呼吸、血压恢复正常,颅高压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直至停用。此外还可使用白蛋白、呋塞米、激素等药物治疗。(3)防治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治疗。3.混合型的治疗此型病人病情复杂严重,应积极治疗休克,又要顾及脑水肿的治疗。因此应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针对具体病情,有所侧重,二者兼顾。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校医院宣2012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