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保障论文: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保障发表时间:2012-10-22 13:11:22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保障2011 年 2 月 19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要“正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5 月 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在求是杂志发表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文章,阐发了社会管理的最新
2、理念。4 月 15 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快法治陕西建设,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法制保障”。9 月 13 日上午,省政府举行了今年第二次领导集体学法活动,会上,赵正永省长强调指出,要加快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那么,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新变化、新特点是什么?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又是什么?什么是社会管理创新?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国家建设是什么关系?法治如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保障作用?下面我向大家汇报对这些问题的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各位。不妥之处,还望不吝指正。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一)
3、社会管理的概念什么是社会管理?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指的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除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以外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其所涉及的范围一般也就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广义的概念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它与狭义概念的区别主要在于,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还包含社会组织。(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管理模式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 年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特点有四:其一,执政党
4、和政他藏区“314”打砸抢烧事件和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引起大家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关切。虽然此类事件存在民族的、宗教的因素,但就本质而言,新疆、西藏同全国一样,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滞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 2008 年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中,参与打砸抢烧的人员几乎都是来自牧区的农牧民,而拉萨市民无论藏汉,参与的人员很少。乌鲁木齐“75”事件中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4)国际上,部分西方国家大肆散布“中国威胁论”,极力推行对华遏制。国际经济摩擦、政治矛盾日益凸显。我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中国和菲律宾、印尼、越南等东
5、南亚国家在南海的争端、中国和印度在藏南的领土纠纷等等,也较频繁发生。以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处理的过程中,有可能在国内引发突发事件,演化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去年西安发生的学生游行,就和钓鱼岛争端有关) 。(5)非国家的道德权威和精神力量正在不断增长。例如,佛教和道教已经重新兴盛;一些传统的秘密社会重新出现,许多地方教派涌现于乡间,基督教等宗教的信众人数迅速扩大;地下教会组织迅速发展,在有些地区,其成员明显多于正式教会成员。如果我们的监管不加强,这些问题都会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2.现行社会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管理需要,亟待创新突出表现为:
6、(1)在社会管理的某些方面,仍然维持高度的行政化,缺乏竞争机制,导致对公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缺失,权力寻租和权力腐败屡有发生。如某些行业的评估、认证、监理等,仍然处于高度行政垄断状态,也由此成为腐败高发区。(2)而社会管理的很多方面,又过于简单地迅速切换到完全的市场化管理,使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的维护受到冲击。有不少研究者认为,食品安全、医疗问题都是过度市场化管理思路引发的严重社会问题。 (3)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能够得到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无法尽快实现,人们由低一层向高一层流动的机会不自由。社会竞争不公平、机会不均等造成了社会阶层固化。富二代、官二代、农二代、贫二代、名二代的说法,表明社会的流动机制
7、不畅。(4)维稳的压力持续加大。各级政法机关、维稳职能部门长期处于疲劳作战状态,维稳的经济压力也在持续增加。许多地区公共安全的支出均超出社会保障与就业、教育、环保、科技创新、保障性住房支出。 (四)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内涵1.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换个说法,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文明、公正、和谐的法治社会。2社会管理的新格局是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形成推动社会
8、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1)实现由小社会、大政府,向大社会、小政府转型。或者说,应当由一个大包大揽的政府,向职能范围适度、组织规模适中的政府转型。政府要让渡一部分权力给社会组织和公民。(2)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国企业切割开来。在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社会救济等领域,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发挥监管作用,这样可以减轻政府压力。可以让公众明白,政府是政府,企业是企业。对于企业,包括国企的违法违规行为,政府与公众的立场是一致的。政府没有必要承担市场参与者的责任。(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深圳对 NGO 组织推出了年检制度。年检从形式上看加强了管理,但本质上是为了使非政府组织可以更好地发挥作
9、用。这样既实现了 NGO的合法化(原来没有规定,合理不合法) 。又实现了对 NGO 的合法监管和评估,而不是简单地一登记了事。此外,还应注重对 NGO 组织进行审计监督。要注重发挥律师(如深圳市福田区的社会调解,主要就是运用的律师的力量)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4)充分发动公民个人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注重更多地运用志愿者,让他们参与环保、社会救灾,为社会提供义工服务等。3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基层社会治理包括城市社会管理(包含城中村) 、农村社会管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地下秘密社会管理,重点是基层社会的治理。4.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做好群众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0、二、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最大的社会管理创新(一)法治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在人类历史上,关于法治和人治的重大争论主要有三次: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争;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之争;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的法治和人治之争。这些争论表明,历史上人们对于国家的治理方式,认识并不统一。但近现代以来,世界上的主要发达文明国家,都选择了法治,推行依法治国。历史发展表明,法治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法治化地管理国家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优选择。只有法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
11、等级社会,是一个主要依靠德治、礼治来治理的人治社会,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主要依靠的是传统力量。建国以后,我们长期依靠政策来对社会进行管理。后来,文化大革命血的教训使我们懂得了法制的重要。总结文革的教训,最根本的还是一个制度问题、法制问题。所以小平同志说,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人,而不好的制度则可以使好人变坏人。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997 年党的十五大,中央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把它写入1999 年的宪法修正案中。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局
12、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彻底摒弃了“人治”的落后思想,坚定不移地走向了法治的治国道路,依法执政的认识思路更加清晰,依法执政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重道远当前的一些社会现实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十分艰巨:1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依法行政的观念需要不断加强。文革结束后,全国从上到下,都真真切切地相信要搞法制,认同只有搞法制,国家才有出路。但随着“文革”时期个人迷信、无法无天的时代教训逐渐远去,随着国家经济改革取得骄世的成就,不少同志对于法治的理解和渴望不再那么深刻、决然,有时认为只要采取强势的管理手段,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许多地方发生的一系列群体事件,如瓮安事件、孟连事件等,中纪委的事后调查都表明,这些事件的发生,大多与官员的渎职滥权有关。2越来越多的民众不信仰法治,趋向非理性地表达诉求。不少人越来越相信只有不讲理,才能得到好处。司法机关没有在民众心目中形成其应有的权威,当事人自然会首先通过诉讼以外的方式来获取诉讼内无法获取的利益,坚信“权大于法”。3法治不彰导致信访负担越来越重。信访在本质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