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学考试专题:古代汉语简答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小魏子好文库 文档编号:12916416 上传时间:2022-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专题:古代汉语简答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学考试专题:古代汉语简答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简答题1-1分析指出下列字中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并说明这两者结构上的异同。日、亦、中、刃、月、女、弓、下、本、犬、末、大。答:象形字:日、月、大、女、弓、犬。指事字:中、下、刃、亦、本、末。共同点:都是独体字。不同点:象形字重在象原物之形,是具体形象的描写,而指示字重在用抽象符号进行提示,包含了抽象的指示事物的符号,甚至全是由抽象的符号构成、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是形声字的选项。(1)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左传昭公二十年)(2)二人相与牧羊。(庄子骈拇)(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4)饭疏食,饮水。(论语述而)(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6)苦称量之不审兮。(楚

2、辞惜谪)(7)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史记律记)。答:是形声字的选项有:(1)(4)(6)(7)3给下面的字按六书归类。消耳刃舂二旗产哀且臭。答:(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2-1分析下列各字的字形构造,说明每个字的本义,并说明它们各自的意符的表义功能:鄙融鞍攻赋除耨题。答:鄙:从邑,晉声,本义是边邑。意符“邑”,与城邑有关。融:从鬲,省声,本义是炊气上腾的样子。意符“鬲”,与釜锅有关。鞍:从革,安声,本义是马鞍。意符“革”,与熟皮有关。攻:从攴,工声,本义是攻击。意符“攴”,与手的动作有关。赋:从贝,武声,本义是敛收钱财,意符“贝”,与钱货有关。除:从阜,余声,本义是殿阶。意

3、符“阜”,与山陵或台阶有关。耨:从耒,辱声,本义是除草农具。意符“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题:从页,是声,本义是前额。意符“页”,与人头有关。2说文解字在编排和收字上有什么特点?答: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它将汉字分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它收字以小篆为主,有不同形体的古文、籀文、异体字,则作为“重文”置于每字之后。共收篆文字头9353字,另收重文1163字。3-1。古书注解中常见注明“某通某”的情况,例如:论贵粟书:“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政”通“徵”。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荀子天论:“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错”通“措”。请说明

4、上述各组字可以相互通假的原因。答:所列例句中“政”通“徵”、“惠”通“慧”、“错”通“措”等通假字例,这种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用字的人只考虑了语音关系,而没有考虑形义的搭配,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所以某字和某字可以相通假的前提,是借字与本字的读音必须是相同或相近的。2指出下列各组字哪些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并说明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的条件:睹一覩;淚一泪;脩一修;遊一游。答: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有以下几组:睹一舰;淚一泪。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指读音(通常包括古音)相同。意义(通常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脩一修”在古书中的通用只是同音通假的关系,“遊一游”的本义也不相同,它们只是

5、繁简字的关系,所以它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4-1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哪些为复合词,哪些为词组,并说明其词性和意义。(1)捆屦织席以为食。以为:介词“以”和动词“为”的连用,意为“把作为”。(2)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虽然: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其作用相当于复句的一个分句,意思是“虽然这样,但是”。(3)且许子何不为陶冶?陶冶:词组。“陶”,炼制陶器。“冶”,冶制铁器。意思不同于今天的复合词“陶冶”。(4)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交易:词组。“交”为副词。做状语,指交相。“易”为动词,指交换,以物换物。意思不同于今天的复合词“交易”。(5)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6、中国:表示地域的复合词。指中原一带。意思不同于今天意义上的“中国”。(6)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荡荡:叠音连绵词,广大辽阔的样子。(7)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巍巍:叠音连绵词,高大的样子。(8)周公方且膺之。方且:两副词同义连用,表示时间,将要。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里,哪些是两个单音词临时的连用,哪些是复合词,并解释它们的意义。(1)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地方:两个单音词临时连用。地,地域;方,“见方”。(2)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政治:两个单音词临时连用。政,政策措施;治:治理。(3)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自治:两个单音词临时连用。自,副词,自然,当

7、然;治,形容词,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4)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货财:同义词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财物,财产。供养:两个单音词临时连用。供,供给;养,给养,生活资料。(5)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丈夫:复合词。成年男子的通称。(6)故事因子世,而备适于事。故事:两个单音词临时连用。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所以,因此。事,名词,事情,情况。(7)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干戚:词组。干,盾;戚,斧,兵器。(8)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构成的所字结构,在这里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方法、手段。3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哪些是复合词,哪些

8、是连绵词,并说明它们的意义。(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连绵词,即“飚”,旋风。(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苍苍:叠音词,深蓝色。(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阏:双声连绵词,阻隔。阻挡。(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生物:词组,有生命的物质。(5)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莽苍:叠韵连绵词,郊野的颜色,这里指代郊野。果然:形容词“果”加词尾“然”,充实饱满的样子。(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犹然:形容词“犹”加词尾“然”,神态轻松的样子。(7)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数数然:形容词“数数”加词尾“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9、(8)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泠然:形容词“泠”加词尾“然”,轻妙的样子。(9)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望洋:叠韵连绵词,迷惘直视的样子。 4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哪些是词(单纯词、复合词),哪些是词组,并解释它们的意义。(1)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叠韵连绵词,鸟名,即黄莺。(2)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觱发:双声连绵词,大风触物的声音。栗烈:双声连绵词,即凛冽,寒冷的样子。(3)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迟迟:叠音词,缓慢的样子。祁祁:叠音词,众多的样子。(4)十月蟋蟀人我床下。蟋蟀:双声连绵词,蟋蟀。(5)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索綯:动宾词组。索,绳索,

10、名词活用做动词,搓绳索。綯:绳子,这里为“索”的宾语。(6)九月肃霜,十月涤荡。肃霜:双声连绵词,秋高气爽。涤荡:双声连绵词,指天地肃清。5-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注意它们古今意义的区别。(1)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因为:两个单音词连用。因,连词,于是;为,动词,作为,定罪为。现代“因为”为表示原因的连词。 (2) 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殷勤:连绵词,情意深切的样子。现代“殷勤”表示热情而周到。(3) 诚欲效其款款之愚。款款:叠音词,恳切忠实的样子。(4) 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告诉:复合词,申诉,诉说。现代“告诉”没有诉说的意思,仅仅是把某件事或某个消息传达给

11、人知道。(5)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拳拳:叠音词,忠实恳挚的样子。(6)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妻子:并列词组,妻和子女。现代“妻子”为一个词,仅指妻。(7)耻辱者,勇之决也。耻辱:动宾词组,以受辱为可耻。现代“耻辱”为并列复合词。(8)故祸莫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伤心:动宾词,挫伤心灵。现代“伤心”为复合词,意思是悲伤难过。(9)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下流:偏正词组,卑下的行列。现代“下流”为形容词,形容人品格低下。 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注意它们与现代的意义的区别。(1)今募天下人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县官:汉代对天子或朝廷的称呼。后世指县一级的官吏。(2)

12、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把握:同义连用,握着,拿着。这里是名词,指手掌之中。现代为复合词。(3)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交通:两动词连用,吏结往来。现代为复合词,指交通运输。(4)操其奇赢,日游都市。都市:词组,都邑的市集。现代为复合同,一般指大城市。(5)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官府,官家的房舍。现代为复合词,指官家。6-1.举例说明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答:有五种类型。(1)相似关系。如:“道”本义是“道路”,引申出“道理规律”。(2)因果关系。如:“信”本义“言语真实”。真实了就容易相信,敌引申为“相信”。(3)动静关系。如“节”本义是“竹约”。竹

13、节约束竹子每一段长短,故可引申出“节制”“制约”。(4)时空联系。如“间”本义是“缝隙”表示空间间隔,引申指“一会儿”表示时间短。(5)礼俗关系。如“昏”本义“黄昏”,由于古时男女结婚在黄昏举行仪式。引申出“结婚”意义。7-1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曲”、“屈”之间的差别。(1)礼记经解:“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2)周易系词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答:“曲”“屈”都可以表示弯曲,但是“曲”是静态的形容词,与“直”相对,义为弯曲,如例句(1);“屈”是动态的动词,与“信(伸)”相对,义为蜷曲,或使之弯曲,如例句(2)。二者的差别正在于此。2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

14、”之间的差别。(1)尚书秦誓:“惟人,万物之灵。”(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说文:“民,众氓也。”(5)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答:“人”、“民”两词所指都是属于人类的社会成员,但是两者的范围广狭有不同。“人”与禽兽相对,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如例句(1)(2)皆为此义。“人”可以用于指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在其他方面有所区别的社会成员,如例句(3)。“民”的外延比“人”小,它的词义范围仅指“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

15、,例句(4)、(5)、(6)皆表示了这个意思。3根据以下例句,说说“履”和“屦”二词意义关系的发展变化。(1)诗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2)墨子贵义:“予子完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3)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4)史记留侯世家:“孺子下取履。”(5)贾谊吊屈原赋:“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 答:从例句(1)“履”、“屦”对用,可知这两个词起初不是同义词。在例句中,“屦”是名词,指称鞋;“履”是动词,意思是践踏、踩。说明在先秦文献中,这两个词各有表义范围,彼此无涉;但是从例句(2)、(3)看,说明从战国后期,“履”已经开始用于“鞋”的意思。而从例句(4)、(5)

16、可以看到,“履”、“屦”都可以表示“鞋”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这两个词已经成为一对同义词。8-(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去掉,指放弃学书。2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竟:尽,完毕。3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是时:此时。4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谕:告诉,使知道。5。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物故:死亡。物:通“劲”,死。6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三万,复终身。复:特指免除徭役及赋税。7秦王坚下诏大举人寇。寇:侵。8民每十丁遣一兵。丁:成年男子。9。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还:返回。第:府第,住宅。10朝臣皆不欲坚行,独

17、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劝:鼓励,勉励。11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逞:称意,实现心愿。12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苟:副词,苟且,随便。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1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俱:范围副词,一起,一同。2良乃人,具告沛公。具:范围副词,全部,全都。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壮:用作意动,以为壮。4别其属官常惠等,各置他所。别:用作使动,使分开。5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嗟乎:感叹词,唉。6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敕:动词,下诏令。7。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何

18、: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8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于:介词,表被动。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人”和“友”。9。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见:动词,表现。10初,苏秦之燕,货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见:用在主动句的及物动词前,起指代动词宾语的作用。1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卒:时间副词,终于,最后。9-1指出下列句子中哪些具有名词作状语的特点,并说明其名词状语的作用。(1)乘利席卷,威震天下。(2)含欢谷汲,行歌负薪。(3)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4)项羽召见诸侯将,人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5)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19、(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7)朝闻道,夕死可矣。答:(1)(2)(4)(6)(7)这几句具有名词作状语的特点。在(1)中“席”字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形容“卷”的方式。在(2)中“谷”字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在(4)中“膝”字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在(6)中“上”、“下”字名词作状语,表示方位。在(7)中“朝”、“夕”字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2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哪些属于使动用法,哪些属于意动用法。试说明两者的区别。(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3)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4)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5)尔欲吴王我乎?(

20、6)既来之,则安之。(7)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8)帝壮超节。(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答:所列句子,(2)“小鲁”、“小天下”(4)“老之”(5)“王我”(7)“苦程不识”(8)“壮超节”为意动用法;(1)“小之”(3)“生死人”(6)“来之”、“安之”(9)“暴露百姓之骨”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想象。10-1指出下列句中的数词,并加以解释。(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第一次;再:第二次;三:第三次。(2)汉兵物故什六七。什六七:十分之六七。(3)利不百,

21、不变法。百:百倍。2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古代汉语表示动量有哪些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1)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2)诵三遍而请习之。(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答:根据所列例句,可以知道古代汉语动量的表示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动词+数词。如例句(1)的“三战三北”。第二种是动词+数词+量词,例句(2)。此外,为强调动作的数量,可把表动量数词放句尾,并在数词前加“者”。例句(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为主语“三”为谓语,都属于这种情况。11-在下列各句中填人适当的否定副词(1)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也;

22、(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5)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6)(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距关,(毋)內诸侯。12-1说明下列句中的“之”的词性和意义(或语法作用)。(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动词,到去。(2)之二虫又何知?之:指示代词。这。(3)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之:人称代词,做宾语,他们(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前“之”:连词,连接定语和名词中心语,相当于“的”。后“之”:人称代词,在双宾语结构中充当间接宾语。(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

23、将图南。之: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充当宾语而前置。(6)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之: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语结构转变成名词性词组,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2说明下列句中“其”的词性和意义(或语法作用)。(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人称代词,做定语,它的。(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语气副词,这里用于选择问句中,加强揣测语气。(3)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其:人称代词,做定语,“其自视”即“鹏之自视”,相当于主谓结构取消独立性。(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其:人称代词,做定语,“其负大舟”,等于说“水之负大舟”,相当于主谓结构取消独立性。(5)奚以知其然也

24、?其:人称代词,“其然”做动词“知”的宾语,意思是“它是这样的情况”。3根据以下例句,对比说明疑问代词“谁”和“孰”以及“何”和“奚”在用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谁”和“孰”(1)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2)寡人将谁朝而可?(3)敢问谁之罪也?(4)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5)吾与徐公孰美?(6)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7)王者孰谓?谓文王也。(8)孰王而可畔也?(9)礼与食孰重?(10)孰城?城卫也。答:从所列例句看,在所指代的疑问对象上。“谁”专门用以问人,例句(1)(2)(3)(4)皆是。“孰”也可以用以问人,例句(5)(6)(7)(8)皆是。但是“孰”还可以用以问物,如例句(9

25、)(10),而“谁”则不可以问物。从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看,“谁”可以充当主语,如例句(1)充当谓语,如例句(4);充当定语,如例句(3);充当宾语,如例句(2)。“孰”可以充当主语,如例句(6);充当定语,如例句(8);充当宾语,如例句(7)(10),但是“孰”一般不充当谓语。“谁”和“孰”用法相同之处还在于它们在充当宾语时都要前置。此外,“孰”经常用在选择问句中,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如例句(5)(9),这种表示比较选择的用法后来发展成为固定结构“孰与”。这一点,也是与“谁”的用法的不同之处。“何”和“奚”(1)何贵何贱?(2)大王来何操?(3)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人乎?(4)曰:

26、“是何也?”(5)乃人见,问:“何以战?”(6)许子何不为陶冶?(7)子奚乘是车也?(8)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9)曰“奚冠?”曰:“冠素。”答:“何”和“奚”都是疑问代词,都用以问物。但是,这两个词在用法上有一些区别。“何”的用法较为广泛。可以作主语,如例句(1);可以作谓语,如例句(4);可以作定语,如例句(3);可以作动词及介词的宾语,如例句(2)为动词宾语,例句(5)为介词宾语;可以作状语,如例句(6)。“奚”的用法较之“何”要局限一些。“奚”经常作状语,询问原因,如例句(7);也可以作介词的宾语,如例句(8);作动词的宾语,如例句(9)。但是一般不作主语、谓语和

27、定语。在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何”和“奚”因为都是疑问代词,所以都要前置。13-1分析下列句中“以”的用法,说明它们各自的词性和语法作用。(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以,介词。前“以”表示原因,后“以”表示“用”“拿”的意思。(2)左右以告。以,介词,相当于“把”,后面省略宾语。(3)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以,介词,“无以”表示“没有什么可以用来”。(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以,介词,“用”,“拿”,后面省略宾语。(5)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以,介词,“所以”为辅助性代词“所”和介词“以”的凝固格式,在本句中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6)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以,介词,本句中为“以为”格

28、式。意为“把当作”。2举例说明“于”字的用法。(1)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见”字与“于”字结合,在被动句里介绍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构成完整的被动句式。(2)王姚嬖于庄王。“于”表示被动意义,在被动句里介绍行为动作的主动者。(3)以节俭力行重于齐。“于”为介词,介绍处所。(4)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于”表示被动,在被动句里介绍行为动作的主动者。(5)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第一个“于”字为介词,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对象,可译为“向”。第二个“于”字也为介词,表示比较,介绍比较对象的用法,可译为“比”。3说明下列句中“与”的词性和意义(如无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1)是故以天

29、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与:动词,给。(2)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与:动词,参与。(3)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与:介词,同,跟。(4)文公与之处。与:动词,给予。(5)自织之与? 与: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后来写作“欤”。(6)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与:介词,同,跟。(7)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与: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后来写作“欤”。(8)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与:介词,同,跟。14-1.把以下句子中连词“而”“以”用法相同的句子归纳在一起(写出序号),并分别说明“而”“以”相同的语法作用。(1)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3

30、)长驱到齐,晨而求见。(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答:第一种:“以”“而”都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词(或:都表示偏正关系),例句(1)(3)。第二种:“以”“而”都连接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例句(2)(4)。15-1语气词是表达句子语气的一类虚词,是汉语中特有的词类。试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语气词,并说明它们各自表达什么语气。(1)夫山泽林盐,国之宝也。“也”,表示确认的判断语气。(2)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也”,在叙述句尾表示断定语气。(3)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矣哉”,陈述语气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4)甚矣,汝之不惠。“矣”,在描写句尾,表示动态性的叙述语

31、气。(5)吾属今为之虏矣。“矣”,在叙述句尾表示预见新情况即将成为事实的动态语气。(6)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乎”,用在是非问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7)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乎”,用在反问句尾,表示疑问语气。(8)其是吾弟与? “与”,用在是非问句尾,表示猜测性的、委婉的疑问语气。16-试以下列例句说明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曹公,豺虎也。表比喻2夫战,勇气也。表某种逻辑关系3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表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4周礼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表示同一关系17-1试以下列例句归纳古汉语被动句式的类型。郤克伤于矢。志乎古,必遗乎今。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人皆以见侮为辱。先即制人,后

32、则为人所制。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答:(1)于字句,如:“郤克伤于矢。”(或“志乎古,必遗乎兮。”)(2)为字句,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所句,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3)被字句,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4)见字句,如:“人皆以见侮为辱。”2试以下列例句说明如何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蔓草犹不可除。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答:(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语义上的被动,如“蔓草犹不可除”。(2)谓语是及物动词,主语从表面上看也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但是谓动词后没有宾语也补不出宾语

33、,在这种情况下,是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屈原放逐”。(3)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事物自身的一部分,动词所表达的动作又是对主语不利的,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如“孙子膑脚”。18-1试以下列例句归纳古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姜氏何厌之有?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答:(1)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2)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3)用“之”或“是”复指的宾语前置,如和。2。说明下列句中哪些地方省略了什么句子成分,并说明这些省略有什么特点。答:所列例句

34、省略的都是主语,具体见括号里的词语。(1)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吴人)败诸雍澨。(2)邴夏曰:射其御者,(御者)君子也。(3)季氏以公金且为马正,(公金且)慍而不出。(4)蹇叔之子师,(蹇叔)哭而送之。(5)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九月(蟋蟀)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19-1下列句子各有两种不同的断句、标点,你认为哪种正确?为什么?(1)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2)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答:第(1)种正确。“所闻”意指“在场听话的人”,应作“叹惋”的主语。2在没有标音字母之

35、前,古人给古书中的生僻字注音采用哪些方法?答:读若、譬况、直音和反切这四种方法。(1)读若,只注明其近似的读音,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注音。(2)譬况,即用一些比喻和形容词性的词语对难读的字音进行描写。(3)直音,就是用一字为另一个同音的字注音。(4)反切,注音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如:攀,普班切,普字的声母p,班字的韵母n,两字声、韵合起来就是攀(pn)的读音了。3说出三部虚词类工具书的书名与作者。答:文言虚字由当代学者吕叔湘著。这是一部比较适合初学者使用的虚字专书。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著,这是一部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全书共收虚字(词)一百六十组,每组把音同义近的虚

36、字归在一起,共收二百六十四字头。词诠杨树达著,全书收集古书中常见的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等,共五百多字,是同类书中收字头最多的。4介绍几种常用的释义类工具书。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同部分其他单位的人员共同编写的。该字典初版共收单字(单音词)3700多个,双音词2000多条,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先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注音,然后分义项释义和举例。另附难字表,收难字2600多个,只注音、释义,没有例句。辞源由商务印书馆编印,1915年出版,本是一部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的综合性大型语文工具书。20-1说明下列句中运用了哪些特殊表达手法?(1)明主

37、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明主不晓。(婉曲)(2)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用典)(3)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用典)21-1说说“故昼游于江河,夕调乎鼎鼐。”此句中的“鼎”和“鼐”是什么祭器,它们有什么区别? 答:鼎和鼐都是用来烹牲畜的祭器。有大小的区别,鼐是大鼎。2说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答: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3试述二十八星宿。答: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

38、,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冀、轸。4说出古代的职官制度。答:(1)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人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人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內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內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2)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自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