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俄国的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摘要:在 17、18 世纪之交的彼得大帝改革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继而引发了 19 世纪中叶的两大派别西方派和斯拉夫派对俄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争论。这场争论主要涉及俄国的命运、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及其应走的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也涉及到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这场争论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关键词:俄国、斯拉夫派、西方派、争论18 世彼得大帝的改革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 “在东西方两个航道之间犹疑的俄国大船,被彼得大帝这个有力的舵手强行推向西方” ,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推翻,西欧国家的一些新观念被引进,使得“俄国与西方” 关系这一俄国
2、命运的核心问题更加得到凸显和明确。至 19 世纪上半期,俄国仍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有长足发展但与西方相比差距极大,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 “西方主义”和“斯拉夫主义”应运而生,俄国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的未来方向的选择上进行了激烈争论。一、 俄国是否具有特殊性及优越性斯拉夫派的基本观点就是俄罗斯具有特殊性和优越性,可以从农村公社和东正教看出。斯拉夫派强调俄国文化的优越性,著名学者科舍列夫认为,俄国特殊的根源在于土地所有制,西方自古实行私人土地所有制,而俄国是公社土地所有制。他们认为农村公社是俄国从远古遗留下来的,是“
3、国民精神”的基础和产物,既是保护地主劳动力的重要保工具,也是保证“社会的安宁、秩序和稳定”的手段,因为公社造就了人民对宗教的虔诚、对君主的忠顺、对集体的推崇,能够防止居民分化,是最高程度的道德和理性。 “土地这种在西方成为个人权力来源的东西,在俄国却是属于社会的,个人掌握多大权力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俄国东正教没有受到西方宗教改革和无神论的影响,传统、纯洁的东正教理想决定了国家的制度和人民的情操,是俄罗斯精神的支柱。基列耶夫斯基从希腊正教的“以色斯宗派”中找到了俄国正教与西方天主教会的区别,认为西方教会是唯理论的,经院哲学的,而俄国的正教是神秘论的、直觉的。从而得
4、出“俄国历史是民族的,真正基督教的功绩,不是靠理性而是靠感情来指导和发扬光大的。”这些都使得俄国人重视精神的内在完整性,他们是以追求内心生活为人生目的的人民,是世界上唯一的“不仅就信仰而言,而且就其生活或至少就其生活追求而言,都是基督的人民” ,而这是使社会变得健全的重要因素。西方派虽然承认俄国与西方存在差异,承认俄国具有独特性,并不表明俄国就可以自我满足。他们认为农村公社和东正教是非常保守和僵化的东西,是俄国前进的绊脚石。农村公社、农奴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沙皇专制制度再就应该被淘汰。这些都是俄国落后的原因。契切林认为,俄国中世纪的村社本没有土地公有制,也没有土地重分和迁徙权的限制。而土
5、地重分型公社是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并强迫他们纳税服役的村社。它的建立,进一步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也就是束缚于领主的统治之下,尽管是通过村社这一中间机构。至于东正教,别林斯基在许多著作中都以非常轻蔑的口吻谈论它。他将东正教当作是黑暗势力来看待。二、俄国现代化道路这个问题的争论是最为关键和根本的。俄国是走西方的道路,还是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呢?斯拉夫派大力强调俄罗斯民族的特殊性,因此他们认为不能用西方国家和民族来抹杀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特殊性,而必须承认它的独特性和独特的发展道路。斯拉夫派坚持俄国的发展只能根据俄罗斯人民的原则,因此必须回到彼得以前的淳朴的俄罗斯,回到传统的俄罗斯道路上。他们还设想,
6、 “俄国可以从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工业社会,劳动组合可能在工业中发挥它农业中所发挥的那种作用。 ”斯拉夫派反对走西欧化道路,但并不反对进步与文明,而只是试图走一条具有民族特点的发展文明的道路。在政治上他们谴责农奴制度,说它是违背人民意志的罪过,激烈地主张废除人身依附关系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他们抨击警察统治和官僚机构,要求取消对书刊出版的限制,发展公开性,提高社会舆论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当然,斯拉夫派是寄希望于开明的专制制度的,他们认为,必须实行改革以摆脱种种罪恶,但这个改革必须符合人民的传统,由沙皇政权来推动。西方派则认为俄国应该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否定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他们
7、认为俄国不过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其落后的部分,那么,俄国就只能走西方的道路。他们坚持俄国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西方派深受西方的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自由等观念的影响,他们所追求的社会改革的目标不仅是国家的富强,更重要的则是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实现。西方派指责斯拉夫派“幼稚的膜拜我国历史上的幼稚时期。 ”格拉诺夫斯批评说,斯拉夫派把一个活生生的罗斯变成了他们臆想出来的俄国方式的牺牲品,他们所爱的不是真正的罗斯,而是他们从坟墓中呼唤出来的陈腐幽灵,自己制造的理想的偶像。西方派广泛研究了西欧的社会制度和人民斗争的历史,认为俄国和西欧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俄国的问题只是落后于西欧,但它最终
8、将走上西欧走过的道路。三、 争论的意义及其评价西方派与斯拉夫派的争论所涉及的都是有关俄国前途的重大问题,对于俄国民族的特点和命运、前途的辩论,标志着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虽然两者之间有许多争论,但有也许多相互联系之处。首先,两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都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都希望祖国富强、文明、进步。不同的是斯拉夫派认为祖国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它们都是在俄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而西方派则强调学习,吸取一切进步的、先进的东西。西方最先开始现代化进程,并通过此道路走向强盛,俄国想要富强,也必须得走这条路,即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第二,两者都属于
9、自由主义者,也都是理想主义者。斯拉夫派幻想彼得改革之前的俄罗斯,而西方派则遥望西方世界中的乌托邦。二者又都是以自由主义为武器,以启蒙大众为己任,但西方派以西方文明传播者身份自居, “由外入内”教化大众,而斯拉夫派则在保存俄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贡献,以东正教之内省意识“由内出外”进行精神延伸。第三、二者都趋于保守,都反对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动荡,认为改革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体制内改革建立立宪制度。但在保持改革与革命之间张力关系所引发的维度上,西方派趋于激进,而斯拉夫派相对更为保守。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是俄罗斯在欧化的过程中对西方和俄罗斯两种异质文化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的延伸,可以说,斯拉夫派和西方派
10、的观点都是片面甚至极端的。斯拉夫主义的复古热情虽然对于延续和发扬俄罗斯文化传统意义重大,但它对于西方文化的抵制和舍我其谁的救世思想,多少限制了俄罗斯思想文化的疆域,使其囿于具有臆想成分的历史幻想中,封闭自守;而西方主义者的盲目全盘西化则忽略了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性,甚至否定民族性和本民族文化历史,对西方过于理想化,站在世界主义或者说虚无主义的立场将俄国引入未知之路,是片面虚妄的。它让人们只看到西方文明的成果而忽视其形成过程,使得人们的学习不是创造而是片面的模仿。这场大争论反映了俄国知识分子从未停止的对于民族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探索,他们寻找着俄国的历史定位,忧虑着民族发展的未来,用鲜明精深的思辩找寻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家园。不论这场大辩论有多少缺点或不足,它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正是由其激发起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才带来了俄国文化的繁荣。参考书目:【1】齐嘉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争论【2】韩晓燕、张丹丹19 世纪俄国斯拉夫派和西方派对现代化道路的论争【3】雷永生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4】白晓红俄国斯拉夫派的政治思想【5】姚海俄国历史上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争论【6】孙坚冲突与融合【7】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8】恰达耶夫箴言集【9】柏林俄国思想家【10】索洛维约夫俄罗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