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文:上海人才国际化的研究2.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309522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上海人才国际化的研究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文:上海人才国际化的研究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文:上海人才国际化的研究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文:上海人才国际化的研究 2论文:上海人才国际化的研究 2 发表时间:2013-4-12 16:56:20论文:上海人才国际化的研究 2接 13 上海人才国际化的内涵与历史发展31 上海市人才国际化的内涵人才国际化,简单地说,其内涵就是指按照国际通行的人力资源规则和惯例,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全面参与国际间人才分工和交往的过程和状态。具体地说,是指在人才管理和开发的过程中,以培养跨国工作能力的国际型人才为基础、以吸引和使用国外人才为重点、以开放型思维和全球性观念为导向的人才开发战略。人才国际化包含了不断地使用国际化人才和培养现有人才达到国际化人才基本素质要求两个层面。其蕴含了以下几

2、点:其一,人才国际化的目标是要充分培养和使用国际化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大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其二,途径是采取培养和引进的双重手段,前者有利于做到国际化人才的独立自主,后者有利于缩短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时间和增加跨文化优势;其三,实施人才国际化的前提是要有开放型思维和全球化观念 n1,应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32 上海人才国际化的历史发展上海市的人才国际化曾在 20 世纪上半叶有过辉煌的历史。当时,上海与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300 多个港口有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工业产值和对外贸易额都占全国的 50以上,金融占 34。据统计,1930 年,上海人口达298 万人,其中中国人 292 万人

3、,大约 25来自全国 23 个省市;外籍侨民 58000 多人,来自 50 多个国家,约占上海人口的 2。当时上海是远东最大的国际化城市。盟,之后,由于历史原因,上海市的国际化发展停止甚至倒退,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变得很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移,这使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国际社会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争夺空前激烈。世界各国、各地区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都在纷纷制定新世纪人才战略,在人才培养、吸引和利用上各显神通,各领风骚。美国提出要培养新世

4、纪的美国人;日本提出要培养世纪通用的日本人;加拿大提出要培养 21 世纪的接班人;韩国提出要以头脑强国;新加坡也在积极引进人才。在这场国际人才大战中,上海是中国较早意识到人才战略重要性的城市,黄菊同志在 1994 年就提出了构筑上海人才高地的战略构想。经过 7 年努力,上海“人才高地” 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全国 20 多个省市区产生了影响和效应,这为构筑国际066 万人,研发人员数为 2儿万人。2004 年,上海市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为068,香港 2003 年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为 053。新加坡 2003 年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为 096(见表 5)。这说明上海市的研发人员绝对

5、数和相对从业人员数都超过了香港,与新加坡还有差距,但差距不大。n1 从研发支出占 GDP 的比例来看,2004 年上海为 229,纽约为 230(1998 年) ,香港为 048,新加坡为 215(2003 年)(见图 6)。为了营造更有利人才资本的环境,新加坡政府增加了研发开支,由 2003 年的215增加至 2008 年的 300。上述数据表明,上海的这一比例已基本与其他城市相当,并远远超过了香港。n1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人才集聚速度快,但是从上海迅速成长起来的出类拔萃的国际化人才在数量上和速度上还不尽人意。还不能体现上海开发造就人才的巨大潜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离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差甚远

6、。例如:2004 年,纽约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 4294,新加坡为 2352,香港为 215,上海仅为 1247(见图 7)。学士学位以上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纽约为 2118,香港为1410,新加坡为 1339,上海仅为 496。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人数占 25 岁以上人口比例:纽约为 1339,上海仅为 065。从统计数据上来看,2004 年上海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数为 307 人,而纽约为 663 人,香港为 341 人,新加坡为 452 人。上海在校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数占全部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为 1032,纽约为 2590,香港为 1480,

7、新加坡为 1946(见图 8),其差距十分明显。如果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作为人才统计口径,那么,上海市人才人均 GDP 为2535 万元,相当于 313 万美元,香港人才人均 GDP 为 3917 万港元,相当于 505万美元,新加坡人才人均 GDP 为 818 万新加坡元,相当于 482 万美元,纽约为1547 万美元。上海市人才人均 GDP 为香港的 6198,约为新加坡的 6494,约为纽约市的 2023(见图 9)。由此可见,上海的人才使用效益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尚有差距。004 年上海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为 265944 元,折合 329 美元,香港为 835028 港元,折合 107

8、7 美元,新加坡为 147633 新加坡元,折合 870 美元(见图 10)。从该项指标来看,香港人均高出上海 748美元,新加坡人均高出上海 541 美元,即上海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仅为香港的 3050,为新加坡的 3780。由此可见上海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还存在着差距。u。2004 年上海人均卫生费用支出为 23884 元,折合 29 美元,纽约为 710 美元,香港为498648 港元,折合 643 美元,新加坡为 404 新加坡元,折合 238 美元(见图 11)。从该项指标来看,纽约人均高出上海 681 美元,香港人均高出上海 614 美元,新加坡人均高出上海 209 美元。上海和纽约、香

9、港、新加坡的差距十分的惊人。 3 上海市人才国际化现状综述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在人才国际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和自身相比,成绩惊人。十五规划期间(2000-2005 年) ,人才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上海已经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的首选城市之。然而,对比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还存在着相当差距。客观地讲,上海的人才国际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人才集聚速度快,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离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差甚远。人才的构成中外籍人才比例非常低。国际化人才的流动性程度也不高。上海虽然在 2004 年来沪工作、旅游、讲学

10、的境外人员已经达到300 多万人次,是上海历史上的最高值,但是新加坡每年能吸引 700 万到 800 万人次水平还是相差很远 n1。另外,上海市的国际化人才资源在专业结构、层次与行业分布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上海要建成金融、经济、贸易和航运的国际中心,需要有知晓国际惯例、熟悉国际法律法规知识、精通国际化业务的各种专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才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是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金融保险人才、信息和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的高层管理人才还很缺乏。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人才培养和人才的生活环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数、在校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数占全部在校学生

11、人数的比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和人均卫生费用支出等方面都有明显增长的趋势。但是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尚未形成绝对的优势,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作用和力度还需进一步的提高。人才管理体制迈出了重要步伐,但与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差距。在人才制度国际化方面,上海已初步形成了政府管理的组织构架体系,人事人才工作的开放度不断扩大,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市场体系已初见倪端。但是政府对人才管理体制、功能定位与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差距。政府对人力资源的统计、预测还缺乏有效手段。宏观调控能力亟待提高。而在人才评价国际化方面,上海虽已经在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律师、建筑师等 lO 多个行业实行

12、了执业资格制度,但远远不能满足各行业特别是金融、咨询、信息等发展的急需。政府的推动力度和监管有待加强。近几年来,上海的人才国际化战略、相关政策还在持续发挥作用。根据 2007 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总部经济加快集聚。年内新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 30 家、15 家和 34 家。至年末,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 184 家,投资性公司 165 家,外资研发中心 244 家。同时,上海“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全年新批对外投资项目 78 项,投资总额 649 亿美元。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 6185 项;合同金额 7347 亿美元

13、,比上年增长 346;实际完成营业额 5024 亿美元,增长 69;派出劳务人员 186 万人次,增长 183。至年末,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 177 个。国际经济、投资和项目的双向流动,将拉动国际化人才的流动,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5 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发达国家不但拥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在国际化人才的使用与引进上不断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这便使得它们在国际人才的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51 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海人才国际化的研究发达国家的金融、科技、教育及工业等均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制度化发展时期,形成了制度化了的后备人才培育机制。一般说来,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发

14、达国家的政府通常并不直接介入企业、学术机构以及大学的运作,而是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允许它们按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自主发展。这使得发达国家逐步拥有了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之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就非常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从资金方面和政策上给予全面的支持,一方面大力扶持已有的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主动实施人才制度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要,以确保在全球科技人才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可以说,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发达国家现已具有一种自我培养与全球引进相结合、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发达国家,随着高等教育转变为一种国民素质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

15、近年来,为了国家竞争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强大的市场需求,各国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研究生教育,推出博士生、博士后资助计划,加强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以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如,日本 2007 年度用于培养各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总预算为60038 亿日元,比上年增加 2973 亿日元。其中,对博士研究生等青年学者的资助预算为 34679 亿日元。口 3 发达国家通过强化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模式有以下特点:人才培养以为社会和经济服务为目的。在发达国家,培养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能够与产业和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紧密相结合,并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大学直接为产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例如,1980 年代,英国政府就提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当与技术创新的需求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服从技术的发展和就业的需求,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英国政府的这一倡议,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得到了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